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柳星渊:“这位世子位高权重,手握重兵,却全无与吾等亲近之意。”这却是想的深了,有没有可能吴越和两卫缺钱,又拉不下脸刮地皮,才曲线受贿宰肥羊?
范成明拖着几车贿赂回营,温茂瑞宁封分文不取出场费,取了以后不好说话。
早已让李开德提前一步去通知人,范成明把东西拖到暂做库房的营帐。
吴越和庄旭早在其中等着,范成明见着“同谋”,大拇指和食指不停摩挲,“还是抄家来的快点。”多点。
庄旭:“这事能在河东干么!”生怕局势不够乱!转头指挥林金辉干活,尽快把单子列出来。
范成明嫌弃道:“尽送些玉石古董。”能看不能用,变现不容易。
要送点宝马好刀,范成明都能先打欠条,回长安再结账。
吴越冷眼看打开的各色装藏宝物的箱匣,怀疑这一刀,剐得不如洛阳兵一半狠。
范成明:“唉,他们也是倒霉遇上咱们!”
要没有绛郡的乱军,河东大族继续奏乐继续舞,但时局一乱,本地先挨了洛阳一刀。
吴越等人受限于本身贫窘,又打算把他们当肥羊宰。
除了大军本身所需,还要留下安抚三郡百姓的份量。
两卫就食地方,难以从几个大仓取粮,但三郡当前的情势,哪能供应得上。只能从周边几个姑且算安稳的郡县身上想办法。
吴越:“我已行文给周边郡县,要求他们支援一批粮草。”
这时候好言好语,当然要不来多少,但有枣没枣打一棒。
头疼的问题范成明不愿意再想,问道:“段二呢?”
老子劳苦功高,她居然不来迎接。
庄旭:“火头营。”
范成明瞬间原谅段晓棠的不露面,“制备干粮?”
刚拿了大一笔粮食,大军马上开拔,当然要制作干粮。
庄旭:“弄鱼呢。”
锅盔这玩意根本不用段晓棠出手,周水生回来,再多召集些军士,就能开干。
段晓棠的重点在如何解决那些黄河鲤鱼。
做咸鱼没那么多盐,晒鱼干天气一般,耗费的时间太长。
这两天打上来的鱼,大多是简单腌制一番后熏制。
在长安,黄河鲤鱼亦算一道昂贵菜品,用来做鱼烩最佳。
但段晓棠说多食生鱼对身体不好,右武卫的火头营自然不供应这道菜了。
庄旭原先在海上打鱼,所获颇多,但大部分没个鱼样,让多为北方人的两卫无从下手。
江南人觉得好滋味的螃蟹,他们连下嘴的地方都找不到。
现在庄旭在黄河上打鱼,倒大多数是鱼了,偏偏限于客观条件,只能做成辨不出味道的熏鱼。
单论价钱,一落千丈。
吴越范成明去火头营找段晓棠的时候,发现全永思和宁封温茂瑞几个人端着小马扎坐在外头。
宁封温茂瑞不言而喻,醉酒之后,找点食物填肚子。至于全永思更不用说……
三人手上各捧着一个小陶碗,拿筷子夹着某种物什。
范成明:“什么东西?”
全永思:“鱼松。”
除了常见的猪肉松,鱼肉也可以做成肉松。
范成明:“我尝尝!”一点不嫌弃地拿起宁封的筷子。
“味道不错,新干粮?”有口福了。
段晓棠从锅灶旁出来,双手在围裙上擦一擦,“尝尝味就行了。”其他的别多想。
“成本高、制作麻烦,而且保存期限短。”前两项主要是与锅盔列巴比较。
范成明:“能保存多久?”
段晓棠:“这样的天气,半个月吧!”
范成明:“那没问题。”
右武卫菜单上再添两道新菜,熏鱼干和鱼肉松。
段晓棠:“让庄三多打点鱼吧。”打鱼校尉名副其实。
第801章
长安来信
在某些守旧的将门眼中,庄旭的升职定然是有问题的。
作为一个从事战斗职位的校尉,从军三年,从未一次与敌人短兵相接过。
仅有的几次战斗经验,还是指挥弓弩手从远方策应,连皮都没蹭掉过。
这实在太不将门了。
现在更是“沦落”到管后勤这类在其他军队中,够不上分量的角色。
人送外号“打鱼校尉”,在海上打鱼,在黄河打鱼,还想去渭河打鱼。
说庄旭是右武卫的灵魂人物不恰当,但他要是“摸鱼”,右武卫可能肉身没了。
如今右武卫的年轻将官里,打仗的跟着段晓棠,不打仗的跟着庄旭,混日子的看范成明。
鉴于右武卫积极追求上进的良好风气,范成明只能是单枪匹马的孤勇将军。
范成明:“待会同他说说。”
不在场的庄旭,成为职场受害者。
于广富拿出两副新碗筷,里头装着刚出锅鱼肉松,送到吴越范成明手上。
范成明得陇望蜀,“夕食吃什么?”
