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并非说右屯卫有坏心,只是到底和右武卫自己人隔了一层。说来薛曲也是“有心”,右屯卫领兵的将官,无一人官阶能与杜松比肩。
杜松原以为是他在示好,后来才知道其人“野心”甚大。
前次两卫联军,前半程都是分开立营,一前一后行军,哪怕平叛,大部分时候也是各自执行任务。
没想到薛曲一上来就给个下马威,两卫直接合军。
三万人,绝不是薛曲指挥的上限。
但两卫能否毫无隔阂的听从指令行动,尚是未知数。
晚间扎营后,众将官集合到帅帐听议。
入乡随俗,将官们不再按照卫别,而是照官阶交叉站立。
段晓棠并不在乎,无论怎么分,她前边不是是武俊江就是宁岩。
吴越居于上首,薛曲侧坐,说起一些明日的行军要领。
今日也算众人正式拜见主将。
帅帐集议散去,段晓棠出了营帐,见孙安丰的说书班,正在空地上开讲《三国演义》。
周围围着两三百人,分不清是右武卫还是右屯卫的人。
段晓棠交待道:“别说的太晚。”
孙安丰:“每天只说半个章回。”不耽搁时间。
段晓棠:“营里的人能放过你?”以前都是一个章回。
孙安丰:“我们营里的都听过,右屯卫没有。”
段晓棠:“好吧。”
帅帐内,吴越迟疑道:“薛大将军,可以吗?”
薛曲:“世子,我把右屯卫训练的最好的一万人都带出来了。”包括和俞怀光一起去东莱的老班底。
“他们和右武卫,用同样的操典,进行同样的训练。除了不在同一片校场,没其他区别。”
前次两卫联军没有脱节已是幸运,如今两卫合军成为现实,既可以显示出薛曲的领军水平,也能证明段晓棠所著操典的价值。
薛曲也有自己的打算,这年头大将军也不容易,不仅要当老子的心腹,还要混成儿子的心腹。
幸运的是,吴越“击败”吴巡,稳成下一任南衙当家人。诸卫大部分将官不再有改投门户的顾虑。
但担忧的是,吴岭还能坚持多久?
这对父子感情生疏,好在不似天家皇帝和太子一般,隐隐对立。他们必然要相辅相成。
但又面临一个问题,吴越年轻,谁能留到他执掌南衙的时候。
论在河间王府的根基,右屯卫比左武卫深厚的多。
薛曲和范成达一天没在吴越手下混过,但论及信任度,薛曲比不上“老”下属。
没办法,范成明天天在吴越眼前晃,虽然心烦,但增加不少存在感。
谁能想到,范成明居然成南衙子弟“年少有为”的典范。
何况薛曲比起范成达还有一个劣势,年纪。
岁月给了他阅历和战功,也让他离衰弱更近。
薛曲信心满满,出了帅帐,漫步在篝火和月光映照的大营中。
忽然听到有人在说,桃园结义的故事。
《三国演义》薛曲当然看过,但真正下死力推广到基层军士中间的,只有左右武卫。
薛曲隐隐感觉,两卫合军,或许没那么简单。
第789章
心腹地位
热闹过后,杜松的小团体聚在帐篷中议事。
各自压低声音,谁知道隔帐有没有耳?
杜松定性,“薛维颖所图甚大。”
武俊江:“想借韩大将军不能领兵的机会,一统两卫,以壮声势?”
下次再有出征的机会,他便能直接统率右武卫,增强实力。
原先想的杜松、吕元正假大将军名节制全军的路子根本行不通。
外来者插一脚,也能将右武卫内部的权力之争压下去。
吴越原先将右武卫护得紧,因为他只有这一块地盘。现在放眼南衙,自然谁有用就用谁。
孟章拧眉,他们总不能背地里给薛曲下绊子。不说那是名正言顺的主将,一句依军法从事,就能把他们的身家性命压下。
再者这些小动作未必能瞒得过吴越,他只是不会打仗,不代表不懂这些算计。
谁耽搁他的大事,他记谁的仇!
杜松问道:“段二那边什么想法?”
右武卫内部分营,但说起来都是段晓棠一手训练出来的,她才是和底下的小将官、军士最亲近的人。
武俊江手一摊,“世子都没说话,她能有什么想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杜松:“宁石韵呢?”
武俊江:“一样。”
宁岩的靠山不在这儿,跳出来干嘛,反正他跟范成明段晓棠一伙,都习惯了。
杜松长叹一声,“唉!”
人心不齐,想挑事都找不着人。
只要薛曲处事公正,不把右武卫当炮灰,段晓棠等人自然不会找事。
如今右武卫不过是和当初俞怀光率领的右屯卫,处境掉了个。
次日行军,薛曲主动和范成明搭话,“范二,右武卫的军士都认字?”
薛曲的身份地位,注定不会关注底层军士的情况。
段晓棠的操典中,也不会把这件事写上去。
范成明打马虎眼,“薛叔,要不我去问问?”
薛曲笑道:“少来虚的!”
以前你哥在我面前,我在你爹面前,说话都不是这调调。
范成明状似为难道:“薛叔,你看操典,上头需要记录的东西太多。偏偏翻遍右武卫,找不出几个认字的人。”
“为了不耽搁训练,只能让他们互相教一教,需要用时直接顶上。”
薛曲冷言道:“现在的右武卫不是一群军士,而是士!”
范成明脊背陡然拔正,“这怎么说呢?”
那么多人都看出来,只有你挑破了。
“认得几个常用字,写的横不成横,竖不成竖,拿出去都是丢人现眼。”
薛曲拉紧缰绳,“总之会读会写,放在乡间,也是学问人。”
范成明双眉微微抬高,显得有些诧异和忐忑。
薛曲:“听说你们搞了一本《五字经》?”
