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9章

    朱大夫捋捋花白的胡子,“十二岁学医,五年后正好是成亲的年纪。”长安可不是林婉婉家乡,三十岁才结婚。

    这个问题林婉婉当然考虑过,甚至从打定主意收女徒后就不得不考虑,“她们的婚事我不会插手,拜师之际签订契约,出师后无论婚否至少在济生堂执业十年,保证薪资不低于长安城坐堂大夫的平均水准。如果提前离开,按照剩余年限所得折价一半赔偿。”

    也就是说从拜师就自带一份五年后的十年用工契约,不需要到处谋职。

    而长安一个坐堂大夫的收入是什么水准,不用多说,他可以养活一大家子。

    朱大夫谢大夫家都是这种情况。

    徒弟出师后再给师父做几年活几乎可以说行业潜规则。

    只要能摈弃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不能抛头露面,女子不能……

    “所以我想请二位帮我透透风出去,各医家家中的女儿孙女有没有有意从医的。同为医者,想必能理解医途艰难,唯恒者成。我家乡都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谢大夫:“我有一个女儿。”

    朱大夫:“我有一个孙女。”并在心里暗暗翻一个白眼,你家乡医者生存艰难难道不是因为地位卑微么。

    林婉婉没想到不到一盏茶时间内两个名额就被内定了,这才明白济生堂坐诊大夫的名额有多吸引人。强自镇定道:“不如明天把人带过来见见。”

    林婉婉维持着最后的体面送走朱大夫和谢大夫,饮下桌上凉饮,让发热的头脑冷下来,徒弟这么快就到碗里来了?

    结了账立刻拿着白秀然给的地址找上门去,原本不需要这么着急的,但徒弟不是明天马上来了么?

    路过糕点铺子挑了几样看的过眼的包好拎着走当拜访礼

    林婉婉望着门匾上大大的“高府”两个字,疑惑孙无咎怎么会住在这里。

    殊不知高夫人接到信也是一头雾水,问传话的下人,“有一位独身的娘子来找无咎?”

    下人回话,“是找表公子的。”

    高夫人复问一旁的外甥女,“无忧,你听说过这位林娘子么?”

    孙无忧脸上一如往常的娴静,“林姐姐是白家二郎的朋友,是一位大夫,前一阵袁三郎受伤就是她救回来的。”

    听到前半句高夫人心一悬,以为白湛的风流债找上门来,待听到后半句才知道是最近声名鹊起的“缝针大夫”。

    却不知上门为何事,不好说孤男寡女共处一室不符礼仪,于是打发外甥女过去当“耳报神”,“无忧,你端盘果子过去给林娘子解解渴。”

    孙无忧捧着果盘经过书房窗外,正听见孙无咎略有些气急败坏的声音,“何必多此一举?”

    生怕两人生出摩擦,连忙敲门,“哥哥,是我。”

    孙无咎:“进来吧。”

    孙无忧进门,“哥哥,林姐姐,尝尝樱桃。”

    大又红的樱桃好似珍珠玛瑙般晶莹剔透,盛在缠枝纹的青瓷盘中,叫人一看就知道味美甘甜。

    林婉婉承认这一刻有些想念车厘子了,“谢谢!”随手捻了一颗欣赏,将手边买来的点心推过去,“你也吃点。”你哥不配。

    “你知道我收治的病人中,有被病痛折磨十几年却从来没有看过大夫的么。”刚刚两人正说到收女徒麻烦的问题,“作为一个男人,你能接受妻女被陌生男人碰触身体吗?”

    “无忧,假如有一天生病,你会为了健康会接受男大夫诊治甚至触摸肌理吗?”

    “长安城有多少女人,但真正能对她们深入诊治的女医只有我一个。”

    第一个问题孙无咎理所当然的否认,但轮到第二个问题孙无咎孙无忧全都迟疑了。

    病人当然想活,但她们的选择会受到家属,尤其是男性家属的影响,又因此导致大夫不敢全力施为。

    孙无咎沉吟一声,“这就是你一定要收女徒的原因?”

    “是。”林婉婉语气坚定。

    我想试着为她们打开一扇窗,告诉世人女人也能走出宅门,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孙无咎坐回书案前研磨,“你有哪些要求?”

    “学医五年,学成后坐诊十年。要保证她们的学习工作不因家人反悔或者婚嫁原因中止。”林婉婉捻着樱桃梗,“今天和学生家长谈的是坐诊薪资不低于长安坐堂大夫的平均水平,若是提前走,需要按照剩余年限所得半价赔偿。”

    祝明月自学律法可以写简单的用工契约,但林婉婉这种学工一体定向培养,法律道德伦理人情全部涉及的,非要找个精通律法的本地土著来拟定不可。

    孙无咎握着墨条的手一顿,诧异道:“你招到学生了?”

