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想到此处,吕元正不由得和杜松相视苦笑。有些事,是命。
若说把韩腾换掉,比如换成精明强干的范成达之人。
阵营相同,利益大致一致,但同在一卫,范成达和吴越之间说不定要生出矛盾。
右武卫如今行事,给朝堂诸公南衙同袍,深刻演绎一种新型权力分配形式——吉祥物的正确用法。
韩腾压制高阶将官,范成明杵在那儿震慑中低级将官校尉,最上头吴越说起来也是个不会打仗的吉祥物。
结果右武卫发展反倒有欣欣向荣之意,成了南衙诸卫之中的标杆。
几个头面人物是这般情况,那右武卫谁干活。
除了他们三个,其他人都出力,彼此之间和谐友善。
庄旭才是此时最头疼的人,挠挠脑袋,“物资都不知道该如何筹备。”
全军,半数兵力?
长安划拨粮草,还是就食地方?
杜松:“待世子和大将军从南衙归来,一切分明。”
简而言之,现在着急也没用。
右武卫的将官们盼星星盼月亮,差点真盼到月亮出来。
没人不长眼的喊一句,去南衙门口听听消息。
窥探南衙,找死么?
都快到下班的时候,段晓棠都琢磨起下班后干嘛。
吴越和韩腾终于归来,召集众将官到帅帐议事。
无论何时,临到下班时候开会的领导,都讨厌。
韩腾开门见山,说出两件大事。
第778章
招抚大略
韩腾:“此次前去绛郡剿灭反贼,右武卫与右屯卫合军,薛大将军统率全军。”
众将官的目光落在薛留身上,得和同僚的伯父搞好关系。
韩腾:“其次,剿抚并行。”停顿一会,问道:“你们会招抚吧?”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些儿戏,但不得不问。
全来自段晓棠闹的笑话。
谁能想到一个历经数战,勉强有名将之姿的武官,不会招抚,还堂而皇之的说出来。
振振有词的一条条辩驳。
帅帐内的气氛有片刻的冷凝,但凡没有真正的招抚过的,都不得不被怀疑,有没有点过这个技能点。
段晓棠第一个出局,其次是吴越。
一个“打手”,一个吉祥物,都是这种人,右武卫的整体风格,不言而喻。
杜松迟疑道:“末将早年招降过敌军。”
韩腾和杜松不是老搭档,哪知道他早年的事迹,问道:“多少?”
杜松:“一千。”
实际招降和招抚有微妙的不同。
“实绩”如此,让韩腾对其他人更不抱希望。
照理说“招抚”这种事,应该是下达给地方亲民官的任务,但落到即将出征的朝廷大军身上,显得有些违和。
仿佛被套上一个紧箍咒,不能全力施为。
这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为何这反贼剿得让武俊江大呼不可思议。
先前平乱的人怎么做的呢?不问黑白,涉案村坞全被烧毁,投降的全被坑杀。
这都不激起民变,还能怎么激起民变。
乱烧野火,终致燎原。
段晓棠很是关心了一把,这位主事人的下场,结果人家什么事都没有。
范成明一言以蔽之,两个字,“背景。”
这才是有靠山的人,为所欲为。
现在还要吴越和右武卫去擦屁股。
吴越和右武卫绑定,这段时期的主要目标,就是不断经历各种战事历练。
从小打小闹的剿匪,到略带政治意味的监军,虽然两场战事,因为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越打越大。
现在终于要到正面战场一搏,附带一个考校小目标:招抚。
段晓棠的层次太低,无从深究,到底是先选定右武卫和吴越,还是先定下策略。
无论如何,右武卫都是最适合这一策略的选择——因为军纪好。
对现在一点火星子就能着的绛郡而言,右武卫至少不会火上浇油。
需要人手支持,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定下右屯卫。
去东莱的路上,至少右屯卫表现出来,只要下定决心,他们也能管得住自己。
冯睿达先前想蹭一波的军功,也是这一场。
但可惜他头顶的主将范成达,因为某种原因被排除在外。
总不能让吴越一个人,拖着两卫大军行走在外,连个托底的大将军都没有。
范成达出局,当然不是因为他没教过段晓棠招抚,可能自己也不会,这种可笑的理由。
或者说范家兄弟两一块出征需要避嫌,上阵亲兄弟父子兵的情形多了去,大不了把范成明这个吃白饭的撇下,留给韩腾使唤。
全赖范成达先前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让所有人都以为他只会打硬仗,招抚不是不会,至少是短板。
范成达冤,实在是太冤。
他只是某些“长板”格外突出,才显得短板短。
作为一个成名日久的武将,少壮派的中坚力量,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吧。
段晓棠估摸,更深层次的原因,大约去年东征情况类似。
吴岭要留一手,留一支可信任的预备队,应对突发情况。
以正合,以奇胜。
吴岭当初给段晓棠解释兵书,“奇”字做战时预备队之意。
段晓棠在南衙待的越久,越感觉里头水深。像左右武卫这么“纯洁”的队伍,少见得很。
杜松问道:“发兵几何?”
韩腾:“右武卫两万,右屯卫一万。”
某种熟悉的“平衡”,薛曲官高却兵员少。
吕元正状似无意的提及,“不到反贼的一半。”
孟章先前提及的六万,还是前段时间的战报,等他们兵发绛郡,说不定已经滚成十万。
当然这数万反贼,并不都是精兵,但他们裹挟的百姓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何况两卫出兵头上还顶着“招抚”的紧箍咒,难以全力施为。
韩腾顺着说道:“兵力缺口,可征调地方郡兵,或请求并州大营支援。”
范成明小心瞄一眼吴越的神色,果然很不妙。
吴越信得过地方军才怪!
