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李四海被这个消息冲击得无以复加,大字不识两个,居然还有做官的一天。怔愣了半响,方才道:“好像拜将后才能荫封家人。”
李启祥一拍桌子,“老兄弟,你哪天封官了,我们也开一个流水席。”
李四海爽快答应,“行。”
众人如今也算开了一回眼界,从来只听说过封妻荫子,没想到老父母也能享受这样的殊荣。
李四海进城长过些见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先前军中有个谁特别厉害。不光自已的爵位稳稳当当,兄弟、儿子、外甥一个不落。要再多活几年,能把爵位挣到孙子辈去。”
村民还在纠结先前的问题,“那他父母呢?”
李四海笑道:“当然是按照最顶格的来。封无可封,才会把功劳换成爵位分到亲戚头上!”
“开德营里那些将军,如今升官没多大想法,就想着能不能换个爵位回来。”
李启祥头一次听说这般清奇的说法,不想升官了!他虽然分不清具体爵位的高低,但知晓有爵人家走出去腰杆子都比旁人硬气几分。
今日一番闲聊,给两个李子村的人种下一个印象——怎么看一个人厉不厉害。
要能给父祖挣封官、诰命,要给子孙亲戚挣爵位,其他都不过尔尔。
当祝明月还在官道上奔波时,整个李东、李西村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之中,热热闹闹筹备流水席。并且这个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向十里八乡传播。
祝明月这一支返乡旅行团,满载着各式物资,行动远不如祝三齐一行来得轻便,花了整整三日才到武功县城。
祝三齐早将客舍包下来,里里外外清扫过一遍。
马车缓缓停驻于客舍门前,祝三齐急忙迎上前去,问候道:“娘子,路上可还辛苦?”
祝明月微微颔首,“还好。”
这个时代,出远门的体验大多不好。祝明月各项准备充足,也不过比旁人稍强一些。
好在她有过一趟远行的经历,武功不算太远,尚且能够坚持。
祝三齐缓缓说道:“饭菜、热水都已备好。”
第
1520章
第二故乡
目光却落在随后下车的另一人身上,并非常伴祝明月身边的戚、赵二人,而是管理四野庄的程珍玉。
也是,专业对口。
祝明月在房内简单洗漱过一番,方才出门听取祝三齐、陈牙人的汇报。
最先说的,自然是此次出行的正事。
祝三齐事先清清嗓子,“刘家此次共售卖二百三十亩地,地势平整,连成一片,其中大约五十亩已经种上了作物,后续的问题刘家承诺会妥善处理。”
祝明月微微点头,种下一部分不算大事,补种一部分红薯,等秋后收完租子,正好充当来年的口粮。
接下来便是商议好的交易价格,正事汇报至此,算是告一段落。该说的就是刘家和赌坊的恩怨。
祝明月默默地听着,和白家传回来的消息大致相同。
有官方背景的势力介入,足以让赌坊收敛不少。
至于刘家,明知被设局陷害,为何不去官府报案?
所谓民不举官不究,并非全然如此。谁知道赌坊背后有没有本地官方势力参与。
大吴赌博和嫖娼都合法,相应的因此欠下的债也合法。
刘家除非有天大的背景,否则只有破财消灾这一条路走。
区别只在如何破财,刘家选择了更为硬气的一种方式——卖地还债。
紧接着陈牙人说起他业务范围的事,人牙子和牲畜牙子都找好了,如果祝明月需要人口、耕牛,他可以立刻去联系。
此外,本地出售的土地多是小块,顶天一二十亩,对于祝明月来说,无论管理还是种植,都颇为不便。
祝明月买地的目的,不是为了收租,而是为了种植经营所需的原材料。
如果找农户合作,他们的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遭遇气候异常,一年的辛苦劳作就可能化为乌有。
这样的损失,祝明月或许能够承受,但对于农户来说,就是倾家荡产的灾难。
所以,祝明月若想囤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捡漏那些倒了大霉的大户。
只是这样的“好事”,以三人如今的能量,也不过刚刚拿到入场券而已。
祝三齐从袖中取出一叠帖子,轻轻地放在祝明月身旁的桌案上,“这些都是本地有名望的人家递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送到李里长那儿,由他转送过来的。”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奇特的局面,全都是因为段晓棠的家庭结构更古怪。
一表三千里的表姐当家。
你说,祝明月能不能当段晓棠的代言人?
