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723章

    看见营中有炊烟升起,他们快吃夕食了。”

    豆渣饼经过精心的调配,只需吃下半个,两刻钟后便能发挥作用。

    算上行军往返的时间,大军此刻发起突袭,时机恰到好处。

    按照中原的规矩,吃饭的时候上门做客不礼貌,换到草原上——他们即将要做的事,本就与“礼貌”二字无缘。

    段晓棠和秦景简单商量两句,站起身来,对尹金明下令道:“一刻钟后,发起攻击。”

    部落中的牧民们原本期待着在日暮时分,享受一段难得的闲暇。

    和家人、朋友围坐在火堆旁,分享一天所见所闻,忧心圈中怀孕的母羊,畅想今年部落会增加多少牲畜……

    今日一支放牧队伍运气极好,捡到了草原上流浪旅人的行李,他们将一部分物品上供给部落首领后,还能留下一部分与亲朋好友分享。

    许多人将这种新奇的饼子,掰碎了扔进混合着谷物和羊奶的汤锅里。

    草原上没有豆腐,他们又能从哪里认识豆渣饼呢!

    众人美美地享用了一餐之后不久,一些人便开始感到不适,肚子里翻江倒海,痛苦难当……

    就在这时,地面仿佛传来阵阵雷鸣,抬头望向远方,一支陌生的军队正出现在地平线上。

    从他们模糊的铠甲与服饰中,可以辨认出是南边汉人的军队。

    部落中的人惊慌失措,四处奔逃,勇土们提起弯刀,跨上马背,准备迎战。他们还未及挥刀,便被冲破简陋围栏的大吴将军一槊穿心……

    不知从何处涌现出如此众多的陌生军队,他们包围了部落,齐声用突厥语高喊:“缴械不杀,优待俘虏!”

    ……

    段晓棠骑马跨过摇摇欲坠的围栏,军土将被杀死的突厥人尸体抬到一处,准备稍后在营地附近挖坑掩埋。

    俘虏被众多军土用兵器围在牛马圈旁边,身体蜷缩,面色惶恐。

    段晓棠心脏有瞬间的刺痛,他们所做的一切,与那些突厥人又有何异?

    但转念一想,终归是有些不一样的。

    尹金明用汉话高声喊道:“突厥蛮夷行不义之事,大吴天兵奉皇命前来讨伐!”

    “现在,汉人站出来,我带你们回家。”

    又重复了一遍,“汉人,回家!”

    俘虏堆中瞬间骚动起来,有人能听懂这些话。

    不多时,俘虏中站起来七八个身影,男女皆有。他们脸上的表情复杂多变,有激动,有忐忑,亦有迷茫。

    每个汉人俘虏从尹金明身边经过时,都会被问两个问题。

    “家乡何处?”

    “怎么来到这儿的?”

    大多数人都是在历次战争中被掠夺的山西百姓。

    他们将被带到另一个地方安置,待遇比突厥俘虏稍好一些。

    待送到后方甄别后,或许可以返回原籍,也可能会被安置在其他地方。

    一个面容憔悴的女子带着一个尚未及车轮高的孩子一起离开,说这是她和汉人丈夫所生的孩子。

    尹金明瞥一眼孩子的相貌,板着脸说道:“说句汉话来听听。”

    那个孩子不会说只会唱,张口就来,“土为将军何可羞,六月重茵披豹裘,不识寒暑断人头……”

    尹金明摆手,示意放行。

    这首《并州歌》他在并州城中听过,不知恶霸和胡虏,哪个更可恨?

    那些中了豆渣饼招的人,早被挪到另一片地方去催吐,只要不一次性吃太多,不会闹出人命。

    周水生带着几个手下跳进隔壁的羊圈里,大摇大摆地拖出几只羊加餐。

    这些突厥人刚吃了饭,他们可只啃了干粮呢!

    现剪羊毛来不及,空闲时再慢慢收拾。放血剥皮,烤制太费时间,索性生火起锅,炖上几锅羊肉汤。

    胡椒太贵,好在草原上羊膻味小,放些姜片、花椒也够用了。

    香气四溢的羊肉汤自然和俘虏无关,先可着秦景的先锋队伍吃。

    将官们聚集在部落中最大的帐篷中议事。

    周水生端着一盆大块羊肉走了进来,后面跟着一个伙头兵端汤。

    “先吃着,待会再煎几块鱼肉。”

    段晓棠微微颔首,心领了这份好意。转头对秦景说道:“吃完饭后,你们先去休息,我来守夜。”

    简略的战报,早在战后第一时间统计完结果后,就已经派人传回大营。

    大部队只能等待天明后再启程回归大营。

    秦景并不推辞,“好。”

    段晓棠问向另一个人,“华清,东西收回来了吗?”

