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幸好祝明月赵璎珞忙着谈生意,逛街只是添头。但由于队伍车马繁多,启程时杜乔并不知道祝明月等人还在草市流连。还是后来去联络随行在后的卫军,经过车队才发现几人都不在。
杜乔经过郭景辉的车厢,问道:“郭大夫,祝娘子她们去哪了,你知道吗?”
郭景辉:“杜郎君不必担心,祝娘子她们在草市谈生意,高管事他们陪着。”
杜乔这才松口气。
当晚夜宿时只剩三支队伍,吏部在前,祝明月车队垫后,中间是一家是返乡的仕宦人家。
今晚吏部的队伍果如杜乔所言稳定下来,这里少说有几个县令,在长安不值钱,但落在外头也是体面人物。
祝明月一直没搞清楚吏部到底选了多少人,每天出出进进的人太多,晚间杜乔过来时顺道问出来。
杜乔:“此次择官一共选了十二人。”
祝明月:“汾阴只一县,文城一郡四县。”
手指头在桌面上反复敲击,县属有品级的官员四人,县令、主簿、县丞、县尉,除县令外,三佐官中少说一到两个由本地人出任。
到州郡这一级,司曹僚佐队伍更加庞大,郡守长史司马算国家中级官员,不可能像这般被吏部随意拨弄。
祝明月:“定官了吗?”
杜乔摇头,“尚未。”考虑的是当地有些官员避难挂官,事后可能回到工作岗位。
若长安直接任命,到时一个职位两个官,不说其中纷争,还浪费人力。
吏部算盘打得精明,到地任命,侍郎一封奏折递送长安最终确认。
吏部大佬眼中,县一级的官吏不算多大的事。
祝明月:“你们选的十二人,填个文城都不够。”
杜乔猜部中的打算,两卫未将绛郡等地收回来,收回来之后再说呗。
长安城里的候补的寒门庶族官员基本被薅光了,下一批还不知道在哪儿,总不能真从国子监里找一批没有理政经验的学生吧!
退一万步说,国子监里最差的也就是像柳恪这种家世没落的,但最次家族里大大小小还能找出几个官来,会愿意来疲敝之地吗?
祝明月也猜到吏部的打算,难怪吴越要和他们杠起来。
一个说你先打下来我再派官,另一个诉求是可以打,但你得派官来同步治理,我不想后院起火。
另一头潼关外辛德元终于等来他的同乡齐四明。
辛德元:“哎呀,你要再不来,我就得留口信,让你在这儿等我半个月了。”
齐四明也是行脚商人,主要做瓷器,这样才能和辛德元搭伙。晚来一步是因为去外地看货了。
齐四明玩笑道:“德元,何故让你弃我而去?”
辛德元:“接了一笔大生意,但要送到长安。”
齐四明:“多大的生意?”
辛德元:“把我的货全包了。”
齐四明:“那可真是大主顾。”
辛德元的货物之所以挂到如今只能在潼关外甩卖,还是因为原先和他合作的坐地商因为各种原因垮台,在洛阳零卖一部分,其他的一时找不到下家,便宜了祝明月。
辛德元热情邀请,“四明,好些年没去长安,这次我们一起去看看。”
运费赚的积极,但人手不够,正好借齐四明的伙计车辆运去长安,免得临时买人招人。
齐四明看库房内不知膨胀多少倍的货物,惊讶道:“这么多!”
辛德元嘿嘿笑道:“祝娘子实在爽快,这些都托我送去长安,亲兄弟明算账,你那一份定然不会亏待。”
走商的意义全在走,不一定只瞄准一个目标。越有钱的人越抠,有祝明月出运费,他们去长安路的旅费不用发愁。
齐四明看清楚纸条上地址,“五谷豆坊,”望文生义,“做粮食生意?”
这些货物和粮食沾边吗?
辛德元:“我问过祝娘子留下的两位家人,五谷豆坊是她其中一处产业,主要做豆腐生意,各种各样的豆腐。”
要换这么多货物,一座豆腐山都不止,难不成用金玉做的?
第855章
忙着推销
辛德元押着长长的车队入关过华阴向长安进发。
齐四明没见过祝明月等人,心中少不了忐忑,“德元,收少许订金,奔波好几日到长安,万一没人接收怎么办?”
一座豆腐坊能有多大的利润,糊口而已。
辛德元:“你没瞧见祝娘子的气度,不会糊弄人的。”
除了他的货物,其他捎带的都是现场付清的,瞧着阔绰得很。
这趟下来亏是不可能亏的,顶多少赚点。
万一长安的接收人不付钱,他把运费拿了,订金退了,让祝明月留的人把东西带回去。自已的货物另寻买主就是,长安那么大,吃得下几百匹布。
午休时齐四明去套两伙计的话,探探祝明月的底细。
祝明月留下的两个人,一个叫崔小四,是五谷豆坊的工人。另一个是赵财,来自恒荣祥,因为名字起得好,很受掌柜管事们青睐。
齐四明:“五谷豆坊一天能卖多少豆腐?”
