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听了张小碗的话,两个小孩看了看刘三娘,咽着口水不说话。他们已经知道,他们大姐要是好几天没回来,总是会弄点好吃的给他们的,就像上次那样。
可刘三娘还在,他们不敢明言贪嘴,只是用着渴望的眼睛看着张小碗。
“卖活物的那个客栈里,老板老板娘都是心地极好的,厨娘婶子也是,听了老板娘的吩咐,那个厨娘婶子这次给了我不少吃的……”张小碗把油纸包拿了出来,又把她的那份包着的钱给了刘三娘,说道,“娘你数数,东西我去热热,回头你跟爹来灶房吃,就不摆屋里头吃了。”
说着,张小碗就要牵两小孩的手。
“等等,换个衣服。”刘三娘拦住了她,进了屋,又拿出了一件新的薄棉衣,极适合春天里穿。
“娘做的?”张小碗愣住了。
“换着吧。”刘三娘仅淡淡地说了这么一句,眼睛瞥了张小碗满是冰疮的手好几眼,那手已经肿胀得就像个蒸得
发胀了的馒头,只不过张小碗手上这个是又红又黑的,极其难看。
张小碗犹豫了一下,但身上的味实在太重了,她本来还想穿着一晚,明早早早洗了,晒干再穿,可没想到,一回来就有件新衣裳,她也忍耐不住,接过衣服换了过来。
“谢谢娘。”身上的臭味顿时少了一大半,张小碗不禁笑了,不过她性格不是什么腻歪的人,说了一句后,就拉着两个眼羡地看着她的新衣的弟弟出去了,手里还拿着油纸包。
到了灶房打开油纸包,里头竟然还有好几块肥肉,这看得张小碗都不由吞了吞口水,不要说两个小孩了,在柴火的光里,他们的眼睛盯着油纸包的眼睛亮得贼亮贼亮,连嘴里的口水都咽了好几道,在寂静的黑夜里响得亮敞。
想也不想,张小碗看着这肉的成色也知道这不是别人吃了不要剩下的,怕是拿着肉做了菜克扣了客人下来的,那个厨娘大婶把好的都给了她了,她可真是又遇着好心人了。
对一户一年到头也吃不几顿干饭的人家来说,这成色看着好的肥肥的肉简直就让人移不开眼睛,就连张小碗都有点把控不住嘴里不停蔓延的口水,事实上,不到这份上,她也不知道她有这么渴望着冒着油光的肥肉,哪怕先前在路上那天晚上歇息时她还吃了一顿鸡肉,也没解了她现在的身体内那不由自主渴望油水的渴。
但这次她是不能像上次一样贪得连鸡骨头都敢嚼碎了吃了,她只能若无其事地吞着口水,把菜热好了,她把那几块肥肉留了两块完整的给张阿福,又热了两块刘三娘留着的两块糙米饼子,拿着饼子夹了剩下的肉和一些菜,给了两个小孩一人一份大大的饼夹肉。
两个小孩接过后就狼吞虎咽了起来,张小碗看得不由笑了笑,拿着另一块也热好了的饼,慢慢地就着水吃了起来。
东西不多,容不得她也贪啊。
没想到油纸包里有肉,刘三娘也惊了一惊,张阿福不肯把两块肥肉都吃完,硬是让了一块给刘三娘吃。
一家人在灶房吃完这顿晚归的饭,张小碗在厨房里把一些事跟夫妻两人说了说,三人商量了商量,这时张小宝和张小弟都趴在张小碗腿上睡着了,见夜已深,张阿福把孩子抱上了坑,然后张小碗和刘三娘把灶房收拾好,但刚进了茅草屋关上门准备睡的时候,就听有人轻轻敲响了门。
一开门,竟然是朱家
婶子,她身后还跟着朱家大叔。
一见开门,朱家大婶拉着朱家大叔跟做贼似的轻手轻脚关上了门,一等门关上,这时张阿福也把土桌边的柴火堆给点燃了,屋里头有了明亮一点的光,朱家大婶这时连忙跺脚道,“我家这个杀千刀的,占了你们家天大的便宜也没道声谢,哎哟,这可把我急得,这不,只得拉着他来跟你们道谢了……”
