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换做陈可秀,最多就是把方子交给谌小芳,然后再告诉她怎么经营,其余的就不管了。林姐这人吧,即便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依旧很善良,又相信缘分。
觉得能够和小芳相识,这就是上天赐给的缘分,多教她一些也没有关系。
只希望大家都能过得好。
大家忙着秋收,陈可秀这边也忙着带人看房子。
也不知道是不是散播出去的消息有用,有人信了,也想要分点土地,今天镇上有人过来看房子。
也不是别人,就是镇上肉联厂的人,算是林姐比较熟悉的。
对于卖给什么样的人家,陈可秀倒是无所谓,只要价格给的合适就行了。
不过该问的还是要问的,毕竟在村里住了一段时间,要是不知根知底的,跑到村里来住,给邻居们带来麻烦就不好了。
买主是外地的,之前建立肉联厂的时候,是被当成技术员调到这边来喂猪的,姓杨,现在快要内退了。
对方本来也是要计划盖房子的,可是镇上附近即便有土地,那也是公家的,不能给私人盖房子。
就因为这个,一直在纠结,听到林姐说这边有人要卖房子,意愿度非常高。
因为林姐是每天去镇上摆摊,足以说明离得不远,就算继续在肉联厂上班,也不耽误事儿。
又听了林姐的小道消息,说以后可能分土地,回家仔细琢磨了下,也不是不可能啊。
就算是不分土地,把户口迁过来,不是也能有承包土地的资格么。
到时候,把工作让给儿子,老两口带着孙子们住过来,还能种点地,能给家里增添收入,也挺好。
杨大叔和爱人过来看房子的时候,走在路上都觉得挺满意的。
这条路平整,虽然马路不太大,不过因为之前需要开拖拉机过,就算是泥巴路,也被压得很瓷实,看着路都是四平八稳的,不是崎岖小道。
要是房子买成了,孙儿孙女去镇上读书,也不会有危险,就算是儿子们每天从这里去镇上上班,那都不算远。
而且村里还有小学。
听说学费还不贵呢。
就是房子要价高,还得磨一磨。
陈可秀要价一千五呢。
第691章
谈价格
陈可秀没觉得这个价格有问题。
当初盖房子花了一千多块钱,不过加上家具之类的,也花了将近一千三百块钱。
虽说住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这房子在村里独一份,一千五也不算狮子大张口。
不过吧,这笔钱,在这个年头,是一笔巨款。
别说在乡下了,就是在城市里面,这点钱都足够买一个房本的,只是地方不够大。
但是能分土地这一点,实在是太诱人了,杨老头才会想着过来,不成的话,看一眼也不耽误什么事。
陈可秀也没指望直接能成,这个价格确实不低,再说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嘛,成交价格不低于八百就能卖的。
虽然是平房,值得这个价钱,但是对于现在低收入的人们来讲,许多人家一辈子也攒不到这些钱。
看到林姐带了杨家老两口过来,笑意盈盈的把人引进去。
院子足够宽敞,还有院墙,主要是院里都是水泥地。
这几天,陈可秀特意把地都给洗了洗,看着亮堂堂的,别提多舒服了。
杨家老两口看了就觉得欢喜。
进屋里一看,堂屋也挺大的,墙也刷的白白的,几个卧室都有床,甚至还有衣柜。
虽然没有别的家具,看起来就是宽敞亮堂,厨房也是干净整洁的,大灶台够一家人使。
虽说家里人多,不过孩子们只需要两间房,挤一挤住一间房就够了。
家里两个儿子,不过镇上的工作也该换给小儿子了,两老口也可以回到乡下来住,倒是还挺不错的。
哪哪都满意,就是价格上面……
杨大娘开始挑剔,“房子是大,不过屋子也太少了,我家人口多,怕是住不过来的。还有厨房……你家的厨房烧柴怕是不方便吧?”
