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4章

    8瓶;精分的花痴少女言大圆、Imking!、么么扎、萧暮雨、辋川

    5瓶;孤山汀北、Kenosha

    3瓶;小犬222、南下、池鱼思故渊

    2瓶;听风、月光、万年迷、阿关三、autocadsao、audrey、莲色、乖不哭、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红火又开业

    初二,沈韶光去光明庵圆觉师太处坐了半日。

    圆觉师太的《饼经》已经初步写成,

    里面有各式汤饼、烙饼、蒸饼、烤饼,

    有京里贵族之家的牛心熊白饼,有江南小酒肆的桃花杏蕊饼,

    也有阳关旁虬髯汉子做的十来斤重的大芝麻胡饼。

    老师太不只说各种饼食,

    也说人,说风物,

    叙述的是回不去的流金岁月,沈韶光读来是满眼的大唐盛世繁华。

    沈韶光这回连彩虹屁都不吹了,

    只是轻叹:“真好,真好”

    圆觉师太望着她,缓缓地笑了。

    初三日的时候,沈韶光不能免俗地去左邻右舍转一圈,

    说些拜年话,

    送点伴手礼,吃人家点糖果子。

    豆腐坊裘家死活拉着沈韶光要让在其家吃年酒。裘家娘子用山蘑菇炖小母鸡,

    没放那么多调料,

    也没沈韶光那么些瞎讲究,

    一小盆子竖尖冒流的肉,汤浓汁厚。又准备了些油煎豆腐、蒸羊肉之类。

    裘家老媪一个劲儿地让,

    “小娘子尝尝这个鸡”

    “小娘子尝尝这个羊肉蒸得烂不烂?”

    “小娘子尝尝我们大娘煮的好菜肉团子”

    沈记是裘家豆腐坊的大客户,

    沈韶光又教他们如何调味儿,

    开发各种豆腐皮、豆腐干子、豆油皮之类,

    裘家因此多赚不少,

    这回是借着过年安心谢她。

    裘家娘子长得憨,嘴却巧:“阿家又说笑!我这个,在沈小娘子面前哪敢算‘好’?”又对沈韶光道,“虽然粗糙,小娘子也别嫌弃,一定要吃饱。”

    为了表示真心欣赏裘家娘子的手艺,沈韶光着实吃了不少,又盛赞一番,裘娘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中午一通胡吃海塞,晚上回去就只喝了一碗小米粥,就着于三公主备的小咸菜。

    于三公主在做咸菜方面,特别有贵族范儿。一小碟一小蝶,总有六七样儿,有腌菘菜、腌萝卜、腌黄瓜、腌紫姜,有丝儿有块儿有末儿,有点香油的,又醋拌的,有加麻酱蒜泥的

    沈韶光每样儿吃两筷子,一碗粥也就喝进去了,胃也舒服了。

    这样又瞎混了几日,只把筋都玩懒了,终于到了初六重新开业的日子本朝还没有初五接财神的说法,店铺大多过了初五才开张,甚至有不少要等到过完上元节才开门的。

    沈韶光与阿圆、于三等把店里店外打扫一遍,门口上燃了爆竹,小酒肆新的一年便开始了。

    见沈记开了门,便有老食客摸过来。

    沈韶光再道了新年贺词,食客们也回贺,又道,“这些日子委实是想念沈记的菜。昨日去吃年酒,席间竟然也有火锅,只是比此间的差太远。”

    “这几日啊,都是大鱼大肉,嘴里就想于三郎的糖醋菘菜吃。”

    甚至还有干脆把原计划在家里请的年酒搬到这里来的,叫的都是“玛瑙肉”“狮子头”

    “炸子鸡”“芙蓉肉”