朱大田被婆娘这么说,顿时脸色不好看得很,但刚在家里被他婆娘说了几句,也知道这次是他占了大便宜了。
他是一时就得了七百个大铜板啊!他们家算村里头光景最好的,手头上再宽裕的时候也没有过七百个大铜子过,朱大田得了钱只一心想回家,哪还顾得着想这钱也不应是他全得的,只是回到家,等家里婆娘听他说完,见他还不觉出好出来,说出了就算他凭自个儿得的活物,那就算卖,他能找得到地方卖不,能一时得这么多钱不的话,他这才把事情理了个头绪出来。
这一想,确实不能理所应当地觉得这全是他的钱,不关张家的事,因为就算他去镇里赶场卖,不一定能全卖得出去,也不能把价格卖得这么好。
再说村户人家的,卖东西也顶多知道去场上卖,谁还想得着去找客栈老板卖啊——这不,一想明白,朱大田就跟着他婆娘来了,哪怕见他婆娘说得过份,他一时也不好发作,只得连连朝张阿福道谢,再三说明天家里煮了干饭,请了他们过去吃。
张小碗没想到朱大田没想明白的,这朱婶子却是个极明白的,当下有点惊讶,不过一想也就明白了,朱婶子是个极良善的,但心里不是没谱的人,这不,去年他们家去他家借粮的时候,他们家也没几口粮的,不也是狠下心来没借吗?这朱婶子啊,是个好人,不是个滥好人,不当恶人,顾得上本又看得清形势,是个心里头门儿清的。
这种人,按张小碗前世对别人的说法,就是有品又不乏聪明,心里又有度的女人,跟这种人打交道可比一般人要轻松得多。
难怪,朱家的三个孩子,她都养得健壮又勤快,先前张小碗还以为是朱家门户大,朱大田又是村里最好的猎手的原因,看样子也不是没有这朱家婶子教养着的功劳。
见朱大婶门儿清,张小碗扯了扯刘三娘的衣袖,让她把先前他们在柴房商量好了的事说出来。
这次,要是朱家顾着他们家的那点好,帮他们家出个头,他们家不去当那个出头鸟,那他们家也
就可以省不少事。
22、孩子的命运
刘三娘试探地跟朱婶子提了一句,看这事是不是跟村里人提一提。
顿时,屋子里安静了。
过了一会,朱大田左看看右看看都没人说话,清了清喉咙说,“这事肯定要提一提,大家都苦,找口吃的都不容易。”
朱婶子默默点了点头,犹豫了一下,见张家的几口都不说话,她张了口,“这事……怎么个提法?”
“叫里长来商量商量吧。”张阿福一个气都不吭,刘三娘瞄了瞄他,见他没动静,只得开口道。
所幸村里人都知道张阿福是个不吭声的,刘三娘作主先代他这一家之主的男人开了口,朱氏夫妻也不觉得奇怪,朱大田更是把话对着刘三娘说了,“这个主意倒是好,本该叫里长,这事得他做主才成。”
这里长,也是朱家的一户,是朱大田的族伯。
“那明天……就去叫?”朱婶子又瞄了瞄不吭气的张家人,隐约明白了他们家的意思。
“嫂子你看着办吧。”见那父女一个字都不吭,刘三娘在心里叹了口气,又由她张了口。
朱婶子看了看张家这三口,又想了想,用手忤了忤朱大田。
朱大田尽管平时也跟他这婆娘有商有量,但还没有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地步,他被忤得莫名其妙,不知道朱婶子这是什么意思,不由瞪了她一眼。
朱婶子头疼,只得由她把话说出来了,“那明天就去叫吧,大田,你去把大伯后给叫来,正好手头上得了钱,明天去镇里一趟,割块肉回来。”
听到割肉,朱大田倒抽了口气,顾不得这是在张家,瞪眼对着媳妇道,“刚得了钱就割肉?不是要先给咱爹抓几副药吗?”
