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2章

    何知云落泪,哭湿了半条帕子,不是为去世的老太太,是为自己,为自己这荒废的十几二十年。

    鲁有根在楼下坐了半晌,外头传来别人说话的声音,是下属们下班回家路过他家里附近,他这才回过神来,扶着椅子的把手,想站起来,又发现很吃力,就干脆坐着,短短半日,仿佛一下老了几岁,招手,对警卫员说:“你替我回个电报,说我今天就回去。让小康带够油,送我一程,你也一起。”

    警卫员立正,敬个礼:“是。”跑出去找小康了。

    鲁有根慢慢站起来,骨头发出“咔擦”响声,抬着沉重的步伐,上了楼,听到何知云在轻轻啜泣,他没有精力安抚她,就坐在床边,听了一会儿,才说:“娘的丧礼,估计得等我回去才会抬上山下葬,发电报把鸣图叫回来,送祖母一程。你就别操劳了,在家等我。”

    何知云抬起带泪的脸,有些楚楚动人的意味,她睁大眼睛看着眼前已经长出白发的鲁有根,不可置信:“你...你不让我回老家去?”

    鲁有根看她一下,心中有疲惫,可毕竟是多年同床共枕的妻子,他爱她如同爱护一束娇贵的花,平常几乎不与她大声说话,就沉默起来,希望她能自己退让一步,和从前的许多时候一样。

    何知云心中仿佛挨了一刀,擦干泪,像第一次见到这人一样,充满了陌生感,轻轻重复了刚刚的问话:“我是你爱人,你不让我和你一起回去?”

    “小云,你也知道,娘她...”娘她一直不想见你,鲁有根却没把这句话说出来,可他的欲言又止,不说比说还令人心寒,原来他一直站在他娘的那头。

    何知云站起来,扯开木柜子门,从最里面找出一身保养得当,五彩绣花的绸缎旗袍出来,往自己身上比,这是她十八岁穿的旗袍,现在四十多了,也还能穿进去,家里没人的时候,她偶尔会穿出来,对镜自照,仿佛还是那个十八岁的少女,不过添了几分少妇的风韵。

    “看到了吗?”何知云的声音不高,有几分绝望,还有几分渴望,“鲁旅长,还记得吗?当初你就是这样解开上面的扣子。”她的手发颤,解开上面一粒祥云盘扣,看着没有表情的鲁有根,又解开另外一颗,“是你和我说,知云,你身上怎么总有这么香的味道,让我闻一闻,让我看一看,究竟是哪里的香味。”

    “鲁旅长,你忘了吗?是你一颗一颗地解开我的扣子,和我说,‘知云,你放心,我会负责,我不会辜负你。’”

    “鲁有根,我是你的爱人!是在你老领导见证下结的婚!我才是那个名正言顺的儿媳妇!”

    “你凭什么不让我陪着你回去!”

    何知云把身上的旗袍丢到他身上,自己转身伏在床上痛哭起来。

    鲁有根伸手摸了摸那身顺滑的旗袍,仿佛第一回触到一样,旗袍还很新,柔软得如同女人的肌肤,细腻,光滑,那时候他才三十五,多年轻啊,走南闯北,心中充满了打天下的豪情,三十五岁的男人有征服一切的欲望,包括那个俏生生说要“报恩”的女学生,他看到她眼里藏都藏不住的崇拜和欢喜,所以他先主动,摘下了这朵娇花。

    他以为自己可以处理好老家和何知云两头的关系,却不曾想,老太太那样刚烈,阿贤都让了步,他娘却说自己的儿子白养了,把廉耻和忠贞都忘了!

