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荀令君身份使然,司空勿怪
曹操瞥了一眼荀攸,见荀攸一脸凝重,随即道:如今冀州初定,人心不稳,过段时间吧!
过段时间是什么时间,十天、一个月、还是一年!
荀攸追问道。
司空,许都乃是天子所在,迟则生变!
你大胆!
见荀攸如此态度,曹操怒了。
不过,在看到荀彧此时一脸认真的看着自己,曹操又无奈解释道:
河北四州,幽青并冀,虽说我们刚得冀州,但幽州、青州、并州,可都在袁绍的子侄手里!
袁家在河北经营多年,根深蒂固,有我们在,一些宵小之辈不敢乱来,崔琰、陈琳等名士,更是主动投诚!
可若是我们现在离开,把冀州交给委派的官吏,谁能保证,冀州不会得而复失
说到这里,曹操把目光看向荀彧,道:
文若(荀彧,字文若),你是一个聪明人,你觉得当下这种局势,我能走吗
荀彧,乃是曹氏集团的二号人物。
同时,荀彧又是颍川士族的代表。
以往但凡遇到问题,只要曹操和荀彧达成一致,政令就能执行下去。
此刻,曹操越过荀攸询问荀彧,其态度已经很明显了。
至于荀彧,在听到曹操直接找到自己,先是叹息一声,随即道:
司空,袁绍的子侄们,如同猪狗,不足为虑!
反观许都,乃是天子所在,司空若是长期不回,恐有宵小……
这个文若不用担心,许都可是在颍川郡,有你们支持我,纵有宵小之徒,也翻不了天!曹操笑道。
说到这里,曹操又把目光看向郭嘉、程昱二人,道:
仲德(程昱,字仲德)和奉孝(郭嘉,字奉孝)以为呢
我支持司空!
郭嘉率先表态。
郭奉孝,你不要忘了你的身份!
眼看着身为颍川士族的郭嘉,此刻竟然帮曹操说话,荀攸怒了。
公达(荀攸,字公达)住嘴!
荀彧大喝一声,拦住了正欲发作的荀攸。
至于曹操。
眼看自己不过是稍微试探一下。
就引来如此强烈的反对。
此时的他,心里也十分不爽!
虽然说,颍川士族在曹操创业初期,给了曹操巨大的帮助。
可同样,曹操也给他们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地位。
可这些年来。
伴随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
颍川士族能给曹操提供的帮助,也越来越少。
相反,颍川士族凡事以家族为先的行为,对曹操的掣肘却越来越大。
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
毕竟他曹操的天下,不可能只有颍川一地!!!
因此,这段时间来。
曹操一直在找机会,减小颍川士族对曹氏集团的影响力。
眼下的冀州,就是机会。
毕竟冀州地处河北,河南士族的手伸不过来。
加上袁绍经营邺城多年。
是一个现成的都城。
因此,刚进入邺城,曹操就动了迁都邺城的心思。
这也是为什么,曹操会给予崔琰、陈琳高官厚禄,无非是千金买马骨罢了。
同时,曹操也在想着,扶持河北士族,来制衡荀彧等人。
……
大殿内的气氛。
因为荀攸和曹操刚刚的对话,此刻变得有些凝重。
而曹操,在环视众人一圈后,不觉在心里苦笑。
他知道,削弱颍川士族的计划,要提前实施了。
咳咳……
曹操先咳嗽一声,等众人都看过来后,笑道:
诸位,如今袁绍已死,冀州已定,我有意立嗣子,不知诸位以为,我的一众儿子中,谁能当此大任!
这——
殿内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荀彧开口道:
司空,这是你的家事,我们不便参与!
是家事,也是国事,诸位都是我最倚重的人,我不问你们,还能问谁
曹操冷哼一声,面露不悦。
不过,见荀彧等人仍旧一动不动。
曹操只能无奈笑道:
今日拿下邺城,本是天大的喜事,可因为政务繁忙,弄得大家连住所都还没有安排!
这样吧,我去给诸位安排府邸,你们写下意见后,就自行离去,自有侍卫带你们去新的府邸……
说完这话后,曹操打了个哈哈,就离开了这里。
偌大的大殿内。
此刻只剩下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五人。
以及下人刚刚送到五人面前的笔墨纸砚。
诸位,老夫年老体弱,熬不得夜,就不陪你们了!
曹操刚走,贾诩就站了起来。
笑着对众人说完话后,潇洒离去。
老狐狸——
看着贾诩离去的身影,众人不禁在心中暗骂。
不过骂归骂。
但他们也知道。
贾诩此举,是为明哲保身。
没办法,谁叫曹操的长子,是贾诩搞死的呢。
曹操能留下贾诩,已经是天大的宽容了。
要是在这种情况下,贾诩还分不清,插手立嗣之事,那就是真的活腻了。
叔父,我们应该如何写……
就在这时,荀攸看向荀彧,正色道。
写什么老夫乏了,回去睡了!
荀彧白了荀攸一眼,转身就走。
叔父高明!
见荀彧罕见的不配合曹操。
荀攸当即给荀彧竖起了大拇指。
荀令君既然乏了,那老夫也乏了!
程昱虽然不是出身颍川士族。
但向来与颍川士族共同进退。
此刻见荀彧已经表态,他自然不会与荀彧意见相左。
说话间,荀彧、荀攸、程昱三人,就起身离去。
只有郭嘉一人,此刻仍坐在座位上,作思考状。
郭嘉,你当真不与我们一道走!
见郭嘉再一次和自己走向对立面,荀攸怒了。
呵呵,诸位先行,我写完再走!郭嘉笑道。
你——
公达,郭祭酒乃国之栋梁,是你我应该敬重的人,不可再对他无礼!
荀攸正欲开口,不过却再一次被荀彧拦住。
而郭嘉,在听到了荀彧的话语后,不由身形一震。
二人四目相对,一切尽在不言中。
……
一炷香之后。
曹操回到了大殿内。
此时的大殿内,空无一人。
原本准备好的五张白纸,此刻只有一张上面留有字迹。
还是奉孝知我!
不用想,曹操都知道这张纸是谁写的。
三两步走到案几前,曹操放眼望去。
只见纸张的正中间位置,赫然写着——
丕公子最长;
彰公子最勇;
植公子最贤;
冲公子最慧!
而在纸张的左下角,则是写着一行小字:
荀令君身份使然,司空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