朱大田这么一说,不光朱婶子头疼,张小碗也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她倒有些理解。
朱大田本来有六兄弟,这朱家大娘生下来个个都是男娃子,最后一个生下时,这一下就是六个,可怎么养得起?朱大田位列老五,他生下来没许久,朱大娘就又怀上那第六个,张小碗听村里人说为了养活这老五朱大田,朱大田的爹就做主把这六男娃给抛到荒郊野外去了,把粮省着给了老五,他这一举尽管也是迫不得已,养了一个只得丢了一个,但可能还是遭了报应,后头些年间,这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了,朱大田感恩老父为他做的,比头上四个兄弟还孝顺,现人朱家老夫妻就
是他养着的,都没给朱家老大养。
现在得了钱,第一个想法就是给他爹抓药,也还真是孝顺。
至于朱大田家原先生了孩子养不起丢了的事,其实老实说,张小碗穿来的头阵子,真没少听到谁家的孩儿养不起,扔了丢了还淹了的事,先前也跟个现代人一样第一念头就是想着这养不起就少生一点就是,不至于五六七八个地生。
那一段时间她在村里走窜打听这世道的消息,因着机敏,又因着沉默不吭气爱装隐形人,跟在洪婶子这几个最爱说三道四的村户婆娘屁股后面听了不少事,也知道这大凤朝跟她认知的古代也差不多,认为多子多福,只要有得生的,生得不能生为止,万万没有节育少生的想法。
明知道养不起,可这些人也压根没有不生的想法,他们根本就没有养不起就不生的想法。
张小碗估计着,就算有胆大包天的,有那么一丁点想法的也不敢这么做,这大环境摆在那,谁都是生到不能生为止,你不生还真怕折了自己的福气,哪怕就算本就活得没什么福气了,饭都吃不饱,哪还养得起孩子,可谁的心里不是得有个盼头?指望着孩子生下来,指望着能养活了,老了不也是多个人养老?
要是连指望都没有,日子这么苦,可能这世道就没几个人活得下去,熬得下去了。
其实张小碗先前见自己都饿死了,可刘三娘肚子还有一个,头一阵子的时候她在心里猛叹气,都不知道这些人这养不起还生着这是图的啥,但她转悠转悠了一阵之后也算是明白了,没节育少生的想法这是最主要的其一,另外可就算是哪个胆大的妇人想偷偷摸摸,瞒天瞒地地不生,这不生的药也没法找。
穿越里那动不动就可以让人断子绝孙的红花之类的药,在她所看到的这些乡下村妇耳里,是根本没听到过的,再说就算有人知道,连病了请个行脚大夫看一眼都是了不得的穷地方,大多数人家里头连一个铜板子都没有,让人花铜板去药铺买点子这种的药,这不是无异于还没吃饱就撑着了么?
这多子多福还没实现呢,让人一下子上升到少子多福的高度去?张小碗觉得这事得发展到现代社会了才会发生。
再说,就算她处在的那个现代社会里,不说那些因文化和环境使然只能生一个的城里人想不想多生一个了,可在农村的乡下里,那些全家拼了老命,跟着政府打游击战也
要多生,更是非要生个男孩的人可不在少数。
所以关于生不生孩子的事,她没几天就认清现实了,一点也没有想法要挑战这种自古以来就印在了人骨子里的观念,就连她这具身体的亲娘刘三娘,张小碗也根本没想着有提醒着她别生了的念头。
以后还有,能生得出来,照样得生,生不出来,这样最好!
其实张小碗也害怕刘三娘多生,养不养得活这是一个问题,更大的问题是,真养不好……
她是现代来的,骨子里的观念还是现代的,她由衷希望人生下来一个就要负责一个,她是生下来就不受父母疼爱的,知道孩子生下来受不到照顾会有多苦,她以前的命运其实还算好的,尽管父母不是太喜欢她,但抵不住她家里真的特别有钱啊,她小时候还有奶奶照顾啊,所以别人有的物质她都没缺,不像那些家里也没有,也不受重视的孩子,生下来那一辈子简直就是来受罪的,别说那些农村里那种生下来做着家里的农活,等大点还要出外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最后还得不了父母的好的女孩子有多惨了,就算是男孩,一家要是多了几口,没有过多的精力管教,没有金钱培养,最后大多数不也是辛辛苦苦一辈子,在生存里挣扎浮沉吗?