    鲁鸣图自出生后,老太太都不曾惦念过一次,她彻底把何知云母子关在了门外,更不允许家里提这个人。

    前尘种种,都约好了今天来似的,鲁有根眼角湿润起来,他不是不在乎何知云,而是脑子没有三十多岁时的清明了,可偏偏把小时候的事记得牢牢的,闭上眼仿佛还能看到少年时的自己,沙哑的嗓子轻念道:“我自小没有爹,受了好多族人的欺负,我娘咬牙不改嫁,不曾送走一个孩子,下了死力气维护我们兄弟姐妹,在那个年月,我们几个,一个都没饿死,全活了下来。

    “可现在,小云,现在我没有娘了。”

    何知云沉浸在自己的哭声里,听到了鲁有根的这句话,无动于衷,若是往常,她定会温柔小意哄他,说几句顺他心意的话,告诉他,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在一起,可此时她没有了这个心思,这么多年,随着老太太的死,她的气似乎也散了,爱也在此刻散了。

    是否从前憋着的爱,其实只是一口气罢了?

    最后,鲁有根的警卫员还是把鲁师长和何嫂子两人的行李抬上车,小康开车,他坐在副驾驶位上,鲁师长夫妇坐在后排,一路上两人都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气氛诡异且压抑。

    开车一天一夜,到了鲁有根老家,家里灵堂已经布置起来,简单朴素,请村中老人写的挽联,现在不能大搞特稿,因此来的都是族人,也有几个当地想认识鲁有根的小官员送了花圈。

    阿贤披麻戴孝一身白衣,在外头等着鲁有根回来,见到有几分憔悴何知云,愣怔一下,才慢慢开口说道:“你也来了。”

    这个当初抱着幼子说要进鲁家门的年轻女人,经过二十年的岁月,她也老了,魏淑贤突然想到,原来人都要老啊,这二十年心头的结忽然就松开了。

    大家已经四五十岁,在老太太灵堂前讲这些恩怨,似乎怎么都不对,三人都异常沉默,鲁有根何知云换上孝衣,手臂绑了草绳,跨火盆,磕头上香,立在家属席,朝着来参加葬礼的亲朋鞠躬。

    但一旁的鲁汇信和鲁春信却瞪了何知云一眼,他们兄妹和他们的大哥魏建信站在一起,并不欢迎何知云。

    何知云对这两个爱憎分明的年轻人视若无睹,跟在鲁有根旁边,葬礼繁复,偏偏规矩又多,该她做的就做,她不懂的,自有阿贤操持。

    过了几日,建信风尘仆仆从岭南赶回来,一脸的胡子拉渣,满眼血丝,嘴上都是皮,进门就直挺挺跪在了老太太的黑白相面前,磕了三个头。

    儿子回来了,魏淑贤好像才找到主心骨,多日送往,坚持不哭的她,却一下子扑在建信身上嚎啕哭起来,那哭法,要断过气去一般,看得人心酸无比,纷纷让她节哀。

    鲁有根擦擦眼角,上前去扶住阿贤,其他几个孩子都围着她。

    何知云冷眼看着这一家人,又看了看相框中一直微笑的鲁老太,眼里的没有波澜。

    鲁鸣图始终没有到老家来送别祖母,何知云觉得没有必要,就没给他拍电报,倒是何家兄姐给老鲁发了慰问信,毕竟是亲家,人情要维护。

    鲁家人也没有特意等鲁鸣图,日子到了,由鲁有根其他的兄弟在前头摔盆举旗子,敲敲打打把老人家送上了山,和老鲁头葬在一起,旁边还有两个老姨母的墓穴。

    这两个老姨母死在了鲁老太的前头,死之前,恳求大太太让她们葬在旁边,清明时也有孩子能来烧个纸,敬三炷香,谁都不想当个漂泊的野鬼。

    魏建信走之前,再次恳求母亲魏淑贤,让她离开东北,到温暖的南方去,祖母已去,弟妹也长大,她不必在原地,维持一个不需要维持的鲁太太名分。

    往常魏淑贤有诸多的理由拒绝儿子,可这一回,她说:“让娘想一想。”

    鲁有根原想和阿贤,还有三个孩子说说话,一回头,却看到他们母子四人在一起小声说话,有商有量的,他想插话,却没有余地,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他都已经脱离他们的生活太久了。

    ?

