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31章

    “尽管如此,我仍需尽到自己的本分,为皇室的未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国师已经把话说的那样直接,萧让的存在甚至已经关系到整个大夏的未来,我怎么敢轻易动手。”

    “哪怕心中再难以控制,我也会密切关注事态的进展,确保萧让的处置不会对国家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今日这个宫宴我明白是为了什么,所以有什么意见,我也会私下与皇上沟通,表达我们镇国公府的立场和关切,争取在不干预皇上决策的前提下,为家族争取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毕竟,作为皇室的一员,我深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但家族的尊严亦不可轻视。我将努力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以期达到一个对各方都有利的结果。”

    崔安如说完,皇上就更加显得像是一个小人。

    他想了想,还是没有开口,陆景年接受了自己这么多的关照,这个时候也该他帮自己承担一切了。崔安如的突然默认,让皇上感到一阵不安,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他知道镇国公府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时崔安如的态度,其实无可厚非。

    皇上暗自思忖,或许自己真的做错了,不应该因为一时的疑虑而疏远了这样一家忠臣。可是事情已经做了,让他道歉绝无可能。

    他作为一国之君,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他不能让个人的情绪影响到国家的大局。

    所以,他没错。

    至于镇国公,他已经功高震主,自己提前让他带着荣誉消失,已经算是他最体面的离开方式。

    他一直以为,作为一国之君,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以自己的利益和统治为重。

    他不能让任何私人情感,无论是愤怒还是同情,干扰到国家的长远规划和人民的福祉。因此,他总是谨慎地权衡每一个决策,确保它们符合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在处理镇国公的问题上,他采取的措施虽然看似严苛,实则出于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他明白,权力的集中若不加以适当的制衡,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甚至威胁到国家的根基。因此,他必须确保所有的臣子,无论功绩多大,都不得超越法律和国家利益之上。

    他并没有考虑到,如今他才是那个滥用职权的人。

    保护萧让,是他做的最为错误的一个决定。

    可是他一直以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确保他的子民能够生活在和平与繁荣之中。他的决策,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引起一些争议,但从长远来看,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因此,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是符合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他这样给自己洗脑,试图让自己也觉得其实镇国公父子去世,对自己来说确实是利大于弊。

    崔安如听到这些,对他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这样的皇上,确实是足够让人失望。

    崔安如的失望并非没有道理,整个镇国公府都曾经对这位皇上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皇上的行为越来越让人感到失望。

    皇上不仅对朝政保持权衡,不问根本,而且沉迷于权术,对民间疾苦视而不见。崔安如深知,这样的统治者无法带领国家走向未来。

    镇国公活着的时候,就曾经表达过,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君主的德行息息相关。她开始思考,是否应该采取一些行动来改变现状。

    对待这样的帝王,仅仅失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质性的改变。

    她看了一眼太子,又看了一眼三皇子,她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商讨对策,或许通过辅佐有能力的皇子,或是通过改革制度,来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

    她深知这条路不会平坦,甚至可能充满危险。

    但崔安如坚信,只要是为了国家的未来,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

    她想着,策划如何在不引起皇上注意的情况下,逐步实施改革。

    她知道,这将是一场漫长的斗争,但她愿意为了国家的未来,付出一切努力。

    这个狗皇帝,她想换掉了。

    镇国公府对得起他,可是他对不起镇国公府。

    镇国公府的忠诚与牺牲,换来的却是皇帝的猜疑与手段。

    他忘记了在边关的风雨中,是镇国公父子和千万将士为他守护着江山社稷;忘记了在朝堂的权谋里,是镇国公府的退让为他稳固着皇权。

    如今,皇帝的疑心病越来越重,甚至开始对镇国公府的忠臣进行打压,这不仅让相信镇国公府的忠良之士心寒,也让天下人对这位狗皇帝的统治感到失望。镇国公府的忠烈之名,本应是皇室的荣耀,却因皇帝的昏庸而蒙尘。

    崔安如深吸一口气,想着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错误而停止转动,镇国公府的光辉事迹终将被后人铭记,而那个狗皇帝,终将被历史遗忘。

    “皇上,既然这件事已经是这样的处理,如今臣妇说得太多,是不是有些不太尊重皇上的嫌疑……”

    崔安如的话,让皇上没有办法回答。

    这个时候,陆景琛又说了一句:“毕竟当初镇国公府对整个大夏做出的多大的贡献,确实让人刻骨铭心,如今萧让做了那样的事,还能因为国师的一句话,就变得尊贵起来,还需要用他的心头血来拯救大夏,难道之前战乱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抵抗,直接取他的血就够了?”