所以,对着张小弟张小宝想负责的张小碗现在为了这两个孩子能不能好好成长的事已经是忧心不已了,刘三娘要是再生几个,心重的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她不是见一个就想救一个的人,可要是放到她眼前了,她要是没那想法就好,可就是因为有着这想法,她哪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跟她有亲的人过不好而她不照顾?哪怕她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她不也得尽力挣扎着努力让大家过好一点吗?
可饶是害怕,张小碗也没敢跟刘三娘提不生这种想法,她知道在这种哪怕生下来因为养不起丢了扔了,也不能说不生不养的朝代里,她这穿来的人的想法是实打实的异类,敢对此说上一字半句,真是找死来着。
也之所以,张小碗一直都觉得自己穿来的日子苦不堪言,完全困苦的环境,那些不可能打破的束缚人的传统观念,跟过去完全截然不同的生活每天都在提醒她在这朝代想要活下去,要比前世要艰难不止千倍万倍,因此没哪天她觉得轻松过,一不小心就要被噬人吞骨的绝望打败,哪怕现在得了几个钱,也得想着怎么样让朱家代他家出头,不能行差一步,免得增添一些他们家现在完全负荷不起的负累。
这日子其实苦得没法说了,可还不得继续熬下去?但凡还有一点生路,也真不能等死不是。
“没说不抓药……”自家当家的相公在外人面前表现得一根筋,这让性子好的朱婶子都没好气了,“去镇里不就是抓药吗?爹的方子我一直收得妥妥的,哪次得了几个大铜钱,我不是都攒着挣药的?我这不要去抓药,顺便割块肉吗?张家兄弟让咱们家得了这么多铜钱子,请张家兄弟一家子吃饭,难不成几块肉都不给人吃了?”
朱大田这才反应过来,又因知自家婆娘也还是惦念自家老父的,不由嘿嘿笑了起来,根本没有在外人面前丢了脸的想法。
此时刚在心里想东想西的张小碗在心里又叹了口气,这时不由又想到了现在睡在坑上的两个弟弟身上去了,心里完全不知他们的未来会如何。
她要是熬得起一年,照顾他们一年就是,就是不知道哪天她熬不起了,他们不知道会何去何从,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她转头又看了看一个字都不吭一声的张阿福,见他的注意力只在看着刘三娘放在膝盖上的手上,她不禁苦笑了起来,想想,如果没人帮扶着,这两个孩子吧,以后的日子怕真是艰难得很吧。
看来,再难,她也得先撑上一撑再说,这日子只能是先这样了,实在没得更好的办法。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会双更。
23、生命中无可奈何的事
朱氏夫妇走了,张小碗不知父母怎么想的,但心里还是难掩忐忑。
所幸,第二天早上,村里顿时一窝蜂的往朱大田家钻,一时之间张小碗不知道朱家什么动静,但心里还是松下了一股气。
等到晚上,大深夜的,朱家请他们去悄悄吃饭的时候,朱小碗这才真知朱大叔家真把这事担待下来了,当下她不知道自己怎么这么激动,当下就给朱大叔给朱大婶磕下头了。
张阿福这头还傻愣愣的不清楚,朱婶子,还有那鲁莽其实并不糊涂的朱大田却顿时顿悟了。
这闺女啊,怕是知道自家情况太单薄,感激着他们的这一出头,顿时,朱婶子为这聪慧的张家闺女心头酸酸又麻麻的,而朱家大叔的这心里,也觉得这张阿福这一家子真是苦尽甘来,得了这么一个好闺女。
不管朱大田这一家子对张家的看法,对张小碗的看法是什么样,但村里人却因为里长的发话,和朱大田所说的能逮到卖得了钱的活物的事情都振奋起来了,村里人议论纷纷一天,第三天,就有了好几十个人跟着里长和朱家的几户人口去了大山。
