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4章

    能者多劳,一心二用,如意一边理事,一边写过年排班花名册,有条不紊。

    待如意把一百三十四个人的排班都写好了,起身站起来,转了转有些酸疼的手腕。

    如意看着书案上的丑字,心道:练字,哼,一定是哪些吃饱了没事干的人才有功夫练字,我忙得像个陀螺似的,理完这一堆事情,只想躺下来休息一会,连笔都不想看了,那里有闲情逸致去练字!

    这时,秋葵进来说道:“松鹤堂的枇杷来了。”

    如意纳闷,“松鹤堂又不归我们紫云轩管,她来干什么?”

    秋葵说道:“她拿着一个包袱,说是花椒给如意姐姐送东西。”

    如意说道:“让她进来吧。”

    枇杷来了,从包袱里拿出一包茶叶,说道:“这是雀舌芽茶,花椒姐姐刚得的,要我给如意姑娘送来。这会子花椒姐姐在等老祖宗午觉醒来,就不能亲自来送。”

    各位看官,你们还记得枇杷吗?

    三年前,老祖宗带着三个孙女第一次去承恩阁赏米芾画作的时候,如意和松鹤堂两个丫鬟都吵过架,一个叫做碧莲,另一个就是枇杷了。

    枇杷是水果,名字一听就是东府周夫人的人。

    当年,枇杷奉命去梅园采两支满是花苞的梅花枝,她嫌累,就要胭脂把梅枝扛到承恩阁,被如意逮住了,好一顿骂!后来都被如意骂哭了!

    现在,三年河东,三年河西,松鹤堂的花椒升了二等丫鬟,枇杷依然是三等,要听花椒使唤了。

    如意很少喝清茶,她喜欢喝油茶,但是像雀舌芽茶这种名贵的茶叶,用来待客是很体面的——如意娘甚至还用这个来做新菜呢!

    如意接过茶叶包,说道:“多谢了,劳烦你跑一趟,坐下喝杯茶,吃点茶果吧。”

    以前两人吵过架,但也就这么一次,后来花椒高升,枇杷变老实了,再也没有找不痛快。

    现在,枇杷来替花椒跑腿送茶叶,如意就对她客客气气的,尽了礼数。

    枇杷说道:“不用了,我还要去梅园,给胭脂和红霞各送一包茶叶。”

    如意说道:“好吧,你既然有事,我就不留你了

    。”

    枇杷告辞离开,三年过去,当年偷懒耍滑的小丫鬟变得沉稳了许多。

    枇杷一走,如意猛地想起了什么,跑出去追上枇杷,说道:“劳烦你去梅园帮我带个话,就跟胭脂和红霞说,晚上去一起去大厨房饭堂里吃饭。”

    枇杷说道:“我知道了,一定传到。”

    到了快吃晚饭的时候,王嬷嬷还没回紫云轩,如意就把写好的过年排班名册放在抽屉里,告诉秋葵,等王嬷嬷回来就给她瞧瞧。

    秋葵应下了,问道:“如意姐姐晚上不在紫云轩吃王嬷嬷的份例么?都是好菜呢。”

    如意说道:“我还有事,你们拿去分了吧——对了,你今天把我的信交给我娘时,她在做什么?”

    秋葵笑道:“在炕上做针线呢,如意娘看了信,说她知道了,这就去准备。”

    娘做事,如意是放心的,于是她背上毡包,去了大厨房。

    饭堂里,胭脂红霞已经抢好了靠炉子的好位置,等着如意呢。

    如意放下毡包,说道:“你们想吃什么?说吧,我要大厨房用小锅现炒。”

    大厨房年底的账,都是如意用算盘清出来的呢,她可以点菜。

    红霞嘴快,先说道:“我想喝鸽子汤、红焖羊肉、烤羊蹄、还有糟鹅胗鹅掌,炒个大白菜去腻,再来一坛温热的黄酒。”

    胭脂不想太麻烦,说道:“我就想吃个炖鸡蛋,炖的嫩嫩的,放点盐和葱花就行了,上面不要浇酱油和香油。”

    如意就去跟大厨房说了以上菜肴,“……最后来个手擀面,面不要切的太细,有筷子的一半粗就行了。”

    那婆子一一应下,就去了厨下。

    如意回到座位上,红霞朝着她做鬼脸,“哎哟喂,如意姑娘好威风啊,都可以点菜了。”

    如意回了她一个白眼,“少在这里装蒜,你想点也能点,你姨爹当了大管家,新姨妈也疼你,你如今就是副小姐了,去点个菜,大厨房还敢不给?”

