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5章

    二,真的是不大不小,两头受气。

    家中一有事情都让他去做,他不是懒,就是很不喜欢这种被当做外人的感觉。

    十二岁时,姜大川下定决心跟人学摇船,这活计只要力气足够,会用巧劲,基本没什么难处。有师父带,几个月就能学好。

    他租了船只,开始摇船,浪费了六年时间,总算有了自己的船。

    有了船,就像是做生意的人有了铺子,以后就有了根,有了赖以为生的根本。

    他这边欣喜若狂,家里也出了一件不知道算不算喜事的事。

    兄弟二人都是姜家夫妻从外头抱养而来,其中姜大川是姜母从娘家哥哥那里抱来的,而大哥姜富海,居然是江南府大户何家的儿子。

    何府老爷亲自上门认亲,带走了姜富海,还给了姜家许多好处,其中有府城的二进宅子一个,铺子三间,还有银子百两。

    这对于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的姜家夫妻来说真的是一笔不小的钱财,他们带着剩下的兄妹俩搬进了府城住。

    姜大川对于这场泼天富贵有些无措,他都安排好自己以后的事了,突然发觉自己不需要摇船,花费了好几年时间置办的船似乎是白费力气。

    他想再回去摇船,姜家夫妻不答应。

    已经认了亲的姜富海……何富海经常回来看望爹娘,还喜欢对他冷嘲热讽。

    好多人都知道他们兄弟不和,姜大川忽然发现自己经常被人为难,不少人针对他,还有一些人想引诱他去赌去嫖。

    他身边换了一批人,全都不是知根知底的,他还是想回去摇船,但夫妻俩不允许,说是怕他出事。

    “大川?你是在芦苇荡里被鸭子叼走了吗?”

    温云起听到喊声,走出了芦苇荡。往船上走时,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荷花村。

    荷花村有七八十户人家,姜家就是其中之一。

    他继续摇船,将船上的客人送到地方后,立刻回到了荷花村里。

    姜家位于荷花村的村头,这里有一条路去镇上,水路也可以去。因为镇子离得近,反而是旱路好走些,但若是要去府城,还是得走水路比较近。

    上辈子姜大川买下船的那天,心中欢喜不已,正打算告知双亲这件喜事,回到家却发现家中气氛有些古怪,有些欢喜又好像大家都笑不出来。

    一问之下,才得知姜富海即将认祖归宗。

    温云起少跑了一圈,提前了一个时辰回家,还隔着老远,就看到姜家门口停着一架华丽的马车。

    他手中抓着桨……每一条船衙门都有记档,该是谁的就是谁的,除非是被拆了当柴火烧了,否则,谁要是偷去用,一定能找回来。但是桨不一样,这玩意儿特别容易被人偷,且不说木桨本身值多少钱,用惯了的东西没了,划船都不顺手。

    到了家门口,温云起瞅了一眼土路上的华丽马车,抬步进了院子。

    农家老院子除非是新造没几年的,否则屋内都是黑漆漆的,今日天色不好,屋内就更黑了。

    此时屋檐下坐着几个人,除了姜家夫妻和姜家兄妹俩,还有一位衣着富贵的老爷……伺候的人都在马车里躲雨。

    看见温云起出现,姜母有些意外,瞅了一眼何老爷的脸色,问:“大川,你怎么回来了?对了,前两天听你说要买船,买下了吗?”

    说完这话,不等温云起回答,她笑吟吟冲何老爷道:“这是我养的另一个儿子,不成器,非要学摇船,让老爷见笑了。”

    何老爷上下打量了一眼温云起,笑道:“双目有神,脊背笔直,双手双足有力,看着就壮实,是个好后生。既然和富海兄弟一场,日后若有难处,尽管上门来求。”

    第85章

    何老爷这话说得很满,似乎是将姜大川也当做了亲近的晚辈照顾。

    何老爷这话说得很满,

    似乎是将姜大川也当做了亲近的晚辈照顾。

    温云起还没出声,姜父已经接话:“老爷太客气了,我们养富海一场,

    并不是为了酬劳。当初我们养他时也不知道他家境这般好,没想过要报答。大川年纪小,我们这种普通人家的孩子最怕学坏,

    有了银子很容易就走上了歧路,

    还请何老爷谅解一下,

    若您真的要谢我们,

    那不要给他太多的优待,

    就算是对我们的谢礼了。”

    言下之意,给姜大川太多优待,不是为他好,

    还会害了他。

    何老爷给姜大川优待是为了报答姜家人,既然人家不需要,他也不会上赶着。此时他看了看天色:“那本老爷就先走一步,三日后来接富海回家。”

    姜富海亲自送了何老爷上马车,

    一家子亦步亦趋,直到马车走远,

    姜母很快关上了院子门,

    隔绝了外人窥视的目光。

    “大川,你今天为何早归?”