这一次,张阿福的爹,张永根都去了,张阿福却没有去。
因为,刘三娘快要生了,他去不得,也舍不得去。
而这时,刘三娘待产之际,刘家村那边的人又传来消息,刘家村专程派人来说要是刘三娘不回娘家,她哥刘二郎就要生气了的话。
刘三娘听了这消息的当晚,肚疼了一夜,急得张阿福一夜过来,灰白了满头的头发。
那天早上,看到张阿福早上那灰白了一大半的头发,别说是刘三娘悲愣得眼珠子都快要瞪出眼睛,连张小碗这个前世情场不知多顺意的女人都吓得给骇得嘴巴半晌都合不上。
张小碗一直以为一夜白头真是里才能出的传奇,要知道前世她那些因为爱她而不得的男人要是觉得自己因为得不到她,日子苦得不能再苦了,也只是假意哭几声,要为她不顺他们的意自杀也只是先吓唬她几下,随而乱划几刀,万万是丢不了他们自个儿的命的,后头更别说他们以后会得了经验,有了经验心得之后会更拿手用虚情假意骗那些不谙世事的女孩子们,别说因此后头活得有多潇洒了,大家都不知道多爱惜自个儿,可真没有一个能一夜白头的,而这一夜白头,可真只有传说中的傻子干得出,冷不丁的,张阿福,也就
是她的这具身躯的亲爹就这么干了,张小碗给吓得不轻,一个活生生的,没什么太大的担当,更没啥能力的农村汉子就成了这么一个情圣,张小福真觉得见着这灰白的发了,哪怕不如传说中那样的雪白,她也跟见了鬼似的。
可哪怕她吓得再重,她也得按捺住,花了老大的脚程抓了花了钱请来了的行脚大夫的给的药方,给刘三娘煎药之后,又得收拾一家老少的吃食。
这时刘三娘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而朱婶子那边也因为来往他们家的村民太多,来看过一眼之后没有什么时间就不再来了。
张小碗要照顾一家几口的吃食,又要煎药,还要应付那刘家村那个派来的请刘三娘回刘家村探亲的村民,顿时躁得火上眉毛,恨不得把自己也往那灶火堆里烧上一烧,烧了得了。
刘三娘一条命都只剩半条命了,刘家村来的人却还是在苦劝着她赶快回刘家村看上她二哥一看,他们说要知道不说方圆百里,就是说方圆五百里,也没有出过比她哥刘二郎更大的官了,他回来好几日了,她这不回去拜见,确也太不恭敬了。
眼看这一天刘三娘只剩半口气,这来的人还是这么状似苦心婆心地劝说,可张阿福却是没什么脾气,只日日夜夜守在喘在气的刘三娘面前,什么事也不管,也没胆赶上人走,张小碗当下真是难为得当夜大半晚上偷偷痛哭了好大半个时辰,哭完,发泄完,别无他法,第二天,拿起了扫帚,气势汹汹地把人赶出了门外。
把人赶走后,张小碗再也没忍住,趴在地上呜呜哭了好长的一会,直到张小弟与张小宝扑到她身边呜咽过来,她才回过神,知道她活着不可能再是一个人,勉强地拖拉着疲惫的身躯去煮吃食。
她一直成熟的心智,让她自来这异世后都一直都讨了不少便宜,可确实也因此吃了不少苦,她不可能像真的不懂世事的张小碗那样不谙世事,更不能不知道家里到底什么情况,由此,她有了前世得来的心智,到底其实是没讨得了多少便宜。
这一家的人,眼看就她管用了,张小碗再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此如此。
形势比人强,她不想当个出头鸟,可活生生的现实,逼得她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刘家村的人总算赶走,因着刘三娘只剩半条命,张阿福也不管用了,每日每夜,他只管蹲在刘三娘面前,当上了他那个痴情汉子。
只苦了张小碗,听刘三娘的话请来了上一次帮她接生张小弟的产婆,又是招呼着两个弟弟烧开水,又紧张地准备着那些小孩出生后会穿上小衣小袄,顿时这些活就忙得她这个没经历过生育的人一时全乱了。