崔小四平时只闷头出力,经营的事一窍不通,老实道:“很多。”再没有下文。
赵财精明一些,说道:“作坊里光点豆腐的嫂子都有十来个。”
五谷豆坊可以说是祝明月各项产业中最为人熟知的一项,不说自已,身边的同事,谁没去换过豆渣呢。作坊开荤,多是吃的肉末豆腐,人人都有一勺。
轮到辛德元惊讶,“十几个!”是要把长安城的豆腐都做完吗!
崔小四点点头,“我们有很多种豆腐,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原料,老嫩也不同。”
齐四明:“豆腐不都是白色的吗?”
崔小四:“红黄绿黑都有。”
单凭这一条,齐四明信了五谷豆坊的豆腐生意确实做得大,真想看看彩色的豆腐是什么样。
辛德元继续问道:“祝娘子做什么生意的,布帛还是瓷器?”试探有没有继续合作的可能。
崔小四老实地摇摇头,“都不做,”指着旁边的赵财道:“但和他有点关系。”
齐四明:“你俩不是一家的吗?”明显话里分了里外。
赵财:“祝娘子是大东家,但我俩不在一个掌柜手下。小四在五谷豆坊做事,我呢是恒荣祥的人。”
辛德元:“恒荣祥是做什么的?”
赵财:“说的简单点是做羊毛生意的,羊毛纺成线织成布织成衣,最适合秋冬穿着,轻便又保暖。”
祝三齐为何把赵财塞进来,一是一个人不保险,崔小四太老实,二是想给淡季的恒荣祥张罗点生意,他看出来辛德元是个有本钱的,若是把货运回老家,天现成的就冷起来了。
赵财:“昨天在草市上,赵娘子穿的就是羊绒织的针织衫。”
手挡在唇边小声道:“都不是外人,我就不瞒了。既不遮风也不挡雨,一年到头只有这不冷不热的时节能穿两天。薄薄的一件,比上好的绸缎都贵。但架不住长安城里的小娘子们喜欢。”
重点全在最后一句。
辛德元昨日注意到赵璎珞身上衣裳,花纹特殊,穿着服帖,不同于以往任何布料,只是碍于男女之别,加之钻进钱眼里,没顾得上问。
辛德元叹道:“长安现在流行这种?”
赵财:“我们还有一种布料叫呢子,那才叫千金难求呢,穿上身挺括威风得紧,等到长安,我带二位去看看。”
若非现在天气转暖,赵财非得把人带到皇城门口去。他的一位同事,接待的客人对价钱犹犹豫豫,一不做二不休,把人带到皇城门口,真叫他等到几位千牛卫换班。
一看穿着效果,客人一咬牙一跺脚,有多少买多少。
从此后恒荣祥的业务员们,做梦都要把千牛卫的换班时间背下来。
他们暗地里的比较,长安各种膏粱子弟里,真只有千牛卫穿呢子衣裳最亮眼。
其他人群,比如国子监学生、南衙将官……总差了点味道。
都说女人好打扮,但赵财和同事们的观察,真正的好料子都是男人的。因为一个男人在外的形象代表的是全家的脸面。
所谓“好”打扮的女人,大多集中在高门大户这些有余资的地方。
满足男人之后,才轮得到女人。
辛德元:“多谢赵小哥!”长长见识也无妨,看看价值千金的料子开开眼界。
齐四明:“我兄弟二人多年未到长安,除了本业,还想看看其他的,现在长安哪些东西俏市?”
赵财中肯道:“你二位常在扬州,到长安非得去西市看看胡货,香料、宝石……但这必须得识货。”看走了眼,就是倾家荡产。
齐四明:“小哥可认得胡货?”
赵财笑道:“承蒙两位东家看得起,我就认识胡饼。”
一个玩笑,让几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辛德元齐四明两人千里行商,到底谨慎居多,胡货发财容易但水深,他们还是做老实生意吧!
齐四明:“除了胡货呢?”
赵财迟疑一瞬,“二位东家都没带家眷,不知对胭脂水粉了解多少?”
辛德元:“不大了解。”
赵财:“扬州多美人,”皇帝都喜欢。“祝娘子有家脂粉铺子花想容,卖的东西风行两都,到时我带你二位去看看。”
此时赵财的角色,更像一个牙人。
齐四明:“祝娘子还做脂粉生意!”豆腐、羊毛、脂粉,行业跨度太大了。
崔小四点头,“还有酒坊、糕点铺、酒楼,只要挣钱的东家都做。”
齐四明恍然想起,天底下最大宗的布帛瓷器,不是祝明月的主业,果然家大业大。
辛德元:“成,到时都去看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赵财画的饼无论如何都只有到长安后再实现,辛德元只能等货物交割,判断祝明月的为人,再来说要不要继续做生意的事。
附近歇晌的不只他们一支,还有其他队伍。行走在外只要不是打算“黑吃黑”的,都会自动聚集到一处,求个安心。
辛德元齐四明四处转悠,顺道打听长安的行情,毕竟好些年不去了,陌生得紧。
第856章
除了贵点
走在前头,与他们同行的商队掌柜名叫欧六山,指挥人马娴熟得很,一看就是关中商道的老客。
辛德元齐四明连忙趁着没启程,去打听一点生意经。赵财的说法有些新意,到底只局限在自已的圈子里。
欧六山押运的是粮食,对两个凑上来讨教的非同行抱有善意。
辛德元递出一个水囊,里头装的是解乏的酒水,“我们好些年不走关中,实在不知长安有哪些生意可做,特向欧老请教一二。”
欧六山仰头喝下水囊中的酒水,“二位主业是做什么的?”
