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记下来,一天吃多少顶饱。”一个中军将官开口,“段校尉,和我们原先的干粮有何异同?”
段晓棠一锤定音,“味道更好。”
“真到行军的时候,哪来小灶,将官军土都差不多,现在军中干粮什么滋味,范将军想必清楚吧!”
范成明当即不服,“那些干饼救了我的命!”
底下顿时哄堂大笑。
气氛一活跃,隔阂便小了。
段晓棠:“每个营挑一到两个伙试验,有大胃王就不要选了。”
尹金明:“属下遵命。”
军土全天训练,将官们训练量小,但脑力活动多,两方面都要考虑到。
但将官们还是有特权的。
段晓棠:“来吧,选你们将要相依相偎一整天的食物。”
范成明:“你倒是介绍一下呀!”
段晓棠走到桌边,一个个介绍起来。
“一号试验品炒面,麦粉制作,干嚼或者用水冲泡。”
周水生在每个碗里放上一勺炒面,后头的伙头兵兑上滚水,放到将官们面前。
右武卫第一届干粮品鉴大会正式开始。
段晓棠:“二号试验品也是炒面,加了一半粟米粉,吃法相同。”成本控制时刻挂在心头。
范成明小心吹着勺子的热气,闻到一股咸香味道。“没甜的么?”
段晓棠:“想吃甜的,回去让你家厨子做。”
糖多贵呀!
第530章
东征方案
段晓棠:“三号是干米饭,稻米制成,干嚼可能有点困难,兑水冲泡。”
再往后就是各种锅盔和胡麻饼,有馅的没馅的。
段晓棠:“最后一样叫列巴,吃法和大饼一样。”
李开德重复一遍有些绕口的名字,“列巴。”一听就是外族食物。
范成明和庄旭一看列巴的外表,就想起步步糕,饼出同源。
底下将官们一个个尝遍,纷纷发表意见。
“锅盔不错,还能带馅。”
“胡麻饼不及我常去的西市饼店。”
“炒面还行,粮食和水都有了。”
“战场上哪儿找水,干吃噎得慌。”
……
范成明:“选定离手,明天一天全靠它!”不知情的还以为将官们聚众赌博呢。
林金辉用笔墨一个个登记过来。
范成明问道:“三儿,你吃哪个?”
庄旭:“胡麻饼。”没有芝麻的胡麻饼。
范成明:“那我尝尝锅盔,要带馅的。”
段晓棠吩咐周水生,“明天火头营再做一批,保持供应。”
另外和尹金明交待:“待会去伙房和孙师傅说一声,明天不用准备中军和左厢军将官的份例。”
范成明眸色幽幽,连后路都没了。
次日中午,伙房“人丁凋零”。
薛豪左看右看,“营中有其他安排?”大部分将官不见人影,难道出征去了。
孟章提醒他,“别看了,段二带着左厢军的将官试吃新干粮,今儿不在伙房用饭。”
薛豪:“干粮还能翻出花来!”
孟章点头,“刚遇见范二,尝了一个,味道还不错。”
薛豪难以置信,难道最适合将军的前置职业是厨子!
饭后找了一个相熟的中军将官,对方口粮袋子里装的是列巴。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是段晓棠职业生涯翻了车,还是孟章的舌头坏了。
隔两日将官们再次齐聚一堂,口粮袋子放桌子上,你一言我一语,说着各自的干粮体验。
段晓棠手里拿着尹金明统计的军土食用情况,配合林金辉计算的各项成本,心里基本有数。
全永思拿的是列巴,比起其他人动辄一两斤的缺耗,列巴的看起来几乎没有变样。
邻座的将官捅一捅他胳膊,玩笑道:“打野食去了?”
全永思眼神麻木,“每顿吃一口就不想再吃,我还分了一块给薛副尉。”
“真的?”邻座将官前日尝过列巴,但因为是最后一样,刚出炉味道不错,饱腹只以为前头吃得太多。
全永思抽出匕首,重重地插到列巴上,看起来平平无奇地面包,竟有了盔甲的质感。
旁边人不信,一个个握着匕首试验。
全永思平时挺活泼一小伙子,这会竟带着一丝幽怨,“段校尉,怎么回事?”
