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章

    “阿兄,你回来了!”江太夫人露出欢欣的笑容。

    林晏笑道,“跟您说了不用等我,别饿坏了您。”

    “哪能不等?阿耶阿娘都不在,我自己一个人吃饭,怪没意思的。”江太夫人先是嘟着嘴,然后又笑了。

    林晏眼形细长,眼尾微微上挑,中间一段却过于平直,算是个非典型丹凤眼,不笑的时候显得有些不好接近,此时眼睛弯起,整张脸都柔和起来,“您今天在家里做什么了?”

    “我与阿长缝香包,今日立夏呢。”

    “哦,是吗?”林晏给祖母盛一晚青菜蛋花汤。

    因着吃饭的只有祖孙俩,为了热闹,并不分食,而是如后世一样,聚在一张大食案旁。

    “就知道你都忙糊涂了!”江太夫人把两碟子糕挪过来,“这是咱们自家蒸的红枣糕,这些是别家送来的,每样捡了一两个,你尝尝哪个好吃?”

    今日朝会廊下食,圣人就赐下了应节的糕饼,回到京兆府,午膳公厨端上的也是糕,回到家又是两盘子糕摆在面前,对上祖母殷殷的目光,林晏笑着拈起一块。

    “我们家今年的枣糕很好,嗯,酪浆放得有点多。”岂止酪浆多,糖放得也多,祖母上了年纪,味觉迟钝,厨下为了照顾太夫人口味,做得口儿重。

    林晏不动声色地喝一口清茶,送下过于甜腻的糕点去,又拈起一个白圆子形状的,一口咬下,糯米皮子颇有嚼劲儿,细腻的豆馅儿,有些宫里胭脂糕的意思,但没那么甜,竟然意外地好吃,“这是谁家送来的?”

    太夫人身后的仆妇回道,“是后门的光明庵。”

    江太夫人也笑了,“他们的慈明师太做得好什锦馄饨,没想到糕也做得好。”

    没有人纠正江太夫人光明庵的主持是圆觉师太,慈明师太是河东静心庵的,且早已于二十年前作古,就如没有人跟她说,面前的是她的孙子,而不是她自以为的长兄。

    江太夫人顺着说起慈明师太做的奶汤鲫鱼来,“汤汁鲜浓奶白,飘着点嫩葱心末,好喝得很。”

    “改日有新鲜的鲫鱼,也让他们炖汤喝。”林晏给祖母夹些笋丝放在小盘中。

    吃过饭,林晏又陪祖母说一会儿话,才退出来。

    书房里,周管家递上今日送礼来的各家礼单和自家回礼的礼单,虽名为送立夏糕,又哪有只送糕的?都是一长串的东西。

    周管家是做老了事的,对收礼回礼这些都自有分寸,林晏只略翻一下便递还给他。

    周管家又笑道:“还有两家庙宇庵堂也送了糕来,按规矩给了压篮钱。”主人既不崇佛,也不信道,对这些上门的出家人,只按京中大规矩走即可。

    林晏浑不在意地点点头,“你看着处置就好。”

    周管家自恃亲近,笑着多了句嘴,“阿郎也该娶新妇了。人情随往有主妇做主才像个样子。”

    林晏“嗯”一声,便低头看起书来。

    周管家被主人“嗯”得有点糊涂,这是听进去了还是随口一应啊?

    今天沈韶光也吃了一天的糕。庵里来了不少烧香上供的善信,过后这些供品自然都归了庵里的尼姑们,也有送糕出去压篮回礼也有夏糕的,以致庵里形形色色的糕饼攒了不少。

    净清捡了其中顶好顶细致的攒了两盘子,亲自送去给沈韶光,笑道:“这两日多谢沈施主指点,才做得出色好夏糕,为庵堂赢了不少脸面。鲁国公夫人、叶侍郎夫人都亲口赞了,说颇有宫中御宴糕点的品格。”没说的是给的压篮钱也较往年更丰厚。

    过年过节寺庙庵堂往人家送吃食,一则是维持关系,一则也是打秋风,正经人家哪有让她们空着篮子回来的道理?都要在篮子里放上一些财物,称“压篮钱”,也算寺庙约定俗成的一种赚钱方式。

    沈韶光自然说让她不要客气。

    “往日吃了多少沈施主的好东西,今日我把供尖留下,施主也尝尝我们的。”

    沈韶光笑道:“那我就尝尝,看哪种出色,回头也依照葫芦画瓢做来吃。”

    净清笑道:“不是我夸,叫我看,再没有比咱们的更好的了。”

    沈韶光越发笑起来。她知道这是净清感激自己帮忙。净清这个尼姑,佛法不见得参悟得多好,甚至人也不算精明,但却忠厚诚恳,庵里的尼姑都信服她。

    沈韶光用还剩的一点腌渍牡丹沏了茶来,与净清一块喝茶吃糕点。

    “这些糕点,净清师父自己去送的?”

