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因为那些鞑子兵,不听使唤了!他们竟然对庆贵妃唯命是从。
真的从太后身边撤走,全都列队,站在了正殿阶下。
拔刀对着太后带来的禁卫,还真要保护嫔妃们!
这突然的变故,把吴想容等准备赴死的人,以及那些投靠太后的嫔妃,全都给看呆了。
“娘娘……这、这是真的吗?我不是在发梦?”
一个嫔妃放下了簪子,泪水涟涟。
庆贵妃走到众人面前,慈悲又感慨地看着众人,温声让她们把簪子都放下。
“不必死,都好好活着吧,你们信本宫就是了。”
吴想容结巴着问:“娘……娘娘,您真、真是神女?”
庆贵妃温慈地笑了。
“不是神女,只是女神莉玛的使者之一。”
她将笼在袖中的一块一寸方圆的小扁石头拿了出来,亮给众人看。
“这是神使的信物。大梁以北的瞿国,以及瞿国之外,广袤的草原、丘陵、沙漠、海子,甚至更北边的冰原,都是女神莉玛赐给人间的福地。她在人间有三个使者,分别拿着三块神石,这便是其中一块了。”
在她说话的时候,阶下的鞑子兵,都用崇敬的眼神看向那石头。
无论相貌多么强壮凶狠的,此时的目光都很纯净。
这场面,让所有嫔妃惊讶不已。
在大梁,圣人教化,亦有佛道,大家对这种近乎蛮荒的信仰并不了解。
因此除了震惊,唯有震惊。
一场生死攸关的危机,就这么化解了?
康妃站在吴想容身侧不远,喃喃咂舌,双眼圆睁:“这……这比我听得戏还离谱!可是庆贵妃娘娘怎么会番邦话,怎么会是使者啊??”
顺妃在旁边低声:“怪不得,庆贵妃在宫中位置超然,陛下对她敬重有加……”
她家世不显赫,姿貌不绝顶,整日病歪歪的,只会礼佛养病。
以前还道她是因为恬淡信佛,又出自潜邸,才得陛下看重。
却原来,背后还有这个缘故呢!
平日竟藏得深,谁都不知道!
“来人,传令!给哀家调兵来!”
太后冷笑着下令,要调兵制服庆贵妃一众。
什么神女使者。
故弄玄虚,危言耸听!
眼前这些鞑子不听话,她就不信了,难道所有鞑子兵都能被庆贵妃迷惑不成!
第361章
暂时的安宁
事实是,所有鞑子兵都不敢对庆贵妃动粗。
后续赶来的北瞿军,有的像最先这拨士兵一样虔诚。还有的,虽然不那么虔诚,但也不会冒犯。
庆贵妃让他们退后,他们就退后。
让他们守护在凤仪宫内外,他们就守护。
太后只能将惊怒压下,尽量做出镇定的样子。
“庆贵妃,你真叫哀家刮目相看。那就让哀家看看,你这所谓神女的使者,能支撑几时。”
太后重新登上凤辇,撂下狠话。
准备离开。
庆贵妃袖着神石,上前几步。
几个鞑子兵便围着她,随她一起走动,保护得严实。
“太后娘娘,还未进殿喝茶,何必来去匆匆?”庆贵妃难得语带讥讽。
鬓边的发簪反射明亮日色,光芒凛冽。
太后不理会她,只吩咐起驾。
凤辇转头,抬辇的太监脚步匆匆。
庆贵妃嘴角温和的笑意多了几分冷厉,忽然提高了声音:“太后本欲立威,却浅尝辄止,一点挫折调头便走,这不是您的做事风格。唯一的解释是,您有急事要做,不想在一时讨不得便宜的此地逗留。”
“太后娘娘的急事是什么呢?”身边,悦贵妃搭腔。
语气更是一等一的嘲讽。
庆贵妃道:“太后急着找陛下。”
悦贵妃凛然一震:“什么意思!?”