辛德元:“葛布、瓷器。”
欧六山:“这是长久不绝的大生意啊!”
辛德元:“主业不能抛舍,就想看看有没有其他货品能带回扬州的。”
知道欧六山运的是粮食,他们才敢放心打听,只有把粮食运进来的生意,哪有往外运的道理。
欧六山不敢贸然出主意,谨慎道:“一路上有没有点眉目?”
齐四明:“听人说长安有家胭脂铺子的东西不错,南人爱俏,说不定好销。”
赵财推荐的恒荣祥的毛衣毛呢,只能让人联想到草原,扬州比草原、长安暖和多了,未必适合,退一步说起后面推荐的胭脂水粉,借此开启话题。
欧六山恍然大悟,“说的花想容吧!”
齐四明:“好像是这个名字,”似乎很有名气,“欧老听说过?”
欧六山:“我朋友家的孙女,在那买了许多东西,西施没见着,尽作怪了。”我的朋友不是我。
齐四明一听就知道,欧家真金白银砸了钱进去,追问道:“欧老,你看有没有赚头?”
欧六山头一撇,看向辛德元的商队,“也没带个女眷,你们懂那些东西吗?”反正他是没看出来,每种红有什么不同。
辛德元老实答道:“不甚懂!”
欧六山:“顶多试试水,若做得下去,下次多进些。”
为何许多商人几代都做同一种生意,因为跨行“交学费”交不起。每一种行当各有窍门,想学都没地方学。
欧六山忽然想到,“你们是扬州人,这一路上也不容易啊!”
辛德元点头,“是啊!”差点一批货砸手里。
欧六山:“你们去花想容之前,不如先去济生堂。那儿有许多成药,随便挂个号,有病没病看一看,说清楚自已的身份、走的商道,把能买的药买齐了。”
“出门在外,谁没个三病无灾,别到时候钱还在人没了。”
齐四明没绕清楚,“怎么说到医馆?”
欧六山:“济生堂就在花想容隔壁,两家同一个东家。”
齐四明心中一惊,刚才崔小四可没“招”祝明月还有医馆。
这却是灯下黑了,他问的是祝明月的生意,济生堂一直是林婉婉在主持。
在五谷豆坊工人的印象中,济生堂称不上生意,纯属林婉婉实现志向的平台。不挣钱的哪称得上生意,要不能给他们腾地方吗。
齐四明:“也是祝娘子的生意?”
欧六山面露惊讶,“你们远在扬州都听过祝娘子的名声。”
他主营粮食,五谷豆坊算他的大客户之一。
齐四明:“听说生意做得极大。”花钱如流水。
欧六山点头附和,“祝娘子做的是长安的时兴生意,闭着眼入不会错,除了贵没别的缺点。”
所以他才建议二人可以购入花想容的商品试试水。
辛德元:“贵!”难道不是最大的缺点吗!
欧六山:“一文钱一分货,五谷豆坊的豆腐倒是便宜,但能带回扬州吗?”不到潼关就得长毛。
辛德元讪讪道:“也对!”
欧六山能随意道出五谷豆坊的名号,可见跟祝明月联系甚深。
路上随意遇上一个和祝明月有来往的商队,要么是他们运气逆天,要么就是祝明月生意做得大,和许多长安商贾都有联系。
齐四明转移话题,“我与德元无论做布帛还是瓷器,都是笨重的家伙,想着在长安买些精巧的物什,总不至于全赔了家当。”
言下之意,还是担心路上意外,比如遇上匪祸血本无归。
欧六山念念叨叨,“你们是没赶上好时候,早两年关中的土匪扫荡一空,别说大型商队,小家几口人出门探亲都无虞。”
辛德元在外行走多年,心道关中何时成了世外桃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模样。
欧六山见两人将信将疑,解释道:“早两年河间王世子领着右武卫,将关中所有匪寨扫荡一空,那小半年长安商贾和疯了一样,年都不过了,全跑到四关去接货。”
“就在关隘底下交易,只要能运过来,有多少要多少。”
欧六山伸出四根手指,“潼关到长安三百里,路上全是各种各样的商队,我四天就能到。”返程时还能拉上其他货物,再赚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