她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刘家村那边的人这时又来了人又来了话,措辞严厉地说刘三娘对娘家的兄长这样不敬不尊,是要送进官府认罪的。
当下张小碗都已经不再想到底刘三娘是跟她的兄长是有如何不共戴天的仇深似海,非得在这当口逼得她生死不得了,她只想着让这想要刘三娘命的这两个人在村子里缓上一天,后头不管什么事,先让刘三娘把这孩子生下再说。
免得人还没死在牢里,就先在家里一尸两命了。
当夜,刘村家这次来的两个长者似的人在土灶这边的堂房措辞严厉地说着刘三娘种种对兄长的不恭敬,那边刘三娘在睡房尖叫呜咽到痛哭流涕,而张小碗屁滚尿流地一路踉跄着滚到镇里,哭着喊着敲开了镇里唯一的一家药材铺,把头都在药材店老板的面前磕碎了,才用了五百个铜钱买回了一片人参片,连夜赶回去塞到刘三娘的嘴里后,这时,张家的四女,也就张小妹,终于降生到了张家这个千疮百孔的家里。
这其中的艰苦辛酸,哪怕多年后已经安泰平顺的张小碗回想起来,也不禁会暗地里掩面痛哭,一直都当这一晚是她人生里最悲苦的,也最无法忘却的一页。
那一夜,她舍了前世所有的自尊自傲,只盼望刘三娘跟着肚里的孩子能活下来,不让这个家支离破碎。
至于她自己的命运,以后是好是坏,那一晚她就决定再也不自私自利地计较了。
人啊,在生命的面前,渺小得真是可卑可怜,哪敢奢求太多。
这一次事件的后果,也是张小碗这个现代女很多年后,哪怕她的相公不中意她,家婆不善待她,她也全无动于衷的起因,她知道在命运的面前,很多她不可抗力的事,她除了跪着承受,老天爷别无给她更好的办法。
也是在这一次,她把前世的那个属于她自己的灵魂压到了心底的最深处,那些关于前世的骄傲,还有自尊,她都把它们压缩了一个小小的一点,不再让它们出来苦楚地现世。
至于她自己的心,是怎么想的,是苦是悲,她自己都在乎不了,何能指望这个完全不了解她以前所处的世界,更无法理解她观念形成的的这个朝代中的某一个
人来了解?
而在大凤朝一年一年过去的年月里,张小碗不再是那个现代里的张小碗了,哪怕她骨子还是,但她不再跟任何表现得是了。
很多年后,就算对于睡在她身边大半辈子,后头半辈子对她着实也不差的汪永昭,在某一晚,张小碗对着一生抚养长大的,视为已命的亲生儿子的逼问,她也没说她这后来待她不薄的相公是这一生最了解她的人的话。
那些年间,汪永昭再对她好,再把她视为手中宝,心上肉,也没有让张小碗对着这个让她生养了他三个儿子的男人产生一丁半点的感情,她只是冷眼旁观着他的所作所为,心里对他唯一所存的正面想法,无非就是要跟这一个注定是她相公的男人凑合着过着她所剩的生命余下的下半辈子。
那时她表面上,已经已对这个穿来的朝代俯首听命了。
因为自很多年前,也就是刘三娘求生不得,求生不能生下张家最后一个孩子,张小妹的那天晚上开始,她就学会了对这朝代真正地卑躬屈膝,不再放出属于现代的,可她死的时候,还尚存在她灵魂里的那个现代的张小碗。
24、刘二郎与亲事
第二天一大早,事情再起变化之时,刘二郎居然来了。
张小碗见到了这个所谓当官的舅舅,长得甚是威武高大,而这时刚刚都叫嚣不已的族老一看到他却像是莫名蔫了气,抖着身体连话都说不出来的样子。
当下,刘二郎在跟张家一家人没说什么话之前,就叫他身边之人把这两人绑了起来。
那两个刚要大叫,嘴又被堵严实了。
刘二郎脸色暗沉,站到了里面听闻了他来了就在嚎哭不止的刘三娘的房前,静默地站了一会,好长一会后,才暗哑地道,“这是你嫂子叫过来的,我并不知情。”
“这是为何,为何……”刘三娘在里头尖叫,那问声字字宛如泣血。
这是为何?没有多久就已明白。
因为刘二郎欲要替她给张小碗结一门亲。
他在战场上两次救了他同乡的一个同袍的命,两个结为结义兄弟,也订下了两家的儿女亲家。
