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7章

    她顿了顿,吩咐道:“锦心,等捐款红榜张贴后,你去找殷慧,将各家商户采买田地房舍的事交给她负责。另外,让锦绣去查殷家的底细,能查多细就查多细。”

    殷慧的事只是个小插曲,宋令仪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解救回来的百姓身上。

    她能让周怀瑾帮忙将人接回来,但安顿这些百姓却是她的职责。

    经统计,此次被解救出来的百姓共有二万九千三百八十六人,先统计名字户籍,按县划分区域,然后询问百姓意愿,是愿意回乡,还是在长平城落户。

    宋令仪从刘何王杜四家调了不少人手,花了三天时间将两件事情办完。

    最后呈上来的结果,近三万人中,大半人都愿意去长平城,只有不到一万人愿意回原籍。

    宋令仪看了册子,笑着说:“以前户籍难调动,如今有机会往大城靠近,看来大家都不想错过。”

    锦心补充:“公主,奴婢问过,好些人之所以想去长平城,一是想靠近府城,第二则是因为您在长平城,他们是奔着您去的,说是跟您在一起,真遇上难处也知道该上哪里求助。”

    前两天公主宴请城中富商,还有人嚼舌根,说公主想要敛财,但是捐款红榜张贴之后,所有非议都不见了。

    如今在北地百姓中,公主简直就是活菩萨一般的人物。

    刚刚脱险的百姓们能信任的人不多,既然不能跟着安王去霜城,长平城便是最好的选择。

    宋令仪笑纳了众人的信任,吩咐锦心去请孟耀过来:“天气越来越冷,得尽早将百姓们送回去,让他们找地方安顿下来。”

    锦心刚出去,院门口的小丫鬟进来禀告:“公主,殷慧姑娘求见,说是要跟您禀告田地房铺的售卖情况。”

    上次殷慧没能当面表忠心,却并没有放弃。

    当天傍晚,殷慧就给锦心送来一个婆子:“谢婆婆祖上几代都是医者,谢婆婆年轻时也当过医女,最擅长推拿按摩。民女想着公主舟车劳顿而来,为了溪山城诸事更是忙碌不停,便斗胆将谢婆婆送来,希望能为公主分忧。”

    套近乎的举动很小却很讨巧,宋令仪笑纳了,准备看殷慧接下来还会做些什么。

    结果这几天殷慧什么也没做,只专心忙手头差事。

    宋令仪想着她即将离开,也是时候见一见殷慧。

    “将人请进来吧。”

    殷慧请安过后呈上一本册子:“公主,这是所有捐款商户购买田庄房铺的明细。”

    除了殷慧以外,其他人在购买农庄铺面时都有要求,购置金额不得超过捐款金额的三倍,所以这本册子对宋令仪而言意义并不大。

    不过她还是接过去认真看了。

    殷慧作为殷家的半个当家人,做账自然是没问题的,内容清晰明了挑不出错。

    让宋令仪意外的是,殷慧对每个买主买下该田庄房舍铺面的原因都进行了分析,分析不一定准确,但分析之内夹杂的买主产业和营生却绝对不会出错。

    这与其说是一本账册,不如说是溪山城各大富商的产业分析。

    三天时间能交出这样一份答卷,宋令仪很满意。

    她放下账册问:“殷姑娘,你可有什么理想?”

    这话出来,殷慧的脑海中立刻浮现答案。

    可那个答案有些惊世骇俗,她不知该不该说。

    她微微抬头,结果正正撞上宋令仪的笑眼。

    “有什么话,但说无妨。”宋令仪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威严。

    殷慧双手握拳给自己鼓劲,然后郑重道:“公主,民女确实有一理想,拿回纪家产业,继承外祖遗志,将纪家所酿的酒卖去五湖四海。”

    她不知道公主有没有查过殷家,但有些事情她必须得亲自说。

    “民女的母亲是外祖独女,她自认有责任延续纪家血脉,招赘原是最好的办法,可她一怕引狼入室,二怕招不来好郎君,便与一贫寒学子成亲,两人约定五年后和离,孩子归纪家,纪家则补偿那男子一笔钱。”

    “母亲婚后一年生下民女,她计划再生一子,不管男女都好,然而未等有喜,外祖和母亲外出经商时遇贼,外祖身亡,母亲重伤,父亲成为家中顶梁柱。”