    做父母的,面对提前下工的儿女,确实会询问几句。但有姜富海认亲在前……姜母这态度,好像姜大川提前一个时辰回来比姜富海认了富贵爹还要紧似的。

    “刚刚接下了船,

    心里高兴,就想少跑一圈,

    赶回来告诉你们这件喜事。”

    有姜富海认亲的喜事在,家里多了一条船,算不得什么大事。

    姜父有些兴奋:“趁着天还早,你去买点菜,富海就要走了,好生做两顿饭给他吃。”说到这儿,又有些惆怅,“等他认祖归宗以后,一家人再想坐在一起吃饭,怕是不容易了。”

    姜富海立即道:“爹,不管儿子在哪儿,都一定会回来探望你们。你们永远是我最亲的父母,谁也替代不了。”

    “好孩子,有你这样的儿子,爹这辈子值了。”姜父拍了拍他的肩,“回去以后,好好和你爹相处。这大户人家的公子啊,分家时能得多少好东西,全都是家主一句话。你可别任性啊,该嘴甜就嘴甜一点,脾气不要倔,若是让你读书习武,别怕辛苦,学认真一点,无论文武,学了就是自己的,别人想夺也夺不走……”

    他喋喋不休地嘱咐。

    看得出来,他很是不舍得让儿子去何府,也很放心不下。

    姜母是真的很高兴,已经回房换了衣裳……外头在下雨,穿太好的衣裳出门不合算。

    她一身半旧的衣裳,又扯着嗓子喊女儿:“珠珠,你要去就快点,再磨蹭,天都黑了。”

    这会儿现坐船到镇上去买菜回来做饭,时间上确实很紧。

    姜富珠慌慌张张出门,头戴粉色珠花。

    姜母一伸手就拿掉了珠花:“在下雨呢,沾了水就不鲜亮了,爱美也不急在这一时。”

    姜富海见状,无奈道:“娘,不用这么省,等我认祖归宗以后,给妹妹送上两箱子珠花,到时让珠珠从早到晚不重样的戴,咱们戴一朵扔一朵……”

    他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态度,姜母顿时眉开眼笑:“少哄她,珠珠会当真的,要么你就说到做到。”

    “只要我有,一定给她准备。”姜富海又亲自过去开门,送了母女俩离开,想到什么,回头看向温云起,“二弟,要不你再送一趟?天不早了,娘和妹妹两个女流,坐你的船,我们也放心些。”

    他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姜父的赞同:“对对对,大川你跑一趟。”

    温云起才不去呢,解开了蓑衣,露出了湿了一大半的衣裳:“我都湿透了,得赶紧换下来。”

    姜母原本是等着坐儿子的船,见儿子出门还要换衣,嫌他太慢,道:“不用了,摇船的都是熟人,买个菜而已,不用他护送。大川,你烧点热水洗漱一下,顺便蒸了馒头,我回来做饭……”

    姜家男人不入厨房,姜大川是个例外,反正家里所有的杂事,但凡姜大川在家,都一定要帮着干。

    温云起假装急着换衣,转身进了屋子。

    至于姜母的嘱咐……他没听见!

    另两个大男人在那儿杵着,屁事没有,为何不能去厨房蒸馒头?

    不是说温云起小气计较,而是姜家人对他的态度有问题,完全是随时随地想起来就使唤一下,跟对待下人差不多。

    等到温云起换下了湿衣出门,小雨已停,但院子里的地上还是一片泥泞,父子俩坐在方才何老爷来了后搬出来的桌椅上低声说话。看见温云起出门,眼皮都没抬,兀自说得热闹。

    温云起打算烧水洗漱,临近厨房时,问:“爹,家中有大喜事,要不请了舅舅舅母一起来吃饭?”