    红霞笑道:“我可不会为了一点吃的欠了大厨房人情,吃人嘴软,我嘴巴馋了现点炒菜,都会给钱的。”

    胭脂问道:“如意,你找我们有什么事情?”

    如意说道:“没什么大事,就是问问你们,过年休息是前七天还是后七天?咱们凑在一起,好出去玩,一年就这一次机会。蝉妈妈只出去一天烧香拜佛,剩下的日子她都会替我的班,我可以休十三天,依你们两人的日子便是。”

    “真羡慕你呀,有蝉妈妈这个好人作伴。”胭脂说道:“今天姚黄姐姐也排了班,我和红霞都休后七天。”

    红霞兴奋的说道:“我听我姨爹说,今年护国寺正月初八的庙会,会有好几个名角唱戏打擂台,可热闹了。刚好今年轮我们休后七天,到时候我们三个一起去逛护国寺庙会。”

    “行啊。”如意说道:“咱们就说好了,初八一起去护国红霞点点头,“就这么定了,对了,这回不准让你弟弟吉祥赶着马车跟在后头,他人不错,就是管的太宽了,去年我们过年一起玩,但凡去点人多的地方,他就拦着不让,说怕被挤着了。”

    如意点点头,说道:“好啊,你也别让你表弟赵铁柱跟着我们,去年他跟我们,哎哟那个馋,从街头一路吃到街尾,都吃吐了,害得我们大过年到处找药铺,给他买消食养胃的药丸子吃……”

    鉴于去年的“惨痛”教训,红霞和如意达成一致,不带男的去,带男的逛街就是扫兴,就三个女孩子得了。

    闲聊着,菜和酒都上来了,居然还多了一盘黄瓜炒胶东大虾仁。

    如意拉着端茶的婆子问道:“我没点这道菜,这冬天的黄瓜是暖棚里种出来的稀罕物,是老祖宗和小姐们的份例,我可不敢点这个。”

    “知道。”婆子说道:“这是我们大厨房总管严嬷嬷送给如意姑娘的,说,如意姑娘帮我们做账,却很少来点菜,今天既然开了口,咱们就好好招待着。”

    又问:“面条已经擀好了,是现在下,还是等姑娘们喝完这壶黄酒再下面?”

    其实如意偶尔来大厨房点菜,也是故意给机会让大厨房还一还人情,要是一直啥都不点,大厨房会以为她所谋甚大,心中自然有揣测,关系就弄僵了。

    人情世故,就是如此,所以,如意坦然接受了大厨房的殷勤,说道:“多谢你们送的菜,手擀面等我们喝完酒再下吧,面坨了不好吃。”

    婆子应下,回厨房吩咐去了。

    这时,胭脂已经提壶给三人都倒好了酒,说道:“一年又一年,我们在颐园已经当差三年,今年算是平安无事的过去了,希望来年也一样,平安无事。”

    红霞举杯道:“没错,希望来年咱们也平安无事,来,咱们碰一杯。”

    三人碰杯,都一口喝下。

    且说颐园大厨房,如意胭脂和红霞三个人觥筹相错,庆祝今年相安无事,平平安安的度过,与此同时,松鹤堂,王嬷嬷、来寿家的,正和老祖宗说话。

    老祖宗闭着眼睛,歪在炕上,来寿家的坐在圈椅上,王嬷嬷坐在小杌子上,身边都有一杯茶和一个装着各种茶果的剔红攒盒。

    王嬷嬷说道:“老祖宗,大小姐四个陪嫁丫鬟,我拟了四个名单,请老祖宗把把关,看妥不妥当。”

    老祖宗扬了扬手,“说吧。”

    王嬷嬷说道:“姚黄,赵粉,豆绿,石榴。”

    前面三个都是牡丹花,就最后一个是水果,显得不伦不类。

    果然,老祖宗睁开了眼睛,“石榴?就是上回周氏要送给夏氏的石榴?会按摩的那个?这个周氏,要我怎么说她呢,就是不知悔改,尽做些讨人嫌的事。”

    “正是。”王嬷嬷说道:“她老子娘都在翠微山国公爷长眠之地看管祭屋祭田,是咱们家的家生子,人是可靠的。我跟石榴背地里商量过了,等她陪嫁过去,转过一年,就把她老子娘的身契都送到大小姐手里,要她老子娘管着大小姐的陪嫁铺面或者田庄。以后全家都是大小姐的人。”