    第591章

    最后机会

    皇上知道他这是想为镇国公府讨回一个公道。

    可是萧让是自己要保的人,也是他给崔安如出的题目。

    若是她能接受萧让继续存在,说明她对皇权还是有足够的敬畏,不然的话,她就有些骄傲了。

    萧让的存在,对皇上而言,是检验崔安如忠诚度的一块试金石。

    皇上深谙权力的平衡之道,他清楚地知道,只有让各方势力相互制衡,才能确保皇权的稳固。

    萧让若能继续存在,那便意味着崔安如能够理解并接受皇上对权力的掌控,她会明白,皇上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其深远的考量。

    只有这样的崔安如,不仅对皇权有着足够的敬畏,而且也显示了她的智慧和政治上的成熟。

    皇上希望她能从大局出发,理解自己的苦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恩怨。

    毕竟,她该恨的人,从来不是萧让自己。

    镇国公府那件事,是他背后授意。

    崔安如一直揪着不放,早晚会查到自己头上。

    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皇上想要看到的。

    皇上说道:“没有人会忘记镇国公府这些年对于我们大夏的贡献,一门父子都这样优秀,实在是让人敬佩,只不过是命运多舛,遇到了萧让这样的败类。”

    他还知道,这一切因为谁而起。

    “所以朕倒是觉得,轻易让萧让死了,并不能告慰镇国公父子和边关千万将士的在天之灵,他就应该生不如死……”

    皇上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遗憾与愤怒,他继续说道:“朕要让萧让受尽折磨,让他日日夜夜都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以此来偿还他所犯下的罪孽。朕会亲自监督,确保他得到应有的惩罚,让天下人都知道,背叛国家,背叛忠良,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皇上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镇国公府的敬意和对萧让的愤慨,他想让大家知道,正义必须得到伸张,而罪恶也必须受到严惩。

    之前他没有阻拦崔安如把萧让的罪行公之于众,让所有臣民都明白忠诚与背叛的界限,以此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律法的威严。

    同时,皇上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告慰那些在边关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的牺牲不会被遗忘,他们的英名将永垂不朽。

    只不过这个说法在崔安如看来,实在是幼稚可笑。

    那个如尘大师是个什么东西,他们一直清楚。

    当年就是他说了镇国公府的坏话,如今皇上让他重新出山,又通过他保护了萧让的性命,这对于镇国公府已经是一种羞辱。

    她说道:“皇上的话,臣妇都明白,毕竟这些年镇国公府的上上下下都是忠君爱国,没有任何二心。”

    她继续说道:“臣妇自幼便在府中学习家训,深知国之大事,不可轻视。镇国公府虽为武将之家,但亦注重文治,父亲常教导我们,效忠皇上才是第一任务,方能保家卫国。臣妇之前想过,愿以身许国,若皇上有所差遣,臣妇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恩。”

    言毕,她恭敬地低下了头,表现出对皇上的忠诚与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随后,她抬起头,说道:“可是父亲因为这个萧让而死,安如实在是不懂,留下萧让这个祸害,对于朝廷到底有什么好处。”

    “臣妇不敢质疑皇上,只是觉得如尘大师有私心。”

    崔安如继续说道:“父亲一生忠贞不渝,却因萧让而遭不测,这叫臣妇如何不痛心疾首?臣妇虽为女流之辈,却也明白国法家规,萧让之流,若不严惩,何以正视听?何以安民心?”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哀伤,声音虽轻却铿锵有力:“臣妇愿以父亲之名,请求皇上明察秋毫,为父亲讨回公道。若能如此,臣妇愿终身为皇上效忠,为国家尽绵薄之力。”

