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烙出第一张,虎子就美其名曰先尝尝。又没外人,喜鹊让虎子先吃了一张。
“先吃一张就行了,一会儿姐还要做酸菜鱼,外面砂锅上还炖着鸭子呢,你现在吃多了,一会儿可吃不下了。”
虎子闻着香味,又掰出一半递给喜鹊,“姐,那你吃几口。”
第一张饼出锅,就被姐弟俩分着吃了。
等石头和李老爹回来,喜鹊的油渣饼也烙完了。
李老爹吸了吸鼻子,真香啊。
石头说道:“爹,坐这儿歇会儿,一会儿咱就在院里吃,这儿还敞亮,凉快。砂锅里炖的是鸭子,昨天从山里逮了两只野鸭子回来,还有不少野鸭蛋呢。”
“昨天听喜鹊说你了,你这又去了两天,一个人又跑的远了吧?”
“也没敢走太远,不过要带下山太麻烦,要不然我就多逮几只了。”
这味儿闻着是真香,李老爹狠狠的吸了几下鼻子。从闺女嫁人后,他们爷儿俩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虎子把油渣饼先端了出来,喜鹊做的酸菜鱼也出了锅,最后浇上热油,香味一下就飘满了小院。
石头把酸菜鱼端出来,喜鹊又赶紧把香菇和青菜炒了出来。
砂锅里炖的鸭子,直接连锅端上桌。
李老爹看着丰盛的饭菜,乐呵呵的,“这野鸭子炖的一看就烂乎,这要冬天吃才过瘾。”
石头忙说道:“爹爱吃冬天咱再炖,爹,我给你先把酒倒上。”
“行,行,有一杯就行,晚上还得干活呢。”
他们喝着酒,喜鹊又把饭盛了出来,这才坐在石头身边,一家人开始吃。
第
103章
趁着晚上拉粮食
吃完饭,石头又和李老爹说了这次去平丘县城的事。
李老爹听完倒是相当满意,不错啊,去一趟就能赚二十两银子。
“爹,虽然你那儿存了不少粮,但我也想再存些,不能让您一人花这么多银子。”
李老爹乐呵呵的摆摆手,说道:“家里就我和虎子俩人,能吃多少?你把银子存着,这马上就要有孩子了,以后花钱的地儿多着呢。”
“爹放心,我能养的起喜鹊和孩子,趁没涨价,我会再存上一些,万一真乱起来,可是有银子都买不到粮的。”
“行吧,你心里有数就行,虎子跟爹回家吧。”
“爹,你不是要拉粮食到姐这儿吗?我最后再和你回去,我跟这儿先陪我姐。”
喜鹊也说道:“爹,让虎子先跟这儿玩儿吧,回去也是一人在家。”
李老爹不再强求,和石头赶着驴车先回了家。
得提前回去把粮食装车,走时,喜鹊又给他爹捡出来多半篮子野鸭蛋。
家里什么都没养,爷儿俩吃什么全靠买,就是菜地也没以前种类全了。
他们走后,喜鹊先把上午切出来的五花肉炖上。
红烧肉可是爷儿几个都爱吃的,尤其是他爹和石头,有红烧肉下饭,别的菜都可以不要。
这个炖上后,开锅一会转小火,慢慢炖着,这样又酥烂又进味。
另外一只鸭子,喜鹊则是用叫花鸡的做法,弄好后就点火烧了起来。
又把原先收的木耳泡上一把,这才揉了揉后腰回屋睡了一会儿。
虎子则是很精神,吃饱后带着小灰就跑出去玩了。
他也不能光玩儿,还得拎个篮子,他姐吩咐他摘些野菜回来,晚上凉拌。
一下午就摘点野菜,就跟玩有啥区别,先和小灰玩够了,他才去找野菜。
天刚黑时,李老爹和石头拉了第一车粮食回来。
小驴车也拉不了太多,到山脚石头扛下来,也就十来袋。
石头和李老爹把粮食先扛到院里,这个就放在院子中的地窖里。
喜鹊用中午的剩饭做的蛋炒饭,又把中午剩的油渣饼热了下,一大盆凉拌野菜。
装了两大碗,上面还搁着几块儿红烧肉。
先让李老爹和石头吃了晚饭,石头又去村里叫了大牛出来。
