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1章

    想到马上就要见到姐姐,我和玉笙都很兴奋,一路上畅想个不停。

    本来以为要到了京城才能见到姐姐,可没成想一进了大周的地界就听说了她的事迹。

    姐姐如今已经成了皇上跟前的红人,宣政殿的御用琴师,是几百年难得一见在朝中供职的女官,能弹得仙乐一般的一手好琴,琴声有着各种各样神奇的功效。

    我原本以为父母偏爱姐姐,说起姐姐的琴声难免会有些夸大其词,没想到这些人说起话来竟然更加夸张,说是奉为神明也不为过。

    而我们越是往京城中走,听到的关于姐姐的消息越多,也变得越来越神化。

    京城不是旁的小地方,对于来往行人查验很是严格,尤其像我父母这种情况的人,都是需要路引才能进去的。

    母亲怕突然出现让姐姐不方便,也怕吓到了她,于是便请卫先生打头阵先去找姐姐说明情况,路引的事缓缓再说。

    卫先生去了两日之后又折了回来,对着母亲大家赞扬,你闺女可比我有能耐多了,如今京中抢着帮她办事的人太多,我便也不出这个风头,路引也是让她给你们帮着办的。

    母亲从前走亲戚时候曾来过京城,从前在代国就总说起大周京城的繁华,我和玉笙都很向往。

    这次还是托了姐姐的福,我们终于来了京城。

    我和玉笙对姐姐的感情又再度升华,前进了好多重。

    虽然我和玉笙年纪都小,但这些年在代国经历的事情多,比这个年纪的孩子懂得更多,也知道姐姐一个女孩子在京城无依无靠,能靠着自己打拼至今日今日的地位有多么不容易。

    原本母亲听说姐姐找到了生身父母,还是京中难得高门大户,心中十分开心,结果很快又晓得那家人实在不是东西,对姐姐开始是轻蔑和不喜,后来是利用和算计。

    姐姐这样优秀,自幼从来没沾上他们什么光,好不容易靠着自己努力生长结出果子,他们却要用强硬的手段摘下来,是个人都会生气的。

    而姐姐不光为官清正,为人也最是清高有骨气的,自然不吃他们这一套。

    在表哥季晏明的盛情挽留下,我们和姐姐一起住在了季家。

    姐姐对我很好,即便在外当差忙碌,但是从来没有忽略我们,就算是推了其他应酬和差事也会想办法多陪我们转转。

    没过几日,皇上突然下了旨意,让父亲去兵部就职。

    虽然姐姐一直都说,这是陛下圣明,知人善任,才会选了父亲担任兵部都指挥使司断事司副断事。但我们也知道,如果没有她在,那样高高在上的皇帝才不会注意到父亲。

    姐姐是我见过心地最好的人,她平等的对每个人都好,给大家带来幸运和快乐,但为人特别谦虚,从不居功,每次别人夸她帮了自己或者带来什么好运气,她都会认真解释,并不是自己的原因,希望大家不要把功劳算在她的身上。

    当然,京城人的大都明察秋毫,都觉得是姐姐为人太过谦虚,并不信她这番推辞。

    表哥当初是最极力挽留我们住下的人,但因为实在当差太忙不怎么出现在府里,有时十天半个月都见不上一面,看上去对于我们留下来没什么所谓,但我们依然很感激。

    从前的时候母亲就曾经对我们说过,这位季家表哥似乎并不是多么好相处的人。

    玉笙提出来质疑,母亲只在他年幼的时候见过几面,按理说也对人家并不了解,怎么就知道人家不好相处。

    母亲却道,她当年的确见过表哥几面,只觉得这孩子一心念书不爱说话,觉得等他长大之后就好了。

    后来则是通过姨母来信提及的表哥种种行为表现进行判断,才确定了这孩子并不算好相处。

    不过说起来母亲那时被困代国也有了几个年头,好些年没有跟姨母通信,也不知道表哥长大之后会不会变得和蔼可亲。

    事实证明,三岁看到老这话还是有道理的,表哥长大之后也并没有突然变成平易近人的人。

    来到季家几个月后,我还是一直跟他不熟,他看起来实在过于高端,有时候聊起天来,就连父亲和楚王都跟不上节奏,更何况是我们。

    母亲一直担心姐姐跟表哥之间相处的问题,据我观察,这件事大概是最不用担心的。

    我和玉笙因为是双生胎,又都困在代国那些时日,比寻常人家的兄妹关系都要好,但还是比不过表哥对姐姐的心意。

    表哥每次看她的眼神都是专注而炽热的,仿佛他的整个世界除了姐姐之外再容不下旁人,比我对玉笙还要上心。

    表哥节日里也只带她出门,下馆子时候只点她爱吃的菜,平日里跟旁人没话说,跟她却总有说不完的话。

    姐姐这样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母亲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有一次我曾经对着姐姐感叹,表哥看起来对你真的很好,跟对别人是不一样的。

    姐姐一直把我当小孩子,似乎是没想到我也能观察到这些事情,听了这话眼神当中闪过一丝诧异:“念念也能看出表哥他待我好吗?”