    大小姐张德华嫁到定国公府,就是年仅十八岁的定国公夫人了,诰命比周夫人还高,定国公府百年国公府,根基深厚,可不像张家一门两侯这种根基尚浅的“暴发户”。

    石榴又不傻,当然是跟着年轻的定国公夫人更有前途。

    周夫人这回,又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老祖宗想了想,说道:“我记得德华房里有个丫头,生的很是标致,性格沉稳,左眼下面有一颗胭脂记,这是福相啊,鸿(红)运当头。这丫头不错。”

    王嬷嬷忙道:“她就叫做胭脂。姚黄也说她不错,模样好,性格好,还是咱们的家生子,不过,她还是留在咱们家里吧,不适合当大小姐的陪嫁丫鬟。”

    老祖宗问道:“为什么?”

    来寿家的连忙说道:“老祖宗贵人多忘事,这不是因为胭脂她娘的出身嘛,怕将来麻烦。”

    老祖宗神色茫然,“胭脂她娘怎么了?”

    来寿家和王嬷嬷对视一眼,来寿家的从圈椅上站起来,走到炕边,坐了半边屁股,说道:

    “胭脂她娘郑姑娘,是以前石家的后人,就是当年一门一公一侯的石家?如今石家虽然抄家灭族了,但亲家武安侯府郑家还在,且看在武安侯的面子上,郑姑娘的后人,咱们张家给一碗安生饭吃,养着就行了,陪嫁出去,会给大小姐添麻烦的。”

    “哦,是她呀!”老祖宗猛然想起来了,说道:“瞧我这记性,越来越差,连郑姑娘都忘记了。”

    来寿家的说道:“也难怪老祖宗会忘记,这个郑姑娘三年前就死了,那年大旱,闹水痘,东西两府好些孩子过了病气,郑姑娘本来身子就弱,为了照顾一双染病的儿女,她倒下了,我还格外给她家二十两烧埋银子,让九指好好安葬郑姑娘。”

    “当时府里还有好些人不服气呢,说其他家都是死了孩子才给二十两烧埋银子,怎么唯独她家死了大人也给?”

    “更有离谱的,还编排我看中了九指长得俊!想要把他纳为幕下之宾呢,一把年纪,老妇撩发少年狂了。”

    老祖宗笑道:“但凡有点本事的女人,就有人编排泼脏水,最容易泼向女人的脏水,就是男女那点事。”

    这一点,王嬷嬷也深有感触,连连点头,“老祖宗说的对。来寿家的受委屈了,郑姑娘的来历不能往外说,有冤无处诉。”

    来寿家笑道:“我不委屈,九指狠狠揍了那几个人,就没人再敢胡说八道了。”

    老祖宗缓缓坐起来,看了看外头的天色,说道:“天什么时候黑的?这么晚了,怎么还不摆饭?”

    一听这话,来寿家和王嬷嬷又对视一眼:老祖宗这是怎么了?记性变得这么差?忘记郑姑娘也就罢了,但才刚刚吃过晚饭,大家喝茶消食呢,怎么又说没吃饭?

    ————————

    衰老不可逆转

    ??[85]第六十五回:悲白发晚饭吃两回,做豆腐三宝齐上阵:第六十五回:悲白发晚饭吃两回,做豆腐三宝齐上阵王嬷嬷正要解释,……

    第六十五回:悲白发晚饭吃两回,做豆腐三宝齐上阵

    王嬷嬷正要解释,来寿家的抢了先,说道:“这不因老祖宗今天午觉睡的长,起的晚,吩咐说迟一点再吃晚饭嘛,所以天黑了还没有摆饭。”

    王嬷嬷顿时明白了来寿家的意思,人老了,老祖宗的记性出了问题,但是老人一般是不服老的,来寿家的将错就错,是为了维护老祖宗的脸面。

    王嬷嬷也随声附和道:“正是如此,老祖宗既然饿了,就她们摆饭吧。”

    幸好,老祖宗虽然忘记了刚刚吃过晚饭,但是肚子饿不饿还是能够感受到的,说道:“奇怪,这么晚了,也不觉得饿,人老了就是这样,吃的少,不想动弹,又睡了一下午,就更不饿了。”

    记性不好的老人们大多有个通病,就是你越是纠正说,你明明已经吃过饭了,老人就越跟你犟,说我没吃,你们都骗我,就偏要吃,即使不饿也要吃。

    但你要是顺着老人的意思去说,啊对对对,是是是,咱们这就吃饭,老人反而不会跟你硬犟,就像到了逆反时期的小孩子似的,要哄着点。

    来寿家的说道:“不饿就简单吃点,天气冷,吃个锅子如何?”

