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30章

    温云起还顺便买了六个特别大的盆子,十来只桶,还要勺子等小物件。到了周家门口卸货时,周家人都惊呆了,当着车夫的面,周母就直接质问:“你拿这么多豆子和东西回家做甚?”

    这也不是种豆的季节,难道拿来倒卖?

    可问题是,这几百斤即便是涨价了,也赚不了几个子儿啊。

    周母口中问着,手上也没闲着,带着二儿子飞快去搬袋子。

    卸货很快,车夫离开以后,温云起才低声道:“去年我学了个点豆腐的手艺,一直没有机会试。这一次我去汪府,被打击了一番,你们都想象不到他们院子能有多富贵。老老实实扛包是不行,得试一试……”

    周母感觉自己在听天书,忍不住拍了一下儿子的肩膀:“这么大的事,你为何不与我们商量一下?你说会点豆腐就会了?好歹买个几斤来咱们自家人试一试啊……”

    这脾气也太急了。

    温云起皱了皱眉,看那边父子俩已经把豆子搬到了屋檐底下,他转身再次出门。

    想要点豆子得准备石磨,还有几口大锅。

    石磨得去找石匠,温云起之前在路上问过一个石匠的亲戚,石匠家里还有一个大磨几年了都没卖掉。

    反而是锅不太好买……锅得去找铁匠买,只能买家中现有的那种大锅,温云起觉得那锅太小了。

    至于这生意能不能做起来,温云起觉得不难。豆腐虽然说是赚辛苦钱,但要比那些卖吃食的好些,点得好了,一斤豆子能做六斤豆腐,大不了便宜点,而且,温云起点出来的豆腐味道要比当下卖的更好吃。

    周大椿对家中几人心存愧疚,如果不是他识人不清,引来了汪盼儿,家里众人不会出事,尤其是他的小侄女,才三岁多,就被汪盼儿那个疯子给害死了。

    也就是城里的周大南没回家,才逃过一劫。

    说起这个周大南,那真的是一言难尽。周大椿娶媳妇半个月,他愣是没有回来过一次,甚至都不认识汪盼儿这个弟媳妇。

    忙活了半日,温云起回到家里时,天都黑透了。

    月光洒落,院子里不点烛火也勉强能看得见。

    温云起搬了石磨进屋,那就是石头做的,东西挺重,送石磨的就是石匠,石匠来这一趟,还要帮着一起把磨子安好。

    东西放在院子角落,靠近厨房不远处。

    周家人听到了动静,出门看到石磨都买来了,忍不住面面相觑,不过,很快就上前帮忙。

    送走了石匠,周母忍不住又开始念叨:“你这孩子,怎么就这么倔呢?万一不成,这石磨能不能退掉?”

    “留着自己用。”温云起随口答。

    石磨不光是拿来碾豆子,平时吃的粮食也都是用磨子碾碎,全村的人只有两个石磨,谁家要碾粮食了,得提前去村口排队,那磨子一天到晚就没有歇着的时候。偶尔磨子不够锋利,请了石匠来打磨,都会引得村里人怨声载道。

    周母吭哧吭哧嘀咕:“你多富啊!还买个磨子放家里,回头人家来借,咱们借还是不借?”

    温云起顿住:“娘,这些都是用你给我娶媳妇的银子置办下来的,回头我再娶,不用你操心,你也别出银子。”

    此话一出,杨招娣松了口气。

    村里人娶一个媳妇花费不小,像她娘家要了那么丰厚的聘礼,周家为了娶到她,也只能咬着牙出银子。

    小叔子娶了一个媳妇,已经花费不少,若是再娶,她也不可能拦着啊。到时花的都是公中的钱,那些银子里可有他们夫妻一份。

    周母皱了皱眉:“你把娶媳妇的银子糟蹋完了怎么办?”

    温云起吐了口气,也不动怒,村里的妇人,一辈子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更没有做过生意,但凡做点事,就先往赔了上想。

    说话间,父子三人已经安好了石磨。

    温云起又去厨房,取了其中一个新盆,往里面装了二三十斤豆子,然后又到井边打水将其泡上。

    他做这些事时,其他人帮不上忙,周母叹口气,转身进了厨房。等到再出来时,手里端着个托盘。

    农家的人在给自家女儿准备嫁妆时,一般会准备两个红漆托盘。周母端的这个就是她当初的陪嫁,托盘上的漆没掉,但已经很陈旧了。

    “吃点饭吧。”

