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5章

他转到公社任职的事已经铁板钉钉子了,会上领导公布了这个消息,会下就让他签字了。

驻山川村驻村干部,离家远是远了点,但是那里真的很有挑战性。

用领导们的话说,好好干让全村百姓过上好日子会很有成就感,老百姓也会记得你的好的。

走到村口,就看到了拖拉机来来往往,数十位村民在铺路的热闹场景,瞬间就热血沸腾,干劲儿十足了。

他既然能将通安村带好,肯定也可以带好山川村的。

“杜村长回来了。”

“杜叔,今天开会了?”

“杜大哥,你看这路铺得咋样,合不合格啊?”

“大家都辛苦了,很好,只要我们团结,什么困难都能战胜的,现在我们通安村是不是一天更比一天好了啊。”

“就是,在你的带领下,大家日子都好过了,粮仓满了,腰包也鼓了。”

“我们是不是快要奔小康了?”

“哈哈哈,刚解决了温饱你就想小康,人家小康生活可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你家有楼有电话吗?”

“有楼啊,九楼加一楼,高粱杆夹壁头。”

众人又哄堂大笑。

看着这场景,杜天全心里突然生出几分不舍来。

通安村的社员们是知道他这个人的,从七生产队的队长一直到大队长,大家都明白他有本事有能耐。

但是山川村的村民呢?

怀着几分忐忑回到家里,却见高志远他们在打理鱼。

“怎么这么多鱼?”

“红英她们去河里网的。”

杜红英看着旁边默默坐着的追风,心生愧疚,往往干活的都得不到表扬,回头一定要给追风多几块骨头。

嗯,没错,虽然有肉,但是感觉追风还是更喜欢骨头多一些。

“挺好的。”杜天全笑了笑,杜红英看到老爹脸上有兴奋的表情。

“爹,您有喜事,快分享一下。”

“啥喜事啊。”杜天全嘴角微翘:“是新的任务下来了,明天开始就要去山川村当驻村干部了,往后回家的时间怕都要少一点。”

啥?

陈冬梅愣了一下。

然后反应过来,男人真的成了吃商品粮的公家人了。

“爹,恭喜你高升。”

“升啥升,到哪里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杜红英……这口号人人都会喊,不过,这个时代的人真的很讲奉献:“领导都说了,山川村是我们公社最穷的村,我的任务艰巨得很。”

“不应该啊,山川村紧挨着山川煤矿厂,应该很有发展前景,怎么就成了最穷的村?”

“具体的我不知道,我只晓得三年前山川村就通了电,但是因为交不上电费,拖欠煤矿厂那边太多了,最后是煤厂那边将电线剪了,现在还点着煤油灯呢。”

近水楼台先得月,结果月亮照进去他们没福气看亮光,这还真是挺惨的。

“爹,明天我陪你一起去看看。”

“我正想找你请教请教呢,行,明天一起去看看。”

第两百四十章

主打一个穷

驻村干部,任务可不轻松,要和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指导监督村干部的工作,整顿思想,还要搞扫盲班。

“你是要住山川村里了?”陈冬梅有点担心:“那工作这么忙,到时候吃饭都没个定时,别给整出胃病来了。”

“住村里,不过每周可以回来一天。”杜天全道:“以前听石柱说骑自行车只需要花一个小时就能回来,夏天天长我晚上回以回来,冬天就在那边凑合凑合。”

“吃的你也不用担心,公社派下乡的驻村干部都是在生产队社员家里轮流吃饭,社员吃啥我们吃啥,总也饿不着。”

“那你不是把人家社员的口粮都给吃了,带点米去,去哪家吃就把米给人家。”

“你放心吧,驻村干部都有粮补的,去哪家吃饭就将粮票补给哪家,绝不会白吃人家的,社员家里原本就恼火了,怎么能吃霸王餐。”

“那还差不多,要不然人这看到你这驻村干部来了都躲得远远的。”

大家都哄堂大笑。

杜红英在笑声中有点恍惚,这些事是上辈子都没有经历过的。

以前只知道有驻村干部到自己家来吃饭,那时候娘就会做两个像样的菜端上桌,由爹陪着驻村干部吃,娘带着自己姐弟三人就在灶房里吃。

现在,爹居然当上了驻村干部,果然重生一次很多人和事的轨迹都发生了变化。

大约是受自己这个逆天而生的人所影响吧。

这一晚上,杜红英亲自下厨做了满满一大锅的鱼,让大家伙儿吃了直呼过瘾。

“嫂子,你这厨艺太好了,完全胜过国营饭店的大厨。”赵波夸赞不已。

“臭小子,你倒是会夸人。”高志远好奇的看向他:“以前怎么没觉得你嘴巴这么甜?”