“大牛哥,你陪我爹跑两趟,大晚上的拉这么多粮食,我怕不安全。”
石头也和大牛说过,两家共用那个山洞的事,大牛自然是满口答应。他家才多少粮食,这都是沾了石头的光了。
李老爹和大牛赶着驴车回村里拉第二趟,石头则是把院里的粮食放到地窖里。
地窖里还有两袋白米,一袋白面。还有不少喜鹊晒好的干菜,都堆在地窖里。
平常他俩吃面的时候多,看来还得再留出两袋,都磨了面粉。
喜鹊又把一罐儿油让石头放到了地窖里,两大罐油不用全放外面。
第二趟拉过来时,大牛和石头把粮食卸在山脚下,俩人先扛了两袋到了石洞那,大牛举着火把,石头把洞口挪开,俩人这才把粮食背进去。
火把就放在石洞里,俩人又折返回来。
粮食就放在地上,李老爹和大牛赶着驴车又回去再拉一趟。
喜鹊和虎子在这儿看着粮食,石头得来回两趟,才能把剩下的扛完。
虎子张大了嘴,看着他姐夫肩上扛着两大袋粮食,依然健步如飞的
心里不由直叹,看来粮食没白吃,真是劲大。
第二趟扛完,喜鹊和虎子跟着一块儿回去。
桌上放着泡好的热茶,喜鹊先喝了一杯。
这也就是住在村外,若是村里有点什么动静,恨不得多半个村子都知道。
喜鹊真没猜错,李老爹晚上赶着驴车来来回回的,街坊早就注意到了。
“李大哥,这大晚上这是干啥呀?”
“卖粮食。”
街坊不由纳闷,“怎么大晚上的拉呀?”
李老爹呵呵一笑,“这得看收粮的,人就这会儿有空,我是什么时候都成,行了,不耽误你歇着。”
说完,李老爹和大牛又装了十袋粮食在小驴车上。
“叔,还得再拉一趟吧。”
李老爹点点头,“再拉一趟,这些看着多,可要是磨了面粉,刨去麸皮,也损失不少呢。”
大牛心中直叹,喜鹊家真是家底厚,难怪喜鹊说话做事底气足。
也是有李老爹这样的爹给撑腰,出嫁的姑娘底气才足。
第二趟依然如此,大牛把车卸完就和李老爹又掉头回去,拉最后一趟。
喜鹊和虎子在这儿边聊天,边看着放在地上的粮食。
一次扛两袋,石头得来回五趟才能全扛到山洞那边。
说实话,这点距离对石头来说完全不叫事儿,比起爬山轻松多了。
最后一趟扛完,喜鹊跟在石头身边,“累了吧,我这儿早沏好了茶,你赶紧喝两碗。”
“没事,这才几步路,你一会儿准备下,最后一趟弄完,让爹和大牛哥吃点东西再回去。”
“我早就准备出来了,又新蒸了饭。”
“你别等我们,你先吃。”
现在喜鹊可怀着他的孩子呢,他不想让喜鹊也跟着受累。
虎子在一旁插嘴道:“姐夫,你不用管,我看着我姐呢,刚才我就让我姐先把饭吃了。”
石头揉了揉虎子的头,“行,好样的,一会你是跟爹回去,还是睡这?”
虎子从心里来说是想留下的,可他也知道,他爹肯定得带他回去。
“回去吧,要不然我爹一人多孤单。”
这话把石头和喜鹊都逗笑了。
这么小的人,还知道什么是孤单。
等了一会儿,最后一趟粮食也拉过来了。
这次李老爹也跟着一块扛,可是只扛一袋。
三人一块,两趟就扛完了。
石头和大牛把洞口又堵好,又把杂草随意的撒在洞口,不知情的压根看不出这还有一个山洞。
三人就在水潭那洗了脸,洗了手,这才回来。
喜鹊已经把饭都摆在屋里桌子上。
一大盆红烧肉,一整只鸭子放在粗瓷大盆里,还有肉片炒的木耳,油渣炒的青菜。
大牛一个劲的推辞,只是帮着走了几趟,哪好意思还留下吃饭。
“大牛哥,你就别跟我见外了,一会儿我爹还得回去,我也就不让酒喝了,赶紧坐下吃吧。”
李老爹也说道:“又不是外人,坐下一起吃,要不然以后有啥活,哪好意思再叫你。”
大牛这才不再推辞。
三个人今晚都卖了力气,这会儿肚子也饿了。
虎子则是拉着喜鹊的衣袖说道:“姐姐,红烧肉还有吗?”