她挑三拣四的,陈可秀倒是也没不高兴。
挑剔的才是买家。
啥都不说的,那就是没有意向了。
陈可秀把人领到空屋里,指着两边的墙说道,“这屋特别大,现在都没有住过。你看啊,这边可以做一个炕,就是住10个8个孩子都不拥挤。”
“要是不想做炕,村里的木匠也不错,可以做四张上下床,个个都能分开睡,也不会显得挤的。”
“听说您家的情况了,大儿子儿媳,不是在畜牧厂上班,就是在供销社上班,不过镇上没有分房子这一说,家里应该很挤。”
“也听说你们要退休了,工作肯定是要让人顶上,平时上班,也是在镇上,就那么住也挺好。”
“这屋4个屋子,婶婶的叔叔可以到乡下来养老,没事在院里喝喝茶,陪着孩子们在院里玩。孩子们睡三个屋子都行,就是儿孙再多点儿,那也住得过来呢。”
“咱们就退一万步说,实在是住不过来,院子里这么大,还可以加盖两个厢房。”
“对了,现在村里是可以养点家禽,那边那角落里放几个鸡笼,养点鸡鸭鹅的,这日子越过越红火。”
听说杨家人多,陈可秀已经给他家做好了策划了。
现在可没有那种一个孩子一间屋的情况存在,陈可秀也给出了合理的安排,男孩一个屋,女孩一个屋总行了吧。
甚至需要的话,还能出一个上下床的图纸。
听着屋子不多,但想要住十几个人,怎么都是能住得下的。
况且,这户人家在镇上还算殷实人家,儿子儿媳妇都要上班的,镇上的小院儿也不会卖掉,完全是能够住得下的。
陈可秀又补充道,“其实村里现在可以养猪的,你说……到时候养几头猪,拉到屠宰场一卖,这一年两年的就把钱给赚回来了。”
这边只有一个畜牧场,只养猪,就离镇上不远,不过地方根本就不大,还要供应整个市的猪肉。
屠宰场,需要的猪还是挺紧张的。
杨家在屠宰场干活,如果自己家养几头猪拿去当做国营养猪场的猪卖掉,这种操作很简单。
杨大叔一听这话,眼里的精光更甚。
没人比他知道,现在要是能养出猪来卖,是多么的赚钱。
不过还是有点犹豫,“小嫂子,听你说,你觉得明年土地会下放,这点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养猪……会不会被举报?”
现在买肉还是要钱的。
这可是国家的营生,万万抢不得的。
可……要不是真想干这一行,也不会多此一问了。
陈可秀笑了笑,“你到时候盖了猪圈,把猪给养起来,要是有人来抓你,你找我。我男人还是当兵的,也是个军官。”
现在养鸡养鸭都已经很正常了,明年土地下放之后,别说养猪的,有的心思敏捷的都开始承包鱼塘了。
活跃市场经济靠的是什么,不就是要让物资供大于求,肯定会鼓励农业产品的多样化的。
八几年这种趋势还不明显,等到了九几年之后,别说养什么东西要被抓了,国家甚至还会拨点款项扶持。
她说的这话,其实是含含糊糊的,好叫人听起来,这种消息是依靠邵卫国是军官,所以才提前得到的。
在杨老头听来,确实有可信度,双眼都放光了。
养了半辈子的猪,要不是得把位置给小儿子,免得老大不小的还在家闲着,他都不想退。
加上……他家还真的拿得出1500块钱,更加心动了。
毕竟之前是调到乡下来的,安家费有不少钱,这些年都是靠着工资过活。
再加上来的时候,女儿和儿子都已经大了,基本上都能够自力更生,家里吃闲饭的不多。
这种良性循环,即便是家里的孩子变多了,每个月都能存下一点钱。
一年到头,也能攒个一百多块钱,买这间房子后,存款基本上就被掏光,但也不是买不起。
杨大娘还想挑会儿刺,杨大叔却摆摆手,“你这屋呢,我们看上了,一口价,1300块钱,但是户口得你帮我们解决。”
想要到时候能得到土地,户口不在村里怎么能行?
档案在国营公司里,调出来倒也不难,难的是现在土地已经承包了,一家子加入进来,这边村里难道就会爽快的同意吗?
城市户口花多少钱都买不到,要是在之前还搞生产大队那一套的时候,想要加入村里还挺容易的。
可是现在已经开始承包土地,用脚趾想也知道,想要拥有户口,然后划分土地,那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这样一间房,就算是求爷爷告奶奶的找块土地盖房,最后也得花少数块钱,要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不行。
陈可秀点点头,“关于这个我可以周旋,其实土地并没有完全承包完,如果你们不介意,到时候分点荒地,问题不大。”
现在大家承包,都是选的比较好的地方,谁也不愿承包那种犄角旮旯,费的力气大,粮食还不多。
其实土地也是有余有剩的,不至于因为土地承包了,落户在村里就会变得格外困难。
毕竟杨家就在镇上,也算是知根知底的。
再说等分土地的时候,小范围的山林或者是土坡,又或者是河边的沙地,都是要搭着分的。
再说了,现在谁也也不知道明年会土地下放的事情,村里也不会把户口卡的那么死。
听到说可能分荒地,杨大娘就是一皱眉,心里不乐意起来。
第692章
邵建国挺有本事
虽说是从城里调过来工作的,以前大家住的都算是农村,也没谁不识人间烟。
真要是不知道土地的重要性,也不会因为这个事情心动,想要把房子买在乡下。
荒地和好地的区别,那就差得多了。
对于这种质疑,陈可秀自然也有说辞,“就算是分到荒地,或者是山林也没关系啊,大叔以前在肉联厂,也是搞养殖。真要是分到了山林,拿个网把边上一围,就能养好多鸡鸭,什么事儿都不用操心。难不成还真回来种地呀。”
“再说了,就算是村里说你们是后面加入的,能承包的只是不好的土地,等到分土地的时候也肯定是大家抽签,不会厚此薄彼的。”
这话说的杨家老两口都有点沉默,觉得还挺有道理的。
陈可秀笑了笑,“也就是我到时候要离开,要不然我都不卖房子,就算是分到沙地给我,我给种上一片地的西瓜,回头也能卖不少价钱。”
“你们就再考虑考虑吧,买房子是大事,商量商量才行。”
杨大叔杨大婶都点点头,“那行,我们再考虑考虑。不过,你要是能让点价钱,我们还能再谈谈。”
陈可秀只是微微一笑,没再说话。
买家其实很心动了,不必再多说了,等考虑过后,多半还是要买的。
还有时间,价格慢慢磨。
不论任何时候,房子永远都是大家的心头重,杨家有盖房子的意思,算下来,自家的房子合适又划算,跑不了的,不能露怯了。
这个房子值得这个价,要是贱卖,都对不起当初的那些心血。
陈可秀把人送出门,等到老两口,刚走了两步,就扭头和林姐说,“明天你帮忙接一下,我妈帮忙找的城里的那个亲戚,说是明天来看房子。”
听到这话,杨大叔和杨大婶的脚步顿了顿,两人对视一眼,这才继续往外面走。
两人也犯了嘀咕,有些惊疑不定,这房子这么多人买吗?