一听“们”,范成明果断把黑锅背起来,“是啊!”
薛曲:“怎么写出来的?”他绝不相信,右武卫的将官,有这水平。
范成明一如既往的单纯,“还能怎么写,手写啊!请人吃两顿饭就行。”
薛曲一时语噎,不知道范成明是真傻还是装傻。
两顿饭,你侮辱人还是侮辱饭?
薛曲放弃探究,“找来我看看。”
范成明:“成。”转头吩咐亲兵,“去找孙中侯,借本《五字经》来。”
重音放在“借”,有借当然有还。
薛曲听说孙安丰不似其父,是个好文的。但家学渊源,第一反应是他编的。
转念一想,据传《五字经》,是在去东莱之前出现的。
薛曲:“你们还在营里说《三国演义》?”
范成明点头如捣蒜,“热闹吧!”
薛曲头一次听到如此评价,“是挺热闹的,范大没让你多看看?”
范成明脸皱成苦瓜样,“薛叔,你不知道,我一看带字的东西,头就疼。”
薛曲阖上眼皮,有些孩子,不对他抱有期待的时候,也挺不错的。
暗地里盘算,韩腾在大将军位置上,还能坚持多久。
接班人是杜松、吕元正二者择其一,还是等范成明或者段晓棠爬上去。
吴越统率南衙,手里肯定要有自己的死忠。
薛曲转头找来去过东莱,和右武卫有香火情的余项明。问道:“段晓棠为人如何?”
余项明一时不知何故,“人挺好的。”
薛曲:“没其他的?”
余项明:“性子有点奇怪。”
薛曲琢磨一番,段晓棠的种种异常,都可以用一句“性子怪”遮盖下来。
薛曲:“她在营中和谁走的近?”
余项明:“范二和庄三。”
薛曲:“和世子关系如何?”
涉及私人问题,余项明回忆一番,“不好说。”
薛曲:“怎么说?”心腹关系还有不好说的说法?
余项明:“公事上肯定一致,但私下关系,右武卫的人都说,世子、范二、段二三个人,哪天打起来,一点都不奇怪。”
不就和那些年少气盛的年轻人一样,好的时候能穿一条裤子,吵闹的时候挥拳相向。
范成明转头找上段晓棠,抹下装傻充愣的面皮,急冲冲道:“薛大将军,注意到《五字经》和《三国演义》了。”
段晓棠淡定道:“那又怎样!”吴岭吴越和韩腾都默认的事,外卫的人还能怎么插手!
“问起来,你就顶着呗!”
范成明背的黑锅和白捡的战功必须成正比。
范成明鼓起脸,“已经顶着了,但怕顶不住啊!”
段晓棠拍拍他的肩膀,“怕什么,你是世子的人,有个大将军哥哥。”
安慰到位,范成明挺直腰背,“是啊!”
杜松不是让他寸步不离么?转头钻进吴越的马车,把“心腹”地位砸瓷实了。
几十里开外的长安城,祝明月正在进行一项封建迷信活动——拜佛求平安。
活动组织者,右屯卫薛曲的夫人元波若智。
受邀请的人员,主要是两卫出征将领,以及一些核心的校尉的家眷,简称圈子。
有一些平时没多大来往的人,此时也会出现,比如孙文宴的妻子,孙安丰名义上的母亲。
人平时混的圈子,比两卫将官高端得多,但今天不得不来,有些事面上得做到位,何况也是一个扩展交际圈的好机会。
第790章
莫管闲事
祝明月见孙夫人身旁有个小男孩,问陈灵芝,“亲生的?”
今天其实是祝明月和陈灵芝,第一次没有俞丽华在场的情况下相处。
加之周围好些陌生人,陈灵芝自然而然和更相熟的祝明月走在一处。
陈灵芝摇头,“不知。”她没范成明那么爱打听。
依此时风俗,所有孩子名义上都是正妻所出。
儿女的身份地位从父,除了利益相关时刻,没人会把嫡庶挂在嘴边。
理论上,除了嫡长子,其他儿女都是“庶”。
一行人中,除了孙夫人,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点香火情,大部分都在牛府同进退过。
宁婵从后追上来,问道:“祝姐姐,林姐姐呢?”
祝明月:“出诊去了!”
宁婵哦一声,退回去扶着宁老夫人的胳膊。
祝明月程式化的大雄宝殿跪伏祈愿,添上香油钱。
林婉婉若在这儿,恐怕想把寺庙的功德箱抱走,总做白捡钱的梦。
刚出大雄宝殿,陈灵芝问道:“三娘子生了?”
祝明月:“生了,是个男孩。”
陈灵芝:“做满月吗?”
祝明月:“还没说法。”
记得问一下白秀然,如果做满月,可以邀请俞丽华和陈灵芝。
反正范成明不在长安,有来有往,交情不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么。
一行人还要留在庙里吃一顿素斋。
宁老夫人说道:“这庙里的素斋,味道不错。”
她是长安各大寺庙的常客,随着各路大军出征,寺庙道观也是香火旺盛。
头一桌祝明月和陈灵芝混不上去,索性和几个相熟的夫人娘子坐一桌。
靳梅英悄声问陈灵芝,“听说营里的温六,和你家范二是发小,他的情况你知道吗?”
武俊江乱说话,拆散一桩亲上加亲的婚事。既然得罪了,不如得罪到底。
右武卫这群新将官不管本事如何,至少家世人品过关。
武俊江的窦家外甥女,如今还待字闺中呢。
陈灵芝:“不大熟悉,我成亲时他也不在长安,莫不如问问武将军。”
靳梅英摇头道:“他哪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