    老祖宗点点头,“吃个素锅子吧,晚上吃的清淡些,别睡觉积了食。”

    来寿家的继续陪着老祖宗说话,王嬷嬷出去,吩咐芙蓉她们赶紧准备素锅子。

    王嬷嬷把老祖宗刚吃晚饭转眼就忘记的事情说了,芙蓉倒是见怪不怪,说道:

    “这不是第一次了,今年入冬之后,忘性越来越大,来寿家的说,让我们哄着点老祖宗,别戳破了,免得老祖宗伤心。”

    王嬷嬷听了,有些伤感,她近年来眼神也是越来越不好使,衰老来了,有的眼睛先老,就像她自己;有的脑子先老,就像老祖宗。

    王嬷嬷叹道:“怪不得老祖宗喜欢来寿家的,真真什么都考虑周到了,如此甚好,不伤老祖宗自尊。都说老小孩,老小孩,人老了可不就像小孩子一样,忘性大,需要哄着照顾。”

    芙蓉苦笑道:“是啊,人老了,就是越来越不中用。我四十岁以后,就熬不得夜,现在上夜的活都交给花椒了,否则,我白天根本撑不住。”

    王嬷嬷说道:“芙蓉姑娘要注意保养身子啊,你照顾老祖宗的年岁最长,老祖宗离了谁,也离不开你。”

    芙蓉叹道:“我尽力而为,老祖宗离不开我,我又何尝离得开老祖宗?这么多年的陪伴,主仆之情不必多说,老祖宗若走了,我也活不成的。”

    芙蓉要小丫鬟摆了个紫铜锅,一桌子素菜,有白菜、豆腐、蘑菇、银耳、黄瓜、韭黄、木耳等等。

    老祖宗坐下,对王嬷嬷和来寿家的说道:“你们怎么看着我吃?我一个人怪冷清的,坐下来一起吃热闹。”

    其实今天晚饭就是王嬷嬷和来寿家的作陪,刚刚吃过了啊!

    两人为了哄老祖宗,心照不宣坐下来,硬着头皮,又陪着吃了一顿!

    饭毕,年轻体健的花椒扶着老祖宗在屋里走走消食,王嬷嬷朝着来寿家的使了个眼色,两人出去说体己话。

    王嬷嬷问道:“老祖宗记性不好这事,太后娘娘,两府的侯爷侯夫人知道吗?”

    来寿家的说道:“暂时谁都没告诉,也就是贴身伺候的芙蓉,花椒,还有你我知道。先看看吧,老了记性不好,丢三落四的是常事,如果越来越严重,就跟太后娘娘,还有两府侯爷侯夫人说吧。再说,说了有什么用呢?那里有神医治得了老病?都是骗子。”

    王嬷嬷点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次日,腊月二十六,颐园所有伺候的女人都发了一套预备过年穿的新衣,红袄红裙,闪缎绿比甲,打扮的喜庆。

    除了衣服,伺候的女人们按照各自的品级发了金银首饰,反正低等的都是银镀金的一对钗环。

    一等丫鬟和仆妇是一对金嵌红宝石凤钗,金镶玉童子持荷耳坠

    如意这种二等丫鬟,是一对喜上梅梢的金钗,金葫芦耳坠。

    三等丫鬟以及以下的仆妇都是银镀金的喜上梅梢银钗,银镀金柿子耳环。

    每个人头上都是黄哄哄的,富贵喜庆。

    王嬷嬷叮嘱颐园的女人们:“这衣服首饰要保存好,过年的时候统一穿戴,等到二月大小姐出嫁,也是穿戴这一套,若是弄丢了首饰,自己出钱买去!官中不会再补发了。”

    年嘛,每年都过,大小姐出嫁才是这两个月最重要的事情,何况嫁过去就是定国公夫人,一场盛大的婚礼,张家不惜血本都要给大小姐把面子做足了,因而今年发的首饰最贵重。

    如意把衣服钗环都放进衣柜里收好,去大厨房吃晚饭的时候,有婆子来说,“如意姑娘,等你吃完了,去暖房一趟,严嬷嬷有事找你商量。”