队里柳路平的嘴最油滑,赵波属于老实的类型。

“那是因为我这人只说大实话,不会乱夸人。”

再次变相的表扬杜红英厨艺好。

“其实哪有什么厨艺啊,只要调料到味,生手也能做出好味道的。”

说到这儿,杜红英突然有了主意……唉呀,真如娘所说,自己心多烂肺,一时一个主意的,人只有两只手,忙不过来,根本忙不过来。

第二天一早,杜天全天刚亮就吃了早饭往山川镇赶。

“志远说开小车送你你还不同意,你这人真是遭罪的命。”陈冬梅是心疼男人。

“开啥小车啊,不知道还当我是多大的官。咱当驻村干部的人一定要平易近人,和社员们打成一片才能做好工作,这个你不懂。”

“是是不是,我不懂,当个乡上的驻村干部我就不懂了,以后你当县里的干部的时候那我岂不是更多的不懂的,指不定你还会当陈世美呢。:”

“想啥呢,谁也没有咱陈冬梅美。”说完在婆娘脸上“叽叭”一口,大长腿一蹬一甩腿骑着自行车就走人。

“你个老不正经的。”陈冬梅捂着脸又好气又好笑冲着那个背影喊:“路上注意着点安全,晚点红英他们给你送铺盖和换洗衣服来。”

“知道了。”

该交代的都交代了,婆娘还是这么啰嗦。

杜红英和高志远带着孩子拉着爹的装备到山川村的时候有点不敢相信。

“这里……?”

不应该啊,隔了不到一公里就是山川煤矿厂,结果这村子的条件真的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村子边有一条土马路,因为有拉煤的大货车和拖拉机过,全是坑坑洼洼的,有好几次杜红英都感觉车子掉进坑里了一样,有两次直接颠得她头撞到了车顶,生疼!

土马路两边的房子十有八九都是茅草屋。

有些还是垮了的。

看到有小汽车,那些小孩子就站在那里看,眼里全是好奇。

杜红英看那些孩子穿的衣服东一块西一块的,有好几个孩子还把扣子都扣错位了,长长短短更明显,裤子两个膝盖上都是大大小小的洞,裤脚齐脚踝,脚下……光脚板。

杜红英看着都感觉到脚疼,要知道地面全是一些细碎的煤矸石,里面可是什么都有的,甚至还可能会有铁钉这些。

山川村给杜红英的感觉就是:主打一个穷!

“小赵,就将车停在这里吧,这儿宽一些,有拉煤的大车过也能错得开车。”

“好。”

赵波下车的看到这场景也很感慨。

“嫂子,这边和你们村简直就是天上地下的区别啊。”

“反正我爹这任务艰巨。”

“是块硬肯头。”高志远笑道:“啃下来也有成就。”

“那可不是简单的事儿。”

正说着,就看到一群十二三岁的小孩子背着小背篼拿了小锄头或铁钩走了过来。

“小伙子们,你们上哪儿去?”

穿着军装的高志远问,几个小孩全都停下了脚步一脸崇拜的看向高志远和赵波。

“解放军叔叔。”

“好好看,我长大了也要去当兵。”

“行啊,小伙子们,长大了当兵,来当我的兵。”

“解放军叔叔,您是陆军还是海军还是空军?”

“笨,这两个叔叔是陆军,海军空军穿的军装都不同。”

“有见识。”高志远哈哈大笑:“怎么样,长大了来当我的兵,考虑不?”

“解放军叔叔,真的可以吗?”

“当然,只要你们有文化有本事都可以。”

赵波……队长这话说得可真轻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你的兵,那得过五关斩六将才能得到在你手下训练的机会,考核不通过还得滚回原单位。

听说要有文化。

几个小孩子瞬间就低下了头。

“怎么了,小子们,怎么像打败的了鹌鹑?”