    “哪里送得过来?我只走了坊里的几家,并坊外几家相熟的。另外的,都是别的师姊妹们送的。”

    沈韶光点头。

    许是今天着实高兴,净清便顺着说起京里宅门的八卦。

    “鲁国公家越发阔气了,若非早有来往,只怕都进不得他家的门。可见宫里淑妃果真得宠。”

    沈韶光点点头,淑妃确实得宠。

    “不知淑妃是什么样的绝色?”净清低声道,“我看鲁国公夫人虽威严,颜色却并不顶好。不过他家二娘倒是个美人儿。”

    跟人聊八卦最忌讳便是只听而不说,沈韶光跟她科普:“现在的鲁国公夫人是继室,淑妃是前室夫人留下的,却不晓得这位二娘是哪位夫人所出。”

    净清做秒懂状,又道:“看面相,不似亲母女,但相处情形,却亲昵得很。”又感慨,“国公夫人果真仁德淑娴!”

    沈韶光随着她道:“果真仁德淑娴。”

    “二娘不但出落得越发好了,对佛事也越发热心,听说咱们就在崇贤坊,离着国公府不远,便说要过来住几天,拜佛祈福。”

    沈韶光接着送顺嘴人情:“是位善信的女郎。”

    不两日,沈韶光便与这位善信的女郎成了邻居。

    ※※※※※※※※※※※※※※※※※※※※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CJ

    19瓶;闲看秋风、10瓶;飘啊飘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恋爱真人秀

    光明庵占地不多,前院供着菩萨,后院及左跨院住了本庵的尼姑们,右跨院给香客们留着。沈韶光占了两间正房,余下正房三间,厢房六间,净清早安排人打扫了出来。

    因光明庵就在城里,香客们往来方便,少有来此住宿的,这个院子常常空着,也因此当初沈韶光提出借宿,眼睛颇为势力的知客净慈没有一口回绝,反而把她带到了主持面前。

    看净慈吆五喝六地安排杂役尼着意打扫铺陈,又亲自采了院里的牡丹插瓶,对上沈韶光,言谈神色中颇带着点“这才是本庵给贵女的待遇”,倒把沈韶光逗笑了,小尼姑真是童稚可爱

    鲁国公府二娘子到的时候,沈韶光正在院子里鼓捣腌糟鱼。

    前两天贪便宜,买了好些个头儿很小的鲫鱼,炖了一回汤,还剩了不少,刺儿多,做不了别的,又不好储存,沈韶光便把这鱼洗剥干净,晒了起来。

    如今已经晒得多半干,便一层鱼,一层醪糟,一层盐,再一层鱼、一层醪糟、一层盐地码在陶罐里。想着等过几个月天凉了,拿出来焖到刺酥肉烂,咸津津的,还带着股子醪糟香,正好就粥吃。

    门口传来脚步声和说话声,沈韶光扎撒着沾满醪糟的手,抬眼恰对上一张桃花面,全副严妆,两条眉毛又长又粗,几乎画到眉心,正是如今宫里盛行的连娟眉。哪怕被这奇形怪状的眉毛荼毒了不短时间,沈韶光依旧不习惯,小娘子一副盛世美颜,真心有点糟蹋了。

    净清给双方做介绍,“这是在本庵礼佛的沈小娘子,这是鲁国公府女郎庞小娘子。”很是慈悲地把沈韶光的“租住”说成了“礼佛”,经济问题就变成了宗教信仰。

    净清真是个厚道人,沈韶光一笑,擦了手,上前见礼。

    然这样的遮掩,到底骗不过明眼人。庞二娘睨了沈韶光一眼,并不言语,旁边的婢子对净清道:“师太竟然让我家女郎与这贫家女同住吗?”