段晓棠蹦跶到火头营来了,一点鱼肉松哪能打住。
这么一看范成明和河东贤良来往,果真是为求财,连留在城里吃夕食都不愿意。
曹学海手上拿着几个油纸包赶过来,“将军,东西取来了。”
范成明看包装隐约有些眼熟,四四方方的块状物,“火锅底料?”
段晓棠接过油纸包,“火锅鱼吃吗?”
以黄河鲤鱼的价值而言,拿来烫火锅是暴殄天物。
但段晓棠想不到更好的处理方式,以当前的食品保质手段,几包火锅料已经放得够久,再之后忙着出征,少有能开小灶的机会。
范成明顾不得吴越就在旁边,问道:“梁国公的牛又死啦?”
段晓棠:“你怎么老惦记白家的牛。”
范成明撇嘴,还不是别人偷人你偷牛。你吃白家的东西,连白隽本人都落不到嘴里。
段晓棠:“吃不吃?”
吴越咬牙,“吃!”
刚刚炒制肉松的锅已经洗净,段晓棠倒油,下的却不是火锅底料,而是酸菜。
毕竟总有人不能吃辣!
于是当日夕食中多添两盆菜,火锅鱼、酸菜鱼。
武俊江抽抽鼻子,“好香啊!”
全永思热情道:“段将军做的,红汤是辣的,清汤是酸的,不辣。”
武俊江:“酸的?”
全永思说实话,“酸辣,一点点辣。”
这话说的,对辣味接受度不高的将官脚步踌躇,又被霸道的香味刺激得口水直流。
段晓棠,多好一厨子啊!
孟章:“下次再想尝到段二的手艺,恐怕得等庆功宴。”
范成明扒拉一口饭,“你这话说的,段二要在,都不会搭理你。”
孟章:“怎么不搭理了?”
范成明冷笑一声,“大战之前段二哪怕心里再想,嘴上也不会说战后如何如何。她管这叫‘插旗’,不吉利。”
孟章刚才的话立fg,段晓棠若是应了,就代表她和孟章两人至少有一个吃不上庆功宴。
孟章:“真的?”
范成明:“还能有假的,你想想,她说过类似的话么?”
武俊江凑过来,“还真是。”
军中各有各的迷信,有的甚至南辕北辙,但只要有利于胜利和安全的都信。
孟章顾不得唇上油腻,手掌在嘴上轻拍两下,“小子言语无忌,罪过罪过。”
差点被立了fg的段晓棠此刻正在吴越的营帐中。
长安的信使刚入营,段晓棠来看有没有祝明月她们搭顺风车送来的信件。
反正她在火头营折腾半下午,尝尝咸淡都把肚子填饱了。
所以周水生如今的体型,真算是“因公负伤”。
上首的吴越拆开信件看起来,唇角忽然翘起来,显得格外喜悦。
段晓棠心中疑惑,这位主不大可能升官发财,还能有什么让他如此高兴。看什么都淡淡的,如果非得加一个前缀,冷淡。
世俗的富贵,他生来就有。
吴越主动分享,“宝檀奴长牙了!”
段晓棠愣住片刻,从无齿之徒进化到有牙之婴,“能吃辅食了!”可喜可贺。
吴越没想到段晓棠如此缺乏常识,“等几个月。”
段晓棠:“我之前认识一户人家,孩子乖巧得很,喜欢吃鸡蛋。后来才知道,他家孩子是不能吃鸡蛋的,一吃就晕过去。”
吴越:“晕过去?”他听说过要命的“忌口”,可鸡蛋太寻常了。
“现在如何?”
