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41章

    既是以诵经祈福为由相聚,杜和儿自是滴水不漏,不给人留下丝毫话柄。引领祝明月、陈灵芝来到王府深处的一处小佛堂。

    此处幽静非凡,仿佛与世隔绝,四周被苍翠欲滴的竹林与修剪得宜的花木紧紧环抱。

    步入其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扇雕花木门,其上雕刻着莲花与祥云图案,轻轻推开,仿佛揭开了通往另一界的序幕。

    佛堂内的光线设计得极为巧妙,天窗与侧窗交相辉映,使得室内光线柔和而均匀,既不刺眼,也不显得昏暗。

    在佛堂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座由上等檀香木精雕细琢而成的佛龛,其上覆盖着一层金黄色的绸缎,既彰显了尊贵,又不失庄重与肃穆。

    佛龛内供奉着一尊菩萨像,面容慈悲而宁静,跣足立于精致的莲台之上,头戴花蔓冠,身披天衣,衣纹流畅自然,每一缕都似乎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菩萨的目光深邃而温暖,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苦难,给予众生无尽的安慰与救赎。

    佛龛前,一张精致的供桌摆放得恰到好处,桌上陈列着各式供品以及一只小巧精致的香炉。炉中香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令人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这股香气飘散而去。

    两旁还立着几盏长明灯,火光摇曳,昼夜不息,为这片净土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

    对常年混迹于各种烧香拜佛祈福团体边缘的祝明月和陈灵芝而言,这尊菩萨虽然稍显陌生,却并非全然不知。

    菩萨堆里的小众人物——宝檀华菩萨。将烦恼之事转成营养以成就佛性和佛事,保护众生不受惊怕,得以安定。

    原以为杜和儿会供奉观世音菩萨,毕竟有送子之名,万万没想到是宝檀华菩萨。

    河间王府小郡主的乳名,对两人而言并非秘密。

    杜和儿轻轻燃起三炷香,恭敬地插在香炉里。

    转身冲两人微微一笑道:“牛姐姐逝世后,王爷便将她的物品都封存了起来,只留了这尊菩萨像,并兴建了这座佛堂。”

    语气中带着几分怀念与感慨,“宝檀奴得名于此,希望菩萨保佑她平安长大。”

    “我也常过来拜一拜!”

    祝明月和陈灵芝学着往常礼佛的动作,在后面两个蒲团上跪下,虔诚地祈愿。

    杜和儿按照往日的习惯,从角落的书案上取来几卷经书,交到两人手里,“读一卷经书吧!”

    两人接过经书,顿时低下了头,脸上露出了难以捉摸的神色。若非确认杜和儿没有恶意,非得以为她是想看两人出丑。

    似她俩这种凑数烧香的,去寺院通常只有三件事,烧香、许愿、捐香油钱。

    佛经于她们而言,认字但不会断句,更不解其意。

    杜和儿看出两人的为难,解围道:“是我想差了,你们舟车劳顿,正该歇一会,还是我来吧!”

    看来日后和南衙将官打交道,还是赏花更合适。

    祝明月和陈灵芝没有半点迟疑地将佛经放下,心中暗自庆幸。

    杜和儿端坐于雕花梨木书案后,身着素丽的襦裙,发髻高挽,只有两支精致的玉钗点缀其间,更添几分高贵与雅致。

    在她面前,一卷书写于竹简上的《金刚经》静静展开,竹简泛黄,字迹清晰有力。纤纤玉指轻触竹简,每挪动一点,都显得那么虔诚而庄重。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声音轻柔而清晰,随着经文缓缓流淌而出,如同山间清泉,洗涤着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祝明月无从探究杜和儿是否真的信佛,至少她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自幼随家人礼佛的世家贵女形象,光这一段读经“表演”就值得五星好评。

    随着杜和儿声音落下,重新将经文卷好,祝、陈两人脸上露出礼貌性笑容,总不能叫好吧!