庆贵妃一字一字,说得清晰:“意思就是,九声报丧钟是假,陛下怕是安然无恙呢!”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康妃顺妃吴想容等人自然是一片欣喜惊呼,“真的吗!”
而那些试图投靠太后的嫔妃们,更是惊叫起来:“怎么会!陛下若没死,为什么会敲钟!”、
庆贵妃道:“为何敲钟,本宫不知。本宫只知道,这些瞿国人说,他们正在满宫里找陛下。”
悦贵妃裹紧侍女递来的披风,震惊之余,猜出关窍:“一定是这老虔婆作假,故意敲钟哄骗大家!咱们陛下还活着呢!等击退敌军,陛下回归之时,就是这老虔婆粉身碎骨之日!”
康妃等人喜极而泣,红肿着眼睛欢呼。
而那些跪着给太后磕头的嫔妃们,陆续站起,茫然不知所措。
有人试图追上去,“太后,您不能走啊!”
却被太后周围的禁军拦住。
太后坐在凤辇上回头,脸色狰狞:“鞑子懂什么,以讹传讹罢了!哀家亲眼看着皇帝死在跟前,你们愿意信他还活着,那就信吧!等哀家稳住京城局面,再来和你们算账!”
她率人快速离开。
“关门!”
庆贵妃一声令下,宫人便去关上凤仪宫的大门。
门栓已被撞坏,一扇门板摇摇欲坠,但用两根木头抵住,换上新门栓,再加上几件沉重的桌子柜子挡在门后,凤仪宫的门户,总算是暂时安稳。
庆贵妃下令,在鞑子兵的威慑下,宫人们把那些投靠太后的嫔妃给捆了,送到了偏殿里去关着。
一众人重新回到正殿。
悦贵妃带头,所有嫔妃齐刷刷朝庆贵妃下跪,感谢她的搭救。
庆贵妃让大家起身:“先别高兴太早,这只是暂时的安宁而已。”
众人不解:“娘娘?”
庆贵妃正色道:“我这块神石,未必能支撑太久。北瞿人的信仰再重,重不过他们头领的野心。如果京城彻底沦陷,覆巢之下无完卵,我们依旧只有一死而已。为今之计……”
“先要找到陛下!”悦贵妃第一个会意。
可是,陛下在哪儿呢?
所有人面面相觑,心情沉重。
……
“陛下圣谕在此!”
“吾皇有旨,太后谋逆,假报国丧,罪不容赦!”
“所有将士听令!”
“诛杀北瞿敌军,驱除鞑子,救京城!救大梁!”
“杀啊!”
叛军的中心位置,忽然冲出一队骑兵。
高呼着陛下旨意,号召御敌。
为首的,正是先前被太后拿下的禁卫,方无咎。
第362章
李家军在此,谁敢放肆!
方无咎一身都是血。
有自己逃出来时,和人拼杀受伤流的血。也有敌人的血溅在身上脸上。
他双眼圆睁,策马冲杀,像是地狱里杀出来的修罗。
身后,几个追随的士兵也是浑身浴血。
区区七八个人而已,却惊动了整条街。
大梁的士兵大半都放下了武器,或坐或卧瘫在墙根下,愕然看着这支突然出现的骑兵小队。
而鞑子兵们已经放松了警惕,正在街上兴奋地跑来跑去,随意闯入民宅商铺中抢东西。
方无咎这一杀,直接杀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我大梁的土地城池,岂容你们放肆!”
“陛下还没死,只是暂避而已!陛下令牌在此,专等勇士们奋起勤王!太后谋逆,假传丧钟,谁都不要信她!”
“都起来,跟本将军一起杀光鞑子!”
