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30章

    要不是杨胤积威甚重,连吴越都不敢轻易招惹,范成明也想去占点便宜。

    从黎阳仓多多运粮食走,吃不完没关系,可以带回大营慢慢吃。

    对此,庄旭只有四个字评价,“小家子气。”

    但作为左厢军的后勤大总管,对范成明在华阴这块“发迹之地”的所作所为,睁一只闭一只眼。

    反正圣旨上写的是大军行经,地方供应。他们只拿自已该拿的,不该拿的半点不沾。

    从华阴县城离开,出潼关的最后一晚,队伍露宿野地。

    火头营深得范成明和段晓棠真传,尽所能丰富大军的餐桌,尤其是不花自已钱的东西。

    道旁有几棵榆树,新发榆钱脆嫩可爱。

    范成明站在树下张望些许时候,“陛下行经的时候,应该没长出来。”逃过一劫,“刚好遇上我们。”

    转头把周水生找来,再点几个附近的军土上树扒榆钱,顷刻间把几棵树扒得光秃秃。

    周水生乐得做这样的饭食,省时省力省粮食。

    可惜扒下来的榆钱看着多,煮出来也就够给大大小小的将官们尝尝鲜。

    范成明献宝似的把榆钱饭端进来,“我亲自盯着摘的。”

    宁岩闷笑一声,“还以为你亲自做的。”

    庄旭半点不给发小面子,“那谁敢吃!”范成达都没胆子碰的东西,难道其他人敢?

    段晓棠默不作声地调了一碗料,蘸着吃。范成明想尝尝,被不轻不重地挡开,“自已调。”

    明日大军即将出关,离开关中大地。

    行军与走商,大批军队与小股部队规划截然不同。

    前几日行军无需过多规划,皇帝怎么走,他们怎么走。

    但出关之后,一个向北一个向东,再无参考对象。

    不对,转道黎阳的一截路还能借鉴一二。

    出关之后的行军规划,吴越交给俞怀光安排。既是平衡两卫势力,也让段晓棠这群小将官,跟着学习一二。

    反正他们往后升迁大多在右武卫内,不会影响右屯卫权利分布。

    一万三千人从潼关鱼贯而出,踏上陌生的土地,都不禁回头遥望巍峨的关墙。

    再仰头能望见潼关之后的华山险峻,远处是黄河在咆哮。

    段晓棠唇角微微上扬,“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从前读过的书,在这一刻具象化。

    庄旭默默地听着,华山为里,黄河为表,的确没说错。段晓棠常常给人知道很多,但没读过什么书的感觉,却不乏振聋发聩之言。

    经过八九日,万余人终于行进到富丽绮华东都洛阳。

    嗯,又吃了一顿皇帝的车尾气。

    东都的权贵高官宴请吴越一顿,段晓棠怕麻烦,随意找个借口溜了。反正她位卑职低,去也是镶边。

    转念一想,李君玘会不会出席宴会?

    仔细算算,她在洛阳不算举目无亲。邻居家大哥和房东家长子都在洛阳,当初杜乔来洛阳出差还去拜访过。

    可惜行军是公务,不能长时间驻留,连他们住哪都不知道。

    大吴打通勾连历朝历代的运河沟渠,兴起一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洛阳便是起点。

    段晓棠:“我们为何不能从运河坐船往齐地去。”虽不能直达东莱,但能少走一截陆路。

    庄旭在这方面比段晓棠懂得多些,“初春水量不丰,行船艰难。万余人加上数量庞大的军械粮秣,出动的纤夫不计其数。”

    简而言之,水文条件不佳,走不起。

    段晓棠猛一拍脑袋,是她想差了。当前行船全靠自然条件,不是有个发动机就能任意西东。

    在洛阳休整一夜,大军继续出发。

    段晓棠盘算幸好是初春时节,干粮能多保存一段时日。

    但不得不提醒俞怀光,“俞将军,等到黎阳,现有干粮将食尽。不如趁接收粮草时,重制一批。”

    俞怀光估量一番路程,从黎阳到东莱一段路,说不得也要停驻一两次。

    一次不能做的太多,天气越来越暖和,食物保存越来越难,到齐州再制一次,差不多够了。

    枯燥的行军让人无所适从,去年在关中,范成明还能借着摘菜,去地里松快松快。

    现在地里顶多就一点小苗苗,连个撒欢的地都没有。

    早上睁眼上马骑行,晚上下马睡觉,中途累了下马步行或者找辆马车钻进去休息。

    吴越的马车最舒服,可惜里头的人实在阴阳怪气地很。就是蹲在里头不说话,借块地方睡觉,都得被刺两句。

    宁封经过马车,听一耳朵你争我吵,摇摇头,追上前头段晓棠和庄旭两人,手往后一指,“又吵起来了!”