长安官宦人家倒是习惯了这种局面,老家的乡亲们好似还没进入角色。
祝三齐继续说道:“每张帖子背后,都书写了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
这却是祝三齐自已下的功夫了,有些是他以前就了解的,有些则是他特意去打听的。
陈牙人见状,告辞离开。
祝明月仔细地浏览帖子上的内容,以及背面的介绍,然后像散牌一般将十来张帖子分成两堆。
“左边的回张帖子便是,右边的帖子再附送一份土仪。”
祝明月能拿出的土仪,自然是旗下产业的热销产品,既实惠又实用,说不定还能借此机会开拓市场。
祝三齐恭敬道:“是。”
他没想到,有一天自已除了要做管事,还干起清客的活儿来。
祝明月预计在武功待上三四日,李西村的流水席安排在明日,后天和刘家交易。
她此行,除了买地,就是为了在民间层面,将三人作为武功县人的身份坐实。
李西村村民这几日做梦都是香的,背地里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流水席饿了几顿,就为在今日多吃一些。
不过,今天早上,他们真的闻到了实实在在的香气。
大陶锅里熬煮着羊汤,由于时间还不长,尚未呈现出诱人的浓白色。
李四海看着大大小小十几口陶锅一刻不停地煮着,不由得叹了口气:“开德营里,每次开庆功宴,几千几万人,也就用十几口锅。”
李启祥不解道:“吃冷食?”
李四海摇了摇头,“他们用铁锅,做饭快,一锅能出几百人的餐食。”
就连他们在长安住的小院也用铁锅,一家子十来口人,小半锅就行了。
李四海一个从不做饭、只等着吃的人,自然不会去讲究陶锅炖汤更香之类的事情。
李四海停顿一会,“但铁锅贵!”
李启祥凑近小声道:“真招来几万人吃饭,那得花多少钱财,谁抵得住!”
祝明月办流水席是她的诚意,李启祥作为经办人却不能不精打细算几分。
这种“便宜”李东、李西两个村子占了便是,附近几个村子沾亲带故也能沾沾光,再远就不行了。
李启祥曾经询问过如何招待祝明月,李四海只道当官家娘子一般招呼便是。
祝明月是皇帝圣旨嘉奖过的“烈女”,只是碍于身份尴尬,最后只得了一些钱帛珠宝赏赐,但终归是在官方挂了名姓的人。
连带着李开德说不定都会因为此事而青史留名一笔。
守在村口的小子们兴高采烈地前来报信,“来了,人来了!”
这个时间段,出现在村口的大队车马,除了祝明月,还能是何人。
两个李子村的人连忙跑到村口迎接,鉴于祝明月的身份,还有一部分体面利落的媳妇随行。
祝明月在村口下车,身后跟着浩浩荡荡二三十人的随从。
祝明月好奇地打量周围的一草一木,原来这就是她的第二故乡。
同在关中,相隔不远,民情风俗看来与王才里颇为相似。
祝三齐来过数次,对这里颇为熟悉。指着前方一条小河介绍道:“以这条河为界,桥这边是李西,那边是李东。”
祝明月轻轻点头,嘴角勾起一抹淡笑,“我原以为这里会种了许多李子树。”
实则不然,当初三人敏锐地从村名察觉到是宗族聚居之地,才会头也不回地离开。非得等到如今功成名就,有些倚仗才敢回来。
程珍玉和朱嬷嬷从包里掏出糖果,散给周遭的孩童。
村里孩子养得糙,从来没得过不能吃陌生人食物的教导,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将自已喂饱。
何况这是在自已村门口,大人就在不远处,还怕人拐了不成。
孩子嘴里塞着甜丝丝的糖果,眼睛则好奇地打量祝明月,她的头怎么金灿灿的,她的衣裳怎么那么红呀?
李启祥带着一行人匆匆赶来,祝明月等人已在村子附近看了好一会风景。
第
1521章
修建学堂
一众陌生的乡亲中,祝明月只认得的李四海一人。唤道:“伯父。”
随后,目光落在旁边一位中年男子的身上,礼貌地称呼道:“里长。”
李四海赶忙上前一步,热情地说道:“祝娘子,快进来歇歇吧!”
李启祥此时说不出话来,倒不是有什么花花肠子,只是压根没想到祝明月如此年轻美貌,令他一时之间有些不知所措。
他以为帮段晓棠主持家业,该是一位稳重的中年女子,且从李四海的言论来看,祝明月做事的手段,颇为老道。
祝明月笑道:“我久未回乡,不如先在村里转转。”
乡土风景有什么好看的,众人实在无法体会祝明月的执念。
李启祥无奈,只能带着人村里村外走了一圈,真正的众星捧月。
路过正在准备流水席菜色的地方,那里有一群人在忙碌着,洗菜、切菜,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中途经过李氏的祠堂,李启祥只是一笔带过,并未过多介绍。
不知是否因为祝明月女子身份,不曾邀请她入内参观。
但从李氏祠堂古朴的外观,祝明月心中已经有了几分猜测,与她之前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
李氏一族虽然人口众多,但并未出现过特别出类拔萃的人物,因此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头羊。大多数人的日子都过得平平淡淡,宗族氛围并不算特别浓厚。
姑且算是本分的日子人。
队伍周围依旧有跑来跑去的小孩子,这次程珍玉散给他们的零食换成了便宜量大的地瓜干。
祝明月特意问道:“这些孩子平时做什么?”