    言罢,她再次低头,以示对皇上的尊重和对父亲的哀思。在场的众人无不为她的忠诚和孝心所感动,同时也对她的勇气和坚持表示敬佩。

    可是,他们忘了眼前这个人是大夏有史以来最为善于收揽人心的皇帝,只喜欢平衡朝政,没有那么泾渭分明。

    太后娘娘已经在叹息了,即便崔安如这样变态,对于皇上来说还是不够分量。

    皇帝的智慧在于他总能洞察人心,他坚定认为权力的平衡是维系帝国稳定的基石。

    他不会轻易让任何一方势力独大,以免造成不可控的局面。

    崔安如虽然手段狠辣,但皇上明白,只要他能掌控全局,崔安如的野心便不足为惧。他更清楚,朝中大臣们对崔安如的忌惮,正是他用来制衡各方势力的棋子。因此,他总是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态度,巧妙地利用这些大臣们的恐惧和猜疑,维持着朝廷的微妙平衡。

    太后娘娘的叹息,或许是对皇上这种策略的无奈,也或许是对崔安如这样人物的悲哀。然而,皇上却始终保持着他的冷静和理智,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自己的统治才能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

    让他重新选择一次的话,也许他会更早地对镇国公父子下手。他可能会在更早的时机,利用自己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力,察觉到镇国公父子的威胁。

    他们确实是劳苦功高,这些年也是无人能够替代,可是也造成了他们功高震主的局面。

    若是自己在他们羽翼未丰之前,采取果断措施,削弱他们的势力,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局面和威胁,通过精心策划的策略,他或许会逐步分散他们的势力,还有所谓的战功,同时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

    他从小学习的帝王权术之中,他深知细节决定成败,因此会格外注意每一个可能影响结果的环节,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通过这些措施,他或许能够更早地确保国家的稳定和自己的安全,为自己的统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至于镇国公这样的兄弟,其实还能有更好的选择。

    崔安如看着他,问了一句:“皇上,若是我父亲和哥哥还活着,您对萧让也会是这个态度么?”

    第592章

    振邦归来

    崔安如的态度,让皇上越来越窒息。

    她一个忠臣遗孤,到底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反骨?

    他尽量压着自己的火气,说道:“安如,朕知道你想念自己的父兄,觉得他们当初不该死,可是事实如此,现在这种假设,没有什么意义。”

    崔安如一听就明白了,皇上不肯正面回答,生怕回答自己的问题,会没有退路。

    皇后娘娘这个时候又出来维护皇上了:“安如,无论你多伤心,这并不是你质问皇上的理由……”

    崔安如听了之后,也知道皇后娘娘这段时间得到了实惠,所以才会这样卖力。

    “皇后娘娘说的是,臣妇的语气可能让人误会了,只不过有些事,臣妇太激动了,这次回来有件喜事还没有来得及跟大家说。”

    “看到如今这个情况,这件喜事未必是大家想要看到的。”

    皇上听了之后,有些茫然。

    在边关的奏折上,并没有这个体现。

    无论是太子,还是云州那边的官员,都没有什么消息走漏出来。

    皇后娘娘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继续往下问,她觉得自己好像是被崔安如利用了。

    楚王说了一句:“不知道弟妹说的好事,到底是什么。”

    崔安如颇有些讽刺地看着他,随后又看着如尘大师。

    “大师,我觉得应该让你看一个人。”

    说完之后,她对梁紫玉说道:“嫂子,抱歉啊,这件事我应该早点告诉你的……”

    梁紫玉一脸懵,崔安如已经对着另外一个角落说道:“出来吧,皇上我想见见你呢。”

    一个身影从那个角落走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震惊了。

    “怎么可能?”

    “他竟然活着?”

    “这不是安国大将军么?”

    “他竟然没死?如尘大师不是说他和镇国公早已投胎到好人家了么?”