    段晓棠无奈道:“他俩可以出来吵,顺道给我们解解闷。”半点没看上司乐子的不敬之意。

    外面的世界并不太平,山匪反贼层出不穷,但不是瞎的傻的,敢来招惹大军。

    他们的任务也不是剿匪平叛,只能像个木偶似的,顺着既定路线一直往前走。

    不多时范成明“生龙活虎”从马车中出来,跨上马追上众人。

    扯着嗓子唱道:“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旁边的宁封跟着唱起来。

    段晓棠被范成明的破锣嗓子荼毒,不由得捂住耳朵,“什么鬼东西?”

    庄旭:“企喻歌。”

    一个破锣嗓子起头,周围一群破锣嗓子跟上。

    “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膘。牌子铁裲裆,冱鉾鸐尾条。”

    南朝北朝的民歌的一首接一首,段晓棠的耳朵被折磨得嗡嗡的。

    此行中转地黎阳仓依然遥遥不在望。

    第537章

    行军拉歌

    一首接一首,从北唱到南。连续两天的拉歌大会,几个蹦得高的年轻将官,嗓子都开始嘶哑。

    宁封咿咿呀呀冲范成明唱着,“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范成明没接收到半点好意,一把将宁封的脸粗暴地扭到另一边去。

    段晓棠唉声一回,考虑要不去吴越车上躲躲清净。

    范成明看段晓棠静默两天,“你怎么不唱?”

    段晓棠:“我就知道木兰辞和敕勒歌,还不会唱。”

    刘耿文:“校尉,可以学呀!”

    段晓棠侧头道:“学是吧,范将军唱一首,你们跟着学那些字。”气终于顺了。

    刘耿文默默闭紧嘴巴,刚刚不该接话的。

    庄旭:“那唱一首你家乡的小调来听听,我们也见识见识。”

    段晓棠沉默半瞬,“都不大适合。”

    范成明不解,“哪有适不适合的。”没看他们连南方那些情意绵绵的情歌都唱了么。

    再往后,就该往下三路走了。

    段晓棠拗不过,“行,我唱。不是我家乡的,但也从小听到大。”

    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两段话翻来覆去地唱,曲词调子都与中原迥异,明快朴实。

    范成明舌头差点打结,“喀秋莎是什么?”

    段晓棠:“一个少女的名字。”也是一种武器。

    庄旭默默补充,一个胡人少女。

    “唱的什么?”范成明光听见喀秋莎站岸上,站岸上干嘛?

    段晓棠:“在春天思念保卫边疆的恋人。”

    范成明:“那她的恋人回来了么?”

    段晓棠耸耸肩,“不知道。”这是喀秋莎又不是白桦林。

    范成明:“继续唱。”唱功一般,胜在曲词新鲜。

    段晓棠将外袍袖子往上一提,“唱,是吧?”

    两手指挥,打着拍子,“我有一头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的哗啦啦啦啦我绊了一身泥……”

    座下的骏马适时咴咴叫两声,意思好像你骑在我身上,心里居然想的是一头驴。

    庄旭听得神情麻木,“你这歌有点年头了吧!”

    小时候唱的童谣,“秦始皇,何强梁”都比这听起来有文化。

    段晓棠摇晃脑袋,“应该是五岁前学的。”

    庄旭默默点头,六岁的孩子该嫌幼稚了。

    六岁的孩子嫌幼稚,但二十多岁的大人刚刚好。

    段晓棠兴致起来,从穿花衣的燕子,耳朵长长白又白的兔子,不知道伤了耳朵还是尾巴的老虎,天上掉下来的猪,葫芦里长出的娃娃,门前游过的鸭子……

    每个唱上两三句,充分论证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宁封把差点落地上的下巴合起来,“段二,你小时候唱这些?”

    幼稚童趣,似乎世上一切都是可爱的有趣的,没有一丝危险。

    喜欢和小动物玩的人,会有什么坏心思呢。

    要不是清楚段晓棠的底细,非得以为是个傻白甜。

    段晓棠点点头,“嗯。”

    庄旭瞪大眼睛,“那你六岁以后唱什么歌?”