    杜和儿将话题转入私人领域,“你们平日在家做什么打发时间?”语气亲切而自然,仿佛是在与多年好友闲聊。

    陈灵芝性格直爽,不喜欢藏着掖着,“我平日好武事。”

    杜和儿立刻搭上话,“记得上次襄武县君府上的马球赛,二夫人打满两场,进球不少。”

    陈灵芝有些尴尬地解释,“那天刚好状态比较好。”

    杜和儿绝不叫话落在地上,语气中带着几分自嘲,“我马术平平,只能在场边喝彩助威。”

    转头看向祝明月,问道:“祝娘子呢?”

    祝明月在社交场上,自然不能说日常爱好是赚钱。

    瞟一眼前方宝相庄严的宝檀华菩萨,语气平静而自然,仿佛这只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近来对道家典籍有些兴趣,甚至还想尝试他们的丹药。”

    时下少有人会认为丹药有害,反而觉得是一种时尚。

    杜和儿问道:“祝娘子服用还是佩戴?”

    祝明月莞尔一笑,“入口的东西需谨慎,从佩戴开始吧。”

    杜和儿轻声道:“终南山上灵泉观炼制的辟邪金箭丹,佩戴可护身辟邪。”

    祝明月笑道:“若是有时间,自当去求几颗。”

    陈灵芝顺利插入话,“我以前可不知道有这种好东西。”

    杜和儿垂眸微笑,“我也是以前听人说的,是否当真如此神奇,瞧见实物才作数。”

    陈灵芝兴奋道:“往常都在长安城里打转,待明年大军凯旋,姐姐身体也恢复了,我得去瞧瞧。”

    不论佛道,哪家显灵我信哪个。

    杜和儿回道:“若到时有空我也去。”

    想来只要不危害河间王府,不给吴越戴绿帽子,他是不会管她的。

    一来二去,几人的关系就这般熟悉起来。

    祝明月抬眸再看低眉的宝檀华菩萨,依旧默默无言。

    杜和儿道出请两人来真正用意,“昨日陛下念着王爷领兵在外,赐予小郡主诸多赏赐。”

    “四卫将官远在并州与家人相互惦念,所幸王府不日要派出人马往并州送年礼,正好可为他们带去家书和冬衣。”

    叹了口气,“我久居王府与诸卫家眷不甚相熟,又要抚育小郡主,实在脱身不得。因此想请你们代为联络,若有需要捎带的,尽可随着王府的车队送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段晓棠和范成达的私信能送回来,全因他们身居高位,又是吴越的亲信,才有此特权。

    第

    1364章

    未来打算

    其他人送不送得出,亦或收不收得到家信,就全看运气了。

    祝明月当初去行营探亲,带上两卫家眷的信件包裹,自然受到热烈欢迎。

    祝明月听到此处,敏锐地察觉到杜和儿不知内情,只当吴越遇上的是普通的刺杀案。

    陈灵芝则将目光转向了祝明月,似乎在询问她的意见。

    她们先前以为杜和儿是想在长安把“真凶”揪出来,没想到她是挂念远在并州的四卫将官。

    祝明月微微颔首,“还是杜妃娘娘心思细腻,考虑周全。”

    无论事件真相如何,帮吴越收拢人心总是没错的。尤其“响应”的地点还是千里外的并州。

    长安的河间王府依旧不动如山,只要幕后黑手不是和吴岭父子结下血海深仇,都不会冲两个女眷下手。

    杜和儿谦逊地笑了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同此心罢了!”

    左右是长史拟定礼单,她过目而已,再多添几辆车马,做个顺水人情罢了!

    吴越只给了她内宅的权力,在外论及耳聪目明,她连闭门养胎的俞丽华都不如。如何有能力查出凶手?