    “嗯,”林婉婉点头,“我今天本来只是找朱大夫谢大夫放消息,消息还没放出去,他们就把名额占完,明天学生就要上门了。”

    不然何必急急忙忙来找孙无咎,就算不通过白秀然中间传话,也会好生递上帖子,将人请到春风得意楼或者济生堂商议。

    孙无忧好奇道:“朱大夫谢大夫是?”

    “他两坐诊的医馆都在常乐坊,一个回春堂一个康乐堂。”林婉婉眼睛瞥向孙无咎,“朱大夫你可能认识,那天抢救袁三郎他也在,就是和我配合施针的老大夫。”

    第151章

    收授女徒(3)

    孙氏兄妹作为外行第一次对林婉婉的医术或者说在长安医学界的地位有了直观的认识。

    回春堂康乐堂都是长安知名的医馆,坐诊大夫迫不及待将家中女孩送到林婉婉门下学医,可见对其的认可。

    而同行的认可从来最难得。

    孙无咎面不改色,“学生产育如何?”

    收女徒的麻烦之处便在此处,不禁婚嫁,有些事便要考虑在前头。

    林婉婉早有预案,“生前产后总共六个月产假,只给基础薪资。”

    在孙无咎看来,无论是强压坐诊十年还是产育期间只给基础薪资,都是为了让女徒不因家庭负累放弃行医,甚至是让家人看在钱的份上让她们出来行医。

    文不加点,将这张含授艺用工的契约一书而就,递给林婉婉,“你看看。”

    林婉婉捧着纸张眉头紧锁,孙无忧好奇道:“林姐姐,怎么了?”

    将拟定的契纸搁置在一旁的案几上,“不允许学医期间成婚?”林婉婉虽不知道朱谢两位大夫家孩子的年纪,也看不惯大吴普遍早婚的习俗。但这种明显妨碍他人婚姻自由的条款是否太过霸道?

    孙无咎坐回书案前气定神闲,“你家乡允许女徒学艺期间成婚?”

    林婉婉深吸一口气,“只要年纪到了,无论男女皆可成亲生子。”甚至有些女孩信奉毕业时已婚已育的身份更容易找工作。

    “你觉得你的徒弟学医期间成亲,真的能一边学习,一边侍奉婆母照料家事哺育婴孩。”孙无咎想得深些,“除非招赘,女子成亲都是去男方家居住,生活环境大变,还能专心医道?”

    娘家支持学医,但婆家一定会吗?就算明面上不反对,偶尔说两句酸话,女子敏感,焉能不受影响。

    孙无咎敢这么写,无非天地君亲师,师父的地位比肩父母,对徒弟不说生杀予夺,何时成婚这样的人生大事上说几句并不过分。

    林婉婉听到“侍奉婆母”四个字已经头皮发麻,脑补一千八百场大戏,遑论其他。全职主妇尚且不能游刃有余,何况学生。

    “如果我的徒弟资质驽钝,一直无法出师怎么办?拖来拖去拖成老姑娘。”延毕的见多了。

    孙无咎听说过林婉婉家乡晚婚的习俗,幸好她还能考虑到长安世情,女子花期有限,不能不顾。“这条限制的是徒弟及其家人,而主动权在你。”徒弟何时出师,不是师父说了算么。

    林婉婉暂定的学制五年,但以中医的体量而言,一辈子都得学习。五年后甚至再多两年,学生仍不能达标,如果差距不大看在情面上,也可以小小放点水让她出师。

    “这句话太生硬强势,换个说法,出师后方可成婚。”

    十七岁前不能结婚和十七岁后才能结婚,都是一个意思,但后者是不是好听多了。

    孙无咎从善如流,重新改了。

    林婉婉拿着最终定稿的契约,想着今日回去就得誊抄几份,“多谢,改日我在春风得意楼摆桌席,无忧你可一定要去,最近新出了几款甜品最适合女孩子了。”

    林婉婉现阶段的“白嫖”并未引起孙无咎的反感,孙无忧秉性内敛和开朗热情的人多相处也有好处,但前提是在自已监督之下。

    毕竟林婉婉几人某些时候是有些“反骨”在身上的。

    “春风得意楼便是你自家产业,以此为酬谢算哪门子诚意?”处得熟了,有些玩笑也可以开。

    林婉婉紧抿着唇,歪着头道:“你觉得以祝总的秉性会允许白吃白喝,我从来是拿着真金白银去的,连挂账都不行。”

    祝明月只是代管经营春风得意楼,还有另一个股东白秀然。以白秀然的性格,根本不会在意这些小事,甚至会觉得朋友来消费收钱并不好。

    但在商言商,有些规矩从一开始就要立起来。

    孙无咎:“那多谢盛情了。”

