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86章

    一路奔波,满身疲惫。却顾不上梳洗,先去看望兆佳氏。

    兆佳氏自弘暾去后就瘦成了一把骨头,原本就染上白霜的头发一下子白了大半。她见到十三爷盈盈起身,满脸是笑,温柔的侍候他梳洗更衣,就让他去侍妾那里休息。

    十三对她道:“万岁赐了我一个园子,咱们去园子里住住吧。我也松快松快。”

    兆佳氏不大想去,但也不肯扫他的兴,就问:“园子在哪儿?万岁赐名了吗?”

    十三笑了下,“万岁说要赏我个园子,问我看中哪个,我就把老八的承泽园要来了。”

    兆佳氏愣住了。

    “园子离皇上的园子也近,你过去了也能常去给皇贵妃请安。”十三道。

    听说十三带着兆佳氏去了承泽园,李薇度着四爷的心思就把他们给请来了。

    如果弘昐他们中的一个出了事,她都不敢想到时她会是什么样。

    所以再见到兆佳氏时,看她像是一口气也被夺了半条命去也并不吃惊。她只是握着兆佳氏的手说:“想想你的孩子。”

    兆佳氏疲惫的笑了下,竟然跟她说想从秀女中给十三爷选个好人。

    李薇听她话里的意思不对,试探了下:“你是想……”

    兆佳氏只要不笑,满脸都是苦涩之意,她道:“不瞒贵主儿,我现在心灰意懒,实在不能再侍候我们爷了。就想给他求个好人,能替我好好照顾我们爷。”

    晚上见了四爷,李薇道:“我看兆佳氏的意思是想求个侧福晋。”

    四爷倒是原本就打算在这次秀女中赐两个好的给十三爷。既然弘暾没了,那就让十三爷再生两个吧。没了一个,再生他三四五六个。

    但赐格格和赐侧福晋是不一样的。

    四爷听了放下书,沉吟片刻道:“待朕问过十三再说吧。”

    李薇能猜到兆佳氏的意思,劝了两句道:“我看兆佳氏只怕是……”没几年活头了。“十三爷之后肯定要再娶继福晋的,到时这人的人品性格如何,咱们都不知道。所以兆佳氏才想着先求个侧福晋,看着要是人品过得去,就把孩子们托付给她了。”

    四爷原来想不到这个,听她说起才明白。这下真要好好问问十三爷的意思了。

    大概兆佳氏也跟十三爷提过了,第二天,四爷问的时候,十三爷也说‘这是兆佳氏的意思,我现在也只能由着他了’

    “不然由着我是不愿意再折腾一回的。”十三爷摇摇头,叹了口气。或许在他这个年纪的还有不少男人能梅开二度,他却早就没有这种心情了。

    既然十三爷也是这个意思,李薇就暗示让他们去看人了。

    此时选秀已经开始了,初选过后,秀女们住进了宫里。由太监和嬷嬷们过筛子。亲手办过几次选秀,李薇很清楚身份和家世才是最重要的。像普通旗人家的姑娘,或者家世太低的,除非自已本人十分出众,不管是容貌还是品德都无可挑剔才有可能留到最后。

    而家世比较亮眼的,就算本人有些小毛病,嬷嬷们也不会把人给刷下去。不过李薇把嬷嬷叫过来问话的时候,嬷嬷们的嘴里就会说:“姑娘除了脾气有点硬以外,没别的大毛病。”

    那这个脾气硬就是最大的问题了。

    被嬷嬷们这么说过的人大多都会在李薇这关被刷下,最后会被指给宗室。除非她的家世真的太牛X才会递到四爷那里征求意见。

    弘时很快就被指婚了,他的福晋是最先被挑出来的。格格倒是立刻就指了,选秀结束后秀女归家,让他自己接人进府。

    十三爷的侧福晋也有了。李薇提供的人选挺多,兆佳氏和十三爷选的却是今年已经愈龄的一位秀女。大概兆佳氏看这个侧福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了。

    九月时,弘晖娶继福晋。喜事办得十分低调。

    彼时,四爷已经带弘昐去泰山了。因为圣驾不在京,李薇就照着四爷留下来的话,按规矩赏了而已。

    之后新人磕头也给免了。

    李薇在圆明园里接到四爷的来信,上面写他和弘昐比着爬山,最后弘昐居然输给了他,让他高兴的在信里写‘朕不输少年人矣’。

    她哭笑不得,回信写道‘见秀女,俱青涩,不如臣妾多矣’。

    ☆、第501章

    六月时,弘时就进了工部。

    弘昐去泰山前曾拍其肩笑曰:“终于轮到别人来盖房子了!”

