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3章

    一共四万两千钱,如意称了四十两银子,并数出两千钱,方便潘婆子往下面分月钱。

    潘婆子签了认领,按手印,领了月钱走了。

    接下来是洒扫上的,管事的是辛婆子,这个婆子是个寡妇,很能吃苦耐劳,也是唯一一个来自西府的管事。

    叫她婆子,其实和前头潘婆子一样,都是四十来岁而已,并没有那么老。如意平时称呼她辛婶子。

    如意当着面,跟辛婆子算账:

    “洒扫一共二十七个人,小丫鬟月钱二百,一共十人,一共两千钱。媳妇子一个月三百钱,一共十七人,一共五千一百钱。一起七千一百钱。”

    “过年月例翻倍,那就是一万四千两百钱。”

    “洒扫的冬天有五百钱炭补,在这个月发,一万三千五百钱,翻倍月例加补贴,也就是两万八千七百钱。”

    同样是管事的,上夜的潘婆子每月除了月例,还有五百钱管事贴补,但是洒扫的,以及其他,都没有这项贴补,月例和当差的一样,只是分打赏的时候,可以多拿些。

    辛婆子点头道:“如意姑娘算出来的,错不了。”

    辛婆子不会写字,就提笔画圆,在圆圈上按个手印充数罢了。

    因洒扫的钱少,且零碎,为了方便洒扫的放月钱,如意只称了十五两银子,数出了一万三千七百钱给辛婆子拿走。

    然后是看空房子的,一共十五个人,除了看管承恩阁的如意是二等丫鬟月例一两,其余丫鬟婆子都是五百钱,一共八两,月例翻倍之后,共发出十六两银子。

    接着是伺候花木的,一共十个人,每人月例都是五百钱,一共五两,月例翻倍发十两。

    然后是饲养鸟兽祥瑞的,一共五人,都是行业高手,因而月例也高,月例都是一两,一共五两,月例翻倍,也是实发十两……

    如意忙了一上午,终于把领出来的一百五十五两七百钱全部放出去了!

    秋葵提着食盒来送中午饭,如意说道:“你先别摆饭,我好累啊,先休息一会。”

    秋葵说道:“好啊,我把饭放在炉子上温着,如意姐姐就就熏笼上躺一会,我刚换过炭,那里暖和。”

    如意从书桌后站起来,先去洗手——数了一上午的钱,手上全是银子和铜钱的味道!

    从钱库里出来的基本都是流通了很久的旧钱,天知道什么人摸过!因而闻起来臭臭的。

    如意用香胰子使劲搓手——反正香胰子是王嬷嬷的份例,随便用,不心疼。

    如意洗了两盆温水,才把手洗干净了,又用了王嬷嬷的沤子壶,倒出一些沤子抹手,是一股淡雅的栀子花香,好闻!

    如意把手放在鼻间,深吸一口气,香!

    这时,身后响起了脚步声,如意闻着手掌栀子花香说道:“不是说好等会再摆饭吗?我先歇会。”

    “要不你去炕上躺躺?”

    是王嬷嬷!

    如意吓一跳!赶紧回头行礼,“嬷嬷回来了。我怎么敢上炕呢,熏笼就挺好,刚换过炭。”

    “嗯。”王嬷嬷坐在炕上东边的位置,脱了鞋子,歪在引枕上,还在腰腿上盖了个薄毯,看起来比如意还要累。

    如意靠在熏笼上,让热气烘着有些僵硬的脖子,顿时觉得舒服多了。

    王嬷嬷闭着眼睛,和她闲聊,“月钱放完了?”

    如意说道:“双倍的月钱,连同各种补贴,都放出去了,大家都可以过个好年。”

    王嬷嬷又问:“你不问我上午干什么去了吗?”

