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26章

    祝明月施然而来,问道:“周木匠,如何了?”

    周木匠:“祝娘子,造的差不多。这座水碾日夜不息,约能磨面千斤。”

    祝明月暗自盘算,一千斤足够五谷豆坊所需。“明日运一车米粮来磨面。”

    戚兰娘:“好。”

    作坊里剩余的石磨可以用来磨粉浆和一些量不大的东西。

    周木匠继续说道:“祝娘子,你在庄子里开渠,只要渠道有半丈来宽,有高低落差,一样可以造水磨。”

    规模可能会比河边的小些,但几座水磨一起转动,一日几千斤不成问题。

    周木匠给祝明月干过几次活,早品出味来。只要达成目标,钱不是问题。

    省时省力又省事的水磨磨坊这么好,为何其他人家少有做。

    因为投入太大,四野庄这一座还不算规模太大,仅物料都投进去几百贯,遑论人力和往后的维护。

    祝明月:“周师傅,麻烦你待会和李师傅商量商量,在渠道里留出几个合适的位置来。”

    周木匠点头,“行。”

    四野庄离河流近,祝明月等人犹不满足,开挖渠道,用水车从永安渠中引水,绕一圈后再汇入河道。

    一为方便引水灌溉,二则是靠近河流的土地毕竟不多,其他需要大量用水的设施面临困窘。

    祝明月追问进度,“水力纺车研制得如何?”

    第528章

    田庄建设

    进度如何?百尺高楼连地基都没打好。

    一看周木匠的表情,祝明月心中了然。

    祝明月:“先把能做出来的建了,水力纺车放在最后,慢慢研究。”

    “我再调几个人过来给你打下手。”

    水磨磨坊和水碓坊一旦建成,最繁琐的舂米磨面工序有替代,五谷豆坊的人力能解脱出来做其他更高价值的货物。

    至于给恒荣祥制作的水力纺车,由于没有参考范例,只能一步步摸索。

    祝明月和戚兰娘一块去山脚下禽舍牲圈看,牛圈内的大牛已经增加到十二头,附带几头小牛。

    戚兰娘:“现今主要靠大牛翻地,或者在工地上拉货运货。产出的奶,能供应步步糕每日所需三成。”

    祝明月转身望着王才里村庄的方向,目光幽深,“四野庄忙过春耕后,可以借给村里人公牛。租子怎么算,和彭庄头商量下。”

    戚兰娘猜出几分祝明月的打算,“王才里在长安周边,靠着永安渠,日子比其他乡民好过些,春耕会忙不过来?”

    祝明月拧眉,“彭庄头有没有提过,村里有几头牛?”

    戚兰娘摇头,“没说过,要不我去问问。”

    祝明月:“不知道东征会不会抽调王才里的青壮,但春耕总是累的。他们过的太平,我们才能安生。”

    戚兰娘真在村里待过的,知道乡土人情,“等庄子上忙过后,再让彭庄头寻里正商议。”

    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全通知一遍费不了多少事。

    现在放出消息,只会惹得人心浮动。

    山脚下的圈舍建在下风处,位置散的极开。

    几人原本想养鸡,棚养散养并行,实地考察一番后,发现以现有的条件,棚养根本不可能实现。

    只能仿照农家养鸡的模式,建几个鸡圈,散在山脚下。围上篱笆,旁边留一间土胚房给鸡避风躲雨。

    鸡鸭都是同理。

    戚兰娘:“如今一个圈能养百只左右。”再多不是养不养的过来的问题,怕的是一场禽瘟下来,全军覆没。

    祝明月:“一只鸡鸭长大,差不多要半年。”以前被口诛笔伐的速生鸡,反而求之不得。“等积累经验后,再试试棚养。”

    活动量大不利于增肥,人禽同理。

    戚兰娘点头,“嗯,婉婉说可以养蚯蚓做饲料,我让彭庄头去找村里的孩子收一点。”

    大人挑土,小孩挖蚯蚓,安排得明明白白。

    林婉婉只负责提出构想,其他人负责实现。

    祝明月:“不是有几个圈么,让他们记录下来,不同饲料配比、喂养方式,长肉下蛋有没有区别。”

    戚兰娘:“如今鸡鸭苗不过百只,庄子上识字的人不多。”