并州大营虽然路子没有幽州大营那么野,但也不遑多让。
何况并州大营主要任务是防备突厥,说的好听是“寻求支援”,也就是吴越没有皇命在身,只能好声好气同人商量。
什么价钱,人愿不愿意帮,都是另一种说法。
绛郡周边闹成现在这副鬼样子,作为“近水”的并州大营和地方郡兵,难辞其咎。
所以他们真正能倚靠的只有从长安带去的三万人马。
吕元正再问道:“粮草如何解决?”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韩腾:“就食地方。”
策略、兵员、粮草都确定了,接下来就是更细致的事务。
韩腾:“范二,后日你同右屯卫的人一起,去军器监将所有军械领回来。”
这是他们和薛曲商量好的,范成明——撞开军器监库房大门的不二神兵利器。
范成明拱手应道:“末将领命。”
段晓棠估摸着今天说不定得加班,中场休息时,找来于广富交待:“今天说不定到什么时候,跟家里说一声,如果太晚,我就在营里住下,不回去了。”
于广富:“是。”
两万人,差不多是要把右武卫绝大部分“家底”都带走。
军士们好说,关键将官们何去何从。校尉不提,至少得留个将领下来,给韩腾打下手,主持营中日常事务。
不然让韩腾这种“老弱”强撑身体,天天盯着营里,那也太不像话了。
右武卫别看一团和气,将官们中间也有亲疏远近,或者用更高层次的“派系”来形容。
范成明等人“蹭”到段晓棠周围。
段晓棠也不见外,问道:“吕杜两位将军,谁走谁留?”
第779章
初步定议
范成明庄旭异口同声道:“吕。”肯定是吕元正留下。
庄旭补充一句,“如果俞家大表哥没有外放,说不定吕将军还有机会。”
先前他们合作得挺不错,有两人在中间润滑,右武卫和右屯卫关系才能更亲近。
另有一重原因,不大好公之于众。范成明等人隶属于左厢军,以偏顶正,做了吴越的嫡系。
吕元正和杜松各有跟脚,如吴越一直偏靠吕元正,疏远杜松一系,不利于右武卫内部的平衡和团结。
段晓棠透过门板空隙,见吕元正正在和韩腾说些什么,同样没避开吴越。
不过他们三个打什么主意,犯不着关心。
天塌下来,推范成明出去顶着。
段晓棠问起另一个问题,“薛大将军是什么样的人?”
纯属好奇。
段晓棠知道范家是右屯卫出身,却不知道薛曲是右屯卫升上来的,还是外头调入的。
和范家老一辈,算同袍还是点头之交。
范成明清清嗓子,打量左右都是信得过的人,压低声音道:“薛大将军为人,和他名字一样,心思九曲十八弯。”
老狐狸一个。
这种人做对手很头疼,做队友——说不上放心,但好在薛曲没有背刺同伴的记录。
段晓棠:“和薛留性情完全不一样。”
范成明:“能一样么,薛留是在终南山道观里长大的,说起来叔侄两相处的时间,还没我两多呢。”
但薛曲能费尽心思“走后门”,把薛留塞进右武卫,可见叔侄两关系不差。
今天他们必须商量出个框架来,因为明天得和以薛曲为首的右屯卫将官会面,两边进行初步的沟通。
比上次远去东莱复杂多了,毕竟上次兵员更少,而且出发时都没想过会真打仗。
在当监军之前,先干的是民夫的活。
很快段晓棠就知道吕元正和吴越韩腾说的是什么。
吕元正留守大本营,但他旗下的将官人马不留,以宁岩为首,归入范成明麾下。
为了不让吕元正当光杆将军,杜松那边顺势留薛豪给他打下手。
别看都姓薛,薛豪和薛曲不是一家人,也不是同宗。
右武卫的留守阵容初步定下来,大将军为首,底下高阶将领和中阶校尉为辅。
余下的大家有什么小道消息,通天的路子,全都摆出来。
初步商议一个大略出来,具体情况,还要等明天薛曲过来,继续沟通。
受南衙行事果决风气的影响,踩着下班的点开的会。散会的时候,不到宵禁。
既然吴越没有叫小团队留下来私下商议,段晓棠也不打算加班,招呼道:“走啊,回家了!”
庄旭摆手,“你们走吧,今晚我留在营里。”
出征之前千头万绪,搞后勤的一定要绷紧每一根弦。
晚上不好查库存,先把账本找出来,看看右武卫有多少家底,哪些带哪些留。
吴越回到王府,烛火明灭间,神色有些茫然。
并非因为绛郡的战事,此前已经在心头演算过数次。
而是,他若出征,宝檀奴谁来管?
他在,仆役自然照顾得精心,但他一旦离开……宝檀奴又不会说话,受了委屈都没处诉。
出征便是数月,时日一久,谁知道奴仆们会生出何种心思?
恶毒不至于,怠慢是肯定的。否则范成明何至于一度瘦到皮包骨头。
河间王府人口简单,说来说去称得上主子的只有两个半。
吴岭父子,加上居于侧室的杜和儿。
吴越现在有两个选择,把宝檀奴托付给亲祖父或者庶母照顾。
都说血浓于水,但吴越自己幼时过得什么日子,还能不清楚吗?
吴岭忙于国事,儿子都顾不上,哪还能顾及孙女。
吴越揉揉眉心,“请杜夫人来。”
他捏着杜和儿的把柄和软肋,不怕她对宝檀奴不好。
杜和儿接到婢女的传话,心下一阵忐忑。不禁看一眼天色,快入夜了……吴越这时候找她去,想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