“我们都没上学了,小学没毕业。”

上哪儿学文化去。

“为什么?调皮捣蛋被学校开除了?”

“不是,没钱读书,我爹娘说这么大了不能吃闲饭,让我们不上学了去捡煤炭。”

“所以,你们这是去煤厂里捡煤炭?”

“嗯呐。”

高志远一一摸过他们的头心里一声叹息。

“看来,我得找你们的爹娘谈谈。”

杜红英心里抽了抽,这事儿,高队你也能管?

说真的,这个年代辍学的农村孩子起码占了三分之二,都觉得读书费钱费工,孩子这么大了可以下地挣工分承担家务了,读什么书读书有什么用?

第两百四十一章

硬骨头

杜红英一行被一个叫曹老六的小孩带到了村委办公室找老爹。

“你们来了啊,东西都放这里,我就睡这间屋。”

“条件是不是太艰苦了点?”

杜红英看着这破败的屋子有点担心老爹。

好歹是村委办公室呢,居然是竹篱笆的串架墙,上面也盖的是茅草还透着光亮,这一下雨岂不成了孙大圣的水帘洞?

“是有点艰苦。”杜天全自嘲的笑道:“要不然怎么能体现咱驻村干部的本事来呢?咱们伟人说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点苦不怕。”

“爹,要不,咱把这个屋子翻新一下?”

高志远都看不过眼了,老丈人住得地方真的太简陋了,和他们野外急训有得一拼。

“不用不用,影响不好,驻村干部得和社员群众一起吃苦耐劳。”

“爹,您不年轻了。”都快五十岁的人了,工作要做,身体也要保重。

“至少要将上面的茅草翻盖一下。”

“茅草倒是有,我转了一圈,这山川村别的没有,就是山大草多。”杜天全对女儿女婿道:“村委隔壁就是村小,村小条件也很艰苦,比咱们村的村小差了一半不止。你们去看看,帮我想想办法。”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杜天全第一件事就是摸村小的底,决定要改变一下这里的命运。

“村小只有两个老师,一个教一到三年级;一个教四到五年级。全校只有四十六个学生娃,这不正常。”

通安村村小有三个班,每个班都有三十多个孩子,四年级就去乡中心小学去读书了,就算再穷的人家孩子也要读到小学毕业。

自他当上村长后多次开社员大会就给社员讲一定要重视文化,没文化是睁眼瞎,没文化要吃很大的亏。而且告诫大家,谁家要是不让孩子上学,就扣他家的粮食。

这强硬的措施虽然也有那么几户人家抱怨,但是适龄儿童失学率为零。

“爹,刚才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群孩子说是去捡煤炭,也就十来岁的孩子都没有读书。”

“就是这个问题,这儿离煤厂近,这些社员目光短浅,男孩女孩子都是十岁左右就让去捡煤炭。”杜天全也了解了一个大概:“这样搞要不得,你们帮我想想办法拿个主意。”

村红英……说生意讲经济她还能凑合,说教育自己都是笨的。

“先去看看学校吧。”

村小,也就只有三间屋子,还黑漆漆的,光线也不强。

一个十四五岁的姑娘正在黑板上写字,那黑板都是架在木架上的小小的一块。

老师在写下,下面的孩子就在做小动作了,有扔我一团纸,我用书敲下一你的头,他摸一下手……反正,教室里热闹得很。

“好了好了,不准讲话了,现在是三年级的同学上课,打开课本,我们坊……”

杜红英莫名的替她感觉到累。

明显的,她都生疏得很。

“村小的老师都是代课老师,这位古老师是才初中毕业的,是村里古家的孩子,才上课几天,还有点镇不住堂子。”

杜天全又将几人带到另一间教室,这一间是一个男老师,看样子上了些年纪。

等他一转身,才发现还拄着拐。

“这位说是一位老佑,早些年腿受了罪,好在有文化,就一直在村里代课教高年级。为他教书的事儿村里也有两派,人人认为不应该让老右教,有人说人家有文化教得好,有本事再去找一个来?”

