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发愁晚上吃什么的七表爷此刻拿勺子敲了敲锅沿,那动作,像极了乌兰之前准备喂猪的样子,仿佛下一声就要开始呼唤“啰啰啰……”了!宋檀眉心一跳,果然见七表爷略一沉吟:“你山脚下的池塘边上,我记得有块田种了芝麻是吧?”
宋檀勐然松了口气。
无他,芝麻还没长出来,叶子倒是茁壮,绿油油的。
然而七表爷却点了点头:“你要闲着没事的话,拿个箩筐去摘一箩筐叶子回来。要嫩叶子,下半截根部的老叶子不能要。”
“还没开花结芝麻,你看着点掐,别逮着一颗薅。”
宋檀傻眼了。
她拎起破旧的箩筐,虚心求教:
“要芝麻叶干嘛?”
七表爷不耐烦的啧了一声:“亏你还是个农村娃,湖涂面吃过没?加点芝麻叶,中午咱吃湖涂面。”
扭头又叹口气:“一天天的,净发愁吃啥了。实在不行的话,以后你们干脆给我列菜单好了。”
“不了不了。”宋檀迅速摇头,拿着箩筐就往外跑——菜单这种东西谁列的出来?大家都是选择困难症好吗?
更何况七表爷手艺那么好,做出来的东西从没翻车过,每日吃饭就像开盲盒,美滋滋!
她才不要制式菜单!
……
要去后山脚的那三亩地,首先得翻上后山,再绕过桃林,最后经过半边池塘……
看着小鸡小鸭们叽叽叽嘎嘎嘎,水里游的,草丛里跑的,地上刨来刨去的,好一片欣欣向荣。
可惜了,不管是鸡还是鸭,都是绒毛才退,半大不小,还不到吃的时候。
哪怕等下蛋,也得再等两个月。
宋檀暗然叹了口气,这会儿轻巧的拨开边缘的红薯藤,看着远处的乔乔和宋三成正沿着一路边边角角认认真真种玉米,不由又微笑起来。
这玉米就是普通的玉米,一根杆子能结2~4根玉米的那种,往常种来都是喂猪喂鸡喂鸭的。
今年,宋檀琢磨着杆子喂给他们,玉米不然留着打玉米碴子或者玉米糁?
这么一想,能吃的好东西又多一样!
期待!
她于是对芝麻叶也更有信心了,此刻脚步一转,直接就钻进了半人高的芝麻地中。
这芝麻种的并不多,满打满算也就半亩地,主要还是为了磨点香油。
如今七表爷既然要嫩叶子,宋檀便手脚轻快的刷刷摘了起来,每棵芝麻上薅个三四片叶子,又不伤根本,还能可持续发展,简直完美!
不多时,箩筐里便满满当当堆满了。
她站在原地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发现修了仙之后确实是手脚灵敏轻快,自己现在这速度,采茶叶一天不干他个五六七八斤,都对不起自己这份本事吧?
骄傲的仙女檀拎着土气的大箩筐,雄赳赳又回去了。
莲花婶已经准备好了不锈钢大盆,这会儿将箩筐里的芝麻叶倒进池子里,然后手脚麻利的开始冲刷。
每冲完一盆,这边七表爷便烧好热水往里头一倒——
厨艺小白宋檀发现:万物皆可焯水。
七表爷瞅她一眼:“你这是不知道人间疾苦。”
“以前过粮食关的时候,啥东西都得吃,有些实在吃不下去,就想办法煮。”
“往前几十年,大家还得吃忆苦饭呢!”“这些东西,都是没吃的饿急了眼,硬逼出来才知道味的。”
宋檀脸色深沉。
她站在锅台边,就一个问题:
“那……芝麻叶好吃吗?”
七奶奶天天跟着七表爷打下手,这段时间养的面色红润,脸带光泽,闻言倒是迫不及待的回答:
“好吃着呢!香的拿肉来都不换的。”
好么,瞧她期待的样子。
宋檀再看看七表爷,心想:难怪这小老头今天中午要吃,看来是七奶奶馋了。
不过她也没揭破,只是琢磨了会儿:
“这个叶子它能卖钱不?”
七表爷挥动大勺的手都顿了顿,旁边的莲花婶笑了起来:
“檀檀,卖钱这事你就别想了,这东西弄起来麻烦。”
“有多麻烦?”
莲花婶想了想:“你要卖芝麻叶的话,大部分都是干的芝麻叶。干芝麻叶怎么做?先焯水,再晒,晒到半干不干的时候再揉,10斤芝麻叶都出不来1斤,你咋定价?”
她是知道宋檀家里东西价格的,不过莲花婶的嘴紧,甭管心里有多震惊,回去一个字都没透露过。
宋檀:……
那算了吧,他们家这么多口人,有点啥还不够霍霍的。半亩地的芝麻够干啥吃?
