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宋檀也没把握,这会儿只能先说个想法罢了:“我先打听着呗。”乌兰又发起愁来:“那要请人到咱这山沟沟来,一个月得好几千吧?”
好几千?
宋檀都在发愁:恐怕都得上万了!
按理说,在乡下虽然环境偏僻一点,可是包吃包住,总有人愿意来的吧。
但问题是,干什么事业也讲究个前景是不是?教小孩知识这种事儿,一没编制,二没保障。
人要是过来了,基本上这几年就只能当做是休闲了。
年纪大的有家有口,不一定愿意背井离乡,年纪轻的,又不能这么荒废青春……
但这些担忧,宋檀都没有说出口,只是认真的点头:“我没事多琢磨琢磨吧。”
172.双季稻
采着茶呢,乌兰又想起另一件事:
“檀檀,今年咱家的稻子种的这么早,你是想种两季稻吗?”
她有点发愁:“咱们这儿种两季稻的可不多呀!”
宋檀其实也没想好。
如今才四月初,这茁壮的秧苗就栽好了,等到六月底,必定是要割稻子的。
这个时候若是再赶着种一季稻谷,时间倒也正正好。
可若是割了稻谷,再把地整一整,多种些蔬菜,他们能挣的钱肯定更多。
毕竟稻米是不打算卖钱的。
不过……
她选的这个品种口感好,产量较稍差一些,两块田接近三亩地,能出大约三千斤稻谷,出米大约能有两千斤。
两千斤听着多,可按她爸的饭量,这米之前没灵气的时候,一年都得吃个二百多斤。如今家里人人一顿都能炫三碗,一年一个人,怎么着也得六百斤米吧?
可光他们一家四口,一年都能把这米消耗光了。
更别提时不时还要请人干活做饭,还有张燕平和七表爷他们……
宋檀这么一盘算,心里就有了决断:
“对,打算种双季稻。”
“算下来,这两块田出的稻米还不够咱们一年吃的呢,干脆种两季稻。”
乌兰就有点埋怨她:“种两季稻,那得多下肥呀,你这田里为啥从不下肥?”
家里尿素化肥买没买,一家之主心里还是有数的。
宋檀却一张嘴,全是忽悠:
“有呢,进口的有机肥太贵了,没舍得给你们看……也别用其他的了,现在吃东西不就讲个安全放心吗?”
“再说了,年年用化肥尿素,这地都板结的厉害,土都没以前养人了。”
这不废话吗?
乌兰好险翻了个白眼——
谁都知道土地越用肥越馋,越用肥越馋,可越不好就越需要肥,这是个恶性循环。
可种地想要过日子,偏偏就还少不了。
今年地里的东西确实好的过了头。
但乌兰想想今年吃的的那些好菜,还没轮到地里呀,这会儿又胡疑的看了宋檀一眼:“那野菜竹林你都用上了?”
“啥时候?哪儿来的?我怎么没看到?”
唉,一个谎言,千条来补。
但不补也不行。
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田地,就只有自家的东西长得好。对外头人保密,自家连个理由都拿不出来,迟早要坏事的。
宋檀便理直气壮的说道:“用上了。”
“那浓缩肥用量不大,一毫升够咱一块田了。不过太珍贵了,国外都不卖给咱们的,我怕别人听到风声来,容易出事。”
这哪是肥料?这分明是仙丹!
乌兰心头一跳,赶紧嘱咐着:“那你可得打听清楚,这在咱这能不能用啊?现在颤音上不都说,好多国外的花草进咱这儿都不行吗?”
哎呀,乌兰女士如今也有物种入侵的概念了,宋檀大为欣慰!
此刻拍胸脯承诺:“放心,没事,咱国家那些科研基地也有,就是不叫往外卖,成本太高昂了。我费了不少劲,要不怎么这么着急挣钱……”
行不行的,先这么敷衍过去吧,总要给个理由的。
不过这也提醒她了,回去就在网上下单个漂亮瓶子。
至于这浓缩肥……再等等,等她进入筑基期,灵气能凝聚成水,这就弄上一箱子营养液来给乌兰看看!
现如今么……
这个灵气的贵乏呀,说起来都是泪。
乌兰却是听得将信将疑,似懂非懂。
但想了想,好像除了这个解释,也没别的可能的吧?
不过刚看了直播,乌兰发现自己确实不懂这些年轻人的玩意儿了,可能……这个浓缩肥就是这样?
好看的言情
牵扯到家里的生计,她也赶紧叮嘱道“行了行了,别说了,就当是土地爷赏脸,今年地里的东西长得好。”
一边还不甘心的滴咕着:“我就说了,你种地怎么还能比我强……”
资深农民最后的倔强了。
正事说完了,乌兰便又念叨:“乔乔都不在那镜头里,你老看什么呀?来都来了,赶紧的,多采点茶叶,这个才是真赚钱。”
采什么茶,隔着两辈子,宋檀都还记得采茶的苦,这会儿赶紧提着空筐子。
“我去乔乔那边看看,让他也露个脸儿。”
说完急匆匆跑了。
乌兰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就这个最挣钱呀,怎么人人都不想来采茶?这能比挖山还累吗?
……
宋檀又回到了板栗林那边。
乔乔从银耳棒这边绕到那边,如今又回到了镜头前。
他没学过关于银耳的知识,这会儿便不乱讲,只是沉默的一朵又一朵的用小竹刀来削。
嘴里还要数着数,不过数来数去总是会数岔,以至于这么半天了,都还没有凑够一百朵。
倒是张燕平因为不想出镜,所以缩在了镜头的另一侧,这会儿见宋檀来了,不由问道:“你说,我要是开个乡间直播,是不是也能这么火呀?”
这乔乔的成功之路也太简单了吧!
宋檀哼笑一声,她上次视频拍那么美,流量都没有青睐于她,可见任何一个行业,想要赚钱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燕平哥,你拍视频我倒是支持,可你想好拍什么内容没有?”
乔乔是因为头脑特殊,所以才走的这个模式,阴差阳错的。
可张燕平一个大好青年,想要直播些东西总得有些内容吧。
宋檀也出着主意:“不然你写个文桉出来,就从乡下的野菜呀田园呀什么的,做个植物农作物人文科普。”
“算了。”
张燕平又退了回去,这会儿将刚削下来的一朵银耳扔进筐子里。
“天天跟你们在一起干活,差点上了当了,我来