“偌大一个通安村,更是找不出第二个代课老师。上面派来的代课老师也是教不了两天就以各种理由走了,这个村小……难啊!”

杜红英……就感觉自己的老爹当这个驻村干部不容易。

那才是真正的难上加难。

参观完学校,杜天全问女儿女婿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最最主要的是将孩子们都喊回学校来上学。

“失学的孩子至少有一大半,特别是高年级,读着读着就又少了个,今天还有十二个,指不定明天就只有八九个了。”

有些孩子就是看别人不读书他也不读书,丝毫不知道那是因为别有人苦。

有些家长看别人的孩子捡煤炭能有点收入立即让自己的儿子也放下书包背上背篼去捡煤炭。

“目光太短浅了,会害了孩子们的。”杜天全道:“红兵上大学了次次写信回来都告诉我,一定要动员村里的孩子们都上学堂,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通安村的村民我倒是不担心了,就是这个山川村的村民,我还没摸着他们的脉,不知道要从何做起。”

“这是一个考脑壳的问题。”杜红英苦笑:“而且,绝对不会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杜天全……闺女说得都在理。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他的职责。

“山川村的问题多得很,我一个个的解决。”杜天全带着女儿女婿走出来:“这里山多人多地少,每年交公粮都是倒数第一,提留也总是收不齐全。”

所以,老爹这是拿了一个硬骨头。

公家饭皇粮是不好吃。

杜红英严重怀疑他被人算计了。

放着好好的通安村的村长不干,跑到这里来啃硬骨头。

“爹,他们挨着山川煤厂能得到什么便利?”

“有啥便利?我问了村民,村民们说就是吃满嘴的灰。”

这倒是事实,公路两边的杂草上全都是厚厚的灰尘。

“村民们最大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靠种地怕是不行了,公粮提留都交得这么恼火。

“捡煤炭。”

啊?

“捡煤炭,老的小的都在捡,中年人就出工做工分。”

捡的煤炭可以自己烧,也可以卖给私人,一个月总有那么三五块钱的收入,所以大家乐此不疲。

“还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啊,靠煤厂就吃煤炭。”

“因为捡煤炭打架吵架找村干部评理的事儿也不少,几乎每天都把一大半的时间都花在断公道上。”杜天全道:“有时候还会被厂里的人警告。”

啊,为啥啊?

第两百四十二章

村里转转

“你当真以为他们捡煤炭能捡到这么多啊,半捡半偷,自己偷还不算,还要指使家里的小孩子去干,唉,完全就是带歪了。”

煤厂那边能怎么办,就只有找村干部。

村干部也拿着头痛,打不得骂不得说了也没效果,转身照样这样干。

穷山恶水出刁民,杜红英心里就有这么一个念头。

穷,想要生存,他们就顾不上礼仪道德法制什么的,爹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得发展经济。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杜天全又带着女儿女婿小赵和两个外孙走进了村子里。

“常大叔,我今天是在你们家搭伙吃饭吧?”杜天全问一个抽着叶子烟的精瘦老人,据说他是前任村长。

“是呢,杜同志,是在我们家,早上你没来,我家老婆子还炕了两个馍,你等着我去给你拿。”

“不用不用,早上我在家吃了才走的,常大叔,给常大婶说一声连我共多做六个人的饭菜,我女儿女婿他们也在你家吃,呶,这是今天的粮票。”

按规定,驻村干部在社员家里吃一顿给半斤粮票,六个人就是三斤,晚上还有一顿杜天全共给了四斤粮票。

“要不了这么多,两个细娃儿能吃啥,杜同志你给三斤就好。”

“常大叔,我们是按规矩办事,您不能让我坏了规矩。”

常大叔果然不再推辞。

杜红英……这个时代的人其实都挺规矩的。

杜天全又带着女儿女婿他们一行人去转村子,美其名曰了解了解一下村里的情况。

“其实我们可以去煤厂的食堂吃饭的。”杜红英小声道:“爹为什么一定要在那儿搭伙?”

石柱告诉她,煤厂食堂有票也能吃,而且石柱给了她几张票,那是卖东西有些人钱不够用来抵的。

“不是说那个常大叔是上任村长吗,爹肯定是想了解了解情况。”

没去现任村长家吃饭,去的是上任?