    姜父颔首:“也好,你跑一趟吧。”

    温云起:“……”

    “大哥去吧,以后大哥认祖归宗了,见舅母的机会会很少。”

    姜父一想也对:“富海,你跑一趟。”

    对此,姜富海倒没有不满。

    等到温云起洗漱完,住在另一个村的刘家舅舅已经带着一家子来了。

    姜母刘氏两个儿子都是抱养来的,算起来只生了一个女儿。但是哥哥刘胜膝下子嗣昌盛多了。

    两子两女,大女儿刘水草已经出嫁,二子刘水满已经成亲,三子刘水丰最近正在议亲,他年纪比姜大川就小一岁多,此外底下还有个妹妹。

    妹妹的年纪与姜富珠相仿,前后就相差一个月。

    两家的关系一直挺亲密,常有来往,遇上农忙,都会举家去对方家中帮着干活。

    今日兄妹四人除了已经出嫁的刘水月,其余都到了,就连刚进门的水满媳妇小周氏,也在其中。

    一家六口人,人虽然多,因为没孩子在,一点不吵闹。

    他们到时又下起了雨,雨还越下越大,院子里站不住人,屋檐水齐流。

    这么大雨,即便有蓑衣斗篷,走在外头也会被淋湿。

    要么避一下雨,要么就淋湿了回家。

    一群人到了,倒也都勤快,刘周氏已经去厨房蒸了馒头。

    两家再熟,刘家人到了这儿也是客人,好多东西不好去取。于是,温云起就成了那个打杂的,但凡母女俩缺什么,都让他去取。

    小周氏坐在灶前烧火,温云起不好过去,只站在门口看周氏忙活。

    而刘家父子都不在,他们把桌椅搬到了堂屋,由姜家父子陪着闲聊。

    “这天跟漏了似的。”周氏看了一眼外面的大雨,语带担忧,“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你娘和妹妹肯定要湿透了。”

    母女俩走的时候没雨,码头过来不到一里路,她们甚至都没有带蓑衣。

    小周氏出声:“表弟,要不你拿着蓑衣去迎一迎?”

    “我才刚刚换下湿衣,刚把脏的搓了晾上,没有多余的衣裳了。”温云起也不是胡编乱造,姜大川总共两身见人的衣衫,身上是最后一套。

    若是今儿不请客人,做饭的时候可以把湿衣拿到灶前烘烤着,一顿饭做完,衣裳至少能干上六成,等到明早,水汽去了大半,即便没干透,也勉强可以穿。

    用姜父的话说,穿穿就烘干了。

    小周氏又道:“那就让大表哥……”

    周氏咳嗽了一声,打断了儿媳的话。

    温云起垂下眼眸。

    最近即将入冬,一下雨就特别寒凉,那股凉气几乎要透入骨子里,这种天气湿透了很容易着凉生病,风寒这病可大可小,严重了也会要人命。

    若不是有急事,没有人会选择淋雨。

    小周氏想要帮婆婆分忧,让人去接姜家母女。眼看温云起去不了,就想提议让姜富海跑一趟。

    周氏打断她,是不希望她把话说出口,也就是不想让姜富海淋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用姜家夫妻的话说,他们养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外头抱来的,一个是从刘家抱养来的。周氏想让姜大川跑一趟,却拦着姜富海出门,谁亲谁疏,简直一目了然。

    厨房里安静下来。

    周氏也发现了自己打断儿媳的那声咳嗽过于刻意,笑着道:“是我太着急。这么大的雨,去不去她们都会湿透,既如此,咱也没必要再添一个人淋雨,一会儿烧一锅热水,让她们泡泡手脚,再熬一锅姜汤……大川,家里有姜吧?你去找来,我先洗了煮上,多找点,天太冷了,眼瞅着就要入冬,不光淋雨的人要喝,我们没淋雨也喝上一碗。”

    温云起没有拆穿她,转身去找姜了。

    江南府这个地方,真的是得天独厚,不光每年粮食丰收,种姜蒜这些,随便找点种子往地里一撒,都能得到不少收成。

    家里的姜有半箩筐,只是最近天气湿冷,有些发了霉,温云起挑了两块好的拿到厨房。

    “舅母,今日请你们来,是送大哥一程。他那边找到了亲生父母,即将认祖归宗,以后大家再想坐在一起吃饭就难了。”

    周氏勤快,一来后听到姜父说要有人蒸馒头,立刻就到了厨房。而外面下着雨,堂屋那边众人的说话声透过大雨传来,只能听见特别热闹,听不清说了些什么。

    她接过姜时还笑意盈盈,听到这话,一脸的惊讶:“认祖归宗?那边是什么样的人家?”

    “是位大老爷,方才来时,那坐着的马车就和我们家屋子似的那么大,全都是绸缎,一点布都没有,干干净净,车厢里比我们的床还干净。我还看见车厢里好多下人等着伺候。大哥以后就是富家公子了。”温云起说到这里,适时露出了几分羡慕之色,“也不知道我的亲爹娘在哪儿……”

    关于姜家兄弟二人的身世,姜家夫妻一直就没有隐瞒过,整个荷花村的人都知道。老大是外面抱来的,二儿子大川是刘家的孩子。

    用夫妻俩的话说,他们害怕抱来的孩子养不熟,又抱了一个带有血缘的孩子放在膝下。又说夫妻俩没有生养过,不会养孩子,但想来和养猪差不多,养猪就得养一双,平时会抢着吃,长得要更好好。

    话糙理不糙啊!

