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60章

    白智宸的“复仇”团伙,凑不出一个脑子。

    这种事,要么装傻充愣到底,既然捅出来,就要有收场的本事。

    并州大营沦落至此,元宏大占六成,这群不成器的将官占三成。

    剩下一成,算吴家祖坟没埋对。

    白隽将白勇达留在家中住下,花了一两个月,在不打草惊蛇的前提下,搜集朝廷近些年给并州的拨付。

    甚至抄出了当年砍头财的口供,元宏大脸面比全盛时的冯家还大。

    对比白智宸查出来七零八落的证据,中间缺额巨大。

    排除中间被上下伸手昧掉的一部分,剩下的去哪儿了。

    若如白智宸所言,走私给突厥,为何边关多年没有察觉。

    突厥在与大吴的对峙中,大规模使用大吴产的兵器。

    白智宸等人是不聪明,但多年武事培养起来的直觉,不可能没察觉。

    往南是并州大营,往东可能撞上幽州大营。

    想瞒下这么一桩事体,能用的方向只有突厥的西线。

    白隽列出近年在西域周边表现格外活跃的几个突厥贵族名单,不出意外就把元宏大的可疑合作者圈出来了。

    但知道此事也于事无补,白隽什么都有,唯独没有最重要的军权。

    为今之计,只能安抚白智宸,让他按兵不动。

    他在长安设法,看能不能将人调走。

    元宏大在并州待得够久了,再待下去尾大不掉。

    孰料并州的复仇团伙,并未能如白隽所愿般保持理智。

    闷头撞了一圈,没找出切实的证据,居然指望从元宏大亲信口中掏出证据。

    绑了他的副将和儿子。

    儿子一无所知,副将情知事关重大,为保全家小,闭口不言,再被逼迫直接撞了刀子……最后这件事被伪装成突厥游骑南下劫掠。

    试问什么事能把一位将领逼到自杀,白智宸等人猜测,或许比走私武器更严重。

    并州地下的暗潮涌动瞒不过元宏大,只是不知道这些愣头青查到哪一步。

    为求自保,元宏大借防备突厥点齐兵马。

    白智宸等人同样的点兵,隐隐与之对峙。

    与此同时,元宏大与突厥走私武器的小道消息,也在将官中间通过人传人传播。

    多年被压迫的怨气,以及对类似事件的难容忍,导致对立阵营势力越来越庞大。

    双方没有正式撕破脸,全副身家性命用在内斗上实在不值。

    并州大营内斗,只会便宜突厥人。

    最终本地大族出面说和作保,元宏大还朝。

    往事不再追究,因为并州大营全被裹挟在其中。

    最轻的也收了钱帛,总不能让他们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再引颈就戮。

    事情就此告一段落,白智宸和远在长安的白隽稀里糊涂回复一通。

    忽然一个晴天霹雳传来,并州大营等来的不是愿意和他们苟且的新主将,而是北上巡边的吴岭。

    人的名树的影,吴岭的眼里容不得沙子。

    并州眼下是一片泥潭。

    白智宸连忙写信向白隽问策。

    白隽的回信只有四个字——麻利交代。

    吴岭在军中多年,眼光何等老辣,边境莽夫折腾几年成糊涂账的事,在他手下压根瞒不了多久。

    何况吴岭不是孤身北上,两卫随行巡边。

    并州大营就算闹出一二乱子,他也弹压得住。

    并州连做一道火烧芹菜,震惊天下的机会都没有。

    经此一事,白智宸深感智谋不足,白隽说的照听不误。

    加之元宏大离开后,内部争权夺利不止,小团伙转眼分崩离析。

    白智宸的处境反而比当初更糟糕。

    于是吴岭一到并州,他立刻借着白隽的关系靠上去,私下里把知道的,竹筒倒豆子全招了。

    唯独瞒下白隽知情之事。

    理由非常普通,这等大事,哪怕至亲也难以启齿。

    何况他手上没有切实的证据。

    顶多告元宏大失察。

    吴岭作为清白且清醒的第三方,表面不动声色,实则不断暗查,分化并州大营内部各路势力。

    将各种的情报组合起来,拼成一张的铺天盖地的大网。

    好消息是抓住了倒卖军械的证据,坏消息恐怕这只是冰山一角。

    远在长安看并州大营,雾里看花。

    吴岭也奇怪,元宏大为何能笼络并州大营这么多年。

    光靠钱帛似乎不行。

    南衙诸卫同样有几个山头,而这一切,都是在吴岭的纵容和默许下成立。

    第

    1209章

    麻溜认亲

    但并州大营的生态太奇怪了,作为反对派的白智宸等人,论手段只是平平。

    稍微出挑一些的将官,几乎都和元宏大沆瀣一气。

    余者被不断边缘化,而他们被边缘化的原因大多是家中长辈去世,小辈撑不起来。

    那些人未必和元宏大有冲突,但他们的存在势必会阻碍元宏大收拢兵权。

    吴岭询问幸存者,将这些年的战报、讣告通通找出来,甚至亲去几个的距离近的交战地探访。

    终于确定,一些失利战事中间定然有隐秘。

    至此吴岭再不做太平翁,直接拘了几个元宏大的亲信审问。

    这么大的事,元宏大一人做不下来。

    白智宸怎么也没想到,白家居然是元宏大收拢军权的第一个祭品。

    难怪元宏大那么爽快地离开,因为真正会让他万劫不复的事,并没有被揭露。

    白智宸若早知此事,哪还顾得上什么大局、内斗,元家能有一个人活着离开并州,他不姓白。

    后来冯睿达发疯的时候,白智宸冷眼旁观,因为他早就发过疯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白智宸终于能平复下来,看冯睿达的笑话。

    问道:“冯四和他哥关系很差吗?”

