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祝明月一辈子没吃过的苦受过的罪,在二十岁后全受了。往事不堪回首。
林婉婉不敢想象,继续问下去,祝明月会不会提刀砍人。
林婉婉:“祝总,祝你成功。不,祝我们成功!”
纸张贵重,在生理问题上,不值一提。
彭十二和王才里村民比邻而居多年,一个大家仆,一些小家民,彼此相安无事,倒处出一些香火情分。
敲开几家相处不错的人家家门,直言道:“新主家来,要挖些土,庄上农具准备不足,可否借用一二。”
冬季农闲,大部分人都会借给他,只嘱咐一句,“莫要损坏。”
彭十二:“知道的。”
孟二良顺势在这几家里买一些米面粮油,若走到佃农家中,彭十二半点不提明年地不继续往外租的消息。
一点点小算计,补偿的粮食没有到位,说什么都是虚的。
再者祝明月等人正在庄上,若农户真到面前讨个说法,反倒是冲撞。
土地和房屋不同,民以食为天,真正的买卖不破租赁。
已经种下去的粮食,肯定是没变数的。
今天在村里走一圈,以乡村消息传播的速度。不到夕食,王才里所有人都会知道小田庄换主家,有些人心里早该有打算。
农家饭食着实称不上好滋味,祝明月等人宁肯去吃些清炖的白菜萝卜。
饭后,各司其职。
段晓棠带人继续挖地窖挖水坑,限于能力,她主要当监工。
几个家丁保护林婉婉继续上山,考察山上的环境和药材。
祝明月等人拿着绘制的铅笔地图,四处指点,间或将段晓棠找来一起商量。
祝明月:“山脚下和山谷间的地势平整,应该能开出一些土地。”
论对土地的了解,陈娘子远超其他人,“约有二三十亩。”
开荒后向官府报备,可以减免部分赋税徭役。
关中近长安地区的熟地,一亩地数十贯,还是有价无市。
听起来一本万利的生意,下一把力气,就能净赚一笔钱,田庄和王才里的百姓为何不做,难道他们天性懒惰?
首先要将地块上碎石捡完,去除杂草,再用锄头将板结的土块一块一块敲开。
以段晓棠的体能,未经过长久的农业训练,挥几下锄头也受不住,何况其他人。
有牛是最好的,犁得深犁得快。但一头牛多贵呀,比一个人还贵。
接下来要给地灌溉,王才里田庄有个好处,离水渠近。但离得再近,也要挑着水桶走上几百步。
还要不断给它施肥,连续几年,这块地重获生机,方才可以种植。
开荒一亩地,何止折几年寿。
眼前这一片生荒地,开荒所需的人力物力绝非小数。
靠田庄几个老弱,何异于登天。
祝明月没想一口吃成胖子,一切都可以慢慢来。人力不够,可以雇人买人,也可以买牛补充。
肥料不足,可以堆肥。
都会找到解决办法的。
祝明月将开荒落到待办事项上,“河边的土地全部留下来,不种。”
照常理说,靠水源的土地,最该耕种,因为取水方便。
可祝明月有更重要的规划,水磨、水纺车……一切可以靠水力驱动,节省人力的机械。
段晓棠:“挖几条水渠连通,现有的几块水田有些小,拿来种莲藕养鱼不大够。再挖池塘工程量大,不如用水渠。”
祝明月无暇和段晓棠争辩,挖池塘和水渠哪个工程量大。“以后再说。”
只要她们不打算研究杂交作物,田庄往后都不大可能种水稻小麦之类的主粮。
说白了,这就是他们的一个种菜育种基地。
祝明月继续在纸上记录要点,“养猪场要建在下风口,建筑材料用砖石。”
养猪是必须的,一来吃肉,二来收集肥料。
祝明月问道:“鸡怎么养,想明白了没?”
段晓棠:“散养棚养都试试,找两个离得远的地方,分散风险?”不然一场鸡瘟下来,全完了。
祝明月合上本子,正色道:“你是会母猪的产后护理,还是懂人工孵化小鸡?”
段晓棠诚恳道:“都不会,但想得美呀!”
“鸭子也可以散养在水渠里,若是养在河边,撞上水车这些,被搅进去怎么办?”
段晓棠根本不清楚水车、水磨是何种构造,只能拿现代机械类比,被搅进去只剩一堆鸭肉渣渣。
祝明月真服了两个合伙人,万般想法只靠说。“你俩今天回去,好生想想,到底想在庄子上安插哪些部件,相关的技术储备有哪些?”
