第229章
宁封默然道,火头军是得练。俞怀光沾表妹夫和表弟的光,在右武卫开火,吃完饭顺便参加军议。
俞怀光盯着黑黢黢的大铁锅,“这就是铁锅?”做饭倒是快。
范成明凑过来,“俞家大哥,我们多带了几口,要不然匀些给你。”
俞怀光笑道:“范二你小子上道呀!”
范成明接下来的表现就没那么上道,“我们什么关系,不多收你钱,照市价给就成。”
俞怀光:“你小子!”
晚间军议,吴越第一句话就将众人拉下云端,“速度必须得提快!”
再磨蹭下去,何时才能到东莱与孙文宴的大军汇合。
右武卫中郎将吕元正拧眉道:“一日四十里?”
他们与民夫同行,哪能像去年左厢军在关中一般疾行,神出鬼没。
第534章
绑腿行军
吴越抬头问站在将校队列中间的段晓棠,“晓棠,有法子么?”
段晓棠:“大概能提高到五十里,但需要付出一些代价。”
吴越:“代价?”
段晓棠:“打绑腿,减轻长期行军造成的腿部酸疼。相应供给增加,否则民夫损失难以预料。军中多余的驽马亦可用以牵引车辆。”
吕元正微微有些不悦,“民夫需要格外照应?”
段晓棠说的有理有据,“转道黎阳取粮,楚国公的性情诸位清楚,各处都伸手要粮,未必能照应到我们。民夫损失过多,难道让军土肩抬手拿?”
作为资源的一部分的民夫,自然该重视。
杨胤在土林和朝中的名声,和在南衙内绝不等同。
输送辎重粮草的民夫,任务最为辛苦,供应却最差。每日只有一顿稀糊糊,吃不饱只能维生。繁重的劳役下,未必能坚持多久。
段晓棠怀疑,继续下去,会大规模减员。
战线所经之地,都是征夫泪。
民夫不分右武卫右屯卫,统归在吴越旗下。
而吴越深知,杨胤未必会给他面子。推诿扯皮,若不能将军需按时按量运到东莱,两边的气都要受。
吴越:“庄三,安排下,民夫的份例适当提高。”不像军土一般敞开吃,只能做到吃饱。
况且民夫应役,不会空手,多少随身带一些食物。
一万军马,带着三千民夫,押送各色军需辎重。
出了帅帐,段晓棠吩咐道:“庄三开库房取布,尹金明抽调六十个军土出来,下沉到民夫营里。一人管五十人,不许苛待。”
庄旭沉声问道:“锅呢?”煮饭太耽搁时间。
范成明凑过来说道:“我就说多带锅有用吧,刚分了右屯卫十口。”剩的不多。
庄旭打定主意,“先分三口过去,由我们的人管着。”煮些糊糊不费事。
这边段晓棠带着新鲜出炉的六十号“监工”练习打绑腿,再由他们去教给民夫。
范成明歪着头,“有用么?”
段晓棠坚定道:“有用。”祖先们靠它爬雪山过草地,万里长征。
民夫的份例提高一倍,一大早能有一份糊糊喝。
昨日来教他们打绑腿的军土们,今日带来一批驽马,凡是能套上车架的都套上,多余的人力去推车。
段晓棠不是暴戾之人,底下的军土对待民夫,自然不会动不动鞭子伺候。
加之左厢军和民夫多出自关中,有一点香火情谊。两方相处下来倒也安生。速度提高的不是一星半点。
孙昌安骑在马上,手里举着一个铁质喇叭,来回传话。“前方三里有后勤点,供应热水。”至于姜汤,夕食后供应。
伙头营的热水供应随机刷新,靠近水源,从后勤马车上取下铁锅和特制的锅架,加上现成的木柴,就地起火烧水。
两口锅轮换,完全供应得上一万三千人是假,但分到每个人头上,能有一口热水喝,多少是些安慰。
范成明骑在马上,百无聊赖道:“这时节也就比寒冬腊月好些,要鱼没鱼,要菜没菜。”
段晓棠:“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野兽也从冬眠中醒来。”
范成明兴奋道:“我领一队人去前头打猎!”
段晓棠凝望着道路两旁耕地上忙碌的农人,他们或许惧怕大军行经,但春耕更等不得。
“这时候打猎,你去打野物还是打人?”