喜鹊一笑,“有,剩下的我都给你装好了,你一会儿放到车上,明天让爹热给你吃。”
虎子笑着揉了揉肚子,今晚吃的过瘾,明天还有的吃。
第104章
扛米上山
家里的粮食都安排好了,可还有平丘县城粮店订好的粮食。
李老爹走之前就说了,不让喜鹊去了,刚怀上得多休息。
石头也不想让喜鹊跟着去。
喜鹊说道:“爹,乡下女人哪儿有怀上什么都不干的,再说你从县城把粮食拉出来,你和石头扛上山,车总得有人看着吧。”
虎子也帮腔道:“对,我和我姐就在那儿看车。”
石头一听,也对,俩人扛粮食,山下不能不留人。
“爹,这样吧,让喜鹊和虎子都去,您到时候套车拉着喜鹊和虎子一块儿到县城。”
原先石头打算,他先带喜鹊先上山,从山里他再绕道去县城,可喜鹊现在这情况,肯定不能让她跟着爬山了。
“行,到时候我一早过来接喜鹊。”
商量好后,虎子跳上车,李老爹爷儿俩才离开。
其实喜鹊和虎子对他们所说的世道乱感触不深。
太平了这么多年,他们没有经历过什么天灾人祸。就像常听老一辈儿人讲乱抓壮丁,吃树皮,全家逃难饿肚子一点儿感受没有,都是当个消遣来听。
只是李老爹和石头这么严肃的对待这事,才让姐弟俩不由得也紧张起来。
其实很多年轻的和喜鹊一样,虽然家里困难些,但好歹也能吃饱饭。
到了去县城的这一天,李老爹早早的就赶着驴车过来了。
车上还垫着厚厚的一层干草,铺上一个旧褥子。
石头对李老爹说道:“坐小驴车还没我走着快,你们先去,我把家里收拾完了就去追你们。”
李老爹说道:“行,你到县城直接到孙记粮行找我们。”
一路到隔壁县城,得多半天的时间。
到了县城
,李老爹带着闺女儿子先饱饱的吃了一顿。
喜鹊东张西望,实在是从市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爹,你们会不会猜错了,根本就不会有事发生。”
“我也不想有事发生啊,谁不想有安生日子过。”
吃完饭,坐着歇了会儿,李老爹怕今天赶不回去,又到客栈定了两个房间。
拉着驴车到了孙记粮行,伙计看大主顾来了,忙笑着迎了出来。
“大叔来了。”
“说好的今天来肯定来呀,粮食给我准备好了吗?”
伙计忙说道:“我们大掌柜不在,是二掌柜帮忙调的货。粮食就放在后面库房里,现在装车吗?”
“等一下,还有人没来呢。”
也就是话音刚落时,石头就出现了。
“石头哥,你是不是早就到了?”喜鹊看见石头忙问道。
“没有,我也是拐过来看到了驴车,知道你们已经到了。”
李老爹说道:“石头,中午饭吃过没有?”
“吃过了,爹。现在装车吗?”
“装吧,得拉好几趟。”
伙计看着人高马大的石头,这才知道李老爹为什么要等人。就算他们帮着装好了车,卸车时也是个力气活儿,光靠李老爹显然是不行。
店里两个伙计帮着先装了二十袋儿米。
石头一上手就估出差不多一袋儿五十来斤。
县城里散买的人比较多,守着方便,吃多少买多少,很少有一次买这么多的。
伙计一人扛一袋儿,石头则是扛两袋儿,手上还夹一袋儿。
很快把米装上车,李老爹赶着慢悠悠的出了城。
喜鹊背着一个小背篓,出城时买了不少的包子点心。
背篓里还有几个竹筒,里面都灌满了水。出来时,石头就主动把背篓背在了身上。
石头和喜鹊带着虎子走在后面,没走多久就到了岔路口这儿。
从岔路口往东拐,要走一段路才到上山的地方。
这条小路行人就少了,要不是上山,没人从这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