    一盘子肉炒青菜,一盘子咸菜,一大碗汤,还有三个杂粮馒头。

    这是往日周大椿的饭量,但大家一起吃饭时,他吃不到这么多菜。

    杨招娣还给送来了椅子。

    温云起道了谢,开始狼吞虎咽。

    杨招娣平时有些小气,不愿意吃亏。但在温云起看来,这不是什么大毛病,村里的人,谁家都不宽裕,不小气计较一些,会被人占便宜。

    “你到底能不能点出来豆腐啊?”周母看着那泡在盆子里的豆子发愁。

    周家夫妻对儿女凶归凶,其实并没有多强的掌控欲,比如周大南,明明是娶妻,结果弄得自己像入赘,周家夫妻不高兴,也没有跑到亲家家里去闹。

    又比如周大喜,娶个媳妇要花二十两银子的聘礼,这真的是附近几个村里的头一份。周家夫妻很生气,但拗不过儿子,还是凑了银子把人给接进门来。为这,夫妻俩还商量好了,回头如果老大夫妻俩回家来闹,他们就把娶两个媳妇中间的差额给人补上。

    之所以没有主动给老大媳妇补,还是他们不喜欢刘家人的做法,说了不是招赘婿,却又不许大儿子回家,这不是骗人么?

    而到了周大椿这里,有了杨招娣二十两聘礼打底,花上十几两,也不算过分。

    周父看儿子吃得狼吞虎咽,知道人是饿坏了:“咱们去睡吧,行不行的,等豆子泡好就知道了。”

    实在不行,也就是这二十多斤豆子的事,剩下的拿去卖,最多费点力气,又不会赔本。至于其他,盆子和石磨自家也用得上。

    这么一算,不存在赔本之说。

    温云起吃完后,把碗送进厨房洗了,然后回房倒头就睡。

    半夜里,温云起跑去敲了周大喜的门:“二哥,出来帮忙。”

    周大喜还在睡梦中,他原本都打算好了这两天回城里干活,至于卖豆腐……他并不觉得能成。不过,点豆腐是个稀奇事,他倒是很愿意看看能不能做出来。

    不光他起身了,杨招娣也穿衣起身。

    兄弟两人轮流拉磨,杨招娣添豆子,很快就装满了一大盆豆浆。

    温云起跑进厨房烧火,刚刚把火点燃,周母就起来了,再往外一瞧,周父也在那儿拉磨了。

    豆子从磨下来到点出豆腐,期间工序并不多,就是需要一些技巧。温云起昨儿就已经准备好了纱布,天蒙蒙亮时,他开始点卤。

    周家有两口锅,一大一小,即便是大的那口锅,也只能点出三十斤豆腐。

    当看见锅中的豆浆慢慢变清亮,豆腐如雪花一般漂浮时,众人眼睛都亮了。

    温云起要做的是水豆腐,拿了竹编的篮子往下压,一刻钟后,锅中豆腐成型。他先盛出了一碗,递给旁边的周母。

    周母就没想过儿子真的有手艺,眼看真点出了豆腐,顾不得烫,薅了一坨放嘴里,顿时眼睛大亮,又把碗递到了其他几人面前。

    各人尝过,出乎意料的好吃。原以为有豆腐的形就不错了,不成想比外面卖的还美味。

    “这么多,赶紧盛出来卖吧!”

    杨招娣眼神晶亮:“我和大喜去镇上,用桶装着,分开叫卖。”

    有些人做不到走街串巷卖东西,杨招娣倒是豁得出去。

    周母沉吟:“我和你去,豆子还没磨完,让大喜在家推磨。”