    也就是现在开工建设,家里几个人才轮流过来盯工。

    前期他们能顾得上,到后面未必能记得过来。

    况且现在这点鸡鸭数,做不出对比效果。

    祝明月声音变得低落,“等天气暖和些,试试人工孵蛋。”

    戚兰娘只是一个无情的点头工具人,待办事项+1。

    路过禽舍,小鸡小鸭活蹦乱跳。

    戚兰娘介绍道:“每一只进庄子时,都用艾草熏过。”是为消毒。

    祝明月何曾亲自养过鸡,“以后隔段时间,都用艾草给圈舍消消毒。”

    戚兰娘:“要不要给赵大夫说一声,挑块地方种一点艾草?”

    照他们的消耗量,靠野生完全扛不住。

    祝明月点头:“种一点吧。”

    配不出消毒水,只能靠植物大法。

    经过猪圈,一阵臭味袭来。

    祝明月捂住鼻子,“这里一定要多熏一熏。”

    “煽过的猪活下来几头?”

    戚兰娘:“煽了十头,有一头没熬过去。”

    祝明月计算一番成本,尚且能够接受。“开挖的渠道会在附近经过,让管猪圈的人时常洗一洗。”

    戚兰娘点头:待办事项再+1。

    上元节后,济生堂再增加两个小娘子。

    林婉婉新收两个女徒弟,丘寻桃、姚南星,同样是医家出身。

    小教室里坐四个半大孩子,不显得的拥挤。

    但济生堂的小门脸,一个大夫加四个药童可以凑合。

    往后几年徒弟出师,一口气排五个大夫,却是容不下的。

    林婉婉捂着半边脸吐槽,“我是不是该换个大点的地方,”瞥见赵璎珞有些惊奇的神色,“这不是想着,济生堂占了几间屋子,影响五谷豆坊发展么。”

    对林婉婉如此“贴心”的说法,赵璎珞只有四个字回应,“你继续编!”

    林婉婉竖起四根手指,“四个徒弟,养家糊口!”

    短时间内指望徒弟飞黄腾达不可能,只能当师父的自已卷,混成一代名医。

    和现代一样,指望学生反哺师门,不如反向求老师混成杰青或者院土。

    后者还靠谱一点。

    赵璎珞替济生堂管账,不由得帮林婉婉盘算一圈,“济生堂最大头的收入,来自你出外诊的诊金和谢礼。”

    一人养活一家医馆,两成的“优质客户”贡献八成的收入。

    真正上门求诊买药的客户,反而没那么富裕。

    加上看诊重点是女患,济生堂备药不如其他医馆齐全,卖药挣不了几个钱。

    赵璎珞谨慎分析,“济生堂只有你一人挣钱,想快速增加收入,要么等淑顺她们出师,要么再加一位大夫,或者你不坐堂,专心游走权贵之间。”

    想祝明月出钱,暂时不可能。家里的活钱全投到四野庄上。

    济生堂要能增加人手,早在赵大夫医馆房屋到期,林婉婉就把他拉过来了。

    何况以济生堂的定位,最好还要一位女大夫,哪那么好找的。

    至于专心给权贵看病,绝不考虑。

    比起富贵前程,林婉婉更在乎医学前途。

    以长安当前的环境,说不定常人眼中的“富贵”,是成为哪户高门的家医,或者嫁给哪个权贵子弟。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皆非她所求。

    林婉婉外头念叨:“大房子,大房子,钱,钱,钱……”

    第529章

    干粮试验

    赵璎珞看不过去,“这副样子,可不要被你徒弟看到。”

    林婉婉:“我都已经坚持三天,才现原形。”很辛苦的好不好。

    赵璎珞实话实说,“要不是先有名声,谁家敢把孩子交到你手上。”上梁不正下梁歪,看着就是前途无亮。

    林婉婉:“你别说,长林都看好我,往后要把他妹妹送这儿来呢。”

    林门大弟子是谁,尚有争议,但今年的小师妹预定了。

    “杜长林,什么眼光呀!”赵璎珞嘴上吐槽,心里不无赞同,学医是条不错的出路。

    女人,就该有傍身的本事。

    临到傍晚,四个徒弟的家人来接孩子放学回家。

    朱淑顺和丘寻桃住同一坊,通常是两家人轮换来接。

    今天却是朱大夫亲自来了。

    林婉婉奉上一杯白水,问道:“朱大夫,怎么来了,有事么?”