    “母亲提议假戏真做,若再生子随父姓,民女改母姓;若生女则随母姓,二人平分家产,父亲同意,并立下誓言,此后父亲开始经营纪家生意。”

    “三年后,母亲如愿产下一“子”,随父姓殷,半年后却发现是父亲调换的外室之子,真正的女儿已死。”

    “那时父亲掌控半数家业,母亲虚弱,只得一面与父亲虚与委蛇,一面联系纪家旧人暗中夺权。

    “为保民女为唯一继承人,母亲给父亲下绝嗣药,被换的私生子亦死于风寒。可尽管民女已是父亲唯一血脉,但父亲从未想过要将产业传给民女,他一想让民女堂弟继承家业,二想让民女与姑母家表弟成亲,生下殷家孩儿。”

    殷慧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看向宋令仪,这一次她没有回避,目光坚定,语气铿锵的表明志向。

    “公主,民女本该姓纪,继承纪家家业,若将纪家祖产拱手让人,只怕外祖难以瞑目,母亲死后无颜面对纪家祖先!”

    “因此哪怕与父为敌,民女也势要夺回纪家产业!”

    第132章

    暂别

    殷慧跟宋令仪沉默对望良久,久到殷慧几乎绝望,宋令仪终于有所行动。

    她走到殷慧跟前,含笑伸出手。

    殷慧看看眼前纤细的手,又看看宋令仪,一脸的不敢置信。

    宋令仪仍旧是先前模样,不过眼神中带了些鼓励。

    殷慧尝试着将手抬起,慢慢靠近宋令仪的手掌。

    宋令仪主动握着殷慧的手将她扶起:“慧娘,我能助你完成祖父理想,将纪家酒卖遍天下,甚至卖去海外。”

    “但在这之前,让我看看你的本事。”

    殷慧激动得无以复加,颤声道:“公主,民女、民女绝不让您失望!”

    好巧不巧,殷慧离开后,锦绣便带着殷家的资料来了。

    不同于殷慧寥寥几语,锦绣带来的资料十分详细,上面清楚写明殷慧是如何在群狼环伺的殷家进入酿酒坊,又是如何在一群看不起她的老师傅中脱颖而出,成为溪山城都有名的酿酒师。

    酿出新酒,殷慧又是如何另辟蹊径打出名声,从最开始被殷正道忽视,到后来被殷正道打压,再到如今父女二人分权鼎立,但殷慧的势头却一日大过一日。

    聪明又有野心的姑娘,灵魂都闪着光。

    宋令仪忽然决定,就算殷慧不能为她所用,她也要尽力推一把。

    这样特别的女子,合该大放异彩。

    “锦绣,王爷已经接手秦家之事,接下来你便盯着殷家,看能不能找出殷家人,尤其是殷正道的把柄。”

    “奴婢遵命。”

    但宋令仪没想到,她这一安排并没能派上用场,殷慧的动作比她想象中更快。

    在她离开溪山城的前一天,殷正道纳妾了。

    锦心说着最新的消息:“那妾室是青楼女子,今年十五岁,及笄之日刚挂牌就被殷正道瞧见,殷正道一见倾心,当即砸下五千两白银,将人带回家。”

    宋令仪不免疑惑:“殷正道看着可不像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性子。”

    锦心道:“奴婢得知消息后去找过殷姑娘,据殷姑娘所说,那妾室跟殷正道的青梅有八分相似。”

    宋令仪懂了,年轻时爱而不得,那姑娘便成了窗前白月光,心间朱砂痣,如今功成名就,可不得弥补当年遗憾?!

    就是不知殷正道的青梅得知这事儿以后会不会觉得晦气?

    “公主,奴婢有一猜想,不知当说不当说。”

    宋令仪听到这话很是诧异:“锦心姐姐,你何时也学了这种假模假样的客套话,竟还拿来跟我说?”