    第

    134

    章

    鲁有根的母亲去世,

    江心还是先听家属村其他嫂子们说的,霍一忠那天被团长留下来开会了,中午吃食堂,

    晚上很晚才到家。

    有几个嫂子说好,

    等鲁师长和何嫂子回来,

    她们就去探望一轮,

    男人有男人的交际,女人也有女人的交际。

    江心对何知云不爽快,但也点头说了好,反正混在人群中,不必太突出就好。

    晚上霍一忠回来,

    有些疲惫,

    江心给他端来一碗热面,陪他吃饭。

    现在天气慢慢暖和起来,手脚不僵,大棉袄脱掉,

    换上了薄衣裳,人人身上都松快了些。

    “今年似乎少了很多出差?”江心坐在霍一忠旁边,

    他已经有几个月没出去了,真难得。

    “对,今年主要计划是训练,

    除非是上头点名出差办事,

    否则都不出去了。”霍一忠一手玩她的手指,

    一手吃面,这是个坏习惯,

    可他们偏偏就习惯了。

    两人上去睡觉时,

    提起了鲁有根老家丧葬的事情。

    霍一忠说,

    和团里的几个弟兄已经让小康他们帮忙买了花圈,等鲁师哥回来,大家可能还会一起喝顿酒,不过听姚政委的意思,鲁师哥很累,并不想再应付这些了。

    江心想,老太太活到八十八,确实算长寿,也能叫喜丧了,可再怎么说那也是丧事,何况现在整个情况晦暗不明,鲁师长不愿意大张旗鼓也是对的。

    夫妻带着孩子,丈夫上班训练,孩子上学,江心在家里理家,偶尔算一下家里的钱,后头能买些什么东西,又能做点什么事情,钱生钱,现在不能动,不代表一直不能动,过得有几分“男耕女织”的意思。

    林秀偶尔会写信来,大概是见过了江心,受了人家的好处,放下了从前执拗的傲脾气,平和叙事,知道和霍一忠不对盘,连写信都直接写给江心,江心有些哭笑不得,只好自己把信读给霍明霍岩听,好在信不长,讲的都是家里人的事,那边的舅舅舅妈,还有表兄弟姐妹,似乎怕孩子们忘了他们,时不时得提点着。

    霍岩开始懂事,也知道什么是亲妈后妈了,每到读林秀来信时,他就会抓耳挠腮,撒娇作痴,想逃避这种读信的时刻,孩子可能不懂表达其中的不适,但是抗拒是很明显的。

    江心面上不显,心里却有几分暗喜,孩子还是向着她的。

    霍明有时会不耐烦,但大多数时候能听进去,偶尔还会和江心念叨几句。

    有一回,林秀说霍明的表哥表姐如何聪明可爱,现在已经上六年级了,会背好多诗,让她和弟弟也要学习他们。

    霍明正半躺在江心的膝盖上,一双小短腿跟踩自行车一样动来动去,突然说了一句:“我记得表哥表姐,在爷奶家里的时候,她偷偷把鸡蛋存起来拿回去给他们吃。”又说,“我和弟弟哭了也不能吃的。”

    这个她,就是林秀。

    江心哽住,话都不好往下接,谁说孩子没记性,该她记得的,全都记得一清二楚。

    “妈,我们今年还去外公外婆家吗?”霍明爬起来问她。

    “今年不回去,等下回,你爸把假期攒起来,咱们再一起回去。”这是江心和霍一忠商量过的。

    “那外公外婆会想我们的。”霍明就是想去和平平玩儿,看看小舅舅说跟红猴子一样的妹妹江安,还想去一趟申城,摇着江心的手撒娇,“去嘛去嘛去嘛。”

    就连霍岩那小子都记得:“妈,我们去看水晶大吊灯!”他还画了下来,只是江心完全看不出那个抽象的线条是吊灯还是头牛,只能闭着眼睛瞎夸他一顿。

    “咱们再商量商量。”江心也有几分想出去走走,天天待在家属村确实容易无聊,人的反应都要迟钝了。

    这话刚说完没两日,江心就收到江淮的来信,读完信的她,心里发沉。

    江淮写信来,说的是老水逃开后,一些关于侯三的事。

    自从去年江淮和侯三闹翻后,两人就没有再说过话,新庆这样小的地方,时常抬头不见低头见,见着也是擦肩而过,说起来,男人的气量这个东西,也很玄乎。JS?