    如意说道:“我听秋葵说,您打完八段锦后去了梅园。”

    王嬷嬷说道:“你是懒驴上磨吗,抽一下,走一圈,问一句,答一句的。不要学那些没出息的鹦鹉,你既然去过东府议事厅支月钱,就应该猜得出我去梅园干嘛了。”

    如意忙道:“大概是为了大小姐四个陪嫁丫鬟的事情……我听腊梅姐姐说,周夫人想塞进去一个自己人,给大小姐吃个水果,都想出病来了,今天就腊梅姐姐一个人理事,周夫人在养病。”

    虽然王嬷嬷最终撮合了外甥女腊梅和年过半百的老男人来禄的婚事,但内心是反感这门婚事的,故,王嬷嬷也继续称呼外甥女为腊梅,不喜欢听见来禄家的这种话。

    王嬷嬷说道:“没错,我一上午就是办成这事。我把周夫人房里的石榴加到四个陪嫁丫鬟里头去了。”

    “啊?”如意大吃一惊,“这不太像您啊,您居然向周夫人让步了?这不可能,一定有什么利益交换吧。”

    王嬷嬷笑道:“我可不能让周夫人把手伸到大小姐身上去。但是,周夫人毕竟是继母,女儿出嫁,她给的人一个都不要,外头怕是议论大小姐侍母不恭。我听花椒说,石榴这个姑娘还是不错的,老祖宗也喜欢她。她是咱们张家的家生子,她父母哥嫂都在翠微山国公爷墓地里看管祭屋祭田。”

    “等石榴陪嫁到定国公府去,我就要大管家来禄把石榴的家人从翠微山放出来,去看管大小姐陪嫁的铺面房舍,全家的身契也都给大小姐,这样,石榴就是咱们大小姐的人了,以后全家人都是定国公府的家奴,跟周夫人有什么关系呢。我已经暗中跟石榴讲明白了,她全家有更好的前程,以后当然全心全意在定国公府当大小姐的臂膀。”

    “只有能够为我所用,就是自己人,和她叫不叫水果没关系。”

    小狐狸如意:“嬷嬷足智多谋,把对手变成盟友,佩服佩服!”

    老狐狸王嬷嬷:“你不也猜中了吗?就是把石榴的利益绑在大小姐这边,小脑袋瓜挺好使。”

    两只狐狸互相吹捧。

    ————————

    舟一写到数字就糊涂,如有算错,请各位看官温柔指出。你们敢信么,舟以前就是干HR算工资的……报工资的表格里有公式,数据自动生成,基本不用自己算。不过,尽管有科技加持,舟报给财务的工资表偶尔也会出错,被打回来加班重做……果然这一行不适合我啊

    ??[53]第六十三回:说美食如意赞亲娘,要练字丫鬟薅羊毛:第六十三回:说美食如意赞亲娘,要练字丫鬟薅羊毛rn老狐狸和小狐狸在……

    第六十三回:说美食如意赞亲娘,要练字丫鬟薅羊毛

    老狐狸和小狐狸在炕上、熏笼上分别躺了一会,起来吃饭,秋葵忙把温在炉子里饭菜摆上去。

    今天中午的菜有一道锅塌豆腐,王嬷嬷举筷吃了一口,皱着眉头说道:“都是锅塌豆腐,颐园大厨房没有你娘做的好吃。”

    襡鎵尐裞網:.DjxS.xㄚΖ

    如意有些惊讶,“嬷嬷也吃过我娘做的大席?”

    王嬷嬷说道:“前些日子东府钱库总管来钱的儿子摆周岁宴,我去赴宴了,就有这道菜,看起来一般,吃起来味道不错,没有用肉或者海鲜调味,外皮金黄有韧性,一个都没煎破,里头的豆腐嫩嫩滑滑的,却依然成型,不像豆腐脑似的散乱稀碎,吃起来满口豆腐香,没有豆腥味。”

    “这个大厨房做的锅塌豆腐,用肉汤和海米提味了,盖过了豆腐香,豆腐嚼起来不如你娘做的幼滑,这到底是吃肉呢,还是吃豆腐。”

    一旦说起母亲的厨艺,如意就不谦虚了,说道:“我娘嫌集市上现卖的豆腐做的不太行,她做大席,豆腐都是自己前天夜里自己动手现做的。”

