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庞二娘竟然不自觉地口舌生津,单这卖相在市井中也算难得了,难怪中午时那么许多人捧场,也难怪圆觉师太喜欢。
庞二娘先夹一筷子松鼠鱼,嗯,酸甜,鲜香,还真是好吃!
庞二娘不由得又多夹了两筷子。
旁边伺候的婢子有些惊讶,二娘饮食一向挑剔,几时这样回筷子过?
再然后庞二娘便又吃了一块玛瑙肉,四五个小翡翠圆子;那猴脑豆腐不知道怎么做的,又鲜又嫩,没有半点豆腥子气,庞二娘也吃了小半碗;这玉尖面竟然有些宫里御宴的品格,玲玲珑珑的,样子漂亮,馅儿也香,不自觉便吃了三个;另一个盘子里的青团子,外面一层是绿的,里面是红色的豆馅儿,并不很甜,但软糯糯的,春天吃着倒也应景儿,庞二娘便又夹了一个
在婢子们惊讶甚至有些担心的目光中,庞二娘不负众望地吃撑了。
沈韶光忙了一会儿过来招呼她,看看桌子上的残羹剩炙和吃饱饭有些慵懒但神情和悦的庞二娘,哎呦,战斗力不错嘛,先前看她那样子,还只当是个吃烟喝风的呢。
自己店里的菜品受欢迎,沈韶光也高兴,亲自去泡了一碗山楂甘草饮子端来给她,助助消化,免得大晚上的吃这么多积了食。
天气不好,晚间的雨稍微大了一点,店里客人并不很多,尤其过了正点之后,渐渐便只剩了庞二娘这一桌了。
沈韶光终于也可以松快松快,端了一杯桂花蜜水过来,陪庞二娘坐着。
雨打在桃花油窗纸上,沙沙作响。灯烛微有些摇动,隔着桌案,沈韶光与庞二娘顺着嘴闲聊。
能聊什么?不过聊些京里的流行风尚,什么牡丹花髻还是略歪一点好看,什么春夏再贴金箔花钿未免俗气,还是贴翠羽的好,什么最近又流行回来了远山眉
“你看我的眉毛,”庞二娘往前凑一凑,“已经改了。”
沈韶光深深地点头,“确实比原先的连娟眉好看太多。那连娟眉怕是专门为干将莫邪的儿子预备的,我们常人画不来。”
庞二娘并不知道“眉间尺”的典故,但也觉得连娟眉并不好看,但奈何宫里流行啊,时世妆,时世妆,不画起来,不显得老土了?
沈韶光觉得这个孩子是中了时尚的毒,时尚跟美,完全是两种东西!为了拯救庞二娘的妆容打扮,沈韶光便把千年以后加布里埃可可香奈儿的名言贩卖给她,“有位姓香的夫人曾经说,‘潮流易逝,风格永存’,你咂摸咂摸,是不是这个道理。”
名言的魅力就在于可以跨越时空,不管什么时代,都可以震人一跟头。庞二娘皱着眉,越咂摸越觉得这话有道理,又琢磨说这话的人,并不知道本朝哪个世家大族是姓香的,但因为自家只是新贵,于谱学庞二娘也没认真学过,便不敢问,只怕在沈韶光面前露了怯。
庞二娘又后知后觉地发现,这沈小娘子竟然于京中风尚所知颇多,她于这市井之中每日柴米油盐的,是如何知道的?
沈韶光淡淡一笑,“潮流虽然易逝,但美是永恒的。”
沈韶光蘸着酒水在桌案上画了一张人脸,跟庞二娘解释何谓三庭五眼,“一般来说,越接近这个标准的,越好看。我们化妆,也是为了描补不足,让五官更接近这个标准。”
庞二娘简直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惊讶地微张嘴巴看看沈韶光,又看看桌案上的酒水画儿,想了想,猛点头。
沈韶光看她孺子可教,便说得越发多了,“前两年流行的红豆朱唇,就那么一点点,放在银盆大脸上,真的美吗?还有开额,”说起这个流行风尚,沈韶光就想吐槽,“把前额头发剃了,弄得额头有朱雀大街那么宽,干吗?想走马车?还是这脸上又是面靥又是花钿的,嫌场地不够,操练不开,要再开拓一块?”