    老水对侯三提出要赚大钱的提议,侯三纠结一番,就答应了,把自己手上的钱都投入到这个事情里头,一开始还小小地运几箱货,接着是十几箱,等货到了附近,除了找原来的熟人出掉,又去找了江上兄弟,让他们帮着运到临市和省城去,可以说是侯三的渠道比以往扩大了三倍都不止。

    好在老水和他心里还有点成算,知道这些事不能传出去,真正知道他们是幕后主要人物的也不多。

    侯三这人,说他贪利,也不尽然,赚的钱,不是拿回家里,就是帮扶一些家中困难的兄弟,有几分实在的义气在,所以他才能把人给召集起来,有兄弟能替他跑腿办事。

    手里有了钱,侯三不满足北方来的苏联货,南方的东西他也参与了,一南一北,交汇到他手上,水路和铁路都能搭上桥,也确实有几分能耐。

    自从老水跑了,那三十箱货被收押在案,侯三就有些崩了,里头的巧克力和大香肠这些东西已经很少了,几乎都是烟酒和一些做工精细的工艺品,是值钱的好东西,市面上少,销路很好,好几个人凑钱给老水进的货,大家都指着这三十箱货分一笔钱的。

    谁知道货说被扣就被扣,老水却始终不见踪影。

    好多人都想把气出在了老水家里人的身上,侯三一开始也想揪着老水年轻的妻子问,你丈夫究竟去了哪里,好歹出来给我们交代一声,当时火车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好端端的货会被查?

    可看着被人威胁后连门都不敢出,怯生生的嫂子,搂着年幼的儿子一声不响,抬眼看人的勇气都没有,要他一个男人去打一个女人,他又做不出来这么王八蛋的事儿,最后只好往地上吐了口痰,骂道,晦气!

    北方的路线断了,凑了钱的人想弄笔钱的心气也被打压了,这个事情又不能嚷出来去报公安,真正的打落牙齿和血往肚里吞,自己人一聚在一起就咒骂老水。

    侯三手上好歹还有南方那边的来货渠道,北方的被掐了,他手上还有十几个跟着他的兄弟,都要吃饭,等着他发钱,侯三就干脆找人借了钱,又增加了南方那头的货。J?G

    和他一起做这个生意的,是一个叫阿九的男人,阿九此人,听说祖上就是新庆的头目,解放后打靶了好几个,他家里消停了一会儿,可近两年又有抬头的迹象了。

    阿九的正经名字,大家都忘了,就知道他在家里排行第九,长得凶神恶煞,有些土匪气性,没有工作,不论多热的天,出门都穿长袖的衣服,衣袖口藏着一把刀,又莽又猛,江上兄弟都得称他一声九哥。

    人是危险的,可侯三实在是没办法了,只能跟这人合作,让阿九看着南方来的货。

    当初老水让他合伙做生意,他把几个要好的兄弟给拉了进来,现在个个都朝他诉苦,说那是家里所有的积蓄,现在真是连口饭都吃不起,指着他想想办法。

    赚钱的时候又不见他们嫌这钱不够正路,反正亏了都找上了侯三。

    侯三和老水带着这几人赚了几个月的钱,也有点当大哥的威风了,自觉要对他们负责,就对南方那头的货更上心了,不论是吃的喝的,还是消费品、工艺品,只要新庆和省城少的,他来者不拒。

    阿九手上有人,让他跑跑运输、逞凶斗狠可以,可让他去散货去算价格,那就是草包一个,所以侯三每天忙得跟个乱飞的苍蝇似的,谁有事都能来找他,请他帮忙拿主意,就是这种每日帮人解决问题,决定货来货往的事情,让他滋生了一种可以指点江山膨胀的心理,以为自己已经是个人物了。

    自从江淮和侯三决裂后,大狗就处着他们俩人中间,侯三叫他跑跑腿他就赚点小钱,江淮找他喝点啤酒,二人也能说得上话。

    江淮侯三二人吵过架,谁都拉不下脸来找对方说话,只能从大狗口中了解对方的信息,可偏偏谁也不会对大狗说再多的话。

    侯三认为江淮这人是个老古板,写了两年冠冕堂皇的材料,去省城培训两回,怕不是被条条框框给钉死了,往后还能做得成什么大事?