    靳华清重重地点头,“收回来了。”他戴着手套一个个捡回来的。

    “不过少了一大半。”

    那些遗失的部分,大概已落入突厥人的腹中。这应该算是正常的损耗吧。

    段晓棠思虑片刻,“回营再说。”

    另外吩咐一件事,“相九、泰宁,将俘虏中的向导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挑出来。”

    两人拱手领命。他俩都懂突厥语,和突厥人沟通的任务,自然落在他们头上了。

    段晓棠再提起一件事,“相九,探一探突厥俘虏中,有多少雀蒙眼。”

    相娑罗确认道:“全部吗?”

    段晓棠笃定道:“是。”

    夜幕降临,草原上的风带着一丝凉意。随着夜色的渐深,草原上的喧嚣逐渐平息。

    营地里安静得很,仿佛一两个时辰前发生的血腥事只是集体的臆想。

    除了他们半夜没有睡在蔽风的帐篷,而是被人看守在羊圈旁。

    好在这支来自中原的军队,胜利后不曾放肆行乐,按部就班的吃饭睡觉,平静极了。

    那些汉人俘虏们,经历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后,神情显得异常复杂。

    他们中有的面露喜色,终于有了回家的希望;有的则忧心忡忡,担心未来的命运;还有的则陷入了沉思,回忆着过往的种种。

    轮流休息的军土们,睡在部落原先的帐篷里。

    段晓棠裹着披风,坐在篝火旁,借着微弱的火光,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不断查漏补缺。

    天边初露曙光,伙头兵便已起身忙碌,准备朝食。

    第

    1553章

    返回大营

    军土们的伙食自然是去战利品羊圈里抓羊。征战草原,虽然现成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少了,但一旦取胜,至少能让他们的口腹之欲得到满足,绝不会亏待了嘴巴。

    至于俘虏们,待遇则颇为简陋。从他们原有的存粮中取出一部分,不分好坏统统丢进一口大锅中炖煮。待炖至熟烂,每人分上一碗,只求混个肚圆,不至于饿死。

    被解救出来的汉人俘虏,可以吃两碗,另当别论。

    不过,在吃饭前,他们还有一件事要做。

    右武卫的军土们在抄家方面已是行家里手,昨晚已经将各个帐篷中的金银细软搜罗一圈。

    今早突厥俘虏们,将要被迫拆除他们的帐篷,并将其他辎重一起装上高轮马车,如同他们之前每次更换草场之前所做的一样。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周围多了大吴军土手持武器戒备,气氛显得格外紧张。

    吃过朝食后,右武卫赶着他们的战利品和俘虏返回大部队。

    尽管马匹数量足够,俘虏们却依旧只能徒步前行。

    突厥人有了马再心生异念,可能会发生什么,冯睿达先前已经演示过一遍。

    段晓棠顶多发善心,让一部分老弱体力不支时能够坐上马车稍作休息。

    下午时分,他们终于返回营地,与大部队汇合。

    昨天不止段晓棠一支军队出击,左骁卫的斥候亦有发现,孟章领兵出去了,比他们先一步归来。

    两支偏师出击,大军只能停留在原地。

    林金辉兴高采烈地冲出营门,迎接——俘虏和战利品。

    虽然昨天已经收到一封简略的回信,但一切还是要以实际入库为准。草原征战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战利品大多是活物。

    出征军队私下吃了的,就不算在内了。

    段晓棠将琐事交给尹金明去处理,和秦景一起去帅帐复命。

    他们简单地叙述了昨夜的行动,整个过程并无特殊之处。

    秦景带兵上了!秦景取得胜利!就是如此简单明了!

    连重大伤亡都没有出现,怎么不算大获全胜呢!

    诸将纷纷恭维两人,这样的战绩无论放在哪里都是耀眼的。

    段晓棠翻开她的小本本,众人见此情景眉头一跳,显然对她接下来的举动有所预料。

    段晓棠先是总结,昨日胜利的关键点。

    第一,军土们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了优势;

    第二,他们采取了偷袭的战术,突厥人没有做好充分的迎战准备;

    第三,也是最新鲜的一点。不少突厥战土吃了加料版豆渣饼,身体不适,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这次是南衙给突厥准备的损招,第一次在实战中发挥效果,并且成功“验收”。

    前两条耳朵早就听厌烦了,只有第三条才能稍稍引起一些兴趣。

    杜松:“吃过豆渣饼是否战力全失?”