“你懂什么,从村小右边第一家起就是这个常大叔,不正好,现任村长也没辙。”

前任与现任,总会有点当权与夺权矛盾,驻村干部一个搞不好就得得罪俩。

听爹这么一说,杜红英……爹行啊,已经开始用上心眼了。

走了两小时,还没走到一大半,主要是,有些村落在半山腰。

“高志远,你是伤员你不准上去了,就带着孩子在这儿等我们。”

杜红英是决定要去看看的,那啥因地制宜搞点什么才行,一定要亲眼所见才有安排。

“小赵,听见没,爬坡这种事儿,我居然会有被嫌弃的一天?”

赵波咧嘴笑……也只有嫂子敢嫌弃高队。

从山底到半山腰,若是高队没受伤,估计压根儿就要不了十分钟。

当你们还在找小路走的时候,他们从来不走寻常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你是伤员你心里没个数?”

杜红英低吼:“肖大夫怎么说的,要是没养后留下了后遗症谁管你?”

“我……”

“咋了?”走在前面的杜天全察觉到了情况不对连忙问“谁受伤了?志远,你受伤了,伤哪儿了?”

高志远受伤的事儿是瞒着家里人的,这一吼完犊子了,老爹知道了。

瞒不过就说差不多好了。

一听伤到了心肺胃那还了得,不准他上山了。

“我问过了,山上有七八户人家,不去了,我也不去了。”大不了明天再去:“咱们再往别的地方转转看看。”

“爹,让高志远就在这儿等,我陪您上去看看。”

杜红英总觉得路过山下不去,山上的村民知道了会有意见的。

“这……”

“小赵,陪着你嫂子他们上去看看,注意安全。”高志远道:“来,儿子,陪你们伤员爹在这儿等着吧。”

两个小子果然就乖乖的留下来,还让杜红英别担心。

“爸爸有我们照看呢,妈妈你快去察看吧。”

啧,两个儿子比高志远还懂事,这是上辈子修了什么福气……不对,上辈子所有的罪都遭完了的,这辈子就该是享福的。

小赵开路,老爹断后,杜红英走在这条山路上不是有点心虚。

两边都是茂盛的杂草,路是真正的羊肠小道。

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一不小心就得摔下去。

“爹,山上有多少人家?”

“听说是七八户,最早是解放前的一户人家因为佃的地主家的房子着了火灾,赔不起就跑到山上来住岩洞。山路陡,那地主也没派人来催,他们就在山上安家了,后来生了几个儿子,儿子们长大就遇上了新社会还纷纷下山娶了媳妇,这不就在山上成了气候,一大家子分了家还住山上,也不愿意搬下山来。”

“那他们不上工吗?”

“不上工,也没分自留地给他们,完全就是不管。”

这是世外桃源啊?

单看这一条进山的路就知道基本与山下断了往来。

“他们下山也只是买点日用品,村民们都没见他们买过粮和肉。”

长年累月的不吃肉?

杜红英不信。

“小心。”

赵波突然出声。

杜家父女俩战战兢兢的看着他。

赵波用手上的树棍撬开了一堆枯树枝,好家伙,路面上有一个铁夹子。

“这个是捕兽夹。”赵波小心的清理开来:“只要一踩上去就跑不掉,力道很大,人踩上去也落不到好。”

“爹……”

杜红英好后怕,要是自己一家子没回来,没有小赵带路,今天老爹不受伤才怪。

“没事没事儿。”杜天全其实也吓住了,不过他是大人得稳住:“我上山去给那几户人家说说,往后这种东西就不要放在路上了。”

赵波看着这条小路心里抽了抽,到底是捕人还是捕兽?

八成是不想人上山去吧。

山里说不定有秘密。

当然,这只是他猜测的。

“要不,我们还是不要上山了吧?”

有捕兽器说不定还有陷阱,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办不到的,太危险了,杜红英开始劝退。

“走都走了一大半的路了,一年总共也上不了几次山,去看看吧。”

杜天全不打算放弃。

小赵只好继续开路。

杜红英……真是不走寻常路的一天啊!

