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章

    “哟,这是哪来的?”就算是半小拇指大,大牛婶还是惊讶了,这焦糖可是大麦子熬出来的,穷人家里,两年三年的,也未必能吃上一回,这张阿福家的大闺女是从哪来的?

    “前个儿去镇里赶场子,卖糖的胡子大叔给了这一块。”张小碗紧紧一手一个拉扯着她二弟三弟,不去看他们的脸,因为光听着他们咽口水的声音就够她难受的了。

    “可还真是,那栓胡子可真是个好人,听说上次他碰上个冻死的小孩,他还好心地喂了他碗粥吃,许是他看你可怜,这才给的你……”大牛婶顿时眉开眼笑,走到门口叫她出去玩的儿子去了,“大福大福,快着家来……”

    从大牛叔家里出来,张小弟细微地抽泣着,就算哭他也哭得很小声,他太瘦弱了,哭出来的声音都只是哼哼声,听在张小碗耳朵里却格外让张小碗难受。

    张小宝只是不停地咽着口水,拉着张小碗的手,一声比一声迫切地叫着大姐,眼巴巴地看着张小碗,希望她能再变出一块糖来。

    可张小碗哪有?得来那么一块糖,给了大牛婶子,也是想着下次借线头的时候容易点。

    她家一个铜板子都没有,哪来的钱买线?

    没有线,她怎么给他们做衣服?

    家里光突突的一根针,都是刘三娘嫁过来带来的。

    张小碗想跟他们说下次再给他们,可下次她还那么好运再得一块?就算得了,也许还得用作他途……

    所以话到嘴边又咽下,唯留下嘴边的苦笑,又狠了狠心,就当看不到他们脸上的渴望。

    她做不到的事情,不想给他们希望,免得吃不饱穿不暖,还得不停不停地失望,太苦了。

    4、木耳出现了

    张家的水田离村里人家的田远了近五里地,那边仅张阿福家一块两亩的水田立在那,田里的水有时是山上流下来的,水要是不多的时候,只能从旁边的一条小溪道里挑来,但凡夏天干旱,夫妻两人大半的时间都耗大了这两亩水田里,每天每天地挑水往田里浇灌。

    张家原本是三兄妹,两兄弟一姑娘,张大金是老大,张阿福是老二,张小花是家里的姑娘。

    张家爷爷奶奶都是极偏心的人,许是张大金显得聪明,张小花长得像朵花,所以两老的疼爱都落到这两人身上去了,张小花嫁人的时候让她带去了好嫁妆,张大金要分家的时候把家产的大部分分给了张大金,张大金分了张家的水田和地,卖了钱去镇里开了家卖杂货的小店,家里的光景好得很,张家爷奶为此更是骄傲得很,越发看不起没用的二儿子张阿福一家了。

    上次的五筒糙米,都是刘三娘挺着肚子在张大爷张大娘家坐了大半天才借来的,这不还没过去一个月,前几天的时候,张大娘就过来讨要了。

    张阿福穷,也是因为家时的水田他分了最差的两亩,最好的五亩都给张大金分去了,因为张大金要给父母养老,这五亩分得多很多,分得太好,里长也没什么话要说,老实本份的张阿福更没什么话要说。

    至于家里的地,张阿福一分也没分到,后来还是里长看他可怜,划了水田边上的一亩荒地给他,上契的那几个子也没跟他要。

    可就算有了一亩荒地能种菜,可开垦挑水浇地每天都要花费无数功夫和时辰,于是夫妻俩的时间全耗在这两亩水田一亩地上面了,哪还顾得上家里的娃?