李四海缓缓说道:“乡下孩子还能做什么,小时候在村里瞎玩,长大了帮着家里做家务、下地干活。”
祝明月听完,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并未再多说什么。
最后一行人落脚在李启祥家中,通常而言,里长、村正就是十里八乡条件最好的人家之一。
今日的上位由祝明月独享,往常都是李启祥一人的专座。
祝三齐等人坐在侧边的小凳子上,往下左右皆是两个李子村的体面人。
堂屋面积颇大,往常这里就是村里的议事之地。里里外外或站或坐围了许多人,毕竟时间尚早,宴席未开,不如看看热闹。
祝明月先对李启祥、李四海谢道:“晓棠远在并州为国效力,不能亲至。此次我代她返乡,一来见见父老乡亲,二来谢谢伯父、里长往昔对我们的照顾,多亏你们帮忙料理。”
李启祥知晓她说的是缴税和买地之事,摆摆手道:“这不算什么!”
祝明月并未在这个话题上多作停留,转头对李四海道:“我不曾在村中生活,出发前专门请教了伯母和刘娘子村里的规矩,连图南她们几个小姐妹的意见都问过。”
说到这里,话锋一转,“刚才我看村里的小孩子乱跑没个着落,他们不读书吗?”
李四海仿佛被雷击一般,他知道祝明月等人因为自小生活优渥,有些不接地气。但以祝明月的见识,不可能问出如此“愚蠢”的问题。
愣了好一会儿,才找回自已的声音:“束脩太贵,读不起啊!”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答案。毕竟李开德一个正式将官,除了日常开销,为了供几个孩子启蒙,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
祝明月得到预想中的答案,转而问李启祥,“里长,我们名下有三亩地,不如拿出来盖一间学堂,所有的支出都从田庄的收益中出。”
若图便宜可以在祠堂借间屋子,但祝明月等人是外姓。这样的人情何必挂在李氏先祖名下。
在场的人惊讶地发现,平日里在十里八乡人面前总端着架子的李启祥,此刻却激动得站起身来,声音颤抖地问道:“当真?”
屋里屋外顿时议论纷纷,有人能看到长远的好处,有的人只感慨这玩意不能吃不能喝,全是虚的。
李启祥为何一直致力于邀请段晓棠和家人返乡探亲,并非是为了抱大腿。毕竟双方过往无交情,凭什么提携他们!
何况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武功,天高皇帝远,谈照拂也不容易。
但这些飞黄腾达返乡的人,手指缝漏一点也够普通乡邻受益了。
常见的修桥铺路、赠给孤寡衣食、修缮祠堂,最后一条可以放弃,外姓修建李氏祠堂不是理。
修建大宅,总要招纳仆从长工吧;买地置产,得要佃户吧,若一时手头紧交不上租子,看在情面上,还能缓一段日子……
但李启祥万万没想到,祝明月会提出建学堂。
李四海直觉这不是家里几个女人的想法,哪怕她们开始读书认字,也不会有这些念头。这完全超越了她们的见识和格局,显然是祝明月的主意。
祝明月淡淡一笑,“我们三人侥幸得了一些时运,如今正该造福乡里。此地民风淳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连书都带来了!”
祝三齐双手托着一个一尺半见方的匣子,走到堂屋中间,面向众人缓缓打开,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十几本书籍。
别看数量不多,但在此时已经算得上珍贵。
李东、李西两个村子,就算把黄历都算上,也凑不出十几本书来。
而最上面的一本,就是杜乔“难产”出的,用于识字启蒙教材《三字经》。
祝明月刚刚收到,她不会将缘由归结于大吴糟糕的通讯条件,更不会体贴杜乔公务繁忙。
只怪写手不在眼皮底下,缺乏“激励”,效率自然会低一些。
第
1522章
男女好处
堂屋内当即有数位村民迅速围拢到祝三齐的身旁,目光聚焦于他面前的书籍,却无人上手翻动。
祝明月曾私下问过婆媳俩,两个李子村有多少人读过书。
王翠翠在村里待的年头长,对于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别说读书,她连哪些人认字都能一个个全报出来。两个村庄加起来,上百户人家,数百口人,真正识字的却寥寥无几,不足一手之数。
以李东、李西村的地理位置,日子怎么都称不上难过。那些更偏僻的地方,说不定全村睁眼瞎。
李四海的手不自觉地攥紧,掌心沁出细密的汗珠。他紧张地在袍子上反复擦拭,最终还是未能鼓起勇气去触碰那些书籍。他的目光无意间掠过最上层的一本书,封皮似曾相识,似乎与孙辈启蒙时所用的书本颇为相似。
李启祥满怀激动转身面向祝明月,急切地问道:“祝娘子,依你看,是个什么章程?”
祝明月淡定道:“依我浅见,先修几间小屋子,先生住一间,余下的做课堂。两个村里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去学识字、算数。”
这所坐落在村里的小学堂,并非启蒙,而是扫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