    而江淮则是不认同侯三这种大张声势的做法,要说他在公安局这两年来学会了什么,就一句话:稳打稳扎,风物长宜放眼量。侯三太过激进,不是好事。

    这一年的时间里,两人如同两条平行线,各过各的,没有交集。

    直到今年列车公安寻求新庆公安配合,到老水家里去查走私商品的事爆出来,整个新庆小城都沸腾了,这是难得的大案,省里和市里的报纸都派了记者出来,写文章报导了这件事。

    公安跑了好几趟老水家,可他家里人也不知道人去了哪儿,找不到人,总不能抓他家里人去顶罪,在火车站刮出两三个小喽啰,供了几个人名出来,证据又对不上,最后把那几个人关了一个月,又把人给放出来,立了案,重点仍放在搜寻老水身上。

    侯三完全是走了狗屎运,抓的那几个小喽啰都是老水安排搬货的人,也没见过背后散货人侯三,这才没有把他给供出来。

    因为这件事,新庆公安的石局长到省城去开会,省城领导点名批评了这件事,新庆是个小地方,竟然出了这么大一个毒瘤,可见新庆公安严重失职,没有察觉到罪恶就在身边!

    这个会把石大智的脸都批绿了,他回来就召集了干部们开会,让大家上半年专门打击此类投机倒把、发展资本主义尾巴的事情,平日加强火车站和码头的巡逻,最后连宁可错杀,不能放过的话都说出来了!

    加上首都传来一波接一波的震动,似乎每日都有不同的思想在拉扯,文件一张张往下发,人心惶惶,本来就保守的工作,现在更是如履薄冰,生怕犯错误。

    侯三和阿九的生意,其实也不是那么隐蔽,真要查,总能找到蛛丝马迹的,尤其是在他们近来招摇过市的情况下,更容易被人抓到把柄,新庆市里的公安把乡镇来的面生队友放到大街小巷去买货,逐渐收集证据,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摸出了不少人,以及他们运作的方式。

    石大智很重视这个案子,他也想破大案,下回去省城开会才能抬得起头来,召集了局里几个重要的领导开会,让他们去布局抓大鱼这件事,任务一层层派下来,整个公安局都忙碌起来。

    江淮也被这个专案组的负责人点进去开会,因为后头要写总结材料,江淮最好参与一下这种事前准备。

    这件事得做得周密,但还是要人去做事的,会开到一半,江淮就这样在抓捕人员的名单上,看到侯三的大名,他擦擦眼睛看着眼前的纸张,“侯信德”三个字,赫然在列,他眼皮一阵急跳,深吸一口气才稳住自己。

    散会前,负责人很严肃,说:“这个事情大家必须保密,大家伙儿辛苦几日,今天下午回家一趟,把衣服拿过来,住在局里的招待所里,出任务前不要和其他人联络了,随时待命。”

    江淮本来就住招待所的那个小房间了,他更不能乱走动,一动就有嫌疑。

    可偏偏那阵子公安局每个人都忙得晕头转向,连后勤都被派了出去,好几个非专案组的人都有意见,他们的工作也得照常展开,偌大一个公安局,总不能为了一个案子就把所有人力都占了。

    跟市政府那边打交道的一个科长想点个人去送个文件,找半天,只看到就江淮这个临时编没被派出去,还伏在办公桌上写东西,就拿着一叠材料过来,让他骑自行车跑一趟,说是让在市政三楼办公的齐主任帮忙签字盖章,还叮嘱他每一页都要盖章,盖好章再拿回来,明天就要用了。

    江淮刚刚才参加一个抓捕会议,有的同事已经回家拿洗漱衣服去了,他是因为就住招待所,所以不能乱动,听了这科长的话,下意识去请示那个专案组的负责人,负责人不高兴,但也不想和这个科长红脸,就对江淮说:“早去早回。昨天你写的那个材料没改好,我还等着给石局交上去。”