    吴越在并州的军权越稳固,她和宝檀奴在长安才越安全。

    既然经过祝明月风险分析,这件事没有妨害之处,陈灵芝也就不阻拦了。

    最后祝明月以杂事颇多,且对他卫人事不熟的理由,将事情推给陈灵芝筹办。

    陈灵芝想到祝明月一家人惯来的做派,果断地把这桩“好事”应承下来。

    杜和儿再问道:“冬季本是长安嫁娶的好时节,四卫将官先前也没想到的会在并州待这般久,那些原订了婚期的,如何是好?”

    尤其右武卫将官普遍年轻,这两年扎堆成亲。

    陈灵芝犹豫了一下,“要么推迟婚期,要么先行礼待人回来再洞房。”

    新郎本人不在怎么成亲,由兄弟代为迎亲行礼便是。

    不过想来,应该是前一种办法用的多,四卫不是简单的戍边,明年要和突厥交战,万一运气不好,岂不是进门就做寡妇。

    杜和儿问道:“庄长史家里怎么说?”

    这也是需要格外关注的吴越另一号心腹。

    陈灵芝迟疑道:“没听到风声,我再去打听下。”

    这倒霉的未婚小夫妻,婚期已经不只推迟一次了。

    杜和儿轻轻地点了点头,“范夫人到时候记得同我通个信。”

    祝明月旁观一切,暗道杜和儿这么个伶俐人、天生的主母,嫁给吴越做侧室当真是可惜了。

    三人闲叙一阵,杜和儿也不多留,“知道你们家中忙碌,我不该耽搁你们的。”

    陈灵芝笑道:“都是为了前线尽心。”

    送走客人,杜和儿调头去吴越的院子,宝檀奴已经睡醒了,正在一大块联珠对鹿纹地毯上爬来爬去,一会摸摸这个拨浪鼓,一会玩玩那个泥孩儿,玩得不亦乐乎68。

    杜和儿见她玩得开心,毫无形象地坐在旁边,低声抱怨道:“你那个没良心的父王,除了几句空口白话,什么倚仗都没给我们娘俩留。”

    “他要有个万一……”我总不能去给你过继个兄弟来顶门立户吧!

    这件事对杜和儿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她如今是河间王府实质性的女主人。一旦过继嗣子,不是正妻,就只能沦为庶母。和后院那些吴岭的妾室一般,吃喝不愁,却别无生趣。

    杜和儿暗暗发狠,吴越再怎么作,也得熬过孝期。要么把她扶正,要么让她膝下养下一二子嗣。否则她立刻提脚改嫁去。

    只是到时,宝檀奴怎么办?

    祝明月结束一场带着假面的交际回到家里,略有些疲惫地问道:“陈娘子,今儿西院开课吗?”

    陈娘子点头,“今日逢三,自然是开的。”

    祝明月吩咐道:“麻烦你盯着西院下课的时辰,瞧瞧图南她们在么,若在就叫过来,我同他们说点事。”

    外头的私塾多收男子,李开德等人可以将聪明的子侄送去上学,女孩就只能守在家中学习一些零碎的知识。

    后来从段晓棠处听说,张法音在西院开班授课收女学生,束脩低廉,又是在绛州遇见的杜乔母亲,勉强算有两分香火情,便更加放心,转眼就把孩子送过来了。

    口口相传,加之市场的确广博,张法音收的学生越来越多。原本只是逢三六九上半日课程,现在得分上、下午两班。

    反将赵璎珞吓得不轻,她本是想给张法音找个打发时间的活计,不是要她呕心沥血啊!

    林婉婉吐槽道:“这才哪到哪,还有一三五、二四六、七八九……一旬十天,天天都有教学任务。看看我怎么带徒弟的。”

    张法音这点强度,洒洒水啦!