    “崔振邦活着,萧让的罪行就更加没有办法理解和原谅了。如今我们大夏还有能征善战的武将,不需要国师那套乱七八糟的东西。”

    崔振邦的出现,无疑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逝者归来,而且是个王者,他的归来,超过所有人的想象,更是让那些曾经对他抱有怀疑和不信任的人感到羞愧。他那坚毅的面容和不屈的眼神,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崔将军,是你回来了吗?”有人忍不住发问,声音中充满了敬佩和好奇。

    崔振邦微微一笑,他的声音虽然低沉,却充满了力量:“我从未放弃过,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也相信光明终将到来。我依靠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百姓的责任,一步步走出了困境。”

    他的话语简单却充满力量,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触动。

    皇上听着这些话,也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小丑一样。

    崔振邦的归来,不仅为大夏带来了希望,也重新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斗志。

    萧让曾经做过的事,也再也没有办法隐藏了。

    皇上再也没有办法用逝者已矣这样的话,来搪塞崔安如了。

    “臣崔振邦,不辱使命,在有奸人陷害之下,仍旧浴血杀敌,因为受伤严重,失忆一年,如今找回记忆,向皇上复命……”

    崔振邦跪在地上,所有人都为之震动。

    皇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此情此景,他之前所有的算计和谋划,都像是一场笑话。

    崔振邦为什么还能活着?他凭什么活着?萧让这个废物,这点事情也做不好么?

    尽管皇上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愤怒,但他也深知,崔振邦的存在已经是个事实。

    崔振邦死而复生,对他这么长时间以来的谋划是个巨大的挑战,也是对整个朝廷稳定的一次考验。

    他甚至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的策略过于自信,以至于忽视了朝中其他势力的暗流涌动。

    到底是谁,能够在那样的情况下,保护了崔振邦。

    他甚至想着,难道萧让的失败并非完全由于无能,而是因为崔振邦背后可能有着更为复杂的支持和布局?

    他自从看不清楚这个形势,温继礼已经激动得不行。

    妹妹的儿子,竟然还活着,他想赎罪的话,还有机会!

    他目光热切地看着崔振邦,眼神无比热切。

    崔振邦感受到有人在盯着他,顺着那种奇怪的感觉看了回去,原来是温继礼。

    他对这个舅舅没有任何好感,这些年他做过什么,自己心中清楚。

    而且这一年的时间,他多次给林知音支持,公然侮辱崔安如和镇国公府,他不会跟这样的人相认。

    觉察到崔振邦眼光之中的嫌弃,温继礼又是一阵受伤。

    唉,他只能叹息。

    崔振邦的冷漠态度让温继礼心中泛起一阵苦涩。

    他深知自己过去的行为已经让崔振邦心生隔阂,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而且那个时候,他是真的不知道崔振邦和崔安如的身世。

    温继礼曾试图解释,试图弥补,但崔安如的反应总是冷淡而疏远。

    尽管如此,温继礼并没有放弃,他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他决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诚意。

    从他重新站在朝堂上那一天开始,他已经决定背后默默支持镇国公府,希望有一天能够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接纳。

    因为之前的事,温继礼知道,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但他愿意等待,愿意付出,因为他相信血浓于水的亲情终将战胜一切误解和隔阂。

    到修复,而他与崔振邦之间的关系,也许会迎来新的转机。

    皇上思考了一会之后,知道现在并不是跟镇国公府撕破脸的时候。

    他决定暂时按兵不动,毕竟需要时间来重新评估局势,重新布局。

    他决定跟如尘大师好好商量一下,仔细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皇上也意识到,他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与崔振邦的关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动荡。

    这个归来的安国大将军,也该把镇国公之位传给他了。

    尽管如此,皇上的心中依然有着一股不服输的意志,他坚信,只要策略得当,最终还是能够掌控局面,让崔振邦的存在成为他权势之路上的一个教训,而非障碍。

    第593章

    国公之位

    “爹爹!”

    崔琅已经冲了上来,直接扑在崔振邦怀里。

    崔振邦再也忍不住,把儿子搂在怀里仔仔细细看了半天。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