    “豆子也是亲自去集市挑,她就拿一颗豆子往嘴里这么一嚼。”

    如意一边说,一边夹了松仁鸡丁里的松仁放在嘴里,夸张的学着如意娘嚼豆子,说道:

    “就这么嚼嚼,就能分辨出豆子的好坏,我娘说,油脂多的黄豆做的豆腐香,她干嚼嚼都能尝出来,商贩骗不了她的舌头。”

    “除了豆子好,水也要好啊。”如意仔细的跟王嬷嬷讲,“我娘说京城里的井水偏涩,就是我们四泉巷的甜水井细细尝尝,也是不行的。熬豆浆用的水,是我娘花了大价钱去买的玉泉山上的泉水呢,泉水入口都是甜的。”

    “哦,原来是这样。”王嬷嬷点点头,“玉泉山的泉水,是主子们的份例,主子喝茶煮饭熬汤的水,都用泉水,从不用井水和长寿湖的水。”

    “饭菜用水我尝不出来,但是泡茶的话,泉水和普通的水还是有区别的,没想到做豆腐也是这样。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学问在里头。”

    如意说道:“那当然了,只要我娘说做豆腐,四泉巷的婆娘得空都过去帮忙,就为了最后能够分一块豆腐拿回去,只需撒点盐和葱花,再来一点酱油一拌,比肉还好吃呢。”

    三年前,如意娘在吃了山东菜馆的席面后,自己琢磨了新菜,以前的烀猪头、韭菜羊肉火烧等等依然受欢迎,只是过于浓油赤酱,普通人的席面喜欢吃这些,但是有头有脸的管事们吃腻了大鱼大肉,倒是喜欢吃点好吃又清淡的菜。

    但是越清淡的东西要做的好吃,就越难,对食材、火候、做菜的手艺就越高。

    如意娘琢磨的几个新菜刚好对了他们的胃口,这三年在东西两府都传开了,连东府的来钱摆酒,都请了如意娘过去当厨娘掌勺,且只需做两道菜,一个鱼腹塞羊肉,另一个就是锅塌豆腐了。

    这不,就引起了尝遍人间美味的王嬷嬷的注意,回到颐园,想起来时,就点了这道菜,要大厨房做了送来,这一吃,就吃出区别来了。

    王嬷嬷笑道:“玉泉山的泉水比肉汤还贵,难怪你娘做出锅塌豆腐大厨房拍马都赶不上。你就不怕我把秘方告诉大厨房啊?”

    “不怕。”如意说道:“我娘用什么做豆腐,包括做其他的菜,四泉巷的帮忙的婆娘们都知道,我娘从不藏着掖着,都告诉她们了,那有什么秘方。我娘常说,人这辈子,都是烦心事多,开心事少,什么东西最简单、又能让人马上开心呢——那就是吃好吃的东西啊!”

    一说起亲娘,如意就合不拢嘴了,如意娘是她最爱的人,“我娘说,我就一个人,能做的好吃的有限,大家都学会做了,就能让更多的人开心,这也是一种行善积德,积攒福报,这不比去寺庙捐香火钱强?”

    听得王嬷嬷都暂且住了筷子,说道:“一个厨娘有这样的见识,不错不错,难怪养出你这样的女儿。给上夜的女人们说情,晚上添灯油补贴六十钱,一般人,那会想到这个。你们母女在这方面还挺像。”

    有人夸如意娘,比夸自己还高兴,如意说道:“我娘不藏私,现在四泉巷有几个婆娘做的花馍馍和炸麻花也很能拿得出手了。今年快过年,我娘在腊月里忙着给几户人家做大席,没空蒸花馍馍、炸麻花,就是这些个婆娘做好了,送给我们家,一样的好看又好吃,这就是我们得到的福报嘛。”

    “再说厨艺不比其他,一些复杂的菜式,就是知道调料配方是什么,一千个人做出来就有一千种味道,靠天分和勤奋,跟秘方没什么关系……”

    如意滔滔不绝,说的“天花乱坠”,使劲夸赞自己亲娘,她能说一天一夜!