要不是列巴是自已选的,非得以为段晓棠想毒死他。
微酸、坚硬、难以下咽。
嘴和胃都在拒绝,看起来吃得不多,连以往一顿的食量都不够。
省粮食,充当军粮似乎很划算。但怀疑真推广出去,打击已方土气。
段晓棠无所谓道:“列巴本就如此,这是全粮食的,艰难时还可以往里头掺锯末稻壳。一条列巴够八个人吃一天,兑点水十个人没问题。”
他们并不缺粮,只看全永思一个精神小伙,吃成这样,也知道列巴不适合做干粮。
战斗民族的列巴,不大适合炎黄子孙的口味。
范成明反倒来了兴趣,“分我一块。”
全永思疑惑,“范将军喜欢这口味!”
范成明:“谁喜欢呀!”他舌头又没坏。
这是给吴越留的,一口顶一顿的“好东西”,怎么能不想着他呢。
全永思不管范成明打的什么主意,反正列巴是段晓棠做的,范成明要求分的,和他没关系。
手下用力,在列巴另一头切下指头厚的一片。
刘耿文斜眼瞧着,感慨道:“这要挂前胸后背,能挡刀。”
孙长安接话,“那你吃么!”
刘耿文默默不言,他看重列巴的防御性,而非它的口味。
事到如今,即使段晓棠不宣布,众人心头都有数,最终确定的新干粮是哪个。
锅盔和炒面,易食方便携带,兼容性强。
锅盔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有没有馅都可以。
炒面也一样,麦面粟面高粱面都可以炒。面粉对寻常人家难得,但在大营中,有的是人力畜力磨面。
不过是将从前做干饼的原料,拿来做锅盔和炒面,味道还要好上不少。
段晓棠唯一对中军动过的手脚,就是把他们的火头营独立出来,归周水生管辖。
新添的铁锅,韩腾用右武卫小金库贴补。
校场上的“铁甲小乌龟”队伍,又壮大了!
庄旭:“能保存多久?”
段晓棠:“和干饼差不多,北方长点,南方短点。”
一块馕在葡萄干的家乡,可以在地下保存几百上千年。换到南方,存活期顶多三天。
不是馕不争气,是南方的天气太要命。
临到正月底,四野庄地窖里的蒜黄韭黄再收一茬,乡野里已经开始预备春耕。
林婉婉和赵大夫摩拳擦掌,预备种苗种药。
南衙亦是人心浮动,底下的军土还好,无非训练。练得累了,倒头就睡。
中层的将官却是各个都有打算,走不走,往哪走能让战功最大化。这个问题萦绕在每个人心头。
吴越和韩腾一身风霜从南衙归来,把几人召集到公房,一不留神甩下大雷。“东征方案大已确定。”
“陛下不日下发诏书,招募天下军队,随后移驾洛阳,而后至辽东亲征。齐王送千金公主和亲,父王辅佐赵王监国,留守长安。”
“征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到东莱归入荣国公旗下,以作渡海之用。”
庄旭咽咽口水,“长安的军队呢?”
吴越:“北衙左右神武军、南衙左右翊卫、左右骁卫、左右御卫、左屯卫随陛下亲征。”
北衙六军是天子亲军,抽调三分之一兵力。
南衙名义上十六卫,千牛卫和监门卫宿卫宫中不统兵,能作战的只有十二卫,抽走大半兵力。
这只是从长安出发的军队,加上洛阳的、辽东和齐地的,何止百万。
范成明倒吸一口凉气,“我们呢?”