    净清抿抿嘴,赔笑道,“沈小娘子出身洛下沈氏。”

    本来鼻孔看人的婢子顿时有些讪讪的,看一眼主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鲁国公府是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平叛有功才兴家的,那些本朝定鼎时的开国元勋在世家大族眼里尚称“新贵”,更何况鲁国公府这种?况且现在的鲁国公本事不大,门楣全靠宫里的淑妃撑着。底蕴浅,又是外戚,世家大族提起来,只有撇嘴的。

    沈韶光虽穷,但有个好姓氏,在这个

    “以姓氏骄人”的时代,却是个“贵人”。

    沈韶光含笑看着庞二娘,庞二娘的目光砸在她脸上,到底不情不愿地回了个礼。

    净清有些尴尬,与沈韶光搭讪道:“沈施主这是做什么呢?”

    沈韶光笑道:“用醪糟腌鱼鲊呢。”

    鱼鲊实在不是什么高级口味,庞二娘面色越发不好看起来。怕再起什么争端,净清赶忙对沈韶光点下头,和净慈一同带着国公府一行进了正屋。

    沈韶光在院子里慢悠悠封了陶罐的口,本想放在院内树下阴凉处的,但想了想,现在院子里毕竟不是自己一个人住着,还是莫招人烦了,便搬回了室内,塞在床下。

    西边三间房内犹在收拾着。对这样的室友,沈韶光决定采用“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策略。不过想想,到底是国公府的女郎,有家有业有耶娘,哪有常在尼姑庵待着的道理?所以彼此并不用忍很久。

    然而,对来光明庵住着礼佛这个说法,沈韶光颇为怀疑这位庞二娘子这性子,怎么看也不像笃信佛教的啊。

    可是,她不是来礼佛的又是来干什么的?难道看上了庵里的糕点?沈韶光“嗤”地笑了。

    沈韶光“不过”“然而”“可是”地把人家小娘子调侃了一番,心里终于舒坦了。腹诽,实在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心理治疗方式。

    很快沈韶光便知道了庞二娘来光明庵的目的。

    傍晚,沈韶光买菜回来这会儿的菜比晨间的菜便宜,不过是蔫吧点,不耽误吃,恰碰见庞二娘带着两个婢子在庵门附近散步。

    沈韶光埋汰完了人以后就是个心大量宽的淑女,主动与庞二娘打招呼。

    看沈韶光手里的米粮菜蔬,想起婢子绘声绘色地描述这沈娘子在坊门卖饼,庞二娘哼一声,“没想到与个街头卖饼的为邻!”

    “”沈韶光绷一下嘴角,一时犹豫,不懂礼貌的熊孩子,我到底是替她爹妈管教一把,还是不与其一般见识等着她闯更大的祸?

    沈韶光自谓是个良善人,决定还是帮她爹妈一把,“女郎三国庞靖侯之后,自然是不屑与我等引车卖浆者流为伍的。其实,当年庞军师跟着先主想来也委屈得紧,毕竟先主是贩履织席为业的。”

    先鲁国公行伍出身,富贵以后,也学着体面人,续了家谱,把名字都没留下来的祖宗们编了名号,负责编写家谱的文书门客揣摩主人意思,一气儿把庞家祖宗认到了三国庞统那儿。鲁国公大喜,从此以荆州庞氏自称。

    这种冒认祖宗的事多了去了,毕竟本朝皇帝还说是老子后裔呢,但还是会被较真儿的人嘲笑,然而一般人嘲都是嘲他们作假,沈韶光却嘲出了新花样,承认他们是庞凤雏后裔,却把自己越级碰瓷到了卖草鞋的刘备那儿。

    庞二娘读书不多,因着自家认的祖宗的缘故,被逼着看过一点三国史,听沈韶光说完,反应了一会儿才明白她的意思,不由得气得粉面泛红,跺脚:“你,你”

    却听身后“嗤”的一声笑,沈韶光和庞二娘回头,却是两个年轻郎君,其中一个穿宝蓝圆领袍的,沈韶光认识,那天出宫门时找茬儿的绯衣高官,发出笑声的是另一个着士子白袍的。

    庞二娘惊骇,瞪那穿白袍的一眼,然后粉面含羞地对那位高官行礼,“儿见过林少尹。”