    这具身体原身的张小碗站都站不稳的时候就要学会带弟弟了,如今换了一个灵魂的张小碗,她做了蘑菇汤,先喂了两个弟弟吃了,再把其它的装到洗好的陶罐里。

    她没指望这罐子里的蘑菇汤到时候还有温度,太远了点,她走得再快也没用,到时也凉了。

    再加上她要带着两个孩子去,路上要更慢一点。

    张小碗把罐子放进背篓,拿树叶遮了遮,背上背篓,一手拉着一个往她家田地的方向走,走路上见着村里人,张小碗见到一个就喊一个,嘴巴明显比以前的张小碗要勤快了一些。

    村里人最近也习惯了她比过去要显得灵光了很多的表现,不再像过去一样嘴里半天打不出一个杆子的张小碗在大人眼里的存在感强多了,这时

    见到张小碗叫他们伯伯大娘叔叔婶娘的,有的人也会答上一句,“小碗啊,又去扯猪草啊……”

    张小碗往往答一声“是”,拉着两个弟弟也要他们叫人,两个弟弟认生,但大姐让他们叫,往往也是听话的,就算羞涩也会叫上那么一声,引来村里人友善的几声呵呵声,背地里也说张家的这三姐弟眼看着长大了,懂事了不少。

    等路远点,就见不到村里人了,张小碗是见过她那爷爷奶奶好几次的,老实说,她对他们没什么感觉,现代里,什么妖魔鬼怪没有?偏心的老头老太更是多见。

    这日子,还是自家里过好最为正经,怪天怪地怪老娘都没用,都不能饱肚子。

    张小碗快到家里的地里时,看到刘三娘停着锄头在往路的这边眺望,她加快了步子,低头对手边的两个孩子说,“再快一点,爹娘等着你们。”

    走了远路,原本有些走不动的两个小孩听到这精神一振,步子真快了起来。

    张小碗非要带他们出来,也不是不想让他们轻松点在家里玩,而想让他们吃饱了多走走路,这对他们身体好。

    她以后尽力不饿着他们,让他们多动,就像树,就算暂时长歪了,以后也会长好的。

    “爹,娘……”刘三娘已经在解她身上的背篓,张小碗叫了声他们,又使唤两个小的,“叫爹娘……”

    “爹,娘……”

    “爹,娘……”

    这段时间被张小碗刻意训练,就算不会主动叫人,但张小宝和张小弟只要张小碗使唤一声,还是听张小碗的话,她让叫他们就叫的。

    “嗯。”张阿福摸了摸因走了远路,头上冒着点热气的两个孩子的脑袋,老实平凡的脸上有了点笑意,让他的那张脸显得不那么愁苦了。

    刘三娘拿过张小碗的背篓,因手里背篓的重量,她的手手顿了顿,这才把背篓放到地上,翻开树叶一看,里面有两个陶罐。

    “一个是水,一个是茅房子,娘,先别吃,我去捡点柴,垒两个土墩子,用火热热再吃,我带了火石子过来打火。”张小碗说着,手向两个弟弟伸出,“咱捡柴火去,热了汤喝。”

    两孩子一听还有吃的,争气恐后地跟着他们大姐去了。

    因是在山边,枯柴多,没多时,张小碗就带着两个弟弟捡了柴火回来,回来的时候,土墩子已经垒好了,罐

    子也摆在了上头,见刘三娘拿过柴就要蹲下烧火,张小碗连忙蹲下去,“我来。”

    这孕妇娘也还真是不把自己当孕妇。

    因两个陶罐本身的重量已经很重,张小碗也就没再带碗,就带了两双筷子,先把蘑菇汤就着火热了,要是抱着烫烫的罐子吃还能热手。

    “爹,你先吃,罐子凉点你再给娘。”一热好,张小碗就对张阿福说,把筷子放到了他手里。

    张阿福拿着筷子的手没动,迟疑着。

    “你先吃。”刘三娘推了下他,嘴边有一点淡淡的笑。

    “诶,好。”张阿福伸出手碰了碰罐子,还真有点烫,他手粗茧厚,也不怕这点烫,先是抱到怀里吃了几口,等凉了一点,又喝了几口汤,等试着差不多了,喂了身边蹲着他看的两个孩子几口,这又忙不迭地把罐子送到刘三娘手里,“孩子娘,快凉了,你吃。”

    刘三娘伸出紫红的手,别了别颊边落下的头发,这才接过罐子和筷子,一口一口地吃了起来。

    张小碗烧着另一罐子里的水,等烧开了,一家人每人都喝几口热的,也算是热热身体。

    先想不到办法怎么去弄几件衣服,只能暂时用这种笨法子了。

    满罐子的蘑菇汤,蘑菇多,汤少,吃了能稍顶饱,虽然比不上主粮,但比没吃的要强上许多,更何况,张家人就压根没怎么吃过饱饭过,尤其是小孩,不知道饱肚子是怎么回事,所以当吃蘑菇吃到又热又暖,这足够张小宝张小弟吹着鼻涕笑嘻嘻,比平时活泼多了,他们分完父母的口粮后,围着父母和大姐,两个小孩你追我赶地嬉闹了起来。