    段晓棠:“一些没有营养的歌。”听过就忘。

    再往前些,吕元正和俞怀光并行。

    听见后头的热闹,吕元正不由得叹口气,“以前没人跟我说过,段二是这德行。”

    俞怀光宽慰道:“你想想,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记下如此多童谣,时隔多年哼唱如流,该有多聪明。”

    “多少孩子,四五岁的时候,话都说不顺溜。”

    吕元正微微颔首,“有道理。”要不回长安后,也让家里孩子多唱唱童谣,训练口齿。

    漫长枯燥的行军路程对人的“折磨”显而易见,段晓棠不管主动被动,知道许多同僚间的“小事”。

    譬如几岁还在尿床,半夜做噩梦会往父母被子里钻、第一次见驴被吓到哇哇大哭……这些还只是能摆在明面上说的。

    两卫的年轻将官不少是正经南衙子弟,打小一起长大。想吹牛,都会被旁边的发小毫不犹豫揭穿。

    段晓棠再也无法直视一帮同僚,总不能以后见到一个人,头上标签十岁尿床,另外一个被驴子吓哭……

    果然应该离同僚的私事床事远一点。

    段晓棠拎着睡袋爬上一辆半满的粮车,刨出一个休息的位置来,累了就睡,醒来半靠着车壁写写画画看风景。

    曹学海和于广富守在两边,担心她翻下来。

    吴越领着护卫骑行过来时,段晓棠正半套在睡袋里,一只手枕头在脑后,另一只手转着铅笔。

    吴越:“若是累了,去后头的空马车休息。”见段晓棠肚子上摊着简易的草稿本,“琢磨什么呢?”

    段晓棠支起身体,“我们到东莱后,少说能休整一段时日。可以趁着这点时间,让军土适应乘船学会凫水。”

    吴越一开口就泄露他是旱鸭子的事实,“我们不是乘船渡海登陆作战么。”

    段晓棠:“从东莱渡海至高句丽少说要在海面上漂泊两三日。风大浪急,海船的乘坐体验,可不比河船或者曲江池上游船安稳。”

    “如果有条件,最好让荣国公提前让我们去船上住一夜。实在适应不了的,只能留在岸上。”

    时人所谓的舟船更多是作为一种运输工具,海战还处于小打小闹的投石机接舷战撞击阶段,或者出其不意放点小火船。

    吴越:“凫水呢?”

    段晓棠:“不吉利的中途掉海里不提。高句丽国小力弱,世子以为它的港口有多大,能停靠几艘船?”

    绝大部分人只能凫水踏浪登陆,小舟更多是运送不能沾水的弓弩粮食。

    而从长安出来的两卫军土,只有不到两成会凫水。

    段晓棠现在没法验证他们所谓的凫水是真能游,还是只能在水里扑腾两下。

    到东莱再计较,管你狗刨还是自由泳,总要学会一样。

    第538章

    黎阳仓城

    吴越:“你能教他们?”

    段晓棠:“术业有专攻,荣国公手下肯定有能人。”

    不是不能教,而是游泳有其特殊性。段晓棠不想暴露身份,也不想长针眼。

    吴越:“我和俞吕两位将军商量。”

    段晓棠微微点头,训练的事情有着落,安心往睡袋里一钻睡觉了。

    俞怀光和吕元正真没想过要提前去提前去船上适应,他们不是水军出身,顶多以前征战时乘坐过河船。

    本来这一路就是以孙文宴统帅的江南军队为主,两卫顶多是为吴越压阵,顺便监视。

    以前领军的时候最讨厌监军,但轮到自已时,没有半点不适应。

    大概吴越和以往那些讨厌的监军不同,不精通的领域绝不指手画脚。必要时候可以借出权柄,哪怕“胡作非为”也能保下来,前提是他信任你。

    “晕船啊!”范成明听了半天,明白担心的问题。“要不灌点蒙汗药下去,人晕过去,就不会晕船了。”

    “海上漂两三天,控制好量应该没问题。”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们千里迢迢从长安到东莱,怎么能不去高句丽晃一圈。”不成人生遗憾么。

    周围一圈南征北战的将官们,不由感觉背后阴风阵阵。

    以范成明的二愣子性格,他真干得出来,把人药晕了抬上船的事。

    以前范成明是妹夫的弟弟,俞怀光不好直接动手教训。现在成表妹夫,似乎名正言顺了些。顾不得形象,直冲范成明追去,“混账,你就是这么待同袍的!”

    吕元正可半点没有俞怀光动手伤自已面子的情绪,首先范成明没在他手下办过事,二来是吴越的人,看范成明吃瘪,挺有趣的。

    宁封悄声问道:“范二带了蒙汗药出门么?”

    庄旭摇头,“不知道。”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