    林婉婉站起来,一时脚麻险些跌个倒栽葱,幸好孙无忧眼疾手快将人扶住,“林姐姐。”

    为了形象林婉婉不能再坐回去伸长腿锤锤发麻的部位,只能靠在孙无忧身上,还不敢全压上去,怕把人压折了。回头果然看见孙无咎嘴角没藏下去的笑容。

    心里憋着气,手重重地在空中一挥,“跪坐过这么久,脚麻有什么好笑的。”

    林婉婉好不容易缓过来,以至于深一脚浅一脚的离开高家。发誓以后绝不来孙无咎家里找人,跪坐太遭罪。

    待送林婉婉离开,孙无忧建议,“二哥,不如换换书房的布置?”春风得意楼的高脚桌椅的确坐着舒服,祝明月曾经顺应时代留下的几套矮几案案,客人熟悉店内布置后,非客满的情况下都不会去坐的。

    味尚居等三家酒楼已经在考虑是否要跟风定做高脚桌椅,华天楼二手桌椅很快将沦为三手货。

    孙无咎:“读书做学问岂能只顾安逸。舅舅年纪大了,大可以换置一些让他松快些。”

    谢大夫与林婉婉分别后,回到康乐堂并未与其他人提起女儿即将拜师之事。一来医家子弟拜师别家并不算稀罕事,二来那是世人眼里不受重视的女儿,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吃里扒外。

    回到家里,谢大夫先将妻子找来交待,“女儿相看人家的事先缓一缓。”

    妻子第一反应,“出事了?”

    谢大夫:“我给她寻了一个师父。”

    妻子:“针线师傅?”

    谢大夫:“跟着胜业坊济生堂的林娘子学医,学成后就在她的医馆坐堂。”

    妻子合掌,“这是好事呀!”

    朱大夫又是另一番做法,他资格老,回到回春堂便告知同事好消息,只是特意隐下谢大夫一事。

    同事们纷纷祝贺,毕竟当初燕春楼出事回春堂不只去了朱大夫一人,林婉婉的医术有目共睹。

    不过有同事好心提醒,“也不能什么事都与林娘子学。”当初林婉婉来求职时胆小怕事的形象可是深入人心。

    朱大夫点点头,心底记下,寻个机会再给林婉婉敲一记警钟,为人师者,不可以不弘毅。

    第152章

    收授女徒(4)

    朱大夫报的是孙女,可他适龄未婚的孙女一共三个。作为一家之主,当然可以决定孙女们的前程大事。但明面上还是要通报孙女的父母。

    于是回到家里将儿子儿媳全部找来,“我有一位小友,现今决意收一女徒传授医术,要求十二岁以上未曾订亲粗识文字。”

    朱大夫家里有三个儿子,三个孙女分属长房和二房,长房长孙已经被带去回春堂做药童,实际上这个名额便在二房两个孙女中选出。

    二儿子:“以后走街串巷做药婆?”实在有些丢人。

    朱大夫:“至少学五年,学成后便在师父的医馆坐堂。”

    二儿子考虑一会,“让六娘去吧,她聪明。”

    朱六娘是三个孙女中年纪最小的,同样也是朱大夫心中最属意的人选,原因只有一个,她是三个孙女里最聪明的。“你们心里要有数,学医期间,六娘不能婚嫁。”

    两边还没通气,但朱大夫已经有这个准备。

    二儿子点头,“儿子知道。”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才将年纪最小的朱六娘推出去,她上头的姐姐拖不起。

    林婉婉带着孙无咎拟定的收徒契约回家,恭恭敬敬请下班回家的祝明月誊写。

    自个在旁边乐,“我要收徒弟当师父了,哈哈!”

    “为人师表,你以后注意些,别连带着徒弟一起丢脸。”段晓棠啃着泡过盐水的桑葚,小心不让汁水沾到衣服上。

    祝明月将契纸抄写完毕,神情严肃,“你的徒弟不似我们三个,父母家人都在长安,以后也要在这里生活,可千万别教些不该教的。”

    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三步是先烈。不合时宜的思想与落后的环境,只会让人痛苦。

    第二日一早,朱大夫和谢大夫坊门口相遇。身后的小娘子都穿着最体面的衣裳,手上提着用于拜师的肉干束脩。

    两相打过招呼,朱大夫先问道:“可认得路?”昨日听音,谢大夫应该是知道济生堂位置。

    谢大夫:“请随我来。”小声和女儿说道:“朱大夫旁边的小娘子就是你日后的同门。”