这种营销话术,放在后世,已经是属于烂大街的了,大家听都懒得听。
可要是放在现在吧,就显得这房子有人抢,挺吃香的,有一种今天不赶紧下手,明天就没了的感觉。
杨大娘难免嘀咕,“其实这房子也挺好,我刚刚敲了敲,都是真材实料的。而且才盖了两年,再住十几二十年应该没问题。”
这么想想,当真也还算划算。
要是合计下来,一千三百块钱,一家人都不用再为房子发愁,距离镇上也不算远,怎么都挺方便的。
主要是自家镇上的房子,不光是地方小,也做了十几年了,还是瓦片的。
现在下雨,里头有两个都是潲水的,一大家子住着,跟老鼠似的,盖房势在必行。
能换一个平房,回头要是真的土地下放,不管的土地是好还是差,那都是不错的。
哪怕以后儿子儿媳妇们都在镇上上班,也有亲戚在城里的,现在好像好多公司都在裁员。
下岗的风气要是也到了镇上,自家的肯定也要被裁两个,如果真能分到土地,眼算是给未来兜底,不管怎么说也不会饿死。
其实还真能赌一把。
杨大叔掏出皱皱巴巴欢腾香烟,夹在手里,划了火柴点了一根,抽了两口才说道,“那就把房子定下来吧,只要这个小嫂子能把户口解决了,咱就不说别的了。”
“啊,现在就定嘛?”杨大娘觉得有点快了。
杨大叔当机立断,“你没听说吗?人家明天还喊人看房子,要是晚了,咱就买不到了。就算是我们来村里找关系盖房子,不盖平房的,就盖瓦房的,怎么着也得四五百块钱,以后屋里还是会潲水,还不如就把平房给买了。”
“行,那我们就回去。”
两人折返回来,还是有点出乎陈可秀的意料的。
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
这么有魄力的人还真不多见。
不过这笔交易眼看就要达成,陈可秀也不会推出去。
能找到买家,且价格超出预期,已经是幸运中的幸运了,哪里还能挑三拣四的。
收了一百块钱的定金,特别讲究的给人写了合同字据。
现在是农历的八月中旬,陈可秀大概至少还得有三个月左右才会搬出去。
在这期间,会帮着杨家把户口的事情解决,等到时间到了,杨家把尾款补齐,就彻底搬出去。
杨大叔得了字据,有些发皱的脸皮都舒展了几分,难得夸了一句,“还挺讲究的,小嫂子办事我们也放心。”
字写的娟秀,条条款款写得一清二楚,没有半点蒙骗人的痕迹,信任度更高了。
自然觉得她之前说的话更可信,挺靠谱的。
出了门,忍不住和杨大娘说,“我看错不了,这小嫂子不是一般人,她给的消息,咱们往心里面过一过。”
“我也觉得是,家人钱都交了,回头就张罗档案的事。你就把工作转给老二,他们的户口移不了,就把咱老两口的还有孩子们的转过来。”
说好的分土地的时候按人口,那岂不是两岁的孙子都有口粮吗?
既然要做就速度一点。
陈可秀这边,既然答应了,要帮忙转户口的事,把手里的事情忙完,就去找大队长。
自然没有空手去的道理,借花献佛,端了一锅林姐的馄饨,去了大队长的家里。
没想到邵建国也在。
邵建国看到她自然没有好脸色,陈可秀也假装没看到她,和大队长的媳妇拉家长,竖起一只耳朵听邵建国是什么事儿。
没想到邵建国真有点出息,在这几年中专分比高中分还高的年代,真让他考上了中专。
考上中专,牛逼的不是这个学历,而是可以转成商品粮户口,那就是城里人了。
他今天过来,也是找大队长拿个证明,回头办档案户口转移资料的。
村委离得远点,所以这边的事,都是找大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