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32章

    这是可以传家的手艺啊!

    原本温云起这点豆腐的手艺就是教给周大喜,算是一家三口被牵连至死的补偿。主要是周大喜不会认字,只会埋头苦干,其他的他也学不会。

    温云起揣着银子进了城,他得去看看汪盼儿的处境。

    汪盼儿被关到了别院之中,这消息并未传开。

    看着汪盼儿的是一个婆子,照料她的起居,不许她出门。

    还有个消息,汪萍儿定亲了。

    汪家在城内不算是特别富裕,汪萍儿这一次嫁的是有头有脸的蒋府,是城内的三流富商。这门婚事,是汪家高攀。

    汪夫人对自己养大的庶女从来就没有好感,还故意让婆子将这个消息透露给汪盼儿。

    汪盼儿得知此事,又气又急,狠狠发了脾气,把屋子里能看到的所有东西都砸了。

    东西砸得稀巴烂,要让人给拿走。

    温云起在那附近转悠,看见院子里需要人帮忙,他飞快就溜了进去。

    看守汪盼儿的婆子不大认识周大椿这个前姑爷,但是汪盼儿认识他,四目相对,她几步扑了过来。

    “周大椿,你帮帮我。”

    婆子惊讶,温云起手中抓着一根椅子腿,抬手就挥。

    “别碰我!”

    汪盼儿:“……”

    她满脸殷切:“你帮我,帮我买点药。”

    第150章

    于汪盼儿而言,周大椿一个码头上扛包的人,会出现在这里收拾破……

    于汪盼儿而言,

    周大椿一个码头上扛包的人,会出现在这里收拾破烂太正常了。

    不过,她没想到周大椿对自己会有这么大的敌意。

    看着周大椿手里抓着的椅子腿,

    面对自己时那满脸的防备,汪盼儿心里有点堵。

    “你帮了我这个忙,我不会亏待你。”

    温云起扬眉。

    汪盼儿见他有了兴致,

    飞快道:“我会给你好处,

    你开个价。”

    说到后四个字,

    她神情飞扬,

    底气十足。

    温云起心下呵呵:“你买那不好的玩意儿,

    就是给金山银山,我也不敢帮你的忙。万一出了事,衙门来找我怎么办?有命挣没命花!我不干那么蠢的事。”

    汪盼儿:“……”

    她咬牙:“我给你一百两!怎样?”

    在她看来,

    一个乡下小子,正经扛包时一个月一两银子都赚不到,有百两银子摆在面前,很难不心动。

    温云起摇头。

    “你不要贪得无厌。”汪盼儿有些着急,

    她被关在这里已经有近一个月了,从来都看不见外人,

    想找人帮自己卖命都找不到。如果错过了周大椿,

    再想找别人,肯定不成。

    边上的婆子总算是反应了过来,厉声喝道:“我找你是来帮忙干活的,干完了赶紧走。这是酬劳。”

    说着,递出了一两银子。

    温云起只是想进来看看汪盼儿的近况,

    银子倒是其次。不过,这都递到面前来了,

    不要白不要。

    他伸手接过,婆子却还不放心,亲自陪着他出门,直到站在院子外了,婆子才有心情打量他,嘱咐道:“我不管你和姑娘是什么关系,稍后你就忘掉这院子里的事,姑娘说的那一百两,你最好别动心。实话跟你说吧,姑娘被禁足在这儿,衣食住行都由我来打理,你即便是拿来了她想要的东西,也不可能拿到酬劳。”

    说到底,她还是怕汪盼儿不老实,若真的有个人一门心思想要赚银子,弄不好真的会让汪盼儿得逞,闹出了乱子,她也要倒霉。

    温云起转身就走:“你放心,我不会帮她。”

    婆子还有些不安,扬声嘱咐:“你得为全家人着想,别做傻事。”