    朱大夫和谢大夫走在前头,两个小娘子落后半步先熟悉几分。

    谢大夫一行人来得早,正赶上五谷豆坊早市余风,一片热火朝天景象。平时卖货的门市摊位前摆满了货品,多是一些挎着竹篮的小户之家购买。

    隔壁两间门面打开,专做批发采购生意,门前排着三丈多长的队伍,全是挑着箩筐驾着车的,一看就是酒楼或者大户人家的采买。

    戚兰娘和赵璎珞为了早市秩序不知费了多少心,最开始为了让这些人适应排队的规矩,嗓子都快喊哑了。

    这段时间更专门安排一个人在店面外头捡拾拉货的牛马驴骡的粪便,毕竟做的饮食生意,周边味道不能糟污。

    谢大夫呐呐道:“我上次经过时还没这么热闹。”往前头走几步,拐过角,济生堂正对着的路上就清净几分。

    此时再看门口对联,“但愿世间人无恙,何妨架上药生尘”,果然有几分不把钱当钱的底气。

    医馆大门敞开,四人走进去只见里头空无一人。

    谢大夫试探喊道:“林大夫,在么?”无人应答。

    隐约见后间有一道门帘,应该是通向后院的,能听见几许喧哗人声。他们几人初来乍到,不好四处闲逛打看,谢大夫想到两家实属一家,“我去隔壁问问。”

    出了医馆顺着原路返回,走几步便拐角站到人数少些的摊位前,挑着空问:“隔壁医馆的林大夫在哪儿,知道吗?”

    守摊子的被戚兰娘从后头作坊新调过来的女工,干活日久也知道济生堂主要是治妇人病,门脸没开在主路上,非是熟门熟路的没法直接找到。

    往日就算有病人上门,多是帷帽遮脸由家中女眷陪着,男人倒是少见。

    “林娘子在后头呢,你先去医馆坐着,我去叫她。”售货娘子说话利落,再给等候的客人道个饶,指着谢大夫,“你稍等一会,我去给这位郎君叫个人。”

    说完疾走几步,掀开后头的门帘,对着后院大喊一声,“林娘子,医馆有人找。”

    谢大夫站在摊位外隔得远了没听到回音,卖货娘子疾跑回来,“她很快过去。”说完继续接待客人,“娘子,你要哪些?”

    客人从菜篮里端着一个大碗,“给我舀两文钱的豆腐脑,再切两块豆腐。”

    以前作坊的产业链从豆腐开始,但人越招越多,吃早饭的人也越多。戚兰娘和赵璎珞背地里算一番帐,索性每天专点两锅豆腐脑出来,既可以自食也可以售卖。

    不过豆腐脑不似豆腐凝固,需得客人自带器皿来装。

    谢大夫低头一看,才发现满满的摊位上琳琅满目的货品,除了豆腐皆不识。

    林婉婉昨晚和赵璎珞一起轮班到五谷豆坊守夜,寅初起床给上早班的工人开门,顺手打杂。

    重活干不了,看起来“人高马大”真到了抬重物时,远远比她身材娇小瘦弱的女工们。人家一趟能搬完的,她要分两三趟。

    这会正在库房点货,猛地听到门市喊医馆有人找,还以为是病人上门呢。

    从后院抄近路走到医馆的后门,掀开帘子发现是朱谢二位大夫带着两小女孩到了。

    眼睛一亮,嘴角微微扬起,“原来是你们到了,吃早饭了吗?”

    朱大夫:“吃了。”

    林婉婉指着墙边的座椅,“你们先坐,我去泡点茶来。”

    作坊白日火不熄,开水易得。找出几个烫洗过的杯子,抓两绰茶叶放进去冲泡。

    朱谢两位大夫喝茶,两个小孩子只有白水。

    谢大夫的女儿是大吴少见的胖丫头,老人们最喜欢的那种带着富贵气的胖娃娃,发现林婉婉的差别对待,大大的眼睛里全是疑惑。

    林婉婉忍住捏她脸的冲动,“小孩子不能多喝茶。”

    朱大夫看着杯中碧色茶水下沉的几片茶叶,“你这茶叶吃法可不一般。”

    大吴茶叶经过炙烤研末后加入盐糖葱姜等作料一起煮沸,谓之吃茶。

    第153章

    收授女徒(5)

    林婉婉面前同样有一杯茶,“是我家乡的饮茶法,新鲜茶叶采摘后在锅中炒制后直接冲水饮泡。你们可不知道,在长安想找一片没有没有被磨成末的新鲜茶叶有多不容易。”

    开水滚烫,谢大夫只赏其味,“闻着倒是清新隽永。”时人煮茶,增料繁多,谓之“茗粥”,这一注开水冲泡下去简单方便,还不用舌头受苦。

    林婉婉取出从药柜下的抽屉里取出拟定的契约递给朱大夫谢大夫,“你二位先看看。”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