    电光火石间,沈韶光反应过来,这位恐怕就是邻居京兆少尹了,而庞二娘所为何来,啧啧,莫非难道,难道莫非唐代女子果真大胆开放!不由得饶有兴味地看起了恋爱真人秀现场。

    那白袍的也促狭地笑着看同伴儿。

    林晏却只淡淡地对庞二娘道:“女郎无需多礼。”眼梢风扫过沈韶光。

    沈韶光敷衍地给他们补了个礼,林晏点下头,看朋友一眼,当先往前走。

    那白袍士子与沈韶光对上目光,两人同时一笑猥琐的人总是格外容易心意相通。

    ※※※※※※※※※※※※※※※※※※※※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奔跑的狮子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瑞草魁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曲江卖饮食

    立了夏,天气越发热了,沈韶光开始鼓捣各种饮子。

    在本朝,“饮子”这种东西,主要发挥的还是疗疾治病的药用保健价值,要到再过阵子的宋代,才发展成解渴解馋的日常饮品。本朝流行的饮料是酪浆、蔗浆,当然还有日渐被人们接受的茶。

    酪浆到底有些太浓稠腥膻,蔗浆又太甜,加盐加姜加各种东西的茶更是让人一言难尽,沈韶光决定自己熬煮冲泡些消暑解渴的饮子喝,首选当然是酸梅汤,其次是茉莉花茶和绿豆汤,薄荷蜂蜜饮也很好。

    其中,沈韶光又最爱酸梅汤。

    把药饮子店买来的乌梅、山楂、陈皮、甘草等加水熬煮,然后加糖渍桂花。前世沈韶光曾看某大家写的书上说渍桂花要用白糖,不能用蜂蜜,试一试,果然,味道更清爽,大家到底是大家。

    此时也有私人藏冰在市上出售的,只是价钱太高,沈韶光实在舍不得,好在庵里有井,用井水镇一镇,也很入得口。

    这样热的天气,喝着浓酽酸甜带着凉气的酸梅汤,主持圆觉师太赞不绝口,“前朝有筹禅师,造五色饮,其中扶芳叶为青饮,楥禊根为赤饮,酪浆为白饮,乌梅浆为玄饮,江桂为黄饮。酪浆最为人熟知,其余也有仿制者,我也曾喝过几家的乌梅浆,都不如你这个。”②

    沈韶光笑,那当然啦,我这方子可是改进了千年的啊。

    沈韶光又煮泡了茉莉花茶、绿豆汤、薄荷蜂蜜饮等,请主持师太品尝,并道出自己的想法端午日,去曲江边卖。

    圆觉师太虽是出家人,却有点“口不言利”的士人态度,曾对沈韶光一个高门仕女一门心思摆小摊儿赚钱很有点不理解,如今却有些习以为常了,帮她出主意,“绿豆饮到底太家常,不够新鲜,且样数多了,反显不出这乌梅汤的好来,依我看,就乌梅饮,再加茉莉花茶吧。”

    沈韶光却觉得自己熏的茉莉花茶不大好,这自然是跟她前世喝的茉莉香片比。若说乌梅饮尚能煮出六七分后世酸梅汤的影子,这茉莉香片最多有那么一分半分的意思,淡淡的茉莉香聊胜于无罢了,却不知为何合了主持师太的心意大约是因其清淡甘爽中带着些微微的苦,合了文人雅士的情怀。

    沈韶光觉得圆觉师太作为资深吃主儿,建议应该是可取的,便决定届时煮上几大罐子的酸梅汤,再买些冰放上,算是冰饮;另起茶炉,现烧水冲茉莉花茶,算是热饮。

    圆觉击掌,觉得她想得很是周到,多少讲究人,夏天也爱热茶的,且这茉莉花茶刚煎出来时,茶粉上飘着茉莉花,委实漂亮原本还口不言利的老师太,这会子都会做客户分析和产品定位了。

    卖什么喝的还在其次,关键还是吃的。端午当然首选还是粽子,红枣的、蜜枣的、红豆的、绿豆的,这些常规甜粽自然不用说;鸡肉粽、山菇瘦肉粽、咸蛋黄粽这些咸粽标配,似乎也应该让大唐人民开开眼界饱饱口福。

    当初沈韶光初到掖庭,不久便是端午,分了两个米都没蒸黏糊、里面夹了两个红枣的粽子,她还以为那是女奴待遇总比窝窝头好吧,要什么自行车?及至后来情况好转,还在御厨帮了一阵忙,这才知道,便是皇帝吃的,也不过三两种馅儿,只火候更足些罢了。关键,他们又爱往上浇蔗浆想想就腻喉咙。