    言下之意,温云起真的帮忙,还会牵连家人。

    温云起无意跟一个下人多言,拿了银子就走,他还得去码头上。

    这靠手艺赚钱,赚的是辛苦钱。对于温云起而言,积攒银子的速度太慢。

    要想赚钱快,还得是做奸商,拿着本钱倒卖货物,眼光好些,就能很快积攒钱财。

    周大椿在这码头上混了好几年,算是熟门熟路,即便不认识那些船东家,也能知道个大概。温云起凭借着周大椿的记忆和这两天打听到的消息,抢先定下了一船从江南来的料子。

    料子特别紧俏,船东家不愿意交给他,他颇费了一番功夫才定下……手头的银子不多,只够付定金。

    不过,温云起抢得义无反顾,如无意外,这船料子最多两三日就能脱手。

    城里的四大富商赵钱梁孙,没少暗地里互别苗头,布庄他们各家都有。

    这一批从江南来的料子实则是孙家的囊中之物,只不过孙家负责这批料子的管事是孙家主一个妾室的哥哥,这位齐管事胆子大,将银子挪做他用,时常拖欠货款,他背靠着孙家,船东家们那是敢怒不敢言……总不能不再与孙府做生意吧?

    他们没有那么硬的底气。

    船只漂在水上,得交很重的赋税,此外那么多的船工每天都要付工钱,实在耽搁不得。最好是一到地方卸了货掉头就走。平时全靠这几家支持,不管货物好坏,四大家都能吃下。

    得罪不起啊!

    若是得罪其中一家,再被其余三家抵制,底下的二流富商不敢得罪四大家……那除非价钱一降到底,否则,货物都卖不掉。

    齐管事前些年都是拖欠个十来日,今年尤其过分,连续几批货物竟然都拖欠了一个月以上。

    船东家开销很大,在江南那边,货款不付齐,货物都不上船,而到了这头,货款各种拖拉,今年别说赚钱了,还往里搭了不少本钱。

    温云起出面接下这批货,船东家心里很乐意,卖给了别人,自然不存在拖欠货款,也能给齐管事一个教训。

    而温云起得知这批货物里有新出的寒风锦……不管这锦缎到底好在哪儿,亦或是曾经已有锦缎稍微改了样式改了名,但凡新出的料子,都会引得富家夫人追捧。

    即便是齐管事或者是其他三家的管事不出面买下,他也有办法将料子卖掉。

    第二日的晚上,齐管事就找上了门来,脸色很难看,一番威逼利诱,眼看温云起不吃那套,他只能咬牙按照温云起开的价钱付账。

    银子是付了,齐管事心里却很不满,这比他原先打算的多花了四百两……而家主要买下这批货,是前几天就已经吩咐了的,没有及时将货物买下,中间反而产生了几百两差价,若是让家主得知,那就是他办事不力。

    齐管事私底下将这些银子挪走,自然是有好处拿的,此次的事,他不敢告诉家主,只能自己填了这个窟窿,越想越不忿,冷笑道:“年轻人别什么银子都赚,小心哪天倒了霉,连命都留不住。”

    温云起似笑非笑:“齐管事多虑了,这世上还是好人多,真遇上了自己扛不住的事,完全可以求助旁人。比如齐家主,我可听说,齐家主心地善良,每年都有捐钱修桥铺路呢。”