    “八宝豆腐”等经典当家菜,再加上一角子绿蚁新酿,末了还要上两笼玉尖面,只吃得宾主尽欢。

    这头一日开张就忙碌起来,要到晚上,沈韶光才有空儿剪华胜。

    初七的人日到了后代,逐渐式微,已经不是全国性的节日了,这时候却还很隆重。

    所谓“人日”,据说源于女娲造人的传说。说女娲娘娘初一日造了鸡,初二造了狗,后面又相继造了猪、羊、牛、马等动物,第七天,终于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造出了智慧的人类,所以初七这天便称为“人日”。

    人日的时候,最流行的风尚是用金箔、绢帛、彩纸等或剪、或折、或扎做彩胜,然后贴在屏风、窗户等处或戴在头上。

    宫里对这种精致漂亮显手艺的东西最讲究,宫女们每年都想出好些新样子来,一则显手艺,博贵人一笑,一则也是打发工夫。

    沈韶光把技能点都点在了烹调上,也匀了一点给读书笔墨,于此时女子传统的针黹刺绣不大在行,但剪纸却很不错,所以沈韶光总坚定地认为自己有一双巧手,针黹不好是因为没空儿练习。

    当时在宫里时,沈韶光剪的五谷丰登图、佳果菜蔬图是内廷膳房的门面招牌,这日哪个去领膳的都要“啧啧”两声。

    别的宫女的人胜、花胜大多小巧,沈韶光剪的彩胜却都比较大,不只大,还复杂细致,那蔬果图中细数有不下二十种水果菜蔬,葡萄挨着梨子,西瓜掩着些樱桃,搭配错落有致,丝毫不乱。

    能剪出这样复杂的图样,主要还是拜美术课学得好所赐,构图做好了,然后便是细致的水磨工夫,剪刻并用的技巧其实并不难学。

    沈韶光先随意剪了几朵简单的花儿练手,看阿圆在身边,一时促狭,便剪了个胖胖的、梳双环髻、叉着腰的人胜给她。

    阿圆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捧着,“真好看真好看”

    对沈韶光这样的手艺,于三和阿昌都有些惊讶。于三拿起沈韶光刚剪完的荷花,看她一眼:“还有这本事”

    阿昌也笑道:“真想不到小娘子竟然这般巧手。”

    阿圆从自己的人胜上抬起头来,一脸的理所当然:“这算什么?小娘子什么都能!”

    阿圆这种盲目粉让沈韶光压力感倍增,刚想解释两句,于三已经幽幽地道:“是啊,什么都行。外面飘的幡子都哭了。”

    沈韶光:“”

    阿昌偷笑。

    阿圆义愤填膺:“幡子怎么了?幡子怎么了?能飘就行了呗?”

    看见自己粉丝的实力,沈韶光不解释了,笑眯眯地安心剪刻起了佳果菜蔬图来。

    因不是头一次剪这个样子,费工夫的图样儿又是过年胡混这两日已经画好的,这时候只拿出耐心用剪刀刻刀慢慢磨就行了。

    饶是这样,也熬到后半夜才算完成。沈韶光不让阿圆陪着,阿圆却坚守一个小粉丝的原则不动摇,披着被子坐在床上看沈韶光剪,直到实在坚持不住歪在了枕头上。

    第二日一早,阿圆饭都没吃,就张罗着去贴这大彩胜。

    阿圆问沈韶光贴哪儿,沈韶光笑道:“贴在外墙,就是前两日老丈贴寻狗帖子、还有楚小娘子贴寻人帖子那个地方。”

    “好嘞!”