    赵璎珞反唇相讥,“是啊,你徒弟边做作业边哭。”

    林婉婉沉默半晌,“我以前也是这么过来的。”

    今日候在西院门口接人的是李开荣,他一个人过来把两家的孩子接回去。

    见陈娘子过来,连忙招呼,“陈娘子。”

    陈娘子见找到正主,道明来意,“今儿祝娘子在家,有些话要同你们讲,待会放学了,别急着走。”

    李开荣连忙打探,“什么事?”

    李开德从前交代过他们,段晓棠一家都不是人情热络的性子,若非大事不要登门。

    陈娘子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

    李开荣只能安慰自已,陈娘子面色不差,应当不是坏事。

    只是比起和蔼的段晓棠、林婉婉,祝明月格外的有威严,平时只叫人敬而远之。

    待西院下课,李开荣带上两家四五个女孩子,去东院拉门铃。

    孟二良将门打开,“进来吧,娘子在正屋等着。”

    一行人进了屋,祝明月将点心匣子推到女孩们面前,温言道:“上了半天课,饿了吧,快吃点。”

    女孩们拘谨未动,祝明月再说道:“吃吧,别客气。”

    听到此处,女孩们才按照长幼,各取了一块糕点。

    祝明月长话短说,“五日后,王府有一队车马去并州,你们若是有什么信件、轻便行李,尽可送去范二将军府上,代为转交。”

    幸好范成明只是一个普通的将军,否则两座范府并立在一处,旁人还分不清楚呢!

    第

    1365章

    寄送快递

    李开荣唯有点头应允的份儿,连声道:“好,好!”

    李图南一脸天真地问道:“祝娘子,我可以给爹爹写信吗?我现在会写字了呢!”

    祝明月轻轻颔首,声音柔和:“自然是可以的。”

    你就是写一封字迹歪歪扭扭、圈圈叉叉满篇的信去,李开德收到后也定会满心欢喜。

    祝明月再对李开荣道:“尹家那边你也传个信。”

    尹金明的女儿年纪还小,就没送过来读书。

    李开荣连忙点头应承,“没问题。”

    正事交代完毕,众人起身告辞。

    祝明月让陈娘子将剩下的点心仔细包好,让他们带回去吃。

    给别人的信都传完了,祝明月也该帮段晓棠收拾一点东西,找个合适的日子送去范家。

    整天在边关摸爬滚打,也不知道她现在衣裳埋汰成什么样了。

    好在并州城市建制依旧在,做衣裳不难。

    先前段晓棠在信里提过,好些佐料在并州买不着,有些还得从庄子上调过来。

    反正有好几天时间,不着急。

    趁着这段时间,祝明月决定先观望并州刺杀王驾案的进展。

    据李君璠打听来的小道消息,三司为了寻找黄环,几乎将长安翻了个底朝天,仍旧一无所获。

    周边街坊回忆,黄思淼离开前后,就没人再见过黄环。

    所谓出去访友的说法,全是听黄家人说的。

    将吴越和黄思淼的祖宗八代都翻了个遍,也未能找出两人之间的一丝一毫关联。

    由此可见,黄家着实混得不怎么样。

    三司连吴岭年轻时鞭笞某黄姓小兵的陈芝麻烂谷子事都翻出来,却依旧未能找到与黄思淼有关的线索。

    种种迹象表明,在吴越和黄思淼之间,势必有第三人,是他指使黄思淼实施刺杀。

    正因如此,黄思淼的各方关系遭到重点盘查,礼部又遭了一回殃。

    祝明月总结三司当前的动作就是,看起来很努力,实际上全是无用功。

    李君璠之所以如此熟知三司的动向,皆因他一直在跟踪元家通敌案的进展,为了获取更多信息,自然要与三司的人混得熟络一些。

    据说吴杲的意思是,待逃到草原上那一支人马归案后,将元家满门送下去团聚,绝不让元宏大久等。

    给段晓棠寄的新快递,祝明月几人在家里零零散散收拾了两天,琢磨着如何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塞下更多东西,同时外表又不显得笨重。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