若真是有可行性的计划,可以找相关的技术人才施行。
而不是现在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胡乱描画一通。
祝明月:“现在不急,反正开春后再行动。”手往地窖方向一指,“地窖好像挖好了,快去给彭庄头他们讲讲接下来该怎么做。”
十来个壮丁投入挖土大业,怎能不快。
段晓棠趴在洞口,确定底下可以正常呼吸后,弯腰下去走了一通,再爬上来,“铺些熟土在底部。”
交待彭庄头,“左边两口种蒜黄,种植在苗土上浇透水。地窖口用厚实的草席覆盖遮光。后期每天中午揭开通风一次即可。”
“西边两口种韭黄,先试试同样的办法。”
实际是段晓棠不清楚韭黄的种植办法。
“明天孟二会把蒜种和韭菜根带来。”
彭十二这会才反应过来,“郎君挖地窖是为了种菜呀!”还以为是储菜用的呢,不过蒜黄和韭黄闻所未闻。
段晓棠点了站在彭十二身边的两男两女,“你们各认领一口窖,蒜黄种的最好的,奖励一贯钱,韭黄奖励一贯半。”
四人立刻迸发出极大的热情,选出自已要经营的地窖。
段晓棠:“彭十二统管,不明白的地方让孟二传信给我。”
第484章
种田游戏
祝明月站在两个新挖的水坑旁边,指挥人手行动。“将劈开的竹子和稻草分别放到两个坑里去,撒上石灰倒上水,顶上盖上木块,防止漂浮起来。”
再看不远处的地窖,补充交待道:“小孩子多注意些,提醒他们别到水坑地窖边玩。”
为方便照看,地窖和水坑都挖在屋子附近。
田庄里有两个小孩子,看起来身形伶仃,祝明月没问过年纪,估摸不超过十岁。
祝明月找到彭十二,“彭庄头,庄上还有哪些缺的,你说说,明天我让孟二一起送来。”
彭十二思量一番,其他需要的种子、牲畜祝明月都会提供,“娘子,暂时没有。”
祝明月:“行,若庄子上有事,你进城去胜业坊五谷豆坊找我。新年前,你们除了照料地窖里的菜,摔些泥胚预备开春建房。”
彭十二暗暗思索,看刚才祝明月等人挑剔的模样,定是不肯住泥胚房的。给谁住的还用说么。
哪怕泥砖房,也比他们现在的屋子好。
以祝明月的性子,现在不肯开工,绝非资金问题。
冬季土硬,挖地需要更大的力气,这是客观的条件限制。再者以当前的风俗习惯,想工人年前年后接着开工,不大可能。工程干半截撂到一边,祝明月难以接受。
不如等开春后,天气变暖,李匠人从繁忙的盘炕工程中抽出身来,一次性做完。
祝明月:“另外,你和村里的佃户商量退租的时候,和他们提一提,年后庄子上招短工。开山挖渠建房都需要人手。”
他们不是本地户,肯定不能照邻里间搭手的规矩,是要付报酬的。
彭十二:“是。”
另一头林婉婉挎着小竹篮,身后家丁扛着锄头。
这一片山岭不比赵大夫村里的山大,原生的药材种类亦不多,只能说聊胜于无。
将现有药材记录一通后,兴致缺缺的下山。
下山后,林婉婉洗干净手,扑到祝明月身上,“祝总,资源不是很丰富。”捡漏肯定是捡不着了。
祝明月:“到时候看,要不要把一些没用的树木,砍了当柴烧,补种其他果树药木。”
林婉婉:“真砍呀!世上哪有全然无用的植物,用处不在东边就在西边。”甚至是她们不知道的用处。
祝明月:“不然你说,往后买来的苗木种哪儿?”
林婉婉挠头,“田间地头行不行?感觉自已是真在玩一个种田游戏,禽舍、工坊一会往东挪,一会往西挪。”
祝明月:“若真是游戏,随便怎么挪动。但这是现实,一个不好减产甚至绝产。”
也就她们不靠地里的产出过活,才能说的如此轻松。
祝明月:“种药材的事,考虑得怎么样?”
林婉婉吐一口气,“赵大夫不是退休回乡了吗,打算去找找他。就算不过来,当顾问给点意见也好。”
林婉婉在药学上瘸了一条腿的事,但凡熟悉的人都清楚。
虽然现在辨药已经不成问题,但多数时候,还是一个趴在《神农本草经》上赵括。
这么一想,身边的赵括真是各行各业都有。
祝明月不懂种植药材,不过都是土里种出来的东西。“到时拨你两个菜农照应着。”
林婉婉解释,“祝姐姐,种药不是种菜!”
祝明月有充分的理由,“挖土浇水这些活计,是你能做,还是赵大夫能做?”