庞二娘“噗嗤”一声笑了,这么多风尚中,她唯一没跟风的就是这“开额”了。确实不好看,但也确实流行,且比各种眉毛形状流行的时候更长。
两人聊着,快起更了,庞二娘才走。临走庞二娘才想起来,今日没等到林少尹,说得高兴,竟然把这个茬儿忘了
沈韶光笑着招呼:“二娘明日再见。”
回去把庞二娘婢子留在柜上的银子扔进小钱篓子,沈韶光眯起笑眼,这里面一定有一两银子的讲课费,知识就是财富啊
庞二娘日日来与沈韶光胡混,混了七八日,小脸都越发圆了,才等来林少尹。
林晏又是加班晚了,犯夜禁回来,看见沈记的灯光,便下了车,让侍从们先回去,自己缓步走进来。
一进门便听到沈小娘子的笑语声,“这妆容也似做文章,需有详略轻重。脸上若眉眼长得好,便突出眉眼,若嘴巴长得俏,便着重点画朱唇,若满脸的浓墨重彩,哪里都想突出,便成了画画儿的调色盘子了”
文章之道,详略轻重林晏转过小屏风,便看见角落中的沈小娘子和庞二娘。
对上庞二娘突然亮起来的眼睛,林晏垂下眼,对她微微颔首,朝对角儿的位子走去。
沈韶光扭头,二娘功夫不负有心人,花了有二十几两银子,总算等来了这位。
庞二娘轻轻碰一下鬓角的桃花钗,抻一抻衣襟,挑眉看沈韶光,用目光问她衣饰妆面是不是妥当?
沈韶光肯定地点点头,今天的庞二娘确实很漂亮,俏丽的桃花妆,撒花衫子,带着股子少女的娇憨,比去年头一次见时那金碧辉煌的样子,好看太多。二娘于化妆打扮上,还是很有灵气的。
“林郎”庞二娘走上前去一福。
沈韶光避去厨房,又拉住要端茶饮出去的阿圆,以免尴尬。
“林郎这么晚来吃饭,衙门间的事果真繁忙。”含笑的少女音。
“在其位谋其政而已。”淡淡的男声。
“林郎是在忙后日上巳节的事吗?那林郎去不去曲江?听闻今年上巳节新科进士要曲江探花,果真吗?”
“是。”却不知道这个“是”是回答三连问里的哪一个。
“听说,当年林郎也是探花郎,是真的吗?”声音中的希冀、娇怯让沈韶光听了都心里一动,少女心事总是诗啊
不过,如此严肃的林少尹居然还有这样风流的经历?但转念一想,也是,以这位的相貌风姿,被挑为探花郎,也不奇怪。这个时候的探花郎还不是进士第三名的专称,而是捡着新科进士里最年少俊美的那个担任的一个临时风雅职务,专司探访名园,采摘鲜花。
“夜深了,女郎尽早回去吧。”越发冷淡的声音。
“儿,儿是想问问”
“女郎回去吧。”庞二娘后面的话被严肃地截住了。
庞二娘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大眼睛泛起雾气来,咬咬唇,跺脚转身走了。
听了门响,沈韶光才让阿圆把茶饮端出去。
庞二娘刚说话时,于三便觉得这林少尹不地道,沾花惹草的,后来听他一口回绝,又觉得他铁石心肠,不知道怜香惜玉。于三皱眉瞥沈韶光一眼,你这是什么眼光?光知道看脸!
沈韶光拿了菜单子出来,笑问林晏:“林郎君今日吃点什么?”
听着沈韶光这冠冕堂皇的“林郎君”,对比刚才庞家女郎的“林郎”,林晏抿抿嘴,“小娘子随意安排就是。”
“好嘞,郎君稍候!”沈韶光收了菜单子,笑道。
听了这声把姓都去掉的“郎君”,就如叫随意一个食客一般,林晏的嘴抿得越发深了。
沈韶光回到厨房,让于三给林晏用嫩韭黄炒鸡蛋,羊角葱炒腊肉,再凉拌个春葵、蒸个豆腐,又亲自把芫荽剁碎,掺在肉末中做了个清淡的水汆丸子。两个人一起做,快得很,一会工夫便成了,再加上椒盐蒸饼,让阿圆用托盘送出去。
过了一会儿,估摸着吃得差不多了,沈韶光出来招呼,“林郎君可还要添些什么?”
林晏顿了一下,垂着眼道:“很好,菜蔬很嫩,圆子也很香,多谢。”
“”哦,玛丽婶婶的苹果派啊!看我听到了什么?这位林少尹竟然夸好吃!这位先生是受了什么刺激?