    小孩总是有些天真无邪的,张小碗盯着他们,偶尔说一句说他们小心点之外,其它的,她都尽想着再能如何找到点别的吃的了。

    光吃蘑菇,这两小孩也是长不好的。

    张氏夫妻吃完蘑菇,又拿着烧开的热水喝了几口,看了几眼孩子,就又回过头拿起锄头的拿起锄头,担起木桶的担起木桶了。

    “我带小宝小弟去山里,看有什么东西是能捡的……”张小碗站了起来,跟他们说,“我会看着他们。”

    “去吧……”刘三娘也不知道在想什么,看着山的那头,也没看张小碗,半晌说了这么一句。

    刘三娘没意见,张阿福也就担着水桶往小溪那边走去了。

    这片山地有些干,开出的荒地,过个几天要是不浇水,地里的菜秧子就不长个。

    张小碗带着两个弟弟走远了,转眼进了山里,都看不到背影了,张阿福挑了水回来,见到他娘子停着锄头看着山的那边的方向一动不动,一会,眼泪从她的眼里掉了出来,像是害怕被看到,刚掉出来,她就伸手去抹了。

    张阿福低着头挑着担子走到了另一头,似是没看到她的伤心。

    刘三娘这时回过了神,恰好看到了他停下了担子,也不见歇一口气,拿着长勺一个坑一个坑地浇起了水,她抿了抿嘴,别了别颊边又落下的头发,松起了菜边的土。

    “大姐,大姐……”张小宝又检了一根枯树棍跑到了张小碗的面前献宝。

    “嗯,拿去捆好。”张小碗摸了摸他的头,又伸出手,继续掰那腐树上那黑灰的东西。

    如果这东西跟她前辈子见过的并不多的话,那么这个东西就是木耳了。

    蘑菇木耳都是一般山里都有的东西,张小碗不明白这个贫瘠到了极点的地方为什么对这些能吃的东西不需要危言耸听的偏偏就危言耸听,不该视而不见的偏偏视而不见?

    也不知道那些见鬼的老人给这村里留下了什么该死的老话,真是愚昧到让人无语。

    不过,如果不是这么愚昧,如今可能也落不下她一路生路,张小碗就当老天爷也不是时时那么不开眼的,没把她彻底逼到绝路。

    张小宝张小弟都捡了不少柴火,张小碗摘了木耳,想着这次又碰到了木耳,不知道能不能再走个狗屎运逮到一两只兔子,可惜的是,她带着两孩子转了好一会,连兔子的影子也没见着,只能背着背篓里这次捡来的蘑菇和木耳,手捧着柴火,领着两个弟弟往原路回去。

    5、弟弟

    晚上是一家人都回去的,张小碗让张小宝抱了柴,背篓则让张阿福背去了,她就扛着锄头,扛了几步路,张小弟就要过来帮着她一起拿。

    张小碗没拒绝,农家的小孩都是要帮着干活的,而在这个家里,生活的艰难就算没有人告诉过他们一句,怕也是早烙在了他们的心里。

    能帮,就让他们帮,张小碗看不到她和他们的未来,只希望她那点在现代时还算聪明的脑子,能在这世道给这一家人混个温饱。

    别的多的,她干不了,也不想干。

    穿越到这个小村子,张小碗发现情况其实跟大多数穿越里女主穿越到农家的情况南辕北辙,一个地方的贫穷是因土地不富饶而起,真正穷的地方,土地穷,人穷,更能把人拖得更是愚昧。

    这种没有太多生机和希望的地方,如果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就是一代比一代更穷地生活地下去,然后消失,直到这块土地变得富饶起来,才会有新的人入住。

    要么,就是下几代人里,有人实在受不了,迁徙他处,而据张小碗冷眼看着梧桐里的这五十来户人家,可没有一个能具有迁徙念头智商的人,只能指望下一代。

    而里长,也只是一户一家五口都瘦不伶丁的人家,只有村里有点小纠纷的时候,才用得到他。

    这个地方,没有人识字,穷得连一户人家都不敢有送其子弟念书的念头?

