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段晓棠举手投降,“绝无此意!”李君璞将无意义的嘴仗拉回正题,“到底想怎么做?”
段晓棠:“不是想把练兵的办法搞一本操典出来么,先把第一篇给糊弄出来。”
李君璞:“糊弄?”著书立说是多么严肃的事情。
段晓棠换一个更严谨地说法,“《南衙右武卫操典练兵篇》(初稿),我已经把大部分内容搞完了,但还需要理清逻辑,文字上润色一二。”
“玄玉兄,麻烦你看看有没有疏漏的地方,尤其是和兵书、军营例行规则冲突的地方。文字方面就靠你了,长林。”
“考虑下王爷和将官们的文化水平,照《五字经》那样就行。”
杜乔默然,“河间王大约不会喜欢你这么形容他。”
李君璞惊讶道:“你写完了?”
段晓棠:“我从入营开始,就在不断添添减减,大概理出一个轮廓来。”
段晓棠经常和他们讨论,但李君璞没想到她早就落在纸上。
段晓棠把记录本拿过来,她的毛笔字是难看了些,但硬笔字还能看,加上字迹小,还能当批注一般用。“第一项内容队列,立正。听到口令,两脚跟靠拢并齐,脚尖向外分开,两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
落到杜乔的纸上,只有两个字,“肃立”。
段晓棠念一段,李君璞间或添上一两句,杜乔在纸上写下一两句不长不短的话,积累到一定量祝明月拿到一旁抄写。
屋里燃起十几根蜡烛,微弱而连续的烛光,将方寸之地照得亮堂。
月上三更时,终于将队列和体能理完,能告一段落。
杜乔揉揉酸痛的手腕,“这么一场下来,感觉我都会练兵了!”
段晓棠的原稿写的更详细,具体到每个动作的幅度标准。
李君璞却不觉得杜乔是“纸上谈兵”,因为他的感觉亦是如此。这会正翻看段晓棠后头没完成的武器、阵法篇草稿。
忽而微微皱眉,“床弩攻击城墙?”据他所知,段晓棠出征时并没有攻陷城池。
段晓棠:“我在右武卫校场旁建了一堵城墙,用营中的床弩对着它攻击。但中途被杜将军提醒,现在和军器监关系微妙,床弩的箭支得省着点用,所以现在只能射射城墙上的草靶,连盔甲都不敢套。”
其他衙门的八卦最是动人心,杜乔好奇问道:“军器监真克扣右武卫军备?”
段晓棠:“没呢,有备无患而已。”
杜乔:“要真这样怎么办?”
段晓棠:“王爷和大将军又不是摆设。”
李君璞是过来人,“阎王好惹,小鬼难缠。”
段晓棠笑道:“嘿嘿,到时关门放范二。”
管他撒娇卖痴,还是撒泼打滚,总之得把东西拿回来。
李君璞杜乔默然无语,范成明的杀伤力,关中郡县官员有目共睹。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普通人可招架不住。
祝明月将一沓纸递过来,“看看,哪里需要修改?”
第479章
钱的问题
三人各分几页检查,确认没有问题。
段晓棠伸个懒腰,“明天应该能交差,今天辛苦你俩了。”
杜乔坦然道:“没事,我离当世最能纸上谈兵的兵法大家不远了。”
祝明月誊写的是要交给吴岭的,林婉婉的字,自由奔放,至今只有三个人能一字不错的完全认识,她本人和两徒弟。
于是赵璎珞被叫来抄写一份,留着段晓棠往后看。闻言有些奇怪,“为何是纸上谈兵?”
杜乔侧身,面容在烛火中明灭,“赵娘子,觉得我能上战场?”
杜乔的身体不说弱不禁风,但绝对称不上强壮。
赵璎珞微微挑眉,“纸上也不错,陶冶情操。”也不知道从哪找出这个词。
杜乔:“齐地文武分野,不似关中文武并举。”似乎是解释自已“文弱”的原因。
譬如杜乔一心从文,秦景和葛寅一意从武。
李君璞:“各地风情不一,关中近草原,受胡风影响甚多。”
段晓棠:“这只是尚武的来由,崇文呢?”
祝明月:“长安、关中是天下的中心,世上最富裕的地方。机会多资源多,可以尽心培养子弟。与之相比,齐地困乏一些。”
“归根结底一个字——穷。”
有限的资源,只能走一条尽可能接近成功的道路。
就像富裕地区的孩子会上很多课外的补习班兴趣班,而贫困山区的孩子,许多年后才知道少年宫是什么。
“大晚上能不能不说这样的话题,”杜乔捂住胸口,心口好像中了一箭,片刻后恍然道:“不过道理好似是这样的。”
如果父亲健在,家境优渥,杜乔不说到秦景葛寅的地步,但弓马是必学的。
段晓棠清清嗓子,“长林,不如趁现在有机会,把小时候落下的作业补一补?”