    杨招娣颔首,急忙忙去给女儿穿衣,她把孩子带走,省得留在家里添乱。

    院子里几人忙忙碌碌,婆媳俩借了邻居的推车,谢礼给了一碗豆腐,大概一斤左右。

    天色渐亮,居然还有镇上的人过来买豆腐,原来婆媳俩的豆腐一到镇子口就被人抢完了,剩下的人还问有没有。她们就说了周家村自家的位置。

    来的人多了,村里的人也知道周家在卖豆腐的事了。

    一个个的都来看稀奇,千人千面,有嫉妒的,有羡慕的,也有愿意帮忙的。

    但凡帮忙,温云起都给送上一碗豆腐。

    中午之前,二十多斤豆子全部点完,只剩下最后一锅没卖,杨招娣很喜欢赚钱,不愿留在家里做饭,带上了自家男人和孩子,又跑了一趟镇上。

    豆子四文一斤,豆腐三文一斤,其实镇上的人卖的是四文……堪称是暴利,皆因为点豆腐的手艺难得,谁家要是会点豆腐,那都是留给儿孙传家,绝不会往外传。

    镇上卖豆腐的人家姓柳,他们家手艺一般,点豆腐的卤味很重,豆子的腥气明显,香味就淡了。

    没有对比,柳家的豆腐也还好吃,如今有了温云起点出来的,再回头去看,那差的不是一点儿。

    整个镇子有二十几个村落,周家村只是其中之一,往日柳家的豆腐就不够卖……他们不敢请人,怕手艺外传,家中人又不多,一天到晚也点不出多少。

    做独门生意,柳家人倒也不慌,点出多少都能卖掉,反正就和在地里干活一样,用尽力气,能做多少算多少。

    如今多了周家的豆腐,柳家有不少老客,生意暂时没受影响。

    豆腐点完,送走了村里看热闹的人。周母开始给全家做午饭,温云起没有歇着,继续帮着烧火。

    周父看吃饭还有一段时间,把石磨和桶盆洗完,他闲着无事,提了柴刀上山去了。

    这点豆腐要烧不少柴火,家里的柴火用来做饭可以管大半年,如今开始卖豆腐,也不知道能不能管一个月。

    周母半夜就起,干到现在,身体上很是疲惫,但脑子却很亢奋。方才有村里人在,好多话不好说,此时忍不住了:“大椿,你何时学的手艺?”

    “去年。”温云起张口就编。

    那周大椿十多岁起就经常进城扛大包,一年中至少有半年都在外面混迹,并没有每天十二个时辰和家里人相处。因此,温云起说自己会干,家里人也质疑不了。

    至于码头那边,大家都是短工,周大椿身边的工友时时在换,也无人能跳出来质疑。

    周母手中砰砰砰切着菜:“那你怎么不早说?你昨天买豆子真的吓我一跳,我以为你不行……”

    她喋喋不休,发泄着自己的兴奋。

    等到吃午饭,镇上的夫妻俩也回来了。

    “大椿,你这需要我帮忙吗?”周大喜因为弟弟娶妻,加上给地里拔草,已经在家歇了近一个月。

    若是弟弟不需要帮忙,那他还是得进城干活。

    “要!”温云起承诺,“我给你开工钱,工钱肯定比你在码头上赚的要多。”

    码头上扛包,一天能赚到三十铜板左右。

    杨招娣满脸兴奋:“那我呢?三弟,我也能干,绝对听话。”

    刚才在回来的路上,夫妻俩已经商量过了,周大喜觉得,如果自己能留下来做事,在家里就能赚到银子。这算是弟弟帮了他的忙,兄弟之间应该互帮互助,弟弟帮了他,招娣在家里干活就算是还了情分,不应该再要工钱。

    毕竟,招娣要带孩子,不要工钱,时间上也从容些,不用早起忙碌。

    可杨招娣觉得,带孩子不费多大的事,她认真干活不偷懒,怎么就不能要一份工钱了?

    今儿的豆腐一百多斤,那就是三百多个钱,正常妇人干活,一个月才二百个钱。

    她也不要多,就一月拿二百就行。

    这会儿周家夫妻没出声,兄弟之间的事,一个弄不好,就会伤了情分。

    “不如出去卖豆腐?卖得多赚得多,一斤豆腐给我二文就行。当然了,这只是对你,至于旁人……一百斤豆腐给我二百五十文。”

    杨招娣今日亲自卖了豆腐,一百多斤里有一半都是她卖掉的,这么一算,她今儿就赚了五六十文。

    这还只卖了半天,要是卖上一天……杨招娣更加兴奋起来,都坐不住了。

    “三弟,你真好。”

    这分明就是送银子给她花。

    温云起笑了笑:“二哥一个月工钱一两半。”

    周大喜码头扛包,一个月能赚个八钱左右,但一般的工头都只包午饭,早晚饭得吃自己的。而码头上的吃食都挺贵,再怎么省,一个月也要花一钱多。

    这工钱都不是比码头上高一点儿,而是翻了个番。

    周大喜瞬间无措:“这是不是太多了?”

    温云起一笑:“明天可没有这么轻松,咱得多泡豆子。”

    周大喜立即点头,他也希望弟弟能多赚,弟弟赚得越多,他这工钱就拿得越稳。那他一年就是十几两银子进账!