    这样的一个地方,能展望出多好的未来?

    暂时不饿死,都是好事。

    张小碗在梧桐村摸了一个来月的底,对这个村的人和生活习性大概有了个了解,这个村从没出过什么出格的事,但这个村里叫小树山的山上有座香火不断的山庙,那座山庙让张小碗非常清楚地知道,她一个小女孩不能做出什么反常的事来,反常即妖,古代人有的是办法收拾与他们不一样的人,并且他们会找到非常让他们自己安心的借口,例如,以神之意。

    张小碗辅修过历史,也看过许多野史怪志,万般明白在封建年代,像她这种贫民家的小女孩,如果真做了什么不得了的事,不像背后有后盾的贵家小姐有能力找上各种借口来解释,她这种身份低微的,如果真过了众人容忍的那根线,所能理解的范畴,往往会在刚有苗头起就被沉河,或者被送入山庙驱邪,不会有什么好事落在她身上。

    任何时代,人言都是可以杀人的,现代

    都摆脱不了人言可畏这四个字,她不觉得在完全是封建社会模式的大凤朝就能。

    所以,换到张小碗穿越了,她也只能把以往看过的穿越当成,真活到古代了,早慧不过是早夭的代名词。

    当然,有时张小碗也觉得自己想得太多,过于慎重——可是,她不得如此,她宁肯把事情估算得严重一点也不想掉以轻心,因为如果她真要把两个小孩拉扯大,让这个家庭走下去的话,踏错一步,就是前功尽弃。

    她在上辈子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就分了父母一部份的家产,不到三十岁就有了一个成功,一年能获利不少的个人工作坊,而她从偏心弟弟的父母手里拿到钱再到拥有自己的事业,她无疑都是一路荆棘中厮杀过来的,这些注定她早就不是什么天真的人,而她更是有着非常能正视现实而不模糊现状的能力,要不然,她早就被父母过度偏心而伤心死了,而不是利用他们的这种偏心对她的愧疚,在他们手里分了钱出来自立门户。

    某种程度来说,张小碗是冷心冷情的人,因为她很清楚她不是那么爱她的父母,但同时她又不是那么没心没肺的人,她也记得他们给了她不少,她也感恩他们,她跟她前世的父母虽然感情上说不上太亲密,但她还是相大程度上听他们的话,给他们在外面争脸,而她跟弟弟的感情也不差,她弟弟更是在她要钱的时候帮过她,配合她从父母手里拿到了钱当创业基金。

    这也是张小碗为什么这么有点慎重想照顾张小宝和张小弟的原因,她有过弟弟,她记得她弟弟对她的好,而在他小时候,他们一年见不到一次面,她来城里的时候他就出国,她每年都收到他送给她的礼物,而她从来没有回送过他什么,她那时候只记住了他拿走了她所有的一切,却没想过这不是他的错,他对她再好她也不记他的好。

    他们姐弟之间的感情,其实一直都是他在维系。

    而现在,她回不去了,她在这世里,就维护着这两个弟弟吧,就当跟另一个世界的弟弟还有着某种联系一样,她有时还可以想象一下安慰自己:他小时候要是这么过得不好,她也会这么照顾他,她不是天生不喜欢他的。

    一切都回不到过去了,如果张小碗在头半个月里还静静期待过再回到现代过,那么,在梧桐村这个穷得让她每天肚子都空荡荡的地方,然后又呆了半个月的现在,她知道她是完全不可能回去了。

    她直觉她没有一丝回去的可能性了,她只能脚踏

    实地在这个地方以张小碗的身份落地生根,承担着这个家庭那种无以名状的,已经好像承担在了她肩头的责任生活下去。

    感受着锄头压在肩上的重量,张小碗一手扶着锄头棍,一手牵着走累了的张小弟,再回过头看着抱着柴禾走得有些跌跌撞撞的张小宝,她的眼神不禁暗了暗。

    弟弟,我回不去了,你……好好在那个世界活着吧,你对姐姐的照顾,姐姐没法还了,如果早知道没有什么来日方长,我会多给你做几顿饭,多给你做几件衣服的,可现在,我只能……