杜乔确信,哪怕幼时有机会练武,他仍会从文,因为实在不喜欢浑身大汗的粘腻感觉。“不用,我回去了!”立刻从炕上滑下去。
段晓棠在身后大喊,“注意巡查的坊丁!”
李君璞告辞,“我也回家了。”
段晓棠:“改天请你们吃饭。”
李君璞较了真,“改到哪天?”
段晓棠:“你们定。”
李君璞:“年前都没时间。”
段晓棠:“这么忙?”
李君璞:“年关难过!”说的既是他自已,也是万年县的普通百姓。
一大早段晓棠在南衙外避风处找到庄旭,先开口吐槽道:“这副模样,要不是南衙守卫见你面熟,非得当细作抓起来不可。”
庄旭简单解释,“躲着避风,哪里像细作?”
段晓棠左右打量,“你挑的这个位置吧,可以看清进出大门的每一个人。但大门那边不仔细调整角度,就发现不了你。”
庄旭冷哼一声,“南衙屹立多年,你以为他们不知道这个位置。”敢站这儿都是问心无愧的,“东西呢?”
段晓棠从马鞍后的布袋里掏出文稿,递给庄旭。
庄旭打量袋子,同样的样式,绣着食铁兽。若不看布料,还以为要去恒荣祥领活计呢。
将目光收回来,一目十行看起来,队列和体能是左厢军练得最久也最熟悉的项目,庄旭自然不会陌生,“你怎么做到的?”
段晓棠之前可只有草稿,只有草的那种稿。
段晓棠:“点灯熬蜡弄到三更天,一支笔一盏灯一个夜晚,创造一个奇迹。”
赶着死线交任务,她是专业的。
庄旭生出莫名的期待,“能不能赶在年前封印前,把所有的都写完?”
段晓棠脱口而出,“做梦呢!”
庄旭将稿件交还,交待道:“世子在里头,我去找祝娘子,你在王爷面前说话注意些。”
段晓棠比了一个“ok”的手势,“放心。”
只要不当面说造反谋逆,咒骂皇帝,吴岭应该都不会计较。
段晓棠老老实实进南衙,规规矩矩在吴岭面前,把想了一晚上的套词说完,末了呈上稿件,“王爷,请你斧正!”
吴岭也好奇,段晓棠赶工一晚上能拿出什么东西。他是真正的行家,不会想杜乔一样产生“我上我也行”的错觉。哪怕纸上写的简单明了,细节标准比任何一座军营都仔细。
但训练的是人,执行的也是人,知易行难。
吴岭:“想了多久?”
段晓棠:“从接手练兵之后就开始想,这不是最终的定稿,以后还要不断优化。”
吴岭:“除了队列和体能,其他的呢?”
段晓棠:“思考并不完备,正在补充细节。不过列了一个目录大纲,王爷你看看,能不能提点意见。”从荷包口袋里掏出一页单独的纸张。
熟悉的张牙舞爪字迹入目,吴岭低声道:“你的字再练一练。”
段晓棠只有一种回答:“定型了,练不了。”
吴岭也不强求,他手底下连不识字的将官都有。转而仔细看纸上的罗列的内容,照段晓棠的构想,如果填充完整,武装一支轻骑方方面面足够了。
直到看到其中一行字,实在太过离谱,让吴岭不得不注意,“关中地区野菜大全?”
段晓棠:“本来想写的是野菜图鉴,但没找到画画的人。而且仅限秋季,其他三季的野菜,属下也没见过。”
吴岭质疑,“有何作用?”
段晓棠想起左厢军超了不知多少的餐标,“出征在外,有什么吃什么。采野菜补充可以减少粮食消耗。”
这属于段晓棠的个人癖好,吴岭暂且放到一边,“这一项放到最后,总共需要多长时间?”
段晓棠参照李君璞的时间线,“三到五年。”
吴岭早已看穿,这是别人做事的速度,段晓棠属于逼一逼能赶出东西来的人,“每三个月交一篇上来。”
从三年变成三个月,都不叫腰斩了。但对习惯快节奏的段晓棠而言,尚且充裕。面上装出勉强的样子,“属下遵命!”
吴岭简单翻过一遍,没发现大问题,“若照此练兵需注意何处?”
段晓棠老实应答:“花钱,”这个话题绝不是吴岭会喜欢的,“军土吃饱吃好,身体养好是训练的前提,否则只会自毁长城。”
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钱的问题。
第480章
两份文书
段晓棠离开之后,吴岭召来吴越,将稿件交给他,“如何?”