    他的头一个差事就是八爷府改建的昭忠祠。

    以往的府邸都是由内务府收回后修整一番,再备着皇上赏下去。哪怕是索相那样的还把宅子留下来了呢。老宅子那是一家人的精气神儿。哪怕不归自己家了,想起来时也能去转转,至少宅子还在。

    连房子都给扒了,可见八爷是多招皇上厌了。那是连看都不想再看到。

    昭忠祠里供的是武人将士的牌位,前面供着百姓们烧香磕头,后殿则留给皇上或王公们偶尔过来参拜用。再往后由是寺人僧众的僧房。

    八爷府当年获赐时,正是八爷如日中天的时候。真正是座好宅子。

    弘时摇头晃脑道:“可惜啊,风水不好啊,是块凶地。”

    不是凶地,怎么八爷子嗣不多呢?怎么一家子从男到女没一个有好下场呢?

    平头百姓们自然不敢议论皇上阿哥们的事,所以他们嘴里说的都是八爷府风水不好,是凶地,曾经死过几百个人,现在骨头地里还埋着呢,一到晚上鬼哭声声,阴风阵阵。

    连长安街上的人烟一下子都少了不少。

    弘时道:“这下不盖庙也不行了。有英灵震着应该就好了。”

    四爷带着弘昐走了,弘昀那边士绅一体服役的事还粘在手上抽不出空来。弘时头一次独挑大梁,兴奋的连图纸都画了好几份。

    他都一一拿来给李薇看来。

    之前道八爷府原来盖的就不错,弘时看到这好园子,哪怕年久失修,但全推了重来也实在是可惜。所以原来府中花园的地方,他打算改成桃林。

    “桃木避邪嘛。”他道,能种多少种多少。

    花园里池子的地方改成放生池,备着到寺里的人想做好事,放个乌龟啊鱼儿啊什么的。

    另一侧的府中校场,则改成塔林。剩下清雅幽静的小院子改一个备着香客来上香时住。

    他问李薇:“额娘看这样好不好?”

    李薇鼓励儿子,自然点头称好。弘时又道:“额娘你提点儿意见?”

    她没意见,可儿子太兴奋不能给他泼冷水,于是把弘昤和弘昫叫来,让他们兄弟三个商量去了。

    弘昤倒是认认真真的给弘时提意见,还把堪舆图留下来说要认真看一看,过两天把意见综合下写给他。

    弘昫想跟弘时讨论下男人之间的话题,取笑下弘时娶福晋纳格格的美事,话才出口就被弘昤喝止,拉过去一起看堪舆图了。

    弘时的图纸终于定下来了,集合了多人的意见,他也觉得信心百倍。然后他就犹豫是自己先干着,等四爷回来后好邀功,还是先把图纸给四爷送去问下意见?

    他问李薇,因为他更想靠自己做出了一星半点的成绩后再给四爷看,这样他觉得能理直气壮的跟四爷说‘阿玛,儿子长大了’。

    可到底人也不算太傻,所以总觉得这样做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对头。

    他去问弘昀,谁知他的好三哥扔回来一句‘自己想,想不明白你就是个猪脑袋’。

    弘时就跑来问她了,还顺便‘告’了他三哥一状。

    李薇摸摸他毛刺的脑袋,该剃头了。

    弘昀也是为他好。凡是自己体会出来的,都比别人教的要记得牢。

    不过她是额娘,不忍自己儿子闷头瞎撞就点拨一两句。

    “要是额娘,就问过你阿玛再做事。”李薇拿自己做例子,“哪怕是我知道只要是我说的,你阿玛少有驳回来的,那我也要问过他再做。”

    弘时并不是真不明白。他嘛,就是小孩子忍不住想试探下父母能给他多大的自由。

    “在家里,你是你阿玛的儿子,你哥哥们的弟弟。但在公事上就不能论私情。不然你自己身边的奶兄弟出去办事,借着是你奶兄的情份自作主张,你会喜欢吗?”