    好多人都觉得这话有理,家中只有一个独子的,那孩子会格外娇气,平时容易生病不说,懂事也比同龄人要晚。而那种孩子一窝一窝养的,孩子不需要大人操心,赤脚赤身地在冰天雪地里跑,凉水随便喝,外头能吃不能吃的随便吃,从来不生病。

    也就是说,姜大川其实有从邻居那里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世,在十来岁半懂不懂时,对待刘家人要更亲近,特别想讨好他们。被刘家夫妻俩吩咐着做事,不光不会生气,还会特别殷勤。

    温云起说这话时,眼神深深看着周氏。

    周氏避开了他的眼神,不自在地道:“不管你的亲爹娘是谁,既然把你送出来了,那肯定是有自己的考量。你是吃姜家的饭长大,就该拿自己当姜家人,以后好好伺候你爹娘……唉,都说养儿才知父母恩,你以后成亲生子了,才会知道养大一个孩子有多难。”

    她看向儿媳:“火烧小一点,不要塞太多的柴火,浪费了嘛。”

    小周氏是周氏娘家的堂侄女,算是亲上加亲。婆媳之间还算亲近,周氏不会刻意为难她,成亲快一个月了,被这么挑刺,还是头一回。

    当着外人的面被婆婆说,小周氏羞得面红耳赤,赶紧退了些柴火出来。

    温云起惊讶:“照舅母这么说,大哥也不该认祖归宗了?”

    周氏尴尬:“不一样嘛,他爹娘是迫不得已才把人送出来,你爹娘……”

    她说不下去了。

    温云起追问:“我爹娘如何?”

    关于姜大川知道自己身世这件事,几乎摆在了明面上。只不过他从来没有问到刘家夫妻面前。

    周氏颇为狼狈,却还是认真答:“你爹娘选择将你送出来,那是他们自愿的。”说到这里,她擦了擦泪,“没有哪个女人愿意把自己十月怀胎拼了命才生下来的孩子送给别人……”

    她啜泣了两声,看着格外伤心。

    温云起打量着她,问:“所以你是不愿意的,当初答应送我,是舅舅的意思?”

    周氏一惊。

    所有人都知道姜大川的身世,但从来没把话说到这样直白过。

    温云起直直看着她。

    周氏低下头:“不管谁的意思,我最后妥协了,是我们夫妻对不起你。但话又说回来了,姜家也没有亏待你,他们拿你当亲生的儿子养大,现在你大哥也走了,你……你也看到了,我们不缺孩子,如果你是问我们愿不愿意认你回家的话,我还是希望你能留在这里孝敬你爹娘。他们膝下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传宗接代,在村里会被人看不起,会招惹不少闲话。你的存在能让他们心里安心,能让外人闭嘴。他们养你一场,要的也是这些好处,我没养过你,也不指望你来给我养老……若你还当我是亲……当我是长辈,愿意听我的话,以后就好好孝敬他们,留在这儿给他们养老送终。”

    她一番话说得飞快,不给温云起插嘴的机会。

    温云起沉默了下,追问:“当年是谁提议的抱养?”

    当年的事,周氏不太想回忆,但午夜梦回时,也想过那个抱出去的孩子如果哪天心血来潮非要问抱养的原因要怎么回答,她迟疑了一下,说出早就想好的答复:“你娘成亲几年没孩子,姜家其他几房逼迫得紧,非要让他们夫妻过继孩子,你娘回娘家哭诉,你舅舅要为她讨公道,也知道吵架不能解决问题,又心疼她,后来你娘提出过继,说与其养那些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还不如养刘家的孩子。你舅舅答应了。”

    意思是姜刘氏被婆家的人逼到走投无路,不愿意妥协养姜家血脉,选择回娘家抱养一个孩子堵他们的嘴。

    温云起再问:“你没骗我?”

    对面的周氏一直在用抹布擦灶台,听到这问话后,抬手去接了盖子。

    馒头蒸好了,外面天气冷,原本锅中就热气蒸腾,这一揭,整个厨房都是白气。温云起自然也就看不清周氏的神情了。

    白气里传来了周氏的声音,带着些喜气:“蒸好了,又白又胖,水满家的,拿个大碗,给他们送一碗去。”

    等到小周氏送了馒头离开,周氏也捡了一个馒头递给温云起:“大川,尝尝,这会儿的馒头麦香味很浓,特别香甜。”

    温云起深深看她一眼,转身就走。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