方无咎一边带人冲杀,一边大喊。
从街头到街尾,真有几股兵卒被他喊了起来,重新抢过被鞑子兵收走的武器,甚至就地找了棍棒,跟在了方无咎的马后。
小队增加到二十多人。
转向另一条街。
这条街上缴械的大梁兵卒,恰好多以城防军为主。本就是保皇的,此时听了方无咎的喊叫,不少人精神一振。
尤其是刚刚目睹鞑子兵杀了一家商铺的店主全家。
恼火和耻辱交加,他们奋起反抗。
在方无咎的冲杀策应下,这些兵卒几乎全都重新加入战斗。抢武器,杀敌兵,跟着方无咎冲锋。
这样走过了几条街,方无咎的队伍已经扩张到将近二百人。
“走啊!都特么起来!”
“别当孬种!”
“太后通敌谋逆,咱们立功的时候到了!”
“不能让鞑子毁了咱们大梁的京城!”
他们杀着喊着。
叛军中也有人渐渐跟着跑动起来。
方无咎再次拿着金牌大喊,说是陛下有旨,赦免叛军的攻城罪,说大家都是被太后蒙蔽,一时受骗而已。只要此时奋勇向前,驱除鞑子守护京城,就会和城防军一样得到朝廷封赏。
“杀一个鞑子,赏十两银子,大家战后拿人头领赏银!”
他率领的队伍爆发激昂的欢呼。
“杀鞑子,领赏银咯!”
“一个人头十两!”
“冲啊兄弟们!”
街面上疲惫缴械的大梁兵卒们,被这股激昂的热情席卷。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动起来,喊起来。
鞑子们本来还在嘲笑大梁军队的软弱,这时候的当然被激怒,叽里咕噜咒骂着,凶神恶煞地砍杀。连原本没跟着方无咎的梁兵,都被他们无差别攻击。
这更加激起的大梁士兵的反抗。
没过多久,附近街面上的梁军,几乎都加入了方无咎的队伍。
激烈的厮杀。
血线飞溅。
方无咎骑在马上,身中数刀,座下军马也是伤痕累累。人和马都是强撑,他明亮的眼睛里却熊熊燃烧着火焰。
——陛下!不知您是生是死,卑职已经尽力了!
——如果陛下真的驾崩了,那么……我便也死战殉国,九泉之下相见,我对得起良心和天地!
他并没有接到什么陛下旨意。
不过是拼死逃出来,趁乱抢了武器马匹,为护城尽一份力而已。
他只是禁军里一个底层小小的校尉,随太后出宫礼佛,走之前得了曹滨暗中叮嘱,奉旨尽力保护昭妃罢了。
昭妃下落不明,他便敷衍着起兵的太后,假意和西山大营的人交好,想要借机浑水摸鱼。结果却被捆起来,身不由己。
后面的情况变化,超乎了他的意料。西山大营投靠太后是假,内讧起来,叛军溃散。而突然到来的鞑子,摧毁了他刚升起的希望。紧跟着陛下竟然死了,太后命令缴械停战……
岂能如此!
岂能如此!
方无咎不懂什么谋略布局,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天之内,竟然出了这么多变故。
他只知道,决不能让敌军在大梁的京城里恣意妄为。
大梁就算要改朝换代,也该由自己人上位,而不是请鞑子坐龙椅!
身后的几人,扩张到几百人,乃至上千人。
几条街上喊杀震天。
然而方无咎知道,这也许……杯水车薪。
鞑子兵不知有多少,而大梁的士兵们经过半日鏖战,早就精疲力尽。此时的反抗,也许不过是回光返照。或像是一点火星,很快就会被狂风吹灭。
刺耳的鹿角号声,忽然响起。
整齐的番话呼喝,以及响亮的马蹄和跑步声,很快靠近。
方无咎心底一沉。
来了!
鞑子的主力军,终于因为这边的骚乱开过来了。
率队冲到长街上,方无咎望着长街尽头那黑压压的、整齐划一的敌军……
再回头看看正在苦战的梁军,他们和鞑子的散兵游勇对抗只能堪堪平手而已。
方无咎眼底迸发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