    江淮点头,沉声应是,这种小领导们之间的小官司,每天都在上演,他只是一个临时编,后头又没有人,虽说是陈钢锋推举进来的,又不够硬气,点起来最好使,好多细碎的活儿都会派给他去做。

    出了门,江淮骑上自己的自行车,一路往市政那头去,刚刚那科长说,齐主任是在三楼,他的车把拐了个弯儿,去找了趟大狗,让他帮忙去趟筒子楼,告诉家里这几天不回家吃饭。

    侯信德有个二哥,叫侯仁德,在那拐角的楼里办公,江淮以前和侯三一起玩儿的时候,见到大哥二哥都会跟着喊,在路上见着,侯家二哥还会让他上家里吃饭。

    这天侯二哥在办公室里看着新发的文件,楼下保安递上来一封封得严严实实的信,说是有人放在保安亭的,他打开一看,里头写了一行字,力透纸背:“很快就要下大雨了,让侯三回家避雨。”

    侯仁德站起来,又收敛起脸上惊讶的神情,把信揣在兜里,到前头的去找他大哥侯文德,兄弟一合计,就找老爹去了。

    侯三的爹一看到这张字条,吹胡子瞪眼:“这个孽子!让他老实点,非要惹是生非!”又对两个儿子说,“把老三找回来,关回你们奶奶家去,轮流看着他,这几天别让他出门!他敢闹就给我打断他的腿!”

    侯大侯二是在一个商店门口找到的弟弟,大哥二哥当过兵,力气大,两下就把他扭住,说他不孝,把奶奶气病了,要抓人回去认错。

    侯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死命挣扎,不肯回家,门口好几个认识的人,两个哥哥在外边也不给他面子,气得七窍生烟,何况他有一批大货今天夜里就要到了,绝对不能这样不明不白跟兄长们回家,扭动得很厉害,把桌子上的茶壶都撞掉在地上了。

    侯大哥没有客气,利落地给了他一个手刀,把侯三敲得说不出话来:“奶奶都气得起不来床了,你还敢在这儿顶嘴!”

    这是人家里的事儿,侯三外头的兄弟再讲义气再劝阻,也不能阻止人家的大哥二哥教训亲弟弟,劝和是劝和,就是说不动人家。

    侯老爹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大儿子二儿子还算听话,但小儿子自小就调皮捣蛋,因此侯三小时候没少挨打,导致侯三有记忆开始,一直到现在都不和他爸亲,倒是奶奶疼小孙子,宠得他有些上了天,侯三就是把他爹气死了,也不会对奶奶不孝。

    反正大庭广众之下,侯三就这样被两个大哥给“押”了回去,关在他奶奶家里四五天都不能出门,两个哥哥轮流看着他,他一动,就真给一棍子,打得他肌肉紧绷,眼冒金星。???

    侯三都二十五岁了,还在挨老爹和大哥二哥的棍子,气得他要大叫大吼出来,又怕吓着眼前年迈的奶奶,这才压着火气,问大哥二哥,究竟是为什么要把他关在家里,不让他出门?

    侯仁德把那封信拿出来,递给侯三,侯三看一眼,跌坐在椅子上,脸色有些白。

    这已经是他被关起来的第三天夜里了,衣服没换,一身馊味,满脸胡茬。

    入夜,侯老爹这才一身疲惫进来,踹了侯三一脚:“你是要气死你老子才甘心!”

    侯三梗着脖子,不服气,雄赳赳的样子:“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你要打死我不成?”

    侯老爹这才坐下,抹了一把脸,让人把窗帘拉上,这才开口:“公安今天破了一起大案,有个叫阿九的,和他两个兄弟,都被打死在江上,抓了二十来个人,缴获了四十箱南货。”

    “你是想死在江边,还是想在家陪你奶奶多吃几顿饭?”

    ?

    第

    135

    章

    关于侯三的这件事,

    江淮的信写得很详细,厚厚一叠。

    侯三被关在他奶奶家,关了有十来天,

    到最后大哥二哥不看着他了,

    他也没敢出去。

    外头关于这个案子的风声慢慢散了些,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