“林郎君不要客气。”沈韶光假笑。
林晏看她一眼,低头拿起茶饮杯子。
※※※※※※※※※※※※※※※※※※※※
林少尹:祖母说要多夸,但看起来,作用不大啊或者,夸得还是太少?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山支支山、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啾弥
12瓶;桃源涧、清风明月呵呵哒
10瓶;山支支山、呵手试梅妆、清明河上人、青苔绘碧痕、浅凉
5瓶;烟雨江南梦、随便m、小苹果
2瓶;茶叶蛋儿、小兔子、放荡不羁爱自由、呼噜噜、芥末、70号三菇凉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曲江探花郎
上巳节是个好日子,不管是对游春的来说,
还是对摆小摊儿的来说。
沈韶光早早地雇下了两辆骡车,
与于三、阿圆等准备各种食材的成品半成品,只等时候一到,
去曲江边再大赚一笔。
阿圆和于三都没经历过这阵仗,
更遑论阿昌。单知道以前小娘子摆过摊子卖煎饼,不知道现在也可以随时“店变摊”的。
沈韶光得意地跟他们显摆去年端午节摆摊儿的成绩,
“那么几大桶冰镇酸梅饮子,都让禁军的人包了,
别的人再想买也没有了。过完节,那买酸梅饮子的校尉又找过来,我便干脆把方子也卖给了他。”
三人被这一波新的骚操作又震了一下,所以,
方子也能卖?
“卖了多少钱?”阿昌问。
沈韶光卖关子,
“你们猜。”
“五两。”阿昌想了想。
阿圆常帮沈韶光算账,觉得五两不足以让小娘子这般得意,
“十两。”
于三只忙手底下的活儿,
不说话。
“二十两。”沈韶光笑眯眯地道。
阿昌睁大眼睛,
一个酸梅汤的方子,能买好几个自己。
阿圆却没心没肺地拍手,
又由此拓展开来:“那我们做肉的、做玉尖面的各种方子要是都卖了”
阿昌先笑道:“那怎么行?人家把我们的方子都买走,
开了酒肆,
岂不争买卖?”沈韶光对后来的于三及阿昌也科普过与那边云来酒肆的事,
免得不知情吃了亏。
于三到底听不下去了,
“呵”一声,“关键是这种二十两买个饮子方儿的傻子难找。”
沈韶光:“”行吧,道理都让你们说了。
阿圆总结陈词:“还是小娘子厉害!”
沈韶光笑眯眯的,还是小姑娘贴心啊。
转眼便是上巳节正日子。站在去年摆摊子的位置,看着阿昌生火炉子,于三揉糯米团,阿圆打水擦洗桌案,沈韶光不是不感慨的。去年只自己一个人,守着个桌案子,什么都自己忙活,赚个几千钱开心得不得了,再看看现在以后会更好的吧?会的吧?
因是户外,能带的东西到底有限,主要还是做各种花糕,豌豆黄、艾窝窝、青团子、红豆饼、雪花糕之类,都带了馅儿料皮料模子过来现做,免得吹皴了皮子或者弄散了架。
各种糕点卖时,讲究的可以搭配了放在纸盒子里,不那么讲究的就用纸袋装了,或者签子一插,举着吃。
茶饮又更简单,时节原因,并没有冷饮,只茉莉花茶、山楂枸杞饮子,不管是茉莉还是山楂枸杞,都是药铺子弄来的货色,细闻能闻出党参黄芪味儿来。另又加了一道甜汤酒酿圆子,给饥饿的人准备的。
四人小团队把摊子铺展开,几大盒子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花糕摆在摊子最显眼的地方,保证路上游人一眼就能看到。
有人竟然还记得沈韶光,“小娘子做的好糯米粽!”及至看到曾在这儿吃过的艾窝窝,更是欣喜,“以后再不曾吃过这样的好豆馅儿!”
旁边的人好奇,问这豆馅儿有什么特别的?