    问的对象是在后头默默看戏的粱景春。

    梁景春万万没想到重点会落到自已身上,摸摸鼻子尴尬地笑道:“他家里的事,我怎会知道呢!”

    白智宸笑道:“你不是连他有几个相好都了如指掌。”

    梁景春打个哈欠,“酒后的笑话,哪能当真。”

    白智宸对梁景春旁边一人说道:“正青,你这甥孙嘴里没一句实话。”

    狄正青是一位四十近五十的的老人,名字有些陌生。

    但他的相貌,南衙人定然不陌生。

    武俊江老了,若不长这样,他们的名字的倒着写。

    武家接连闹了两场笑话,许多人知道他是庶出,却未必清楚他生母是何人,来自何方。

    事实上他生母出自并州一个小官家族,至于为何会远嫁去长安将门做妾,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梁景春对这段往事并不清楚,只是出发前听武兰惠提过一句,并州有一门血亲。

    有机会寻一寻,若有困难就搭一把手。

    路途遥遥,两边早断了音讯,武兰惠只幼时见过外家人一面,不知近况。

    于是白智宸在堂内对吴岭滑跪交代,外头的南衙将官冲着他的属官狄正青挤眉弄眼。

    窦鸿云当时都怀疑武俊江是否有个流落在外的兄弟。

    还是梁景春站出来,心中早有猜测,问道:“你知道富民坊二巷的狄家吗?”

    狄正青看着眼前陌生的年轻人,说道:“那是我家旧宅。”

    梁景春问完话没有下文,默默地退回去。

    并州水深,狄正青卷到里头,这亲到底认不认?

    窦鸿云瞅着机会,悄声问道:“怎么回事?”

    梁景春掩袖答道:“小外祖母娘家姓狄。”

    窦鸿云转头再看狄正青的相貌年纪,八成是武俊江的亲舅舅。

    梁家是外嫁女,梁景春又矮了两辈,这亲戚认不认都不是问题。

    但梁景春码不准武俊江的态度,他卯足了劲要给生母挣一个诰命,但认不认亲舅家还是两说。

    毕竟时下风气,不认小妾的亲戚。

    临到晚上,梁景春跑到范成达跟前打听消息,顺便把事情交代了。

    范成达考虑一番,白智宸如此识相,正需要示好拉拢。

    冯睿达脾气太大,王家那条线用不起来……

    就算诛九族,也没有诛外嫁女儿女家的道理。

    于是第二天,梁景春麻溜地带上礼物去狄家认亲。

    家门口突然来了体面的陌生儿郎,任谁都会惊讶。

    狄正青认出是昨日搭话的南衙将官,问道:“郎君所来何事?”

    梁景春自报家门,“小子姓梁行五名景春,家母武氏讳兰惠,先外祖父武公讳和豫,先小外祖母姓狄行二,小字秋柳,原住富民坊二巷。”

    狄正青比武兰惠大不了几岁,未必清楚家中姊妹的名字,更别提外甥女了。

    但知道有一个二姐嫁去长安武家,听说生了一个女儿。

    所以眼前的梁景春是他姐姐的外孙。

    谁没做过远房亲戚发达,回乡提携自已的美梦。

    但更多的是回来打秋风的穷亲戚。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狄家今天偏偏遇到了。

    梁景春一看就是长安富贵窝滋养出来公子哥,和并州的粗莽气质截然不同。

    狄正青将梁景春请进家里。

    梁景春一路打量,狄家只是并州中等人家。

    面上做足乖巧模样,问道:“家中还有哪些人?”

    狄正青不冷不淡问道:“你不打听我的情况,就一厢情愿认定关系么?”

    梁景春打哈哈道:“你和舅舅长得有七八分像,不会错!”

    狄正青迟疑道:“你还有个舅舅?”

    梁景春:“和我母亲一母同胞,不过年纪差得有点大,如今也在南衙任职。”

    狄正青:“年岁、官职如何?”

    梁景春以为狄正青势利,还是老实答道:“而立之年,定远将军。”

    狄正青叹道:“年轻有为!”

    记挂的却是另一件事,“他可有为你外祖母请封诰命?”

    梁景春呐呐道:“还没来得及。”正攒劲要搞个大的。

    “要不你写信提一提。”

    那时候梁景春还不知晓长安的风波,否则非扇自已一巴掌。

    狄正青却表现沉默,时下风气他尽知,若狄秋柳身有诰命,两边走动起来方便,否则只会让人难做。

    反正梁景春借着这桩认亲,顺利打入并州大营内部,搭建起两边沟通的桥梁。

    周围人只羡慕狄正青的好运气,甥孙二十出头抵得上他半辈子奋斗,长安还有一个当将军的亲外甥。

    所以说啊,宁为大家妾,不为小家媳。

    子孙后代的起点,比寻常人高多了。

    狄秋柳若不远嫁长安,她的儿孙只能在并州苦熬,说不定何时折在突厥人刀下。

    哪像如今,风风光光地在长安做将军、校尉、诰命。

    白智宸将人名和官职一对照,恍然大悟道:“这不是当初在文城杀俘的右武卫将军吗!”

    那么多俘虏,他宁肯杀了,都不给并州大营。

    那时若让狄正青出面认亲,是不是就能捞点回来!

    悔之晚矣!

    第

    1210章

    我有三策

    如此行事,让人不得不忧心武俊江的品性。

    哪怕梁景春再三拍胸脯保证武俊江是个好舅舅都没用。

    好亲戚和好人不一定对应。

    白智宸私下同狄正青交代,“你这外甥背景不简单。”

    并州大营出塞作战,也不是白莲花一朵。

    但武俊江杀俘一事闹到明面上,朝中弹劾连连,也不耽搁回朝升官更进一步。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