“唉!”范成明唉声叹气一回,转而和宁封说起他们去年秋后在关中地区过的有多畅快。
段晓棠看着眼前忙碌的春耕之景,走了两日,实际离长安并不远,快马回去不过半日。也不知道祝明月和林婉婉在庄子上怎么安排。
四野庄里,祝明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手不足。
一转入二月,别说李匠人周木匠带来的匠人队伍,连王才里请来的短工许多都请辞归家忙碌春播。
唯有一点好处,四野庄不种主粮种菜蔬药材,时间没那么赶急。
林婉婉:“长安城这么多人,都在周边有地?”各个小富翁。
祝明月:“即便自家没有,宗族亲戚总是有的。”
不仅庄子上干活的工人,连城内作坊店铺亦有不少人请假归家。
祝明月和去年秋收一样,只要生产生意能转的过来,二话不说放人。
尤其今年春征,征召许多男丁入伍或者民夫,原先在春耕中还能喘一口气的女人不得不归家承担农活。
隔壁王才里大约十户人家出一个男丁,这是天子脚下,真正战场边上的齐地和辽东还不知道情况如何。
如今庄子上的固定人员,除了买庄子附送的彭庄头等人,后来买进的奴仆,将近人员三十人。
再加上赵大夫爷孙,留下来的工匠们,凑合凑合能到四十人。
祝明月从五谷豆坊恒荣祥调来一部分人手,大约十人左右。尤其是后者,恒荣祥许多女子在长安无家无业,不必参与春耕。
永安渠到底比长安城内的小水渠水量大,洗羊毛更方便。
祝明月想让周木匠研发用水力驱动的自动洗羊毛机。
水啊,万物之源,还不用开工钱。
加之还要研发水力纺线机,恒荣祥来的人更多。
幸好四野庄不种主粮,开创阶段,四五十人还能转的过来。
林婉婉捞来几个小帮工,做人徒弟,帮师父干活天经地义。
照某些医家旧例,徒弟只能过年回家住两日呢。
林婉婉却没有这般认识,甚至有些使唤童工的罪恶感,后来预估一番工作量,感觉她们是来春游的。
“把手套带上,这些树苗都是有刺的。”
药材组不管编内编外员工,趁着天气好,山上山下忙活一通,把这一阵收集到的药苗种下去。
这会才轮到来种看起来没那么重要的围栏树。
健壮的工人在前头挖土,后头跟着一堆老弱栽苗掩土浇定根水。
林婉婉边栽苗边叹气,“划地盘一时爽,划完地盘干活更爽。”
赵大夫半点不给面子,“这才到哪,收的时候,才知道厉害。”
第535章
春日榆钱
一语惊醒梦中人。
林下和药田种植的药材,说到底小打小闹不成气候。
但绕田庄一圈的围栏植物,一旦成熟,不是一颗两颗的事儿,是一树的硕果累累。
林婉婉只能安慰自已,“成熟时间有差异,不会撞上农忙时节,能从其他组调人过来帮忙!”
四野庄定位特殊,没有明确的农忙时节,春耕秋收对他们最大的影响是不好请短工。
谢静徽作为今日轮值大师姐,主动请缨,“师父,我们来帮你!”
林婉婉收到徒弟们的“一片孝心”,“你们几个敲敲边鼓就成,没指望真能干活。请人吧。”
抬眼望着远方的边界线,种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呀!
瞥见祝明月从远处过来,状似哀求道:“明月姐姐,能不能再派几个人来?”
“你看我行么?”祝明月现在哪还抽得出人来,连陈娘子都来庄子上帮忙做饭。
林婉婉嘴一扁,“要不起!”
祝明月拍拍巴掌,“洗洗手,回去吃饭!”
