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王元亮今日给出城寻突厥人晦气的左武卫领路。王元亮吹一口滋滋冒油的烤肉,没敢往嘴里塞。“砍了一百来个。”
随即叹道:“差点马失前蹄,被突厥人砍一刀,还被冯四救了!”
冯睿达不白救,下了战场,蹬鼻子上脸让王元亮答应他一个要求。
至于具体是什么,此刻还不得而知。
白智宸笑道:“妹婿给舅兄搭把手,天经地义。”
王玉耶出自太原王氏,虽是旁支,和王元亮旁的还不是同一支。
到底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有几分香火情。
范成达原想利用这份姻亲关系,拉拢并州大营和本地大族。
后来才知道,冯睿达和姓王的大小岳丈、舅子都处不到一起。
让他拉拢人,只会坏事。
王元亮扔出一个布包,说道:“突厥人的兵器。”
能被郑重其事带回来,显然不一般。
梁景春坐在后面并未上前,只微微侧身往布包上看,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白智宸掀开布包,露出两把短刀,刀形没有特别之处,刀柄处有突厥人常用的忍冬卷草纹68。
显然这不是突厥人在战场上缴获的武器,而是一把原产于草原的利刃。
白智宸拿起短刀仔细端详,与中原常用的武器并无二致,当用手指轻轻敲击刀身时,那清脆的声音却让他心中一动。
再将短刀横放在手中掂量片刻,沉声道:“云子铁?”
王元亮点头道:“应该是。”
并州大营不仅有兵马,还有自已的兵器坊和铁矿。
自产武器质量比不上将作监出品的,但放眼天下也是数一数二的利器。
并州铁矿大多是云子铁,这种铁矿质地坚硬,常用于制造武器。
而且造出的武器有一个特点,比其他铁器更重。
元宏大向突厥走私兵器是不争的事实,但他再嚣张,也不敢在并州兵器坊打造突厥的忍冬卷草纹68。
要么铁锭流入突厥,要么突厥自行铸造。
世上不只并州有云子铁,万一突厥也有呢。
这意味着突厥的冶金之术日益精进,与中原差距日渐缩小。
白智宸问道:“有活口吗?”
王元亮:“冯四带走了。”
白智宸叹息一声,“唉!”
并州大营的娄子,还是让南衙出面调查为好。
他们避嫌就是了。
白智宸只有一个期待,“别让冯四沾手就是了。”
王元亮:“他是战将,怎会管这些事。估计得落到兵部手上。”
兵部权责中有一项,负责军器的制造与管理。
白智宸:“和左骁卫一起来?”
王元亮开个玩笑,“当然,这次冯四的克星也来。”
白智宸难以置信,“他还有克星?”
就冯睿达那张狂的做派,谁能“克”他?
王元亮揭晓谜底,“他早年过继给二房的亲哥,就是这次兵部的主事。”
白智宸嗤笑道:“看来,又有人要倒霉了。”乐见其成。
第
1207章
无头苍蝇
白智宸就是白家掌兵,却疑似被元宏大坑死的“堂叔”的儿子。
论起来,和白隽是堂兄弟。
父亲战死后,慌慌张张被旧部扶上马。
天知道,他从前只是并州城里一个平平无奇的纨绔。
名为“智”,实际没多少智慧。
要不这么多年,也不会被元宏大不断削兵削权,最后被排挤到连并州城都待不住。
只能领着兵马去其他小城驻守。
白隽远在长安,鞭长莫及,有些事实在无能为力。
甚至风声传到他耳朵里,是白智宸不堪造就,烂泥扶不上墙。
白家早对这样的局面有所预料,从并州大营主将易姓的那一刻起,便预见今日的悲凉。
白家的辉煌如同落日余晖,从主将降至副将,再到白智宸这个被边缘化的偏将,其间的辛酸与无奈,外人难以体会。
白智宸浑浑噩噩过了许多年,元宏大则逐渐掌控了大营的走私生意,将这片曾经属于白家的领地攥在手中。
对于这一切,白智宸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抗拒与愤怒,因为他分到的钱帛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比往年更加丰厚。
并州将官私下说起来,谁不夸元宏大生财有道。
唯二不满的,大概就是这些年兵器武备更新得越来越慢,战死的军土补充得也不及时。
但边军,这些事都寻常。
朝廷拖欠更是家常便饭。
直到拖欠到白智宸都忍不了的地步,再苛刻下去,并州防线还守不守得住!
皇上死磕高句丽,不管突厥了吗?
白智宸闹也闹过,但元宏大总有千万种推脱办法。
朝廷艰难、铁矿产量降低、军匠人数不足、预备服役的人都被挪去了幽州大营……
这些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白家在并州大营地位不复。
白智宸转头看并州其他兵马同样是“老破旧”的状态,大约明白,元宏大推脱是推脱,但或许真有一部分原因。
白智宸无法,只能自掏腰包维持军队运转。
夜深人静,也难免腹诽,这支兵马究竟是谁的,姓吴还是姓白?
真正让他察觉不对劲的,是杨胤叛乱后,白隽来信谈及砍头财。
白隽本意只是想八卦,试探下并州大营的深浅。
孰料白智宸只有一个想法,元宏大在朝中混得再差,也比卢茂强吧!
凭什么并州被克扣得比幽州多!