    我认真地点头:“表哥对你很好很好的,我这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对玉笙那么好。”

    姐姐听了这话笑了起来,神采飞扬的样子比夜空中最璀璨的星光还要明亮。

    她蹲了下来,轻轻刮了刮我的脸颊,温声道:“可能他是真的把我当成亲妹妹了吧。”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3-05-13

    19:54:59~2023-05-14

    23:32:3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demeter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夏

    20瓶;咪卤咪路、biabuba

    5瓶;Sherry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111

    ?

    番外2-2

    ◎番外之念笙(二)◎

    来到京城后,

    生活开始变得波澜不惊,即便经历了姐姐身世被揭开,文远侯府和沈若锦名声扫地的事情,

    但总体来说依然称得上平静。

    姐姐很明显一直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表情都没有波澜,语气当中也不见起伏,

    就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情。

    只有在乎才会有情绪,

    而姐姐已经将自己生活划了一条线,将这些完全不在乎的人隔绝在了那条线之外,不管他们怎么荒唐怎么乱蹦,都蹦不到姐姐跟前。

    我那天正好在吃着绿豆糕歪在躺椅上翻《西游记》,正好看到其中独角兕大王那一节,只觉得姐姐就像是孙悟空一样,

    拿棒子画了个圈,

    将他们隔在了外面,

    便永远都不能影响到我们。

    母亲听了这话之后,轻轻抚摸着我的脑袋,

    叹气道:“你姐姐也是没办法才会如此。”

    我点了点头,

    表示自己大概也能懂。

    能好好跟生身父母相处谁不想呢?怪就怪沈家行事实在太过离谱。

    这件事情之后,

    家里依然平静。只是洛家来了说客,那个已经担任了阁臣的洛家大舅舅一家轮番上阵,希望姐姐能将户籍到洛夫人名下,

    毕竟她一个女子和离之后立了女户出来多有不易,而家里其他几个公子不愿出来,

    洛家也看不上他们,

    所以总来磨我的姐姐。

    还不待姐姐纠结完这件事,

    家中平静的生活便被打破了,

    表哥在废除太子的事件里受到了牵连,被大理寺羁押审查。

    姐姐在我眼里一直是家里最有定力的人,不管遇上什么事情都镇定自若,和她相处的这些日子里,我从来没有见她为了什么事情焦虑或者发脾气过,应该属于书中所写“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那种人。

    但是这次姐姐明显慌了,那几日一直去往舅父和外祖家中找各种办法,最后为了救他,也为了他日后的顺遂,跟洛太师达成共识,同意了认回洛家的事情。

    洛家那边也是求着姐姐回去,说了只是给洛昕洛夫人立女户撑个门面,其他一应照旧,就算想住在季家都是无妨的。

    所以我的父亲母亲还是她义父义母,而我还是她亲爱的妹妹。

    其实一开始听说洛太师那边要强势地把姐姐给认回去,我还认真的担心过。

    姐姐一向心软,对沈家那样冷淡是因为他们实在不成体统,而洛家一直对她很好,能帮得都帮,再加上她和洛夫人关系极好,所以我一直都怕她同意认回那边,日后便再也不是我的姐姐。

    如此一来,皆大欢喜。

    不得不说,这女孩子还是要自立自强,起初很多人都以为姐姐会稀罕沈家千金的身份,虽然是落魄侯府,但看起来比我们家强得多。

    可姐姐根本就没有走那条预设的道路,也不在意沈家是不是诚心将她认回去,只是努力专注自己领域内的工作,如今已经是朝中名臣,可以强大到跟洛太师和洛家谈条件了。

    姐姐的户籍迁回洛夫人那边后,对我和玉笙依然非常上心,尤其是在功课方面,一点都不落下。

    姐姐也时常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不要因为自己是女孩子就放松功课,正是因为这世道对女孩子不够好,所以我们才更要努力一些。