有些钱,挣不着就算了。
269.芝麻叶糊涂面
夜幕低垂,村庄中渐渐燃起了炊烟。
在这步伐慢慢的老村庄中,留守的中老年也依旧熟悉着过往的慢步调。年轻一些的上还会使用煤气灶,年纪大的,仍是还在用土灶。
因此,每到饭点,各家烟火袅袅,伴随着乌黑中泛着幽兰的夜色,使得整个人从内到外都宁静下来。
但……宁静的人显然没包括宋三成。
他今天带着乔乔哼哼哧哧翻了好长一片地,眼看着孩子认认真真把玉米高粱都按照自己的想法给种上了,这才扛着锄头回来。
期间还特意绕回家去,看了看自家的老房子。
这栋房子伴随他20年了,足足20年!
墙上的白漆是6年前重新粉刷的,头顶的石棉瓦是三年前被大风刮掉两块又临时补上的,左侧的餐厅厨房也是后来慢慢才调整位置重新扩建的。
杂物棚里之前堆放着他各色的工具和鱼竿。
而如今……
他在院子里将毛巾投入水中拧了拧,而后擦着满身的汗:
“现在盖房子是了不得!”
大嗓门里有着惊奇,也有着期待:“这才大半天功夫,那房子干得碎碎的,砖瓦水泥块全都用铲车的铲子给堆到一边去了。”
“地上的水泥层也都稀碎,都能看到底下的土了。”
“我回来的时候他们还没忙完,正拿石灰撒线,说是明天要按这个来开地基和沟渠——了不得,了不得!明天一天,地基准能打好!真快!”
乌兰也是满怀期待。
赵芳园给的设计图大家都看了,3D效果图也看了。但农村人讲究个眼见为实,你图纸做得再好,盖出来是个啥样,谁也说不清楚。
但此刻,看到现如今的工程进度,夫妻俩却对那效果图的呈现由衷感到期盼。
“你说这要是盖成了,咱不就是村里头一份的别墅吗?还是个大别墅!
“你懂啥?”
宋三成言语滔滔:“这叫中式园林!”
“啥园林?人家园林里头有小桥流水,你这倒好,顶多是院子边上蓄了个大水池子。这要不多养几条鱼,夏天擎等着养蚊子吧!”
宋有德就不乐意见儿子这得瑟样。
倒是王丽芬有点不好意思开口:“咱这院子到时候不是重整吗?咋个整?可别搞那花里胡哨的,我摆弄不住。”
他们的房子那岁数,搞不好比宋三成还大,宋檀早就拜托赵芳园出个图了,这会儿直接拍板:
“奶奶你放心,我给你弄的妥妥的!”
王丽芬却笑了起来:“操心是要叫你操心,谁叫我孙女有本事呢!就是你掏钱可不行。”
“给我们盖房子,那是你爸你伯他们的任务,我们老两口也有点积蓄。”
“我琢磨着,我们老俩口拿4万块钱出来,他们兄弟俩再给凑凑,咱就把房子翻新一下就行。”
“是这个道理。”
这下子,爱炫耀的宋有德也赞同。
孙女给买个小电动车,那是孙女的孝心。可盖房子要叫孙女出钱,他养这两个好大儿有啥用?
更何况他们两口子住,要啥园林?就是正经修个亮堂的堂屋,卧室格局改改,装个马桶——年纪大了,上厕所蹲下去起来有点吃力。
还有洗澡间,收拾的暖和一点。
窗户玻璃重安一下——现如今的玻璃还是老旧红木漆配小格子的玻璃窗,昏昏暗暗,补了又补,不亮堂。
旁边的土坯房倒是得推倒重新盖个小仓库了。
宋有德夜里算过好几回,还去问了工程队材料价格——这材料费花不了多少钱。
大儿子虽然常哭穷,可他在市区有多少家底,宋有德也不是傻子。
多的不说,万把块钱总能行吧?
他这么多年也没指望孩子们啥,临了临了,就想住个舒坦的房子。
小儿子养了个好女儿,往前他不敢开口,如今眼看着孩子日子变好了,这才下定决心——
说来,还是占了檀檀的便宜。
——这工程队的工钱可不少呢!
宋有德其实已经和王丽芬商量,百年以后,钱啥的三个孩子平分,老房子就给檀檀和乔乔吧。
给檀檀,是他俩知道孩子的好。
给乔乔,也是因为他们心疼孩子。
对于一心想把所有家产按规矩分给长子长孙的宋有德来说,这已经是他做过的最大的突破了。
至于兄弟俩……给爹娘盖房子,应当应分的!
他们俩不出工不出力的,一家拿个万儿八千,接下来几年就不要他们的孝敬钱了。
两口子有地有手,饿不着。
至于家具家电啥的——啊哟,宋有德自己就会点简单的木工手艺,别的不说,床啊桌椅板凳啊,他都能行!