    别的小的花儿啊朵儿啊的,阿圆都贴在了店内窗子上、小隔扇屏风上只除了那个胖胖的人胜被藏了起来。

    火红的剪纸彩胜很是招眼,谁从街上过都要扭头看看,然后便知道沈记酒肆开张了,然后便想起沈记各种好吃的来。馋虫这东西,不勾,觉不出来,一勾出来,不满足了它,且回不去。过年前后好些天没来沈记吃饭,还真想呢。

    若说昨日摸过来的都是沈记的铁粉,那今日粉丝大部队就正式回归了。沈记再次爆满。

    云来酒肆还没开张年节,大多数人选择在家宴客,外食的少,故而每年都过了初十才开张。冯掌柜在坊里瞎溜达,看见墙上那火红的柿子枇杷大西瓜还有时不常进出的客人,没脾气地摇摇头,走了。

    ※※※※※※※※※※※※※※※※※※※※

    一小碟一小碟咸菜借鉴了叶广芩老师《醉也无聊》。

    剪纸这个金手指大家不要考据,看个乐呵吧。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无糖酸牛牛

    4个;青青翠微、晨默、甜糖、大飞扬草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丽丽

    70瓶;木头人

    11瓶;小楼昨夜又东风、露葵

    10瓶;自言自语

    8瓶;咫尺经年、小犬222

    6瓶;卡娜卡、Kenosha

    3瓶;蛮蛮

    2瓶;墨墨、三三两两、春泥又护花十全大补药、海登、呼噜噜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月上柳梢头

    正月的节日扎堆儿,过完了人日不两天便是立春,

    然后便是三天不夜城的上元节。

    此时,

    立春流行吃春盘。所谓春盘者,就是用面饼卷菜蔬吃。

    在这个没有大棚蔬菜的时代,

    零度以下的气温,

    “春蔬”一说,更多的是个象征意象词,

    大多卷的还是越冬的萝卜、菘菜、葱之类的。便是宫里,也不过多点芹菜、蒜苗、韭黄而已。

    能得点反季蔬菜着实令人可喜。就像夏天赐冰镇酪浆一样,

    每逢立春日,皇帝都要给贵戚大臣赐春盘,以表达爱重。御史周奉卿立春日得子,又恰恰得了今上御赐的春盘,

    便给儿子取名阿盘,

    颇有点孔子给儿子取名“鲤”的遗风遗韵。

    宫里被当政治礼物相送的春盘做得很是讲究。菜都切极细的丝,红的、白的、青的、黄的,

    分别码放;旁边配面酱、韭花酱、肉酱等四五样酱料;又有一个盘子专门放饼,

    迥异于后代烙的春饼,

    这时候的饼是用加蛋、细盐、麻油搅成的面糊摊成的,香而软。

    从前在内廷膳房的时候,

    沈韶光能吃这样的卷饼三大张,

    再配一碗羊肉糜羹。

    如今虽然没有了那些反季蔬菜吃,

    但也没了束缚,

    沈韶光便尝试复原后世的春饼,

    至于菜不够的问题肉来凑啊。

    先说这饼,摊饼固然快些,但烙的饼更有劲儿,适合卷菜。用热水和面,两块面剂子,中间抹油,擀成薄饼,在平底铛上以小火烙熟。

    各种菜蔬没什么花活儿,萝卜、菘菜、葱都去老皮,只挑嫩的切细丝,这是生菜盘。熟菜则有摊鸡蛋、炒豆芽粉丝、炒豆腐丝之类。

    然后便是各种肉,经典的酱肘子、猪肚儿、熏鸡、酱肉,乃至猪耳朵猪脸不一而足,都切丝,摆在盘子里,谁爱哪样儿,自取便是。

    吃的时候,把两张饼揭开一些,里面抹上面酱,放葱丝、萝卜丝,放各种肉,放鸡蛋、豆芽菜,卷成一个卷儿,便可以张嘴开啃了。

    这样的春盘一推出,便受到了热烈欢迎。一食案的盘盘碟碟,五颜六色,香气扑鼻,普通人家,谁吃过这样讲究、堪称奢豪的春盘?关键,所费不贵,毕竟猪肉便宜。更关键,它是真的好吃啊,本来只是过节应景的东西,竟然成了真正的美味。

    这春盘从立春头一日推出就开始热卖,过了立春,还有不少闻风来尝鲜的;开始还是在店里吃,后来又有不少要外带或外送。一直卖到过上元节,算是稍微阻了一下,但沈韶光觉得,节后还会不断有人来吃,毕竟进了二月、三月,真正的春季菜蔬下来,那时候的春饼才真好吃呢。