那原先的顾客竟是个爱穷根究底的考据癖:“某曾专门问过擅饮食之道的友朋,这豆馅儿称‘灵沙臛’,以细腻腴美、甜而不齁者为上,这小娘子做的倒也当得这几个字。”
这客人又科普,据说当年天宝时虢国夫人府灵沙臛做得最好。
虢国夫人府的美食是吃不到了,但现成的曲江边的艾窝窝倒是有,众人听了典故,自然要尝尝这饱含盛唐风流的点心。
一旦聊开了,便有人问沈韶光是不是在哪里开花糕铺子的。
沈韶光跟他们打小广告,介绍崇贤坊的沈记酒肆,又笑着抱歉:“平日也有花糕,却没这么多样数。倒是玛瑙肉、翡翠圆子之类鸡鸭鱼肉下酒下饭菜做得更多。”
又是玛瑙又是翡翠,单听名字已经够美了,买花糕的客人不但不失望,反而越发有了兴趣,信誓旦旦改日一定要去崇贤坊沈记酒肆尝尝这肉和圆子。
于三有些疑惑地看看沈韶光,沈韶光很无辜,他们真不是我请的托儿,这就是回头客的力量啊。
阿圆只在心里称赞,“看看,看看,我就说小娘子只说说嘴,便能引来无数的客人。”
卖过了客流量大的一波,买吃食的开始平缓下来,四个人有空儿歇歇手,聊聊天儿。
阿圆左右张望,“小娘子,那探花郎会从我们这里过吗?”
这个沈韶光就真的不知道了,“你去杏园那边逛逛,兴许就看见探花郎了呢,反正这会子也不很忙。”又对于三、阿昌道,“等阿圆回来,你们也换着去逛一逛,也算上巳节不白来曲江一趟。”
阿圆却摇头,“回回都是我们出去玩,剩下小娘子。这回你去!”
沈韶光笑起来,我早过了追星的年纪了,攒好长时间的零花钱买张偶像演唱会末等座位票这种事早年都干过了,现在很不用老夫聊发少年狂。
于三看阿昌:“你也跟着去。”
沈韶光挑眉。于三只管把馅料放在青团皮子里,包好,又压进模子,一个印着福字的青团糕就成型了。
阿昌笑嘻嘻地摘下围裙套袖,“我跟着小娘子。”
沈韶光被代表了,也领他们的好意,便也摘下围裙,笑道:“那我们出去逛了,一会回来换班。”
沈韶光带着阿昌往杏园方向走去,沿途人很多,想来都是等着看新科进士的。不知道这探花郎是什么时辰开始走马探花,沈韶光不愿傻等,便带着阿昌接着往前走,路上买了一大包的芝麻糖,又给阿昌买了很漂亮的糖画。
阿昌受宠若惊,便是真小孩子的时候也没人这样过,“还是小娘子吃吧。”
沈韶光爱吃甜的,却吃不了太甜的,“你吃吧。不好拿,不然也给阿圆带一个了。”
沈韶光接过那包子芝麻糖抱着,以让阿昌专心吃他的糖画。
抬头看看清凌凌的江水,江上游船,还有偶尔飞过的水鸟,沿岸的垂柳摇曳着,往远处看,一片氤氲的绿色,还真有点“柳如烟”的意思。沈韶光又扭过头看红妆仕女、风流郎君们,一个个翠眉粉面、春衫年少,真好。
在江边吹了吹风,拽了根嫩草茎子叼在嘴里,看阿昌把糖吃完了,便往回走。
经过杏园的时候听说,探花郎们刚过去不久了。
阿昌兴奋:“我们快走,兴许能赶上。”
沈韶光扔了草茎子,与阿昌往前赶,还果真追上了。
人缝里,沈韶光觑着眼看,那两个探花郎果真青春年少,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一个锦绣华服,剑眉星目,薄薄的嘴唇,一副风流样貌;另一个面若敷粉,细巧眉眼,芝兰玉树一般。
哎呦,这届探花使颜值很高啊。沈韶光对比一下自己比较熟的那位往届的探花郎,那位气质有点高冷,冬天的翠柏枝似的,没这么亲民。
这时有不知谁家婢子想要近前,那剑眉星目的探花使想来认识,便让那婢子过去,婢子却是捧上一方绫帕。
那探花使展开帕子瞧了瞧,启唇一笑。这一笑的风流态让无数少女吸一口气,当下便有人似前朝流行的那般把手里的帕子、花枝子朝探花郎们扔去。
两位探花郎笑着骑马往前走。
“啧!啧!少年登科,曲江探花,又有平康名姬送来沾染眉印唇脂的香帕,人生得意,莫过于此啊!”
“四郎也勤奋一些,明年保不齐就是你了。”
沈韶光侧头看身边两位士子,原来那帕子是平康妓人送的,而且还有香艳的“艺术加工”,你们唐朝人真会玩!
见有漂亮小娘子看自己,那两个士子也风流一笑,对沈韶光颔首。
沈韶光干笑一下,挤出了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