右武卫左厢军何去何从。
第531章
乐于助人
吴越沉默半瞬,“我统帅右屯卫和右武卫部分兵力,东去襄助荣国公。”
孙文宴手下拼拼凑凑近十万大军,再如何是心腹,孤悬远方,皇帝也不会放心。
吴越年纪轻资历浅身份高,从关中剿匪就能看出来,政治立场过硬,坚定维护朝廷利益不动摇,由他去监军正合适。
虽然辽东大人物多,只看军队数量,也知道是多路进发。挑个好说话的,容他们挂靠一二,比如吴越去岳祖父牛大将军那儿走走人情,把他们捎带上也好。
北人不善水战,请把这句话刻脑门上。
范成明心有余悸,“七郎,带多少人马?”
吴越面无表情道:“右武卫右屯卫各五千人。”
左厢军三千,加上挪过来的中军两千人,刚好五千人。
范成明追问道:“何人统兵?”
吴越:“两卫中郎将。”
诸卫中郎将,正四品下,统率五千人大材小用。
二人官职不分高低,正好方便吴越收拢军权。
右武卫中郎将段晓棠认识,右屯卫的却不清楚。“右屯卫中郎将是谁?”
庄旭答道:“姓俞。”
只从姓氏看,不是庄旭的姨夫就是表哥,换言之范成明八竿子打得着的亲家。
这个人选想必是精挑细选过的。
吴越:“荣国公那儿,你们认识人么?”主要问的是范成明和庄旭。
范成明迟疑道:“之前和荣国公世子孙安世喝过几顿酒。”但只是酒肉朋友。
吴越:“到时再喝几顿酒,把关系拉起来。”
范成明喝酒的本事,吴越还是信服的。没看华阴县衙上下素未谋面,都能喝到全军覆没么。
吴越说起此行的任务,“我们一路从长安去东莱,顺路押送一批军械粮草。”
段晓棠联想到,去年孙安世卢照来长安领取军需,盘桓数月,反倒被人克扣一些。“不会被人克扣截留吧?”
南衙因为吴岭的关系,未曾被克扣过,但生于将门,范成明不是全然无知。“领哪些,在哪领?”
其他卫说不定还在排兵布阵布置人员,先下手为强,把东西拿齐了。运送后勤亦是功劳,说不定孙文宴看他们差事办的漂亮,前线功劳也分润一二。
吴越:“军械盔甲在军器监,粮草在黎阳仓。”
范成明冷嘶一声,“军器监啊!”上回得罪狠了!
吴越:“范二,待会你拿父王和韩大将军的手令,去军器监将今年右武卫和荣国公的军械盔甲,全部带回来。”
吴越当然清楚,把范成明放出去是什么后果,但现在不是谦让的时候。
军器监的人要是不识抬举,借着大战将起自矜身份拖延,就不要怪他下狠手。
段晓棠:“我去清点有多少人会水。”
练是不可能练的,别说大营内没有水池。这时节下水,生怕风寒来的不够快。
只能等到天气暖和些,在路上或者到东莱,练一练狗刨。
乘船也是没条件的,河船和海船大不一样,上的了河船不代表能适应海船。
庄旭:“我去准备出征的物资。”
段晓棠补充道:“姜和渔网多带一些。”不是只挂念吃,此行难免下水,姜汤可以驱寒,渔网可以补充饮食。
庄旭点头,“知道。”
段晓棠按着额角,“缴获怎么办?”
吴越思虑半晌,“先归公统一支用,剩下的回长安再分账。庄三,把账记好。”
庄旭:“好。”这回可没有什么跳楼大甩卖的事儿。
吴越深吸一口气,“范二,明日和我去见右屯卫和中军的将领。”
此行回来,他们吃的多的事儿,怕是瞒不住。
范成明比吴越这个当儿子的更关心吴岭的处境,“这样一来,王爷岂不只剩四卫兵马。”
吴越:“放心,父王弹压得住。”
去年左厢军关中走一圈,将匪寨私兵的钉子都拔掉,大大减轻南衙的守卫压力。
四人商量一通,各自散去。
临到傍晚,范成明一身酒气,押着几十辆满载军械的车辆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