    这下把王嬷嬷都说动心了,同样一道锅塌豆腐,如意娘和大厨房做出来的味道高下立判,舌头是骗不了人的,好吃就是好吃。

    加上如意卖力的赞美,生生把王嬷嬷的舌头都说的湿润了!生了口水。

    王嬷嬷舌头先动,舌尖连心,然后心也跟着动了,想了想,说道:“豆腐,取多福之意,寓意好,咱们府里的年夜饭按照旧例,都有一道豆腐菜应景,要是能把你娘做的这道锅塌豆腐呈上去,像老祖宗这种喜欢吃软烂之食的一定欢喜。”

    如意大喜,她知道母亲一直很努力的提高厨艺,想要靠自己的手艺出头,如果得了老祖宗的赏,那么母亲以后做大席的价格就水涨船高了。

    为此,如意这三年有意和大厨房亲近,大厨房月底清账的时候忙不过来或者算几遍账目都对不上时,就要如意过去帮忙,如意拿起算盘直奔大厨房,有时候算到半夜也不叫累。

    这都是人情世故,编织自己的关系,在颐园当差,靠的可不就是关系么。

    关系这个东西,就像谈情说爱,即使郎情妾意,你也得用些心思去谈啊!那有躺着不动就能扯上关系的。

    如意以退为进,心中期盼,嘴上却打起了退堂鼓,说道:“可是,大厨房不归咱们紫云轩管,咱们说了不算。”

    果然,如她所料,王嬷嬷白了她一眼,说道:“大厨房的确不归我管,但是大厨房是不是也得找我外甥女领对牌、支银子?”

    “我的话还是有分量的,你去跟你娘说一说,要她准备着,大年三十颐园的年夜饭,会有一道她做的锅塌豆腐。今天都腊月二十五了,没几天了。”

    论关系,颐园谁能比得上王嬷嬷呢?

    外甥女腊梅是东府大管家娘子,外甥女婿来禄是东府大管家——这个来禄以前跟王嬷嬷一个辈分,三年前娶了腊梅,辈分就小了一辈,见到年纪比自己还小一岁的王嬷嬷,还要作揖行礼,叫一声姨妈呢!

    以前来禄当钱库总管时,一直保持中立,周夫人的水果派和王嬷嬷的牡丹派都不沾边,现在,来禄嘴上说当然是听当家主母周夫人的,但实际上,已经身不由己,听王嬷嬷的话了。

    没办法,裙带关系就是管用,即使只是不同床的、搭伙过日子的名义夫妻,也是夫妻啊!

    就是两国交战,也能用裙带关系暂时把战火浇灭了,何况只是个侯爵府呢。

    小一岁的姨妈也是姨妈,来禄也成了王嬷嬷的掌中之物。王嬷嬷要安排年夜饭里要有如意娘做的锅塌豆腐,这个要求大厨房不会不答应。

    见王嬷嬷要给母亲机会,如意高兴的连饭都不吃了,站起来说道:“我这就跟我娘说去。”

    “坐下。”王嬷嬷说道:“吃饭,吃了饭,你写个字条,要秋葵捎给你娘,我下午有事,还要出去,你留在紫云轩理事,腊月事多,紫云轩离不得人。”

    如意老老实实坐下来吃饭,见不到母亲了,唉。

    王嬷嬷看她一脸不高兴,说道:“等过完年,大家排班休息,每个人都能回家住几天,你们承恩阁的蝉妈妈没家没口的,只出去一天给她爹娘上香烧纸,其余的假都给你休了,你还不知足。”

    “你再坚持着当差几天就可以回家住到正月十四,正月十四晚上关门之前一定要回来,正月十五元宵节,东西两府都要在颐园团圆,有的忙。”

    这么一说,如意有了盼头,脸色就好看多了。

    吃了饭,秋葵过来收碗,王嬷嬷喝茶,如意给母亲写信,交代准备年夜饭来颐园做锅塌豆腐的事情。

    秋葵一扫桌子上的残羹剩饭,笑道:“只要如意姐姐一来,嬷嬷至少能多吃半碗饭呢。”