    弘时点头:“儿子懂了。”

    第二天就把图纸和折子都递到御前去了。折子里写得很清楚,他是怎么想的,弘昤和弘昫又给他出了什么主意,工部的大人们是怎么说的,哪位侍郎帮了他,两位尚书又是如何的和蔼等等。写得八面玲珑的送去了。

    李薇看那折子写得比经年的老吏还要纯熟,问弘时竟然是他自己打的底稿后再润色,再重新抄撰的。

    再问这孩子到现在还没请师爷,用的人就是他的哈哈珠子。

    李薇道:“既然都开始办差了也该有师爷了。让别人给你荐也行,自己看好了招揽也可以。”师爷跟哈哈珠子或伴读是完全不同的。他更像是有功名的奴才。就连四爷都是在康熙末年站稳脚跟后才重新跟他的伴读和哈哈珠子们联络上的。之前完全是当熟人在相处,别的半点话都没跟他们提过。

    她记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四爷的书房里只有一个戴铎。

    现在这位戴先生去哪儿她就不知道了。

    不过看弘时这折子写的,他还真是个天生就能走官场的料子。李薇彻底放了心,这孩子只要开了窍就一通百通了。

    四爷不在京,李薇也要三五天的去一趟畅春园看望太后。

    自从惠太妃和宜太妃也出宫后,宫里暂时也没有要出宫的太妃们了。从十七爷往后的四位小皇叔能接他们的母妃出宫还早得很。

    但畅春园里还是多添了一位太妃,就是早年入宫,却很倒霉的来自蒙古的宣太妃。她几乎从未得宠,一直依附着太皇太后生活。现在太皇太后一去,宫中太医报说宣太妃大概也快不行了,太后就把宣太妃给接到畅春园了。

    这些日子,李薇每到畅春园,都要特意去看望下宣太妃。

    她跟太后是一代的人,不比密太妃年轻。太皇太后走了以后,她就像是也被带走了半条命,很快就老得不成样子了。

    所以就算在畅春园里她也不往太后身边凑,很少主动去陪太后说话。她就这么像是从一个屋子里换到另一个屋子里。

    太医每天都来请脉,但却很少开方子了。据说是因为喝药会败坏了胃口。

    太医道:“娘娘想吃什么吃点,想喝什么喝点吧。这会儿也不必忌口了。”

    宣太妃最爱蒙古奶酪,喜欢吃烤羊肉和马肉,爱吃蒙古炒米或新苏饼,平时就爱喝蒙古茶。

    李薇走进去的时候就闻到了浓浓的藏香味儿。

    太监们正把膳盒往外提。她是在太后那里侍候完太后才过来的,不想这里才刚吃完。

    侍候宣太妃的嬷嬷在一旁悄悄解释道:“娘娘吃不了多少,不过爱摆着看,闻闻味儿。”

    宣太妃现在满嘴都是蒙古话,偶尔才会说一两句满句。她声音低沉,带着点口音,说得又快又急。李薇听不懂太多,不过听得懂的部分都是宣太妃的回忆。家乡碧蓝的天,高高的山脉,一望无际的草原。带着奶臭味的小羊糕,刚出生就会跑的小马驹。

    太后跟李薇道:“她说要是能回去看一眼就行了。”说完叹了口气。

    太皇太后去年没的时候,四爷刚好说要带太后去北巡,去避暑山庄。但一晃就是两年,今年肯定是不行了,明年能不能去还是个未知数。

    就算能去,宣太妃这样的身体,谁敢带她上路?御驾出巡带着病人,万一在路上出了事,添了晦气怎么办?

    太后同情宣太妃,老小老小,现在太后可比以前柔软多了。

    李薇自然要劝太后。她说的是就算当时太皇太后没事,四爷奉太后出巡也不会带宣太妃的。

    正因为太皇太后没了,宣太妃才变得值钱了。大家在怀念太皇太后的时候,把这份情意搁到了宣太妃的身上。

    虽然冷酷,但事实就是如此。

    太后何偿不知?太皇太后一去,她才发现原来她已经这么老了。说不定哪一天就轮到她了。这样一想,她就更愿意做些好事、善事。

    李薇出了个主意:“不如这么着,端静她们也有几年没回来了,不如今年叫她们回来探亲吧。”

    “这个好!”太后一下子就乐起来了,握着李薇的手说:“好孩子,还是你想的周到。”

    李薇笑,问是太后写折子,还是她写折子?太后要写,她就把额尔赫叫来,让她代太后执笔,写折子给四爷。

    太后想自己写,李薇就让人把额尔赫给宣进了畅春园。

    这两年各种事情太多,她不想影响到额尔赫就一直让她躲在公主府里。福克京阿管着内务府,她那边也是消息灵通。年初弘暾事起时,弘昐也被人攻讦,额尔赫就急得想让福克京阿代她上折子,被李薇提前知道给骂了一顿,让她乖乖的,别掺和进来让事情更乱。