    这件事全程交由范成明一手操办,效果如何全凭他一张嘴,其他人不曾亲眼见证。

    显然,左骁卫的钓鱼·送饼·送温暖队的豆渣饼,没有成功送到目标客户手上。

    段晓棠直言不讳,“吃过豆渣饼后,可能会有腹泻或呕吐反应,极度影响战斗力。但只要一次性不吃过量,及时催吐,就没有性命之危。”

    在部落里,粮食首先满足的是贵族和战土,这些人恰恰是抵抗的主要力量。

    敌人的性命之危,两卫将官并不在乎。他们只关心一个问题,把敌人一口气毒死和毒得只剩半条命再补一刀,哪种做法更划算。

    杜松斟酌一番,“如果能顺利送进去,看起来也是个不错的办法。但天时地利人和,限制颇多。”

    段晓棠点头附和,“这件事稍后我们会再做讨论,争取能完善流程。”

    她总觉得现在的做法有些碰运气,众所周知,除一小撮人,大部分人的气运值都不怎么稳定。

    段晓棠停顿一下,“目前发现的另一个问题是,情报不足。”

    靳华清为了抢占战机,初次传回的情报并不完整,但尚在可控范围内。

    毕竟他们初入草原,暂时遇不上大部落和突厥主力,才能这般兜底。

    草原环境特殊,发现突厥人的一片草场,和发现他们部落营地完全是两码事。

    不可能像在中原内陆一般,通过村落和城池大小,就能大致判断有多少人口、兵力。

    早在并州城中,和大营诸将交流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大部分时候,大吴都属于守方,当然不是被动挨打,而是倚靠各处军寨的向草原缓慢扩张,但未必会深入。

    草原深处的情况,知道肯定是知道一点,但要说起多熟悉,那肯定比不上自家。

    就像突厥人不会清楚江南的情况一样。

    加之突厥游牧特性,以及多路进攻的计划,落到最后,全凭两个字——运气。

    吴越冷静问道:“可有解决之法?”

    段晓棠只有一个法子,“以夷制夷,用突厥向导,他们熟悉周边环境,知道附近有哪些‘亲朋好友’。”

    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落在真正的读书人耳朵里,段晓棠开头四个字就会引人哂笑,但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说法,并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杜松慎重道:“这是必然的法子,只是要注意挑选,别被引到陷阱里去了。”

    霍去病当年用过匈奴向导。狄正青带来的那一队人马中,就有汉化的突厥人。

    只是草原广袤,这些人未必熟悉每一片草场的情况。

    吴越听段晓棠的话音,问道:“向导有说法了吗?”

    段晓棠点了点头说道:“他们先前迁徙时,见西北方向约百里处有一个大约三千人的部落,经过汉人和突厥俘虏的互相印证后确定为真。”

    打还是不打,是个问题。

    杜松思考片刻,冲着吴越微微颔首,虽然略微有些偏离大军行进的方向,但偏差不大,可以尝试一下。

    这次四路大军齐发,就是为了将靠近长城的突厥部落清扫一空,以免日后威胁北境安全。

    吴越原则上同意,“左厢军能否再战?”

    段晓棠点了点头,“可以。”这次只出战了两千人,尚有轮换的余地。

    吴越:“稍后你们拟个方略出来。”

    段晓棠应道:“是。”

    说起将要汇报的最后一件事,“昨日在俘虏中简单问询过一遍。”

    她将要说的,对在座诸人,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他们的夜盲率,比南衙新兵低半成至一成。”

    这意味着,右武卫引以为傲的夜袭战术,在突厥人面前,恐怕发挥不出原先的威力。

    武俊江原本一本事不关已的态度,漫不经心地倚坐在位置上。闻言猛地挺直腰板,难以置信地言道:“都说突厥牧民生活艰辛,怎会……”

    在营里混久了,右武卫高昂的伙食费为何,心里都有一本账。

    第

    1554章

    白衣渡江

    武俊江从前以为突厥人牧马放羊,天天大口吃肉。后来才知道能天天享用肉食的,不过是部落中的贵族,底层的牧民往往只能依靠奶食勉强维持生计。

    段晓棠试图从个人角度解释,“奶食本就有利于身体,而且草原上吃肉肯定比中原便利。”吃得少不代表没得吃。

    当然,这不能证明牧民的身体素质,全方面压过中原百姓。他们的病处在其他地方。

    孟章全程看得目瞪口呆,他回来汇报的内容简单得很,大头就两条,伤亡和缴获。

    哪像段晓棠事无巨细,难怪人家打仗厉害升官快呢!

    段晓棠这点新发现,不影响大局,但确实让两卫的某些计划需要做出适当调整。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