    “大姐,大姐……”张小弟实在太累了,他拉着张小碗的手撒娇地喊,打消了张小碗眼底的黯然,他也不喊累,只是不断地摇着她的手,用他的方式向这个月对他更好的大姐撒娇。

    对于好意恶意,小孩的心总是最能感觉出谁对他是真好的。

    “再走一会吧,”张小碗弯下腰,把锄头放下,用手擦了擦他鼻间走出来的汗,“你看你现在都不冷了。”

    “真的!”张小弟先是一顿,好一会才回应过来,惊喜地朝张小碗道,随即转过头朝张小宝道,“哥哥,我不冷了,你冷吗?”

    张小宝在专心地背着他的柴禾赶路,闻言呵呵一笑,感受了一下,随即也惊喜地说,“还真的不冷了,小弟,你说得可真对。”

    走在前面的张氏夫妻见他们落得远了,他们听不清楚他们的孩子们的对话,只是遥遥望着他们,在刘三娘后头一点的这时张阿福开了口,看着远远的他们喊,“快点走,快到家了。”

    “哦……”张小弟欢快地呼应,今天他所说的话比他这半个月里所说的还要多,“快到家了,大姐,快点走……”

    说着,他松开张小碗的手,迫不及待地朝他的父母,他的家跑去……

    张小碗看着他欢快跑动的背影不禁笑了,这时张小宝走到了她的身边,憨憨地叫了她一声,“大姐……”

    “走快点,快到家了。”张小碗朝他笑,是,快到家了,上辈子没有陪弟弟长大的遗憾,这辈子就别再缺了。

    人不能两辈子都后悔。

    6、去镇里

    到家,张小碗先烧了开水,倒进两个木盆里,又把煮蘑菇汤的水烧上,先让张氏夫妇洗了脸,再把两弟弟洗了手和脸,把洗脸水倒到洗脚盆里,让父子三人把脚伸进去烫。

    他们的脚上,都有冻疮。

    有冻疮的脚伸进烫水里会刺骨地疼,张小宝张小弟受不住,脚拼命往外弹,张小碗虎着脸抓住他们的脚,厉声喝斥:“不烫脚会全坏,以后不想走路了?”

    她那么严厉,尖得像刀子一样的下巴在空中一扬,带着让人害怕的锋利,这让本就对大姐有敬畏的两兄弟疼得流着眼泪把脚放在脚盆底。

    见他们听话了,张小碗脸色才好了点,对一直沉默不语的张父说,“爹,你看着他们,水凉了你们就出来。”