林婉婉转头看见剩下十几棵苗木,“种完就回去。”
“好,快点。”祝明月只是一个无情的叫吃饭工具人,消息通知到位,就不管了。
程珍玉和刘梅花两人小心翼翼牵着一辆牛车,到河边的工坊内取东西。
两人以前没亲近过牛,对这个高壮的家伙还有些怕。幸好牛多温顺,两边慢慢来倒能牵得顺溜。
程珍玉在水磨磨坊外探头探脑,“秦嫂子,我们来取面。”
早上送过来五十斤麦子,在水边去壳磨面,这会该是出来的时候。
祝明月从城里调了不少人手过来,程珍玉和刘梅花是其中之二。
年后恒荣祥重心调整,从针织房抽了不少人去后头帮忙纺线。
正月十五一过,程珍玉还没有从热闹的上元夜中醒过来。
何春梅找到她,说祝明月在城外新开一个田庄,要在庄子上研制水力纺线机和羊毛纺布机。恒荣祥其他管事抽不身来,问她想不想去庄子上干活,去就是纺织这一块的管事。
前提是织机纺机能顺利研发出来,若不成,往后也能回恒荣祥。
大吴城乡差异不大,倒不会生出在乡下干活低人一等的想法。
或者还对外部环境有疑虑,作坊也担心她们在外头出事,平时全挤在作坊里干活,一个月也就一两日假能出去透透气。
安定是安定,到底行动受限,不似乡下天地宽广。
陈娘子来过田庄,祝三清楚情况,也来当说客,简单将四野庄的情况道出。
“工坊划分到一处,水岸有限,恒荣祥和五谷豆坊的器械全在一起。”
祝三和何春梅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是恒荣祥的人把河边工坊管事的位置拿下来,能安排更多的纺线机,放开一点产能限制。
曾秋娘也可以去,但她识字不多,天生一重劣势。只能和周木匠齐力开发新式水力纺线机,但管理一个庞大的工坊,力有不逮。
于何春梅而言,程珍玉在恒荣祥只能当个小头目,但去四野庄,说不定能做大管事。再不济也能回来,是一条退路。
等程珍玉和几个同伴收拾好行李包袱,坐着牛车到四野庄报到后,听完祝明月的安排后,恍然发觉一件事。
从跨进四野庄的大门后,她的工作关系发生变更。
不再是恒荣祥的毛衣工,而是四野庄的工人。两家的关系是平等的,加工也涉及到钱帛往来。
就像祝三住在五谷豆坊,但在恒荣祥干活,从始至终考虑的是恒荣祥的利益。
刘梅花见着眼前的山水天地,倒是兴奋,“我们可以种地,也能去恒荣祥接兼职毛衣工的活计。”
可惜纳鞋底缝袜子之类的快活,时效性强,她们在城外消息不灵通,未必能接到。
程珍玉万万没想到,在四野庄能遇上熟人。邓秀娟带她去五谷豆坊买豆渣时,遇见的秦嫂子。
秦嫂子满面笑容招呼两人,“进来吧!”指着墙角的两个袋子道:“一个麦面一个麸。五十斤麦子出了三十五斤面。这水碓水磨就是好,不似从前那般累人。”
秦嫂子的同事笑道:“累的都是水。”
粮食加工的水力器械古已有之,在一座大房子里一字排开。
水碓将粮食去壳,风车去麸,磨粗点用水碾,细点就是水磨。
五谷豆坊的粗加工基本在此,隔两日城里来几辆车把加工好的米面运走。
秦嫂子琢磨着豆腐加工不好挪动,但做米线粉丝的,完全可以搬到庄子上来。
乡下哪哪都好,尤其是清净。
五谷豆坊的粗加工已初具规模,恒荣祥的却还是空中楼阁。于是程珍玉刘梅花等人只能四处打下手。
如程珍玉识文断字,跟着赵璎珞学过几日,先简单将四野庄的进出账目记下来。
秦嫂子右手一提,看起来轻松得很。帮她们把面放到牛车上。“麸就放在这里,待会养殖组的人拿去给鸡鸭牛羊添点料。”
田庄上还有一重好处,吃的好。
以前日子难过的时候,谁没吃过麦麸,为活命拉嗓子也要吃。
现在反成饲料,不能和牲禽们抢。
秦嫂子将麦面放到车上,瞧见还有两个箩筐,里头装的是鲜绿的榆钱,“这么早就有了?”
程珍玉点头道:“林娘子在山上转悠看见的,正好摘点,给大家尝个鲜。”
“麦面拿回去,混点杂粮发了,晚上做杂粮馒头。”
祝明月不在口粮上苛待人,庄子里只要不吃肉,其他没多大要求。
山上有的田里长的,都可以吃。
至少彭十二等人现在比在原主家手下,日子好过不少,当然日常任务也比往前更繁复沉重。
这里要跑,那里也要管,到处都缺人。
新鲜榆钱洗净,加盐加面上锅大火蒸一刻钟,就是一份清香十足的榆钱饭。
林婉婉尝了一口满足道:“春天的味道呀!”末了感慨一句,“不知道晓棠能不能吃到?”
段晓棠不缺一口榆钱饭吃,走了几日他们终于到华阴境内。
第536章
企喻之歌
范成明无限怅惘道:“故地重游。”物是人非。
差点将一旁接待的华阴上下官吏心态搞崩。
先前皇帝走过一回,地方对于如何迎接大军早有准备。
皇帝亲自统帅的二十余万大军,搞得华阴境内鸡飞狗跳。吴越这支军队,守规矩到极致,一路上默默行军,半点不扰民。
但架不住领军人物太要命,吴越和范成明的组合,在华阴境内杀伤力到顶。
范成明从右脚跨进华阴辖区开始,就打定主意,只啃干粮。
心里是这么想的,但却不是这么做的。要钱要粮,能摊给地方就摊给地方,半点不想自已出。
他可是要养军队的人,左厢军是众所周不知的开销大。
高句丽穷乡僻壤,天气苦寒,能有多少粮食供他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