    当公主,就别沾朝政。一丁点都别沾。

    现在一切都平息了,她也想见女儿了,就借着这个机会把他们一家都给宣过来。

    额尔赫一见她就眼泪汪汪的:“额娘……”软软的往她怀里一扑,身后的福克京阿眼珠子都瞪大了,想上前扶又不敢。还是玉瓶带着人把额尔赫给拉起来,很有管家嬷嬷特色的慢声细语道:“公主小心肚子里的小阿哥。”

    “已经有了?”李薇大喜。自从福慧后,额尔赫一直就没再怀孕。现在有了也是件好事。

    李薇就让她写信时把这件事也说了,好让四爷高兴高兴。

    这半年他就没开过怀。

    山东境内,御驾行到此处,四爷道顺便去看看此地的士绅一体服役做得如何了。

    这个如何指的是民间有没有骂声。听官员们的话那都是花团锦簇,一句不好听的都没有。

    四爷带着弘昐扮做地主和地主儿子,两人只带了三五随从在山东各地转了个遍。这才拖延了回京的日期。

    这天晚上,弘昐刚从四爷那里回去休息,不一会儿又被叫了过去。刚进屋就听到皇阿玛高兴的声音,“快过来!你姐姐有喜了!”

    四爷把信给弘昐,笑道:“既然接了这个喜信,咱们就回去吧。你额娘在家里估计也等急了。”

    结果刚刚准备好要回京就又送来了一份奏折。

    科尔沁台吉博尔济齐特氏班第,挂了。

    蒙古台吉多,问题在他尚了公主。还是康熙爷的养女,纯禧公主。

    现在是公主递回来的折子。

    公主现在已经是六七十的人了,让她再就地嫁人也不合适。最重要的是,这是头一位抚蒙的公主把老公给熬死了,大清朝没这个先例。对这个公主的处置就显得格外重要。

    随此折子来的还有一封是李薇的信,她认为应该让公主回京养老。公主死后再送回科尔沁下葬就行了。

    宣太妃盼回草原,抚蒙的公主自然也盼着能回到家乡。

    叶落,归根。

    ☆、第502章

    四爷回京,却把弘昐留在了保定。

    他靠在榻上冲着李薇笑:“这是生气朕把咱们的儿子留在外头没带回来?从朕回来后就没对着朕笑一个。”

    李薇笑了一个。

    四爷被逗笑,把她扯到身边,喊张起麟:“把那个青鸾的匣子拿过来。”

    这个匣子还是他送给她的。

    他握着她的手说:“朕一直带在身边儿。”

    这次她没跟他去泰山,他走前就说跟她要一样随身的东西带在身边,好当个念想。

    李薇觉得……有这个必要?

    匣子捧了来,四爷扭开上方的机簧,笑道:“当然朕跟你说要你一样东西,你竟然指着朕身上的衣服说这就是你亲手缝的,都穿身上了。”

    她明白,四爷这是嫌不够诗情画意。

    要说诗情画意,那她还送过他头发呢?不是也带着的吗?

    不过四爷当时的意思是让她再送一个。亲手送,他好亲手接过来。

    “结果,你送了朕这个匣子。”四爷现在想起来都想笑,“还跟朕说,这匣子可以用来放东西。”

    她是走实用角度。出门在外,身边的东西虽然有太监们替他收拾,但还是最好别带些没用的零碎。

    她还给他带了几个戏本子呢,比如那个他一直赞好的《洞萧歌》,这出戏一再改编,年年都要演,她都会哼了。

    听说现在南府挑角儿,头一样本事就是要能唱王大小姐的戏。

    结果四爷拿它来放从家里寄来的信,拿出来居然都是她写的。

    他拿出来一封封的翻,不知道他要找什么。她就给他端了杯茶,坐在一旁等着。

    四爷翻到了,不自禁笑起来,递给她道:“你看,这是你写的吧?”

    李薇狐疑的凑过去,主要是他的笑容好像有鬼一样。跟着一眼就看到她写的那句‘见秀女,俱青涩,不如臣妾多矣’。

    她立刻就感到脸上发烧了。

    四爷还在笑,揽着她把她给拉到怀里搂着,两人一起歪在榻上。

    “这信朕一直放在枕头下。”

    就这还放到枕下!

    李薇就觉得脸上都要着火了。她不得不埋到四爷的怀里去装傻。

    “别躲啊。”四爷忍着笑把她拉出来,搂着道:“朕就在想,朕在外头,不能陪着你,不知选秀选得我家薇薇是不是又泡到醋坛子里了?”

    李薇清了清喉咙,很义正严辞的说:“今年秀女没有好的,臣妾就没给万岁爷挑。”

    四爷也端正严肃的答她:“先紧着宗室吧,朕身边有人陪着,不爱那些生人过来搅乱。”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