    “锦心姐姐”四个字一出,威力无穷。

    “是奴婢糊涂了。”锦心拍着额头惭愧笑道,“奴婢想说殷正道纳妾一事,殷惠姑娘似乎早已知情,为此奴婢不免猜测,这事儿或许是殷惠姑娘提前安排。”

    “奴婢从锦绣那里看过殷正道的脉案,他前两年生了重病,大夫交代尽量不要泄了元阳,可如今娇妾在怀,此事怕是难以控制……”

    殷慧这样做的原因也很好猜,弄死殷正道,她就能名正言顺继承产业,以她的手段,再加上跟公主似有若无的关系,不怕镇压不住殷家一群牛鬼蛇神。

    锦心知道公主想要重用殷慧,说话时便有些犹豫,她怕公主觉得她在挑拨。

    宋令仪听到这话后并没觉得有何不妥。

    她只觉得自己还是小看了殷慧,原来殷慧早已铺好路。

    如果娇妾是殷慧准备,那么殷正道两年前那场大病是不是人为也未可知。

    毕竟正是殷正道病后,殷慧才彻底在父女争斗占据上风。

    宋令仪把玩着珠串,兴致盎然道:“跟锦绣交代一声,若殷慧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不遗余力。”

    “待商行的皮货山珍运去京城时,顺便带些纪家的好酒,年前公主府和我爹娘总得各处送礼,今年添上纪家的酒。”

    锦心点头应是:“公主,此事可要声张?”

    “咱们不管,由殷慧自己决定。”

    说完殷慧之事,宋令仪转而说起商行的安排:“我已跟王爷说好,商队在这月二十五启程去京城,也给家里写了信,让他们将消息放出去,货物进京应该能赶上年货采买的热潮。”

    “锦心,你留在这里协助福叔,福叔会随商队回京,你将商行之事安排妥帖再回长平城。”

    “若殷慧在你离开之前成了殷家的主事人,就让她代管商行。”

    *

    冬月二十,宋令仪启程回长平城。

    被解救的百姓已经陆续前往长平城,当地虽有袁彦接应,但她身负使命,也无暇在溪山城过多耽搁。

    相较来时,回去的人要少很多,除了宋令仪身边伺候的人,只有五百士兵随行护卫。

    不过行李倒是多了不少。

    当初抄刘、王、何、杜四家时,粮食、布匹、棉花等物品并没有入库,除了安置被解救的百姓时消耗了一些,剩下全被宋令仪打包带走。

    想着年前有不少喜事,她还特意多买了些红布,新郎新娘的喜服也带了上百套。

    四大家族的铺子被封,大件的东西宋令仪没动,她只挑了不起眼的杂货铺,将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全部带走,为此特意多要了五百将士随行。

    周怀瑾还得留守长平城,直到户部派新任知府来接手为止,因此不能同宋令仪一起走。

    客栈里,周怀瑾将沿路安排一一说与宋令仪听,说完后不忘确认:“我可有哪些地方没说明白?”

    宋令仪摇头:“王爷说的十分详细,我都听懂了。”

    周怀瑾静了片刻,带着些期翼道:“那你可有什么想说的,或有什么想问的?”

    宋令仪抬眸看了眼周怀瑾。

    她心中确实有些问题,但是任何人都给不了她答案,只能自己想清楚。

    好在她并不着急。

    比起那些缥缈旖旎的心思,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她去做。

    她莞尔一笑,明媚欢快,好似晨曦朝阳,点亮了周怀瑾的眼眸。

    “王爷安排周全妥帖,我并无问题。”

    “令仪就此别过,万望王爷珍重,切勿以身试险。”

    第133章

    能干

    宋令仪出发时正好遇上一场大雪。

    路上的积雪一尺多厚,马车无法行走,只能由一部分人在前面铲雪开路。

    这就导致他们的进程极其缓慢,去时三天的路程,回来竟花了八天。

    不过好在所有人和货物都平安到达,这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

    宋令仪到了玉竹新买的住处后狠狠睡了一天,这才缓过神来,有精力关心城内的情况。

    玉竹对城内情况了若指掌,见宋令仪问起便道:“城里原本的百姓现在基本能自给自足,前些日子从长平城送来的百姓也都安排住处住下。”

    “他们领了过冬的衣物,袁大人又动用从蒋家抄来的粮食补贴,成年人三十斗,六十以上老者二十斗,十二岁以下孩童十斗,再加上他们在溪山城拿到的赔偿金,撑到来年开春应该不成问题。”

    “袁大人也张贴了告示,如果真有特殊情况揭不开锅的,经官府查实后可去城内各处善堂吃饭。”

    在被骗的百姓陆续回城时,宋令仪便跟周怀瑾商量,从抄家得来的金银中拿出十五万两银子,给每人发五两银子作为安家费,不分年纪大小。

    这次没让周怀瑾背黑锅,在事情定下来后,宋令仪便写了封折子送去京城……

    宋令仪道:“我不担心长平城,毕竟有我在这儿守着,袁大人也算个负责任的好官,出不了什么岔子。我比较担心回了原籍的百姓。”