段晓棠:“找到根由,停了鸡蛋。孩子天天闹腾的,当爹娘的能忍住没再喂鸡蛋,已经是一片慈父母心。”
说的是李君璠一家三口。
段晓棠掂量信封的厚度,估计里面不只一封信。
吴越可以向段晓棠提及部分家信内容,段晓棠却没有这般“坦诚”,“我回营帐看信。”
吴越:“去吧!”他两不知谁防备谁更深。
段晓棠回到营帐,撕开信封,竟有一种拆快递的兴奋感。
除了家里人,还有谁会给她写信?
果不其然,祝明月的信封内,还套着一个稍小的信封。
段晓棠经过两年多耳濡目染,渐渐学会辨认字迹,是李君璞的。
大约是他中途往长安报平安,结果信到的长安时,段晓棠已经出征,故而只能由祝明月转交。
信封有开口的痕迹,显然祝明月等人已经拆看过。本来算侵犯隐私权,但以三人的时间信息观念,根本无法接受当前的消息传递速度。
外地友人给段晓棠的信件,本来该直接转交给段晓棠,由她斟酌。若寻常平安信还好,若其中有任何紧要消息,一来一回太耽搁时间。
所以段晓棠出征期间,若有信件,祝明月和林婉婉都会先行拆看,及时处置,以防延误时机。
以前她们的交际范围不大,外地的朋友不多,这是第一次有人在段晓棠出征期间写信,让李君璞撞上了。
他恐怕也没想到,信会现在祝明月林婉婉手上过一圈。
段晓棠考虑,李君璞信中会写什么,如果只是简单的平安信,祝明月只会在家信中提一笔,而非将原件转交。
第802章
远方书信
段晓棠还是决定先看家信,然后感慨一番,文言文有其必要性。
若全部换成白话文,又以毛笔写就,说不定就是几大页纸。
信件正文由祝明月执笔,主要内容无非家中诸事平安,她们去乐游原上放风筝。白秀然月子坐到一半,已经快坚持不下去,整个人大写的无聊。
其后附赠的则是各种长安最新消息。
段晓棠另外抽出李君璞的信纸,开篇报平安是老生常谈,余下则是记录叔侄俩的一路见闻,字里行间是肉眼可见的开心和轻松,甚至称得上“浪”。
叔侄俩近身搞死一头刚从冬眠中苏醒,便秘的熊。
段晓棠怀疑出力的主要是李君璞,依李弘业的年纪,在熊面前能镇定自若就是好的。
李君璞在长安关了许多年,是该出去走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看看脚下的土地和百姓民生。
似乎他从前还曾经跑去南方看人家宗族斗战,也不知道那时候年纪多大,究竟跑了多远。
不过斗熊勇土,是不是浪过头了!
那头倒霉熊当时的状态,让段晓棠对传说中的熊掌,实在生不出期待。
轻松已然写尽,接下来则是略微沉重的话题,李君璞沿途见闻。
他任职之地远在云内,若是太平时候,最便捷的路线则是通过河东过绛郡,一路赴任。
以如今形势,只能取道迂回前进,走更遥远但安全的路线。
段晓棠并不担忧李君璞的安危,不说他身边有为数不少的精壮家丁,身后还跟着霍忠率领的恒荣祥半武装商队。
一般的小土匪拿他根本没办法,他不对别人起坏心就好了。
李君璞一路向北,有一段竟然擦着朔方的边走。
段晓棠怀疑他此举不是为了避险,纯粹想借绕道的名义,亲自走一回。
谁家好人绕路绕到长城边上去的。
而李君璞提及的却是,当他终于想起身上还有官职,经过交战地带后,终于走上传统而古典的正确道路后,进入并州大营势力地带。
鉴于他之前擦边走的行径,“隔岸”观察过反贼动向,加上沿途见闻,对并州军的推测,他们或许有意吸纳贼军青壮扩充实力,但若出兵,并州大营就得做好出一波血的准备,故而还在摇摆当中。
贼军好剿不好灭,无论并州大营还是绛郡反贼,都有意向西“发展”。
于并州大营而言,反贼若被打散向西,远离并州大营的管辖范围,头上的责任可以甩开。
对反贼而言,北有并州大营,南有两都精兵,能发展的方向只有东西。
东面富庶,地方实力强。西面稍显贫瘠,但无论朝廷还是土族势力都没有完全铺陈开,有空子可钻。
人皆向往富贵繁华,但东边的骨头难啃,外部有并州大营的压力,说不定真的只能往西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