    如意伏案,走笔如飞,说道:“就是,我就是王嬷嬷下饭的开胃小菜,一见了我呀,嬷嬷就有了食欲。”

    三年过去,大家都混熟了,如意在紫云轩这里,没有了最开始时的拘束,还能开一些玩笑了。

    王嬷嬷一边喝茶,一边在屋子散步,她瞧了一眼如意写的信,说道:“三年了,你这一笔烂字一点没变。说多少回了,你把字练一练。”

    如意说道:“字帖好贵的,笔墨纸砚也都好贵啊,我去书坊瞧过了,一本字帖,云片糕似的薄薄一册,上头都是大字,一页顶多印十几个字,还卖的那么贵!”

    “我逛来逛去,最后买了一本话本,叫《陆公案》,讲咱们顺天府以前有个断案如神的提刑官陆青天,他破案抓真凶的故事,可好看了,人家一本书印那么多字,比瓦片还厚,结果比云片糕般的字帖还便宜呢,还能解闷,物美价廉,我还买什么字帖呀!”

    此话一出,王嬷嬷当场实在憋不住了,顾不得仪态,把嘴里的茶都喷出来了!

    噗!

    茶水像薄雾般的喷出来。

    如意笑道:“哟,王嬷嬷这是要裁衣裳,先给布料缩缩水啊。”

    裁布的时候,会先用喷壶或者直接用嘴往布料上喷水,再用熨斗把水分熨干,把布匹做个预缩,这样做出来的衣服会更合体一些。

    秋葵哈哈大笑。

    王嬷嬷也忍俊不禁的笑了,“胡说八道!秋葵,撕烂她的嘴!”

    秋葵笑道:“我不敢跟如意姐姐动手,都晓得如意姐姐会吵架,这颐园那么多丫鬟,谁敢跟她对嘴啊。”

    王嬷嬷抚了抚胸膛,让自己平静下来,说道:“字还是要练的,不用多么好看,至少写的工整。你除了月钱,每个月赏钱也不少,怎么就舍不得买字帖呢。”

    这时如意已经将书信写完了,叠了信纸,起身去书架找个信封封住,看到书架摆着一本簇新的书,随手一翻,上头是一行行像一块锅塌豆腐般大小的字。

    这字不是印上去的,是手写的。

    如意拿着书问道:“嬷嬷,这时谁抄的书啊,上面的字好好看!”

    王嬷嬷说道:“这不是书,是《金刚经》其中的一卷,咱们老祖宗平日抄经书,修身养性,有时候还把抄写的经书散给至亲和信任的人,让他们照着抄,传扬佛法,累积阴德,我得了一套老祖宗亲手抄的《金刚经》,有时候拿出一卷念一念。”

    如意说道:“还是王嬷嬷有面子,老祖宗的字写的真好看,端正却不死板,雅致却有力道,不像毛笔写的,就像刀斧雕刻上去似的。”

    王嬷嬷说道:“这是小楷,老祖宗以前的字没有这么好看,后来进了宫陪伴咱们家太后娘娘,宫中岁月漫长,时常练字解闷,宫中藏品丰富,老祖宗临摹的名人真迹字帖多了去了,融汇贯通,因而练就一手漂亮的小楷。”

    “真好看,比市面上字帖上的字还好看。”如意爱不释手,脑子突然出现一个主意,说道:“嬷嬷,能不能把《金刚经》借给我练字?我每次只拿一卷,这里头的字写的大,能够当字帖用,照着临摹抄写,这样就节省了字帖的钱,还能学会写漂亮的字。”

    王嬷嬷没有想到抄写的佛经还有这个用处!