老实说,赵大夫哪怕农家出身,抛下农活从医数十年,挖地的本事恐怕和林婉婉半斤八两。
千头万绪,堆在祝明月眼前。
正如林婉婉所说,她们好像在玩一个种田小游戏。不同的是,游戏中只要动一动手指,就能轻松将农田禽舍工坊安排妥当。
而现实是,一旦工程开启,每时每刻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真实的。
好在她们还有一个月时间,慢慢筹划。
戚兰娘从田地边回来,“明月,看过地里的麦子蔬菜,地力一般。”照品级来分,肯定够不上肥田。
祝明月早有预料,靠河近水,管理如此粗放,原主家估计不怎么细心照料。
若是以前,祝明月说不定直接拿豆渣填地,能挽回一分是一分。
但现在豆渣是可供人饱腹的食物,草木灰和粪便供不上,只能另想他法。
祝明月眼神望向不远处的山岭,“到时从山上挖些腐土回来。”大山是一座宝藏。
戚兰娘不知这种办法,“有用么?”相处久了,也知道几人学识丰富,但通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吴岭等人常腹诽段晓棠路子走的野,其实不是野,她走的是堂皇大道,只是知晓方向,辨不清脚下的路。
只能四处蒙头乱撞,希冀找到最近的道路。
祝明月:“到时试一试,等牲禽养起来就好了。”相信那些大家伙小家伙,造“肥料”的能力。
祝明月忽而想到一件事,“先前处置书籍的时候,你们在书店里有没有见过一本叫《齐民要术》的书?”
赵璎珞:“这是什么书?”
祝明月:“农书。”
戚兰娘迟疑,“农书小众。”看得人更少,书店恐怕没有,更可能是收藏在高门大户之中。
祝明月同样想到这一点,“到时找一找。”
现在真是不便利得紧,想要一本书,捧着钱都找不到,要托关系托人情,大概率还借不到。
现代讲求知识付费,而现在付费也找不到知识,人还嫌弃铜臭。
当初她们处置书籍的时候,将市面上少见的书本内容都抄录下来,留待往后慢慢。
祝明月本质上并不在意,一本书承载的历史,孤本善本,纸书还是竹简于她无异。在意的是上面的内容。
一行人在庄子上“祸乱”一通,留下无数“烂尾工程”,收拾包袱款款回城。
段晓棠回家后,用墨笔在大幅白纸上将田庄地形图拓印下来。暗暗吐槽,画营防图都没这么精细过。
祝明月用铅笔在旁边用小字标注,若有错误,即用面包糠擦去。
几人嘴上说着要建禽舍工坊种药材,实际最关心的还是菜地。
第485章
神神秘秘
祝明月:"蔬菜集中种在一处,由专人管理,不和庄子上的短工、村民接触。"
所谓的专人,要么是她们自已带人去,要么是买人去。
世事变换太快,已经外露的种子无所谓,可其他的作物,尤其是玉米和土豆,要仔细想想接下来该如何处置。
与当前大部分庄园、田庄的粗放管理不同,她们地块小,非得精耕细作不可,将每一块泥土用到正途上。
想必未来好长一段时间,家里都要时不时拿出来讨论一二。不到完工不算完。
次日清早孟二良赶车带着给庄子准备的物资,一路去王才里,周木匠和一个新收的徒弟撘顺风车。
李匠人近来盘火炕的活计做的风生水起,连带着老关系户周木匠也沾光,帮人做了不少炕柜。
不过炕柜这种家具,丰俭由人,加之能做柜子的木匠比比皆是,竞争太大。周木匠倒没那么忙碌。
平板货车上堆满种子、农具和粮食,徒弟身量小,缩在车尾巴上。
周木匠和孟二两一左一右坐在前头车辕上。
周木匠问道:“孟二哥,祝娘子他们真买庄子啦?”长安周边的土地可是天价。
孟二良摇头道:"不是买的,郎君出征有功,王爷赏的。"
周木匠:“段郎君前途无量呀!”
虽然段晓棠的职业路径是个谜,可每年出征的将领那么多,没听说吴岭给人送田庄呀!
周木匠:"我邻居岳家的同乡的亲家在三水,说右武卫剿匪剿得干净,一点没侵扰民间,他们来长安跑商都方便多了。"
孟二良与有荣焉,“所以王爷才赏郎君庄子呀!”
周木匠叹息一声,“段郎君和气,领兵没话说。但明年也不知南衙会派哪一卫。”
哪怕今年左厢军将关中扫荡一新,但土匪和地里野草一般,一茬接一茬。总有人会活不下去,落草为寇。
孟二良是奴仆,只要祝明月他们日子过得下去,外头的风雨就和他无关。反倒看得开些,“明年的事明年再说呗,说不定还是郎君出征呢。”
周木匠只能往好的地方想,“希望如此。”
一车人一路闲谈,很快到王才里的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