    “玉竹,我给你几个地名,你安排公主府的人跑一趟,去看看当地情况,不能叫他们千辛万苦回了家,结果却活不下去。”

    玉竹赶紧应下。

    宋令仪又问城里物价。

    玉竹说:“袁大人有了实权,商户们也不敢乱来,价格倒是平稳,不过随着长平城来了两万多人,城里的杂货铺基本都被买空了,有些人竟私下转卖家里多余的碗碟……”

    宋令仪突然激动拍手,打断了玉竹的话。

    玉竹茫然问:“公主,可是奴婢哪里说得不对?”

    “没有没有,你说得很好!”宋令仪哈哈笑道,“果真是天意!先前我本着便宜不占白不占的想法搬空了溪山城几家杂货铺,原来用处竟在这里!”

    “玉竹,你赶紧带人去将那些货物整理出来,粮食布匹不用管,只挑选了日常要用的东西,然后寻个空铺子拿去卖,至于价格,跟杂货铺定价一样就行。”

    玉竹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意外之喜,赶忙带人去办。

    货物是现成的,空铺面也不难寻,不过半天功夫,杂货铺就开张了。

    玉竹还找了几个人敲锣打鼓,一条巷子一条巷子去通知。

    不到半个时辰,杂货铺人口便挤满了人,若放这些人进去,怕是连货架都要挤倒。

    好在玉竹提前做了准备。

    她选的杂货铺旁边是座空酒楼,所有要买东西的人都被引去酒楼。

    酒楼里贴了杂货铺的货物和价格,亦有伙计介绍,例如茶盏碗碟之类有花样尺寸选择的,还准备了样品。

    大家选好要买的东西去一号柜台排队告诉伙计,然后去二号柜台付钱,再拿着付款凭证到三号柜台取货,全程不用进入杂货铺。

    如此安排,流程虽繁琐,好处也不少。

    杂货铺的伙计省事,不用费心看着货物不说,卖货的速度也快了不少;酒楼地方大,容纳的人也多,大家不用在寒风里等着;一些犹豫纠结拿不准主意的人也不耽误其他人。

    宋令仪听说了玉竹的布置,不由竖起大拇指夸赞:“真是个聪明的姑娘!以前让你在内院打转,实在屈才了。”

    “公主过赞了,奴婢第一次操持这样的事情,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玉竹被夸得害羞,赶紧找了个错处出来,“譬如今日收钱时,称银子找零便花了不少时间,拖慢了进程。”

    宋令仪勉励道:“能发现问题就是好事,明日你便知道要在酒楼里设置一处地方,让大家提前将银子换成铜板。”

    “玉竹,以后长平城的事情全都汇总到你这里,交由你负责,我相信你肯定可以的。”

    玉竹闻言精神一振,腰杆儿挺得笔直。

    她嘴上不说,但心里十分羡慕锦心迎霜和青黛能够独挡一面。

    如今她也有了这样的机会,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办差,以后公主才能放心将更多差事交给她!

    玉竹办事本就认真,有了奔头后更是全力以赴,把杂货铺和粮店打理得有条不紊不说,城里每家06p善堂的情况也都如数家珍,宋令仪问到哪儿,她就能答到哪儿。

    即便是宋令仪没问的事情,她也能说上一二。

    “公主,奴婢注意到城里有两家杂货铺悄悄开门了,他们对外说是进了货回来。不过奴婢找城门口打听了,近日几乎没有货物进城。”

    “奴婢估摸着他们就是看生意好做,被官府盯着又不能涨价,所以故意关门歇业,然后背地里悄摸卖高价。结果没想到咱们的杂货店开门了,眼看生意都被抢走,他们坐不住了。”

    宋令仪对此并不意外:“人要赚钱,无可厚非,只要别太过分,咱们不用搭理。”

    玉竹点头:“公主放心,奴婢知道分寸。”

    玉竹每天早出晚归,将长平城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尽管下雪,也没断了跟周边城镇的联系,大体情况都在掌握之中。

    宋令仪越发觉得当初从周怀瑾那里得来的人,各个都是人才,实在不该屈居后院给她当丫鬟。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