    如意应下,吃了饭,走去大厨房后面的一排房舍,暖房她以前来过,三年前帚儿疗伤时,就在这里住过几天。

    这里有地炕和火墙,屋顶还是透光的琉璃瓦,白天黑夜都是暖的,种植着黄瓜、韭菜、青菜等等,下面还有地窖,种着韭黄。

    马上要过年了,这些矜贵的蔬菜比肉贵多了,要小心伺候,老祖宗住在颐园,因而这三年东西两府的年夜饭都在颐园吃,每年大厨房都严阵以待,当成头等大事来办。

    大厨房总管严嬷嬷每天早中晚三次都要来暖棚查看一遍蔬菜的生长情况。

    严嬷嬷是厨娘出身,从烧火丫鬟做起,一步步爬上来的,今年其实才四十岁出头,和芙蓉一样年龄,只是年轻时常年在灶下劳作,烟熏火燎的,显得有些老态。

    如意说道:“嬷嬷找我啊。”

    严嬷嬷半蹲着,用尺子量着竹菜架上吊着的小黄瓜,看着长势,说道:“今天来禄家的跟我说,你娘做的锅塌豆腐好吃,今年年夜饭的豆腐菜,就要你娘来颐园大厨房做出来,你娘做的豆腐到底有多么好吃?让来禄家的和王嬷嬷都念念不忘?”

    来禄家的就是腊梅。腊梅其实没有吃过如意娘做的锅塌豆腐,她只是是听姨妈王嬷嬷的话,要如意娘来做年夜饭的豆腐菜。

    上一卷书说过,颐园任何一笔账目,都需要从东府官中支出来,当然也包括大厨房。

    王嬷嬷要抬举如意娘,就一句话的事情。

    如意忙道:“豆腐就是豆腐,谁做不出来花来,就是图个新鲜吧。我娘也就过年做这一次豆腐菜,给主子们换换口味,给严嬷嬷分忧。”

    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厨房的大厨娘们人人都有绝活,是很难挤进来的,但是如意娘若有机会得了老祖宗的赏,以后做大席就更有名气了。

    如意当然希望亲娘能够干更少的活,赚更多的钱啊!

    丈量了黄瓜,严嬷嬷又走去另一茬菜地,蹲下去看韭菜,掐了一节绿韭菜,闻了闻味道,说道:

    “虽然是来禄家的吩咐,我要听从,但年夜饭每一盘菜都是从我的大厨房送过去的,我要负责,时间紧迫,今天都二十六了,明天就让你娘来大厨房,现做出锅塌豆腐,给我尝尝,我觉得可以了,这事就能定下来。”

    如意说道:“好,我这就要看门小厮去传嬷嬷的话,要我娘今晚就把豆子泡上,明天一早就来大厨房做豆腐——严嬷嬷,您这里有石磨吧?”

    严嬷嬷很惊讶,问道:“难道你娘做锅塌豆腐,从自己做豆腐开始?”

    如意说道:“是的,连用的水都是玉泉山的泉水呢。”

    严嬷嬷笑了,“哟,你娘的秘方就这么说出来了,不怕我偷师学了去,把你娘一脚踢开。”

    “什么秘方不秘方的,做个豆腐而已。”如意依然是把跟王嬷嬷说的那套照搬出来:“我娘常说,人这辈子,都是烦心事多,开心事少。”

    “吃好吃的东西,是最简单、又能让人马上开心的法子。仅凭一个人,做出来好吃的有限,大家都学会做了,就能让更多的人开心,这也是行善积德,积攒福报。”

    严嬷嬷听了,一声没言语,过了一会,才说道:“世人但凡有什么秘方,都藏着掖着。你娘不像厨娘,倒像是观世音菩萨了,有如此胸怀。明儿个我倒要尝尝菩萨做出来的豆腐是什么滋味。”

    如意去了东门,吉祥正好当班,就回四泉巷告诉了如意娘。

    如意娘昨天就得了秋葵送来的如意写的信,已经去集市上选了油脂多的好豆子,时刻准备着去颐园献技艺。

    如意娘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更高兴明天能够见到宝贝女儿,说道:“吉祥啊,明天一早你就推着小车来接我,我要带着半桶泡好的豆子,还一缸子玉泉山泉水。”

    吉祥也为如意娘有出头的机会高兴,第二天一大早就推着小车来了。

    如意今天要见母亲,老早就起床了!

    她几乎是一路小跑,到了大厨房。

    大厨房正在忙着做早饭呢,天还没有大亮,食物的香过来了。

    如意循着石磨“嚯嚯”的声音,找到了一间磨房,看见吉祥推着石磨绕圈,如意娘坐在一旁,拿着铁勺往石磨中间加上昨晚泡好的豆子。

    “娘!”如意大叫大笑、窜蹦蹦的着朝着石磨跑过来,如意娘放下勺子,张开双臂,迎接着女儿。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