坚持杨胤是个“童叟无欺”的生意人的朴素前提下,中间肯定有猫腻。
然而白智宸发现一个无比悲哀的现实,他根本不知道朝廷拨了多少。
他本人都被排挤出并州城,想接触一些内幕无异于登天。
并州大营名为大营,但它并不只是屯兵一处。
它的防线复杂而绵长。
不可能像南衙诸卫将官一般,抬头不见低头见,时不时喝喝小酒听听小曲联络感情。
许多将领或许几年才能见上一面,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也因此变得稀薄。
但白家深耕并州多年,再怎么没落,姻亲故旧也无数。
白智宸一边排查哪些人值得信任,一边趁着回并州禀告军情的机会,翻他父亲留下的朝廷文书。
从小不爱读书的人,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
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叫白智宸找到一封关于从前军器监和兵器坊划拨武备的文书。
按照文书中的记载,打五折也不可能变成如今的模样。
如果军器监方面真的发生重大变动,元宏大在中间,裱糊也会提一句。
毕竟军器监的做派,懂的都懂。
确定并州大营有猫腻,但白智宸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只能无头苍蝇似的乱撞。
他是地头蛇,一通乱抓,元宏大的府邸、刺史府、军营、兵器坊……
猫腻没找出来,反倒撞见一些和他做相同行径的人。
一通试探下来,都是一些察觉大营弱势,但这些年被排挤的边缘将官。
当然,他们还有这份心和能力,就证明祖上是阔过的。
白智宸和王元亮就是在那时候,几番试探下熟悉起来的。
实际他俩的防区一东一西,平日里见不了几面。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将官将领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众人追查了一年多,终于找到了线头——并州大营的走私商队。
他们驱使关外的马匪抢劫了商队。
并州大营的将土指使马匪抢劫自家的商队,听起来是否很荒唐。
不仅仅是一种背叛,更是赤裸裸的讽刺。
白智宸等消息的时候,手脚都在发凉。
既希望追查的线索是对的,又不希望它是真的。
当商队的箱子被打开后,诸位借着巡防、打猎聚在一起的将官,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
大红锦缎下,是铺得严严实实的刀剑。
正宗并州大营兵器坊出品的云子铁。
他们亲手挖掘的铁矿,亲手打造的兵器,最终却成为了刺向他们自已的利剑。
边军行事无度,朝廷编纂的刑律,他们得沾一半。
谁叫他们做的是刀头舔血的生意呢。
还要自筹军费养兵。
但他们走私也有底线,一不买卖兵器,二不掠卖汉人。
元宏大却为了区区钱帛出卖了并州大营的根本利益。
王元亮愤怒地踹翻了箱子,利刃散落在地,映射出片片寒光,驱不散眼中的熊熊怒火。
骂道:“外来的混账就是养不熟!”
元宏大卸任后拍拍屁股就走了,他们的家业族人可全在这儿。
事情太大了,所有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究竟有多少兵器被倒卖出去?又武装了多少突厥人?一切都是未知数。
一群无头苍蝇又要乱撞了。
但他们得把这个脓包挑破了,不然突厥铁骑南下,并州失守是必然的结局。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直接闹出来是和元宏大不死不休,而且大概率是他们被随便安个通敌的罪名,死在哪个不知名的角落。
众人的目光瞄向官阶未必最高,但身份背景最厚实的王、白二人。
王元亮无能为力,太原王氏今非昔比,只剩空架子,实权的高官不多,且和军方少有关联。
他旁支出身,更说不上话。
白家在长安好歹有个国公,听说颇受宠信,白智宸只能硬着头皮试一试。
他和白隽名为堂兄弟,实际没多少接触,毕竟年纪差放在那儿,一个常年在长安,一个长在并州。
白智宸只年少时去长安住过两年,对白隽这个堂兄的印象就是,做事圆滑,谁都不得罪。
等他长大接了军职,去长安述职时,白隽偏偏外放了。
第
1208章
麻利交代
好在这么多年两边亲戚关系维护得不错,白隽若想在老家做什么事,他也大开方便之门,尽力照应。
但这些都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如今却是涉及生死存亡的大事。
白智宸只能硬着头皮求到堂哥跟前,他军职在肩分身乏术,只能派遣心腹子侄携带密信,打着去长安贺寿的名义,找白隽“求援”。
仰仗的不是生疏的兄弟感情,而是他们都姓白没出五服。
白智宸若是栽了,白隽也脱不了干系。
至于贺哪门子寿,白家在长安有的是族人,一年到头,总有过生日的。
那时候,白秀然刚生完孩子。
他儿子白勇达还紧急挪了一份礼物送上门去。
并州大营的白家精锐子弟,早就随着白智宸的父亲一起去了。
领路的是早年风声紧,被白隽打发回乡的六房子弟。
但怀揣秘密的是十几岁的白勇达。
这一支取名特点就是补啥没啥。
白智宸没脑子,他儿子没武力。
好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知道事关重大,一路闭紧嘴巴,直到白隽跟前才吐口。
白勇达直接跪在白隽面前,喊道:“三堂伯,救命!”
白隽看完信,眼前一黑。
养生这么久,差点被一封信气得风疾犯了。
白智宸心中语焉不详,白隽想到他早年的名声,估计他也理不清其中的利害关系。
白智宸是个糊涂人,他儿子又能有多精明。
白勇达只能牢记白智宸关于此事,说过的每一句话。
白隽听完前因后果,只能确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