    王嬷嬷说道:“你还真是个大聪明,省钱省到这个份上了。”

    如意有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王嬷嬷,“练字也是抄经嘛,老祖宗散手抄的佛经,不就是为了传扬佛法,累积阴德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老祖宗啊。”

    好像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好像有什么不对……

    今天王嬷嬷心情好,加上年底,快要过年了,气氛轻松愉快,如意的要求也不算过分,于是,王嬷嬷点头了,说道:

    “好吧,你可以借一卷《金刚经》回去练字,但是不可以搞丢了,不可以借给别人,每练完一卷,你就还回来,再借再还。”

    “多谢王嬷嬷!”如意把老祖宗手抄的《金刚经》放进自己的毡包里,看书架还摆着几刀纸,就“顺手”拿了一刀。

    王嬷嬷啧啧道:“你连纸都舍不得买啊!”

    “纸很贵的,读书人的东西都贵。”如意在书架兴奋的寻找着其他文具,就像猎人在狩猎,“我的字平日就够用了,写的好看是为了办差事,既然是办差事要用,为什么要我自己掏钱呢?自然都是官中的开销,都是为了好好的当差。”

    见过很多丫鬟,如意这样的独一无二,王嬷嬷算是开了眼了,说道:“瞧你高兴这样,就像吃了蜜蜂屎似的,抽屉里还有两块好墨,几支没用过的笔,你都拿去吧。”

    ————————

    今有带薪拉屎,古有带薪练字。如意:绝不内耗自己,只薅公司羊毛!

    ??[54]第六十四回:为放假挥笔排班忙,说陪嫁勾起陈年事:第六十四回:为放假挥笔排班忙,说陪嫁勾起陈年事rn得了王嬷嬷的话,

    第六十四回:为放假挥笔排班忙,说陪嫁勾起陈年事

    得了王嬷嬷的话,如意才不会客气呢,笔墨纸砚全都放进毡包里。

    王嬷嬷把茶喝完,就出了紫云轩,不晓得干什么去了,留下如意坐镇。

    如意摆出纸笔,打开紫云轩所管辖人员的花名册,小厮五十人,丫鬟婆子等女人八十四人,一共一百三十四人,她要给这些人排过年休息的班。

    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四,一共十四天,颐园伺候的人,无论丫鬟婆子还是小厮,都可以轮番回家过年休息。

    但是颐园有老祖宗和三位千金小姐。不能没有伺候的人,需要留下一些人继续当差,这样就需要排班,大家轮流放假回家。

    三年前,如意负责每个月放月钱时,王嬷嬷就把紫云轩排班的活也一并交给她了,理由还相当冠冕堂皇——能者多劳嘛!

    既然上了“贼船”,就身不由己了,“能者”如意只得接受“多劳”的安排。

    如意化繁为简,把这十四天一分为二,前七天和后七天,将人员也一分为二,每人都可以休息七天,前七天休息,后七天就当差,然后让前七天当差的人轮换休息。

    为了公平,前七天和后七天也轮着来,比如你今年休前七,明年就休后七天。

    王嬷嬷同意了如意的排班做法。

    如意按照前七后七的法子贴出排班放假告示后,众人都说公平,简单明了。

    就连松鹤堂,大厨房还有梅园都效仿了紫云轩的做法,分前七后七,每人轮流放七天长假。

    今年,如意当然也沿用了自创的七天放假大法,她把去年放假的排班花名册找出来了,进行前七后七轮换排班。

    然后和目前的人员名单做比对,把那些因病、孕、老或者不守规矩的被赶出园子的名字划掉,新替换的人名字添上。

    做好紫云轩过年排班花名册之后,如意又按照房头,比如上夜,洒扫等等,分别抄录了排班名单,好发下去,按照名单执行。

    期间,还时不时有人拿着帖子进来,大多都是领用物件或者支银子买东西的,什么炭啊,灯油啊,扫把抹布水桶,熏香,窗户纸等等。

    此时如意已经熟知旧例——甚至,很多旧例都是她亲手定下来的呢,不需要像刚接手时,要时不时去翻旧账查旧例了。

    故,如意理事非常快,扫一眼帖子,立刻就能判数目对不对,对了就准,不对也懒得废话,直接把帖子还回去,来一句,“这项开销不对,算清楚了再来。”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