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良心推荐 第350章

    r>

    公社也考虑到了这个情况,开会的时候说了,今年的杂粮按三折算。”

    大队会计赵大中挑了挑眉毛,“往年都是两折算,今年按三折算,好好规划一下,倒也是个办法。”

    所谓杂粮或者粗粮指的是红薯、土豆这些,它们的亩产量能达到3000斤,而后世因为化肥的应用,亩产能达到5000斤,优质的品种甚至可以达到8000斤以上。

    那些亩产达到2000斤的稻、麦、玉米,都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各种农业科技的加持下才达到的产量,放在七十年代,亩产几百斤是正常的,亩产千斤就是高产了。

    赵玉贵看了看妇女主任田腊梅,田腊梅摇摇头,“我没啥说的。”

    目光最后又落到了苏豫身上,赵玉贵象征性地抬了抬下巴,原本以为苏豫不会说什么,却不料苏豫竟然开口了。

    “我研究过咱们元宝村的土壤,它非常适合种红薯,咱们这个地区的气候,也就是淮河靠北一些,如果合理种植的话,可以做到一年两熟。”

    所有人的眼光都刷地落到了苏豫身上。

    这小子平时都是蔫了吧唧的,说他是懒汉子一点也不冤枉他,啥事不做,除了看书,就会吃闲饭。

    让他做个知青点负责人也就是挂个名,一则他是73年的老知青,二则又是大队书记的姑爷,现在大队的知青拢共也就十六个人,平时知青们其实都是沈云川在管着。

    如今考上大学都要走了,突然说出来的话,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赵玉贵皱了皱眉,红薯他们这里也会种,但大多就是在偏僻或者不成用的小地块上种一些,他有些疑惑地问苏豫。

    “那依你说的,两茬红薯该怎么种?

    亩产量有多少?”

    “3月种的7月底收,7月底种的11月收,头茬5000斤,二茬3000斤。”

    苏豫老神在在地说着,事实上他前世确实研究过元宝村的土壤结构,元宝村属于浅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