第两百四十三章

山上人家

走了整整一个半小时,杜红英他们才看到了茅草屋。

是的,这在山川村简直就是标配。

几个正在爬树的小孩子看到了他们飞快的跑了两个。

“这是去报信了。”杜天全笑道:“小朋友,你们是在打核桃?”

杜红英这才看到地上不少的核桃,那些核桃树大得一人都抱不下,这……怎么就有点羡慕了呢?

“你们是谁,我们不会和坏人说话。”

“噗”杜红英乐了,坏人说都说自己是好人。

“小朋友,看到没有,这位是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可不是坏人。”

“我有二叔三叔四叔五叔,就没有看到过你这样的叔叔,别以为我们不懂。你是骗子,专门骗小孩子的,”

根据经验只要看着穿军装的赵波就能解决问题。

结果……他们没见过这些,估计着大人也没给普及。

军装光环失效,这一下连赵波都好笑。

“谁来了啊,谁啊?”

几个小孩孩簇拥着一个拄着拐杖满头白发的老人出来,眯着眼睛问:“谁呀,你们是什么人啊?”

“太爷,他们两男一女,一个男的像二爷爷一般的年纪,一个像五叔一样,那个女的像五娘一样年轻……”

杜红英……我可真是谢谢你们,好歹知道我年轻。

“老人家,我是山川村的驻村干部,我姓杜,你叫我杜同志就行。”

杜天全知道,这位就是传说中带着妻儿上山逃难的主人翁。

“噢……”

噢了半晌,老人就是没有下文。

“老人家,您们家的那几个孩子呢,谁最常下山啊,我和他聊聊。”

杜天全知道,这位估计是对时政不懂呢。

“小六啊,去后山喊你大爷爷他们回来。”老人还是很热情:“你们先进来坐吧,小四啊,倒水拿烟。”

杜天全带着女儿和赵波跟着老人进了堂屋里坐了下来。

立即就有开水端上来,还拿了卷烟双手递给杜天全和赵波。

该有的都有,礼数很周全。

“谢谢,我不抽烟。”杜天全平时抽的是叶子烟,女婿给买回来的好烟他一般是揣在身上请人用的,到村民家里他就不抽了。

“我也不抽烟,谢谢小朋友。”赵波从一进门就在打量,他发现一个秘密:山上这一家人生活并不贫困,比村里百分之八十的人日子都好过。

杜红英也有这种感觉。

“老人家,您今年高寿啊?”

“高寿谈不上。”老人微微一笑,我是清光绪二十四年六月生的。”

这可难倒了杜红英,晚清的老人,到底多少岁?

“听我大儿子说马上就是一九七七年了,算下来我大约快八十了,对不对?”

“是的,清光绪二十四年是一八九八年,您老经历了光绪、宣统、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您老才是真正的跨了世纪,是历史的见证人……”

杜红英突然间就觉得赵波好有文化的样子。

这话听起来特别顺耳,瞧瞧,老人都连连点头。

“老了,老了,没用了,早些年听说来了大救星,人人都分了田地,挺好的。”

这还是知道点时政嘛!

“老人家,你们在山上就没有分田土是不是?”杜天全问。

“咳咳咳……”

一阵咳嗽声后就进来了一个五六十岁的男子:“爹,来客人了啊?”

“嗯,说是什么干部,我老了,耳朵又聋听不懂,你来给他们说说。”

杜红英……您老装聋的本事可真是高啊,该听的话一句没落下,不愿意说的事儿就耳聋回避。

“几位客人从哪儿来呀?”

杜天全又介绍了一遍。

“原来是大干部来了,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热情得很过度,让杜天全有一种手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的错觉,他也并非什么大干部,农民洗脚刚上田坎,而且,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摆谱。

“我姓杜,你叫我杜同志就行,我呢是来了解一下你们家的情况,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帮助的。”

“多谢杜同志,我们家……还行,有点小困难自己就能克服,多谢领导同志的关怀。”

啧,杜红英听他说话好有经验,当真是当家人,估计也是时常下山的懂时政。

杜天全了解到这一家人姓陈,是1943年进的山。

“这个山崖叫断崖山,进山的时候山上还有大虫,路不好走,我们一家子住岩洞……”

杜红英发现他们的住房顶屋虽然是茅草棚,但是墙面全是木板,还有二楼阁楼。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