    后来京城发生过很多事情,经历了几轮大清洗后,很多以前的高门世家都出了问题,父亲因为没有站队或者说隐形地站对了队脱颖而出,反而升了六品。

    父亲的职位提升之后,办公地点也有了改变。

    而我们兄妹两个也大了,住在一起终究不便,所以母亲就在外置办了新的宅子,渐渐地搬离了季家。

    表哥这会儿正外派做按察使,所以也没有对这件事情发表什么意见。

    父亲实力得到提升之后,家里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有一次我在跟着母亲去唐安伯家中给老夫人贺寿时,遇见了文远侯世子沈樾的夫人,唐家姐姐唐亦芝。

    虽然姐姐和沈家之间闹得不算愉快,但唐姐姐和姐姐的关系却一直都不错,她看我年纪尚小,家中在京城又没什么根基,便在宴席之上时时照顾于我,大抵也是怕我初来乍到受委屈。

    但其实她的担心也是多余的。

    自从我开始跟着母亲出来参加各种聚会之后,大家就都对我十分客气。

    这客气只有一小部分来自于父亲的面子,一大部分都是因为姐姐和表哥。

    他们两人如今在朝中存在感极强,再加上身后站着的楚王殿下又是出了名的不好惹,所以我这些年出门在外从没受过什么为难。

    除此之外,就是因为姐姐一早把我们家里姑娘的招牌打了出来。听心悦姐姐说,在姐姐初来京城,以洛家远亲的身份参加这些诗会赏花会生辰宴时候,也曾经有一些势利眼的姑娘夫人对她不客气,只是后来家中大多需要有求或者讨好于她,最终都被啪啪打脸。

    后来大家都说,秦县来的姑娘不得了,譬如姐姐当时就是看着平平无奇,实则潜力无限,洛念笙如今年纪小,看不出来,但日后说不准能跟姐姐一样厉害……所以没有人会公开对我无礼。

    说到底,我和玉笙如今能在京城立住脚,跟其他世家子弟交往时候被这样以礼相待,不会因为小城镇出身而受到歧视和其他不公正对待,都是姐姐当年打下来的江山。

    但是自从沈老夫人过世,洛夫人跟文远侯和离之后,沈家就一直不景气,文远侯沈裕也一蹶不振,家里事情大多靠着世子和唐家姐姐操持。

    唐家姐姐看大家都对我和气,也放下心来,道是家里等着她处理的事情实在不少,所以在这边没坐多久就回去忙活了。

    文远侯沈家的话题一直是这几年来京中的热门议题,世子夫人在的时候大家不好意思说,这会儿唐家姐姐人走了,其他人在座的夫人和姑娘们就转头议论起了他们家里的事情。

    这些虽然都是京中官宦人家的女眷,但讨论这些事情时不管神态还是语气,都从前在代国平民巷中纳鞋底的大姑大姨们差不多。

    看来这嗑瓜子吃茶说人闲话这事,不管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只是内容有所不同罢了。

    沈家的事的确精彩,编成话本子演三天三夜都演不完。

    据说当年沈家遣散奴仆的时候,有好些都转职做了说书先生,专门说自己知道的沈家门里发生的那些事情,还得到了楚王和桓王等一众亲贵的好评,在京中掀起了新的听书热潮。

    这场轰轰烈烈的说书活动一直持续到了几年之后,睿王覆灭牵连关暮云夫妇被发配边疆的事情发生后,又多了几个支线,便是这夫妻二人的结局。

    其中有一节是说,沈若锦的生身父母曾经在她还是世子夫人时候想跟她相认,后来听说这样的大罪可能会连坐,便跟她断绝了关系,再也不承认有这个女儿,唯恐自己受到牵连。

    沈若锦从前还在京中之时,我也曾经跟她有过一面之缘。

    抛开人品来说,沈若锦自身条件还算不错,自幼代替姐姐身份在沈家长大,运气也实在够好。

    她脑子够用也能吃苦,长得也看得过去,但就是格局太小,总在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争来争去,一辈子都过得这般乱七八糟,实在糟心。

    这次讨论的主旨是这家人实在没福气,像我姐姐这样好的姑娘不要,偏生要去捧旁人。然后又说起兵部洛大人也就是我的父亲才是好福气,短短几年内就跳了两级,都是早先年行善积德,对姐姐好的缘故。

    然后又有人说,现在太子和睿王都倒了,朝中风头最盛的就是楚王,楚王最听季大人也就是我表哥的话,皇上最听洛桃笙也就是我姐姐的话,且现在陛下又开始准备放手让楚王去管兵部,我父亲想要不升都难。