    另外,因着艾窝窝在庵里试水,大受欢迎,沈韶光决定提前做好馅儿,再现场制些艾窝窝。

    又要准备材料,又要雇车,又要制作,多亏庵里有大锅灶,沈韶光借了煮粽子,掌厨的尼姑和杂役尼也帮忙,忙忙叨叨到端午前夜入了更,才算准备好,第二日一开坊门,沈韶光便坐着租的驴车,拉上各种食材器具,奔赴曲江。

    崇贤坊在城西北,曲江在城东南,离着实在不近,但沈韶光到时,居然尚算早的,让她找着个不错的地方摆摊儿。这里离着江面不远,面对大路,不远处有供人休憩的凉亭走廊,旁边几棵亭亭如盖的大树,甚至树下还有两块乱山石,可以坐下歇歇脚。

    沈韶光暗叹自己好运气,然后快手快脚把桌案支上,摊儿摆开。等到热粽子的锅冒起了热气,烧水的壶开始刺刺拉拉地响,手里的艾窝窝也包了有二三十个时,曲江畔的游人才多起来,而等太阳都晒了,宝马香车的贵人们才络绎到了。

    这曲江边儿也有卖吃食的,但一般都是携个筐篮,沿街叫卖,少有沈韶光这大费周折“铺陈”起来的,经过的人不免要看两眼,看的人多,买得自然也多。

    粽子卖得不错,听说有肉馅儿的,接受能力颇好的大唐百姓果真有不少愿意尝尝,但还是不如颜值胜出的艾窝窝和冰凉酸甜的酸梅汤,而文人雅士的茉莉花茶却因“曲高和寡”,当然也可能是夏天卖热茶的不合时宜,而乏人问津。

    沈韶光一边捏着艾窝窝,一边忧心着今天早晨花不少钱在冰藏铺子买的冰,虽然放在小箱子里里三层外三层的用小棉褥子裹着,但依旧越化越多,照这样儿后面两桶酸梅汤恐怕会没冰可用了,又顺便听路人闲聊。

    两个士子模样的在聊天子驾临江边看赛龙舟的事,感慨遗憾“无缘得见天颜”,沈韶光也很是感慨遗憾皇帝看船赛都是在皇家曲江别苑的楼阁上,断没有沿街溜达的道理,要是把在皇宫里遇见皇帝那几次机会挪到这里该多好,那样就可以碰瓷儿国家首脑打广告,鼓捣个类似“康熙鱼头”“乾隆爷烧鸡”“老佛爷肉末烧饼”的“圣人酸梅汤”“御用艾窝窝”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广告词都是现成的套路:“圣人正看龙舟,突觉口渴,恰看见路边上有个卖酸梅饮子的小摊儿喝罢,暑热全消,浑身畅快翰林学士诗云”沈韶光哽住,虽在掖庭念了两年书,也学了作诗,到底不是这块料,做出来一股子打油味儿。

    虽没能“巧遇”皇帝,但富贵人倒着实有一些图个“野趣儿”的,十个钱一碗的酸梅汤,沈韶光给灌了一水壶,又单给加了小块的冰,对方竟然给了足有二两的小银锭。

    天价酸梅汤啊!求这种富豪顾客越多越好。

    “你这是什么饮子?”一个革靴明甲的军官过来问。

    “是乌梅饮子,放了山楂、甘草,又加了冰,最是解暑的。”沈韶光突然福至心灵,“郎君且免费尝一碗试试?”

    军官看一眼沈韶光,点点头,“也好。”

    沈韶光盛了一碗递给他,军官一饮而尽,然后便决定把剩下的包圆了!

    军官让几个兵士来搬,沈韶光非常大方的把剩下的冰都用上了,罐子也作价卖给了他们。

    还没到正午,龙舟还没开赛,已经售罄一样饮品了。算一算,这些酸梅汤竟然赚了好有五六千钱,快赶上卖煎饼两个月的利润了。

    沈韶光心情甚好地接着做艾窝窝,却转眼看见那边凉亭里一群贵女,其中一个挺熟庞二娘子。

    ※※※※※※※※※※※※※※※※※※※※

    叶广芩老师《豆汁记》

    ②根据《大业杂记》,有改动。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方羊羊

    10瓶;阿关三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江畔的风月

    “听闻阿庞最近住在庵堂礼佛祈福呢?”一个穿金泥石榴罗裙的少女笑道。

    庞二娘站在亭子边儿上,听少女这一问,有些受宠若惊地一笑:“正是。”

    “不知是哪家庵堂?”石榴裙少女笑吟吟地追问一句。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