    言下之意,齐管事敢动他,他就敢找齐家主告状。

    除非齐管事能一下子把人给弄死。

    话说回来,齐管事这些年背靠妹妹得了不少的好处,四百两银子是多,于他而言却不至于伤筋动骨。没必要为了这点恩怨背上人命官司。

    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齐管事还真的不敢惹这种又穷又狠的年轻人。

    温云起交了货物,白得几百两银子,心情很是不错,他又去了码头上,这回不打算做大生意,他要回镇上一趟,打算挑些小玩意回镇上去卖。

    此时天已近黄昏,码头上人来人往,正是热闹的时候。

    富贵老爷要么坐马车,若是走路,必须得有护卫开道,否则,很容易被人冲撞了去。

    温云起一路走得认真,忽然听到有人在喊大椿。

    他下意识扭头看去,忽然就看到路旁摊子上一个挂着护衣的年轻男人正笑着朝他挥手。

    看见了人,温云起才想起来,他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周大南岳家的馄饨摊子附近。

    记忆中,兄弟几人感情挺好,没少一起上山下河。只是周大南年纪最长,最先进城干活。自从到了码头上,那真的只有春耕秋收才会回家,后来成了家,逢年过节都不回了。

    周大南成亲已有六年,生了俩闺女,一个五岁,一个三岁。

    这会儿正是摊子上生意最好时,两个孩子坐在后面的小桌子上分吃一碗馄饨。周大南则负责煮馄饨,边上他岳母刘白氏负责打料,面前一字排开十多个碗,手上一直不停。看见温云起靠近,抽空招呼一声:“大椿来了,坐!给你煮馄饨吃。”

    “不用,我吃了的。”温云起确实不饿,方才一路过来,路旁都是各种小吃,有些卖相和口味都不错。他买了三四样,这会儿手上还拎着几个油果子和半串冰糖葫芦。

    他往摊子里走,顺便喊了一声正在收拾桌子的刘氏。

    “大嫂。”

    刘氏浑身打扮干净利索:“大椿来了,坐会儿。”

    刘父正在埋头包馄饨,头也没抬。

    附近十来张的小桌子上有一大半都坐了人,确实挺忙……卖吃食想要赚钱,就是要快,上客快送客快。

    温云起坐到了两个孩子边上,叔侄之间不怎么见面,俩孩子对他不熟,便一些戒备和生疏,温云起送上了自己的油果子。

    “要不要吃?”

    小孩子不管那么多,看到有好吃的立即就伸手,大的那个一边啃一边道:“谢谢叔。”

    他坐了一会儿,周大南实在抽不出空来,温云起起身走了。

    刘家人有挽留,周大南确实有话想对他说,可又丢不下手里的活,忙道:“你过一个时辰再来,我有话问你。”

    他看着弟弟的背影,觉得有点不对劲,一个月不见,弟弟像是换了个人似的,人还是那个人,气质变了,好像整个人变得特别松弛。

    周大南摇摇头,甩开脑子里那些奇怪的想法。

    温云起决定先去办自己的事,至于一个时辰后能不能过来,到时再说。他选定了一批粗布,这玩意儿在镇上很好卖,几乎每家都需要,大概有五十多匹,此外还有十来匹红布,二十匹细布,料子不鲜亮,都是农家平时用的。

    费了一番唇舌,将事情谈拢,接下来就是找马车装货……这种事只要找到码头上的工头,他们能把事情办得妥妥贴贴,甚至上货卸货都不需要东家守着。

    那边众人上货,温云起又去了一趟馄饨摊子。

    此时摊子上只有两三桌有客,周大南看见弟弟,将勺子交给了自己的岳母,坐到了温云起对面。

    “饿不饿,我给你煮馄饨?”

    温云起摇头。

    周大南忙问:“我听说家里在卖豆腐,生意还不错,这是怎么回事?”

    “不想做力工了,学个手艺养家而已。”温云起看了一眼不远处悄悄往这边打量的刘家三人,“大哥,你什么时候回家?”

    周大南苦笑:“天天都这么忙,我哪有空回去?你怎么在这里?”

    “我出来转转,散散心。”温云起张口就来。

    周大南哑然。

    “我听说你娶了媳妇,但是后来好像又没成家,这是怎么回事?”

    温云起不太想解释,三言两语说了一遍,总之就是姐妹三人互相陷害,他刚好从边上路过,被牵扯了进去。

    论起来,周大椿确实挺冤枉。

    周大南感觉自己在听天书:“这也太……”

    话没说完,被那边的刘白氏打断:“大南,快点过来,上客了。”

    周大南一脸无奈:“你坐,我去把那锅煮完了再说。”

    温云起不打算留了。

    这码头上的生意,除了熟客,也有不少新客。真的没到必须要每天按时出摊,一日都不能歇着的地步。就比如这会儿,才来两三个客人而已,锅里还有煮好没舀的馄饨,怎么就非周大南不可?