而自他回来,知晓了当年他离家时在刘姜氏的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本欲这事不了了之,哪知义兄官路比他亨通,竟已被上官调至了京城的忠王爷的铁虎营营下当屯骑校尉,他手下还尚缺副尉一职,希他同去,同时随信而来的也有他这位汪姓义兄的婚约书,信里隐约提到了如果他有意谋求此位的话,不管是否有合适的亲生女儿,只要血缘在那,还是先成就亲事来得好。
因之刘二郎先前不是他那派的人,而忠王爷的营门自来难进,他只有跟上峰以两家结了儿女亲事的事担保,才能把这位置留给刘二郎。
刘二郎一着家就接到了京城里的信,与刘姜氏商议此事,希望让刘三娘的大女儿这个年龄正好合适汪家大儿子的外甥女结了这门姻缘,让刘姜氏请张阿福和刘三娘过来商量。
这本来简直就是天打到他们头上的好事,刘姜氏万万没有想把这等好事让给那个这几年居然没穷死病死的刘三娘,她属意她娘家的侄女,而她娘家哥哥也是刘家村比较说得上话的人,见妹夫回来还带了官,而且以后的官会更大,更要紧的是,他还可以把女儿过继过去,嫁给更大的官的儿子,以后他就是大官的丈人了。
这简直就是一步登天的天大的好事。
这贪心一起,两兄妹一合谋,请了村里最会无赖混事的两个老混帐,塞了他们银子,让他们在刘三娘生产时闹上一闹,最好是闹出大事
,闹出人命,要是这一家子还有个挺着,再让他们把这一家子找了借口送出村,盯人办了他们。
反正在梧桐村里,没什么人给这一家撑得了腰。
两个老混帐其实就是来闹事的,生产本是极危险的事,这种时候闹得越大,还能真容易把人给弄没了。
刘家村的隔壁村子些许年前就闹过这么一次,有家得罪了一人,就让人使了这法子把一家子给弄得最后抹了脖子了事,刘姜氏原本也是这打算,哪想张家出了一个挺得住的张小碗,等到了得了消息的刘二郎一来,这两个原本缩了袖子嚷嚷着查要把一家几口送去见官的老东西顿时就疲了。
刘二郎本被刘姜氏找了借口去邻村办点事,过了两天回来,纳闷本该去梧桐村请人的刘姜氏还在家,问她人怎么还没请回来?
刘姜氏神色落了马脚,刘二郎见她那闪避的神色,当下突然觉得不对,快马加鞭往梧桐村赶来,一到村口没几句就打听到了情况,而果不其然,如此也恰时看到了那两个“族老”要逮张家一口去见官的鸡飞狗跳。
这情况简直就是荒谬极了。
可这时梧桐村的人见刘二郎来了,还以为刘三娘这不尊重当官兄长的,会如刘家村来的人所说的那样被送去见官按罪名,当下本是看热闹的他们立马闪离了张家茅草屋十丈有余,免得沾了晦气。
梧桐村里的人连县官都没见过,这世上多少官他们不知道,无非知道这世道有皇帝,有宰相,更多的就已经不知道了,见威武不凡的刘二郎从马上下来,顿时就觉得他已经是很大的官了,这下觉得张家一口死定了,朱婶子这时刚好从她家刚端一锅熬好的糙米粥过来走到他们围着的位置,一听这消息,当下就软了手,铁锅摔在了地上,高喊着哭道,“这三娘妹子啊,咋这个命苦啊……”
看热闹的人也有朱家的人,怕祸及本家,见她还敢喊,连忙拖了她走,嘴里训道,“关你什么事?她得罪了她娘家,本就该受罚,哎呀,他们家跟你有什么亲,让你这么哭喊着干什么……”
边说着,边避讳不及地拖着她走了。
村里人被那朱婶子那一噪子吼得纷纷噤声,这两人一走,他们也做鸟兽状散了,怕看热闹都看出一身麻烦来。
庄户人家是最怕麻烦与惹祸上身,这时看热闹的走了,闹腾的塞着了嘴,张小碗坐在板凳上,一手一个抱着两个惊骇不定的小孩,听着刘
二郎站在门口和刘三娘讲着来龙去脉。
听到刘二郎要把她过继过去当养女,刘三娘在房内沙哑着喉咙绝望地哭喊,“你还是要了我的命去吧,要了我一家子的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