    沈家之人从前天天捧着族谱求姐姐回去,并对她一再承诺,只要她愿意回去侯府就在第一页添上她的名字,后来知道她选择认回洛家后,又打出血缘亲情的牌,求她为自己家中老老少少办点事情,谋一份出路,只是一直都没有得到回应。

    我的父亲在朝中混得风生水起,而沈家人却被皇上和楚王厌弃,两家境况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也导致了沈家人见了我们个个都酸,还有拎不清的总觉得是我的父母抢了他们家姑娘,抢了他们满门的荣耀,但从来不反思自己当初的种种行径。

    宴会结束之后,我和母亲出门准备上车回家之时,正好遇上了沈家三公子沈辞。

    他看到我们之后,脸上神情变得复杂,但还是走上前来跟我们打了招呼。

    据说这位沈家三公子从前时候眼睛都是长在头顶上的,总担心姐姐是秦县小地方来的,出门在外丢了他们侯府的面子,也没少为着沈若锦找姐姐的茬儿。

    沈辞现在虽然见了我们一脸不情不愿,说起话来也有些泛酸,但还是别扭着过来,按着礼节打了招呼。

    沈家三公子能有如此守礼行径,多半也是因为最近家里实在艰难,经历了生活的毒打,才会有了如此的改变。

    从前姐姐带我出来的时候,也曾遇上过沈辞几次。

    他看着姐姐待我和玉笙无微不至,温柔体贴,而他是姐姐真正意义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连一个普通的招呼都收获不到,脸上酸得能滴出水来。

    后来每次看到我的时候,他都是如出一辙的酸溜溜的眼神,导致我有几次跟他见面之后,回家一度牙疼了起来,还差点惊动了大夫。

    即便我牙疼也爱看他求而不得后悔得肠子都青了的样子,酸爽的感觉让酷热的夏季都变得清凉起来。

    搞人心态的快乐就是这么的简单。

    太子倒台之后,表哥被封了按察使去巡查各地,姐姐则迎来了相看对象的高峰期。

    好像从某一个时间节点开始,周围的长辈、同僚甚至皇上都开始发力,给她介绍各种各样的青年才俊。

    母亲一直询问姐姐究竟喜欢什么样的男子,文官还是武将,儒雅还是健朗?

    姐姐当时正在构思一份太乐署经费申请的公文,听了这话后停下了翻书的动作,认真回应道,其实她对未来夫婿也没什么特别的要求,人厚道一点,门风清正,家庭温暖就最好了。

    姨母当时也在一旁,听了这话后自动翻译,那就是想找个老实人嫁了。

    按理说像姐姐这样优秀的人,定下这样的择偶标准并不算高,找起人来应该也并不难,但姨母不知道为啥惆怅起来。

    大概是也有想要给姐姐介绍的小郎君,但是这个人不符合“老实人”的标准吧。

    这事如今是家里最大的事情,也对我产生了好些影响,让我从以前京中默默无闻的闺阁少女变得瞬间炙手可热起来。

    京中开始有公子来走我的路子,想要抄近道得到姐姐的欢心,询问母亲她们喜欢什么样的女婿。

    我回答,母亲都说了不打算干涉姐姐的决定,只要姐姐喜欢就成。

    风度翩翩的年轻公子一拍大腿,无力感叹道,这事太难了啊!要得到你姐姐的欢心,怕是比得到陛下的欢心还难呢。

    这些人基本都是一些过眼云烟般的存在,战绩最好的跟姐姐成功约了三顿饭,最后还是饮恨败北。

    再到后来,姐姐身边出现了一个长辈们盖章“很有缘分”的人,是父亲的故交之子,名唤楚洵。

    楚二公子是个非常不错的年轻人,而且从前曾跟姐姐有过婚约。

    那时的楚大人升职太快,母亲觉得齐大非偶,不欲让对方为难,所以去了信说婚事作罢。

    现在对方虽然远不如姐姐优秀,但也算是京城中难得的适龄未婚青年才俊,又跟姐姐的祖父也就是洛太师家有亲,所以这两人的相看便又提上了日程。

    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便有交情的缘故,姐姐似乎对这楚二公子很满意,据我所知,他们两人至少一起在外面约了五顿饭,楚二公子还登堂入室,还时不时被请来家中小坐。

    这几年来给姐姐介绍和相看的青年才俊实在不少,没有五十也有三十,楚二公子是唯一一个有这样待遇的人。

    大家都觉得他们两人的事情会十分顺利,但是我总觉得姐姐对那楚二公子好像缺了点什么。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