    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

    想到这儿,周大喜饭都吃不下去了:“我现在就去泡豆子。”

    “不行!”温云起跟他解释了一下泡豆子的时辰,“泡得太久,豆腐出不来,出来了也不多,还影响口感。”

    “这样?”周大喜一脸惊讶,随即皱眉,“这些窍门,就不要告诉我了。”

    周母深以为然。

    不过,还是那话,兄弟之间的感情夹杂了利益,他们做长辈的不好插嘴。

    杨招娣没有注意兄弟俩之间的事,兴奋地给孩子喂饭,脑子里已经在盘算着要去哪几条街卖豆腐了。

    当日夜里,温云起泡了上百斤豆子。而周父早在午后就去镇上催促铁匠,半夜里把锅搬了回来。

    和昨天一样的时辰,全家起身,开始忙碌起来。

    村子里的周家干得热火朝天,消息很快传了出去。

    最先得知这件事情的是周大椿的妹夫。

    周大玉就嫁在隔壁村子,夫家姓李。周家夫妻选女婿时,有一点私心,他们不想让女儿嫁给独子或者是只有一个儿子的人家。那样女儿的生育的压力会很大。

    虽说周母很能生,也有人说当娘的能生,女儿同样也能生。但这事情不绝对,村里多的是连生好几个女儿,身子都生破败了却还要喝苦药汤子生孩子的女人。

    就像是杨招娣的娘,前后生了四个闺女,第五个孩子才得了儿子。

    身子破败了,家也越来越穷,儿子难得,全家都宠着,为了给儿子好日子过,嫁女儿时几乎是卖女儿,脸都不要了。

    当下也有那种不是非要男丁传家的人家,就比如他们的大儿媳娘家。但是,这也分辨不出来呀,人家嘴上说不重男轻女,万一呢?

    姑娘嫁出去,那就是别人家的媳妇,得服别人家管。他们再护着,管不了亲家的想法,回头苦的还是自家闺女。

    夫妻俩就想好了,干脆找那种兄弟多的人家,一般人家最疼老儿子,就把女儿嫁给人做最小的媳妇。

    这李家兄弟五个,只拿得出一两银子的聘礼,李家夫妻口口声声说前头的儿媳妇就花了这么多,不好偏心。

    不过,李小五长相端正,人也勤快,眼里有活,成亲前来周家几次,进屋就不闲着。周家夫妻对这个女婿还算满意,聘礼少就少点。

    唯一的不满,大概就是李家的人太多了。

    李家是父母在不分家,兄弟五个成了家以后全都挤在一个院子里,各房子得一间屋,不管几个孩子,全部都跟父母一起生。

    那李家老大的大女儿都已经八岁了,早就该和父母分房,奈何分不开呀,没有多余屋子,只能在屋子中间挂上帘子一分为二,勉强算是分了房。一家子二十几口人就在那屁大点的院子里打转,时不时的就吵一架。

    周大玉出嫁一年多,周家夫妻已经开始后悔把女儿嫁入这样的人家,可后悔也已经迟了。

    周母心里存着事,老三那话里话外,似乎愿意让别人到自家来拿豆腐去卖。她想着过几天就跟儿子商量一下,让女婿到家里来拿豆腐,每天卖上一百斤,也能赚上五十个钱,总比去城里扛包要划算。

    一个人卖不完一百斤,那夫妻俩各卖五十斤,这总能行吧?

    她还在想着找机会跟儿子谈这件事情呢,小夫妻俩就找上门来了。

    李小五进院子时,看到往日打扫得干净空旷的院子这会儿摆满了东西,他也不敢乱碰,干脆去拉磨:“二哥,这活儿我会,你去边上歇会儿。”

    周大喜可是拿了工钱的,每个月一两半,哪里好意思歇着?

    眼看妹夫要抢,他抓紧了手里磨杆:“不行不行,你没有拉习惯,这力气轻了重了都不行,豆浆会糙,过滤的时候浆会少,豆渣会变多,那豆腐就出不来……你去帮娘添豆子吧,每次小半勺,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不然豆渣也会变多。”

    李小五听得头皮发麻,哪里还敢乱碰?

    “这么难啊?那我去烧火。”

    烧火往里添柴就行,这活儿他肯定能干。

    结果,柴火也不是乱烧的,火大了锅里会糊。

    李小五倒觉得正常,豆腐真那么好点,满街都是卖豆腐的人了,哪里还轮得到妻兄?

    周大玉往母亲身边凑,也是想拿豆腐去卖,磨蹭半晌才说了自己的想法。

    周母无奈:“这种事,你自己去跟你哥哥商量啊,娘可以帮你说几句话,却不好压着你哥哥答应。”

    “我这心里没底呀。”周大玉懂得这个道理,先来问母亲,也是先想探探口风。

    若是哥哥不答应,她就不开口了,省得影响了兄妹情分。

    第149章

    周大玉实在受够了婆家的那些糟心事,挣脱婆家的机会就在眼前,她不……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