    说着她转身去了小厨房,刘三娘已经坐在板凳上在烧水,她怔怔地看着灶火里的火苗,在张小碗进来后她才扭过头看了她的大闺女一眼。

    张小碗没去想她眼里的意味,她现在困顿又疲惫,忙了一天,她现在这具营养不良的身体根本禁不住耗出这么多精神和体力。

    她瞄了眼刘三娘坐的板凳,把那个高一点的椅子抬到了火边,然后拉了把刘三娘。

    刘三娘就势起来,坐在了这把高一点,会让她肚子舒服一点的高椅子上。

    张小碗坐在了小板凳上,伸出手,在火边烤了烤手,眼睛看着厨房里堆着的柴禾,想着这柴还是多捡点的好,这要是到了深冬,山里的柴被捡得差不多了,到时就没得捡了。

    自张小碗一坐下,刘三娘就一直看着好像变得强势了不少的张小碗,想得久了她也累了,不禁闭上了眼。

    就当老天爷开了眼,可怜起了他们一家子,送了个明白的闺女给他们了。

    刘三娘在烧着火,张小碗拿了把木耳洗了,然后勺出一碗热水泡着,没一会,被热水烫着的木耳就发了胀,变成了好大的一块。

    “这也能吃?”见张小碗在撕扯着木耳,刘三娘皱着眉,眼里微有点惊。

    “嗯。”张小碗抿着嘴一点头,伸出手拿过碗里的热水喝了一口,这让没让这幅孱弱的身体就此昏过去。

    她有点撑不住,可不能就这么倒下去。

    张小碗不是没吃过苦的人,以前在工作室赶工,三天三夜都没睡过的经历都有,该熬得住的她都熬得住。

    她也不是什么不谙世事的女人,不该喊苦的时候她知道一声都不能吭,因为没别人怜惜这是肯定的,而且惹来的只是自己泄自己的气,完全不可取。

    蘑菇汤煮好,张小碗把碗盛满,让刘三娘端过去他们先吃,她先就着汤喝了好几口,弄起了木耳。

    她想来想去,也只能想到把木耳拿辣椒一起炒了吃,至于凉拌木耳什么的完全不可行,一是没材料,这家子连油都没有一滴,二是这是大冬天,吃热的才是正道。

    辣椒煮的木耳其实就张小碗前世的口味来说,完全不好吃,甚至难以下咽,但却被张家的另外的四口全吃了个光。

    张小碗看着他们吃的时候,想着明天要办的事:她要去摘蘑菇,摘多点,吃不完可以晒干当储备粮,但干这事还是要瞒着,不能让村里人知道。

    张小碗也不知道能瞒多久,但这种事就算被揭穿了也没事,顶多惹来别人对他们家的可怜,还有很多的闲话,这种事不会要了她的命,更多的可能是他们见他们家吃那么多都没事,有些穷得揭不开锅的人家也会采来吃。

    但在被发现之前,张小碗私心里想要采更多的蘑菇在手,她会让刘三娘告诉村里有些花蘑菇是有毒的不能吃,能吃的是哪几种,但她希望被发现的时机是在这个冬天过去之后。

    她没有全私吞的想法,但也没有福利全村人的想法。

    她只顾得了她愿意顾的。

    还有,再过一个月,这初冬粮的就要收了,张小碗不太明白为什么大凤朝的水稻是怎么种的,她就势打听过,这里的水稻是四月种,十一月收,从栽种到成熟需要七个月,并且一年只有一季,这跟张小碗比较熟悉的三到四个月就可以成熟的杂交稻不一样,不过张小碗在农村生活过,从她奶奶口里知道以前没杂交稻的时候,农家一年只种一季正常得很,虽然种田的时间不太跟大凤朝的一致,但在大范围内理解的话,也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不是一样的地方,再说,以前她们的古代也说不准就是这样种过来的。

    但这里的稻谷产量低,时间长,张家就两亩田,他们一家几口先前只饿死了张小碗一个,怕也是张氏夫妻尽了全力了的结果。

    要不然,依那点田那点产量,一家人活活的可能性绝对超高。

    张小碗打算等收完谷子,再问问刘三娘,春天水稻的育秧期他们是怎么弄的,还有她准备先把关选好种子,在

    来年春天的时候就育秧,不捱到四月再种。

    四月要是再种也行,留一亩田,用选好的稻子种四月稻,两样种着相比一下,看哪季合算,弄的粮食更多,做个对比,再下一年就能知道怎么种最好。

    张小碗也没想她的变化全蒙得了张氏夫妻,她这几天慢慢观察了一下,发现刘三娘对这种变化是不排斥的,虽然她从不说什么,也不问一句什么,但张小碗从她的行为里知道她是接受她的变化的。

    她这个娘具体时是怎么想的,张小碗不知道,也没打算现在就问,她们的感情还没熟到那份上,只能说慢慢来,只要刘三娘不讨厌就行。

    至于指望这对父母不发现她的变化那是不可能的,张小碗不会这么天真,想要变好,就会有变化,总得说出个说法让他们相信她的变化,也让他们相信她能让这个家变得更好。

    要是这对父母不支持,她再多的力气也使不出来。

    下个镇里的赶场日还有六天,梧桐村到甘善镇,也就是他们口里常说的镇里来回要四个时辰,这还是壮年人走得快的,走的慢的得五六个时辰。

    另外甘善镇的赶场日一个月三次,逢七赶场,差不多每隔十天一次。

    张小碗这天带着两个弟弟采了一天的蘑菇木耳,挑了一部份出来,多的就着出的阳光,让张氏夫妻在山边晒了,晒干了再包着回来。

    这回他们家在水田在偏僻的地方的好处显出来了,就是他们家干点什么,不怕人发现知道。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