    朱大夫也不卖关子,“长安各大医馆有意,三月中组织一次义诊。林大夫是否参与?”

    林婉婉想都不用想,“义不容辞,济生堂出一个大夫四个药童,再加一部分药材。”

    朱大夫没想到林婉婉会“倾巢而出”,论手笔在长安各家医馆中算大的。

    林婉婉进一步解释,“医者父母心,再者淑顺她们也需要练手。”

    朱大夫皱眉道:“六娘才学了半年。”不要医人没做到,反坏了事。

    林婉婉:“望闻问切,慢慢来。不是还有你和我托底么。”

    朱大夫不反对这一做法,说到底朱淑顺是她孙女,接触病例更容易成长。

    自已看诊和给徒弟托底,哪个更费心力,不言而喻。

    因为你不知道徒弟会捅出什么娄子来。

    不过林婉婉自已都不介意,朱大夫只能祈求一切顺利。

    林婉婉:“今年还在大慈恩寺?”

    朱大夫:“那儿地方大,办过好几次,百姓都知道,应该不会变。”

    林婉婉:“我能不能提点意见。”

    上回经历的义诊,不能说草台班子,但组织得的确非常简陋。

    尤其大夫辛辛苦苦义诊,连饭都不管一顿,叫人怨念不已。

    朱大夫先是说道:“林大夫尽请直言。”

    听林婉婉嘴巴不停说七八条后,朱大夫明白她不是胡乱开口,是真看到问题。

    事关重大,话风为之一变,“义诊之前,各大医馆的主事人碰头商议,林大夫到时尽可直言。”

    林婉婉点头,“知道,到时麻烦朱大夫你通知一声。”

    朱大夫:“行。”

    济生堂派出五个人,论人数笑傲长安各家医馆,合该有林婉婉说话的份。

    另一头段晓棠忙碌的一天,从把中军跳出来的几个刺头,罚去校场跑圈开始。

    然后将拔完刺,显得格外乖顺的队伍交给刘耿文训练,提脚去伙头营。

    段晓棠:“周水生,腾三口锅,抽六个人出来打下手,尹金明林金辉记录。”

    拖延症到该兑现的时候。

    段晓棠:“先称五十斤面粉出来,烧小火下面粉炒熟,炒到微微发黄加盐。”

    周水生:“校尉,不加油么?”

    段晓棠:“油最后加。”

    新式干粮一号试验品,炒面。

    段晓棠转头交待,“用多少米面粮油时间,你们都记下来。”

    尹金明、林金辉:“属下遵命。”

    段晓棠抱手问伙头兵们,“谁会做胡麻饼?”

    一个年轻的伙头兵举起手来,“校尉,我家是开饼店的。”

    段晓棠:“会做么?”

    伙头兵:“会。”

    段晓棠:“芝麻和糖都省了,做个咸口不带馅的,饼中间戳一个指头大小的洞。”

    伙头兵迟疑一会,缓缓点头。

    段晓棠吩咐周水生,“分他五十斤面,一个帮工,一口烤炉。”

    段晓棠在火头营蹲了半下午,带着一项项成果返回公房。

    段晓棠:“把中军和左厢军的校官全叫过来。”

    范成明离得近,龙行虎步过来,“伙房蹲一下午,要请我们吃什么?”

    权是人的胆,范成明身形高壮,只要不说话,没人会发现这是个二百五。

    周水生带着伙头兵,将一盘盘食物送进来。

    范成明鼻子微微抽动,“闻着挺香。”就是样子瞧着不大精致。“这些是什么?”

    段晓棠:“试做的新干粮。”

    范成明手指按耐不住,总想去戳一戳,“饼中间为何有个洞?”

    段晓棠玩笑道:“拿麻绳一穿,就能套你脖子上带走。”

    庄旭点头,“听起来是方便。”

    公房内陆续有人进来,尹金明:“校尉,人齐了。”

    段晓棠站起来,招呼其他人,“这些是我试做的新干粮,每人挑一样分一分,明天从朝食开始,全天只吃选择的食物,连水也少喝。”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