    “那时候的菘菜萝卜就不行了,换成春韭鸡蛋,菠菜粉条,肉丝荠菜,如果再加上顶花带刺儿的小胡瓜,这样的春饼”沈韶光一边做包汤圆,一边跟阿圆畅想。

    阿圆咽口口水,接话儿道:“这样的春饼我能吃八九张。”

    沈韶光:“”

    沈韶光看看阿圆的腰身:“阿圆啊,你可曾听过‘二三四月不减肥,六七八月徒伤悲’的话?”

    阿圆干脆地摇头:“没有!”

    身后一声“嗤”笑,不用回头,也知道是于三。

    阿圆想了想,“等吃过了这有菠菜、小胡瓜的春盘,我再减。”

    沈韶光点点头,有个日期就行。

    身后凉凉的声音:“等胡瓜下来,你吃的就是‘夏盘’了,六七八月怕是伤悲定了。”

    阿圆气鼓鼓地瞪于三一眼,不说话。

    其实刚才是沈韶光说溜了嘴,在后世,黄瓜实在是顶容易得的东西,每次吃卷春饼,必有的。

    沈韶光回头警告于三一眼,说笑话哄阿圆开心,“其实春天也有胡瓜,只是不易得而已。说前朝的时候啊”

    只要一说“前朝”,这就是小娘子要讲古了,阿圆、阿昌赶忙竖起耳朵听,便是于三也放轻了手里的动作。

    “有一年元正的时候,圣人要吃胡瓜,派宦者出去采买。这天寒地冻的,上哪儿买去?嗯,就恰碰见有一个人在东市拿着两根胡瓜在卖。宦者大喜过望,便问索价几何。那卖瓜的道:‘五十两银子一根,两根要一百两。’”

    阿圆阿昌都张大嘴巴。

    “那宦者嫌贵,夏天的时候,两文钱买好几根。那卖瓜的道:‘既然嫌贵,就不要买。我自家留着吃。’说着便真个咔嚓咔嚓把其中一根吃了。”

    阿圆和阿昌的嘴张得更大,阿昌喃喃:“五十两银子就这么吃了”

    “宦者着急了,怕他把剩下一根也要吃了,连忙拿出银钱要买,却哪知那卖瓜的又涨价了,剩下这一根就要一百两。”

    于三翘起嘴角,早就知道小娘子说话有机关,果然

    “宦者又嫌贵,那卖瓜的道,‘既然嫌贵’听了这话音儿,宦者连忙给了他银钱,买了那根硕果仅存的胡瓜。”

    ②

    阿圆阿昌哈哈大笑,于三也笑起来,低头接着做丝笼饼。

    这个时候,上元节还不是元宵一统天下的时代,各个人家吃的有肉粥、面蚕、丝笼饼,也有火蛾儿、玉梁糕、油?之类。煮的粥、蒸的糕、炸的饼,各种食物乱战。

    已经这么乱了,就不怕更乱,汤圆必须也要出来刷一波存在感。沈韶光便包了最经典的黑芝麻馅儿汤圆,并把它推荐给上元日来吃饭的食客们。

    本朝人对甜食有偏爱,大多数食客对汤圆接受良好,比如林少尹。

    上元日三天放夜,不闭坊门,全城狂欢,“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这样长时间大范围的士庶万民狂欢,治安是个大问题。

    每逢这个时候,京城便金吾、京兆等多部门联动,争取不出现大纰漏至于谁家婢子与人私奔、谁家进了小贼丢了点银子之类的,却是难免的。

    林晏作为京兆少尹,是主要负责人之一,连着值了两日班,第三日终于可得休息休息。本来想着在家陪祖母江太夫人年老体衰,腰腿又不好,冬天出不得门,出来看灯是不能够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