    说到底,刘家人面上笑脸迎人,看着特别热情,一副不来都对不起他们的模样,实则压根没把周大椿当做正经客人招待,也没有将周家当做正经亲戚。不然,周大南今晚上一个馄饨不煮,日子过不去吗?

    周大南一个月回家一日,绝对抽得出时间。

    这一回,温云起离开时,刘家人甚至没有出言挽留。

    温云起走到自己正在装货的地方时,已经想明白前因后果,心知周家这个儿子算是白养了。

    总共四车货物,温云起将其寄放在码头上,翌日天蒙蒙亮启程。

    辰时中就到了镇上,恰巧赶集,温云起的卖价比铺子里便宜些,还买十尺送一尺。不过,全靠他一个人撕,卖了三成时,镇上的一个铺子找了来,想要吃下所有的料子。

    温云起答应了,把料子给布庄送了过去。这一批料子赚了十两银子。

    他回到家里,已是午后,院子里还在热火朝天。大家都忙,没法谈事,温云起没打算留在家里帮着做豆腐,当天下午又进了城。

    手头有了些钱财,他打算做点别的生意,接下来一段时间,他都在城里混迹,还买了一间带着小院的铺子。

    铺子里就卖他从码头上淘来的货物,请了四个伙计……都是原先周大椿在码头上一起搬货的力工,这些人都老实,大家知根知底。

    温云起大多数的时间都在铺子后面的小院中,他对外宣称自己拿到了不少药丸,有养身的,补气血的,治风寒的,还有……壮阳和助兴的。

    装药丸的白瓷瓶上还贴上了保康堂的字样。

    乍一看,好像是出自医馆。

    却也仅此而已,再无其他佐证,饶是如此,最后的两种丸子特别好卖,还有越来越好卖的趋势,都是回头客和客人介绍来的新客。

    自然也有人好奇这些药丸的来源,温云起只说是从江南一个脾气古怪的大夫那里买来,请了人专门取药。而且他话里话外还表示,自己只是帮别人卖货,一枚丸子赚个十文钱。

    如此,还杜绝了别人讲价的可能。

    因为后两者药丸子的好用,其他的丸子也卖了不少。这……才是温云起赚的大头。短短一个月之内,敛财几百两银子。

    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在乎家里卖豆腐的小生意了,回家一趟,收拢了这段时间卖豆腐赚的银子,紧接着表明家里的生意交给周大喜,每个月分他十两银子就行。

    豆腐生意已经做上了路,每天大概是三两左右的收入,除了本钱和人工,能留下二两。一个月五六十两,他只抽十两,一点都不多。

    周大喜早就看出来弟弟的心思不在家里的生意上,想过弟弟兴许会给他涨工钱,毕竟他管得多嘛。却没想过弟弟会把这一摊子全部送给自己,他又惊又喜,就连斤斤计较的杨招娣都惊呆了,如果说原先她还有点防备小叔子,在夫妻俩帮着豆腐坊做事后,她对小叔子就只有感激,如今更甚,小叔子简直就是他们一家的贵人,她恨不能拿来供上。

    周家夫妻看到兄妹三人有商有量,心里特别欣慰。

    周大玉主动提出每个月交五两银子给温云起。

    温云起拒绝了,又说起造房子的事。

    都说远香近臭,家里如今个个都赚到了银子,少了许多矛盾,但是全都凑在一起,不是长久之计。

    “现在开始动工,赶在秋收之前,咱们全家搬到新房子里去住。还有,相熟的人家,可以让他们明年种豆,不管什么豆子都行。”

    不能做豆腐,也可以生豆芽。

    每种豆子生出来的豆芽,味道还不一样。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周家人对温云起是言听计从。

    周家夫妻唯一能管儿子的,大概就是儿子的婚事。

    这事放在周母心里好久了,生养了四个孩子,就剩老三的婚事没办。

    可问题是,老三明显和村里的这些姑娘不相配,夫妻俩不知道儿子如今赚了多少银子,却也听说他在城里有铺子。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