吴越一看行文格式和内容,知道是段晓棠交上来的。“确是左厢军训练之法。”
吴越常驻右武卫,即使不和左厢军一起训练,但路过大校场时见过无数次,往日有些摸不着头脑的项目,如今一一罗列在上。
吴越心中盘算一番,“父王,不若寻几位资深的将军再看看。”一来透透风出去,二来看看其中有没有暗藏的“玄机”。
段晓棠在练兵一道上的确有天赋,可她不是大吴将门出身,想法异于常人。
不是说段晓棠藏私,她教人恨不得倾囊相授。而是路子一旦走歪,左厢军其他人眼界见识、话语权都不如她,未必能发现修正。
比如当初的大断头阵,比如左厢军在关中花超的伙食费……往事不堪回首。
段晓棠的“毛病”父子两心知肚明,吴岭召来亲卫,“让韩腾、范成达来一趟。”
一个右武卫大将军,左厢军真正的统帅,一个是范成明的亲兄长,他俩是对新练兵之法了解最多,接受度也最高的人。
半个时辰后,左右两卫大将军前后脚进了南衙。
吴岭将报告拆成两份,“这是段晓棠呈上的练兵之法,目前只有队列和体能两部分,你俩先看看。”
写的浅显易懂,对韩范两位大将军而言,全无障碍。只要不停下来思考,一刻钟多一点,就能全部看完。
上头的东西,都是段晓棠经过半年多实践得来的,绝不会再出现大断头阵之类的乌龙。
让范成达来评价:范成明照着学,都能练兵。
唯有一点让范成达很是迟疑,“段二,花钱如流水。”自已都没混到穿金丝软甲的地步。
练兵的前提是军土身体素质有保障,范成达比其他人更清楚,范成明胜利归来,一文钱没给家里拿回来。
左厢军所有缴获归公,在座之人心知肚明。用战利养兵,当然是最合适的办法,但两卫格局已定,让一群高阶将官把利益吐出来是不可能的。
如何给军土身体打熬底子,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韩腾:“左厢军出征之前,用的军中份例,饮食调整一二,可以支持。”
饮食上浮一二成,打出对战土匪,无一伤亡的成绩,算下来肯定是赚了。
右武卫有当初吴岭掏小金库补贴的一部分,总体算下来倒是可以承受。
左武卫在这方面先天不足,军土人数众多,又没有贴补,难上加难。
范成达抛开这一节,继续看其他的部分,“为何先训练队列?”怎么站怎么走怎么跑还用教么,又不是要抢千牛卫监门卫的活计。
吴越:“培养军土的服从性,让他们明白听号令行事。”
关键是体能军阵之类内行才看得懂,但队伍列得整不整齐,谁来都能瞧明白。
土气足,令行禁止,任谁见了都觉得前途无量。
反正每次吴岭和韩腾看过后,掏钱掏资源都很爽快。
南衙多骑兵,而段晓棠罗列的项目重点训练的是人,人与马配合训练的部分少,重点也是磨炼军土的体能。
几人讨论一番,字面上看不出问题,但段晓棠“前科”甚重,加之又有金钱大棒悬在头顶,还得看实践。
范成达:“王爷,属下可否抄录一份?”
吴岭:“待会让人誊写完毕,给你们送一份过去。”
范成达:“多谢王爷。”
韩腾回到右武卫,即有亲兵上前,“大将军,刚刚段校尉送来一份文书。”
这是段晓棠回来后,让尹金明等人抄录的,一份送给韩腾,其他几份交给底下人研究。
韩腾捋捋花白的胡子,看来不用等吴岭送来了。段晓棠人情世故虽有些糊涂,但为人下属的本分却时时不忘。
庄旭和段晓棠分别后,径直带人去昭国坊。
今日的恒荣祥外头有些“冷清”,再没有上次清仓大甩卖的身影。
故而见面第一句,庄旭就问道:“祝娘子,外面不摆摊了么?”
祝明月:“余下的货物不多,摆摊只会浪费人力和时间。”将账本推过去,“庄校尉,先看看账目。”
这几日所获,比上次略低,但总价加起来,早超过他们给出的底价。
祝明月大约能得几百贯,于常人是一笔巨款,但与她所担的风险、耗费的心力全然不成正比。
庄旭:“祝娘子,货物还剩多少?”
祝明月:“不到总数一成,多是些不好出手的东西。庄校尉,我打算将它们尽快脱手,你看如何?”
怎样才能最快脱手,当然是清仓大甩卖。
庄旭没想到祝明月出手这么快,不到半个月就能处置得清楚明白。
庄旭:“祝娘子做主便是,尽快落袋为安最好。”
本就是没本的东西,再怎么甩卖,也是他们赚了。
除了祝明月这一块,还有些古董字画,左厢军此战所获,将是一笔看起来庞大的数字,可惜他们花的也多。
老规矩,庄旭写下收条,带着金子和做好的衣裳鞋袜离开。
华阴山谷私兵几百双鞋,从春天做到夏天。左厢军几千套衣裳鞋袜,十天时间完成大半,年前便可以交工。
以左厢军当前的训练强度,不说其他,鞋子定然费的厉害。
庄旭离开前问道:“祝娘子,以后还能找你做衣裳鞋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