电器么,安个空调,老电视还能看,这就行了。
宋檀也没拦着。
村里的规矩就是这样,当儿子的分了家产,那就必须得尽孝。
她想了想,没说到时候自己来安排家具电器——说了肯定不被同意。
反正先干着呗,到时候她提前规划好。
待会儿聚在一起,把家庭大事商量完而七表爷则开始锅里下油,倒了大碗的葱花进去煸炒,煸的焦黄喷香时,再加上一碗面粉!
只炒的整个锅里都是黄澄澄黏糊糊的面葱,这才盛了起来。
葱花就是菜地里的,这会儿霸道扑鼻的香气迎面而来,大伙儿下意识都咽了口口水——
就是说,这么香,咋不值二十呢?
好在这勾人的味道没有飘散多久,很快,锅中刷洗一遍后又一次倒入了油,而后放入姜末蒜瓣,再次煸炒。
七奶奶在旁边把焯水过后的黑绿色芝麻叶倒了进去,七表爷又快手快脚的扔了把豆芽。
想了想,到底都是一群干实在活的,光吃素的不顶饿。
于是又把一旁大碗里早就炒好的,焦香酥黄的五花肉丁也放了进去,跟着炒。
等到大伙儿都被香的快坐不住时,他这才狠狠加了几瓢水,然后大把的现擀面条扔了进去。
另一口锅里热了油,噼里啪啦就开始炸起了鸡蛋,而后还现炒了把花生放在碗中捣成半碎不碎的颗粒状。
几口锅同时动作,七表爷的神色仍是不急不缓,手中忙而不乱,大厨风范实在明显。
乔乔在旁边打着下手,已然急出了一头热汗。
等到锅中的面已经开始黏糊时,七表爷这才把之前热油面粉炒出来的葱花糊糊也跟着拌了进去。
一大碗芝麻叶糊涂面,上头撒些花生碎末,再加些喷香的辣椒油,最后边缘加上一个焦黄喷香的鸡蛋……
晚饭,开动啦!
芝麻叶糊涂面!!!好想吃呜呜呜……
我们村现在家家户户都是蹲便(硬性规定哈哈哈我喜欢!),自来水早几年就用上了,山村虽然穷,但是该发展的也在发展。
宝贝们。
(本章完)
270.银耳碎末
湖涂面,顾名思义就是把面煮得软烂湖涂,配上风味独特的芝麻叶,花生碎末,辣椒油以及底下的葱花面油……
此刻满满当当黏黏湖湖一大碗,吃的大伙满头热汗,浑身舒畅。
高淀粉和高热量带来的满足感,没吃过的根本想象不到!挑剔如宋檀,今天也足足干了一大碗。
说来,她回来两个多月,如今挑食的毛病竟也慢慢好转了些。
当然了,对比其他动辄两大碗起步的老宋家最低饭量,这点胃口仍是不值一提,但已然是进步许多了。
但,晚饭是吃完了,等到7:30,院子里新装上的几个大灯泡重新亮堂起来,村里的婶婶们陆续又往这边来了。
没办法,下午收的银耳着实有些多,一时半会的竟还没处理完。
这东西自然是要趁早晾晒,反正大伙也睡不了这么早,干脆晚上加两个小时的夜班挣些钱,也能早点收拾妥当。
于是爷爷家的院子里,此刻摆得满满当当。
地上铺了一层干净的塑料薄膜,大筐大筐的银耳倒在上头。婶婶们挨着这塑料薄膜搬个小板凳坐成一条线,各自选取眼前那堆银耳,拿着锋利的小刀,迅速的剜下上头带着的干硬菌块和木屑,以及发黄发老的边角。
大伙都是做惯了农活的,虽然一开始做不甚熟练,可稍微干个10来分钟,下手已经飞快了。
不多时,薄膜上的银耳就越来越少,而他们面前的筐子里则堆的越来越多。
这银耳收拾完还得清洗挑拣,而后才能一一摊平在竹帘子上晾晒。
如今深夜,恐怕有露,还特意给收拾到屋子里去了。就这,整个院子已然有了紧张局促之感。
至于大伙挑拣起来的边角碎料,七表爷和七奶奶每天任务繁多,这会儿可没精力再去用心挑拣。
莲花婶忙碌一天却不肯停。
饶是宋檀几次三番劝她回去,她都压根不听,这会儿干脆把家中瘫痪的老太太也推了过来,而后婆媳俩面前放了个大盆,里头都是大家削出来的碎末和边角料。
老太太年纪大,眼睛也有点发昏,但这会儿院子里这么多人,你来我往笑呵呵的,她是半点也不觉得寂寞,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好了不止一茬。
这会儿和莲花婶一起慢条斯理的将眼前盆子里的碎末再度挑拣,略能看的边角料收在一旁,稍作清洗,仍旧是摊平晾着。
实在不能看的那些,莲花婶也舍不得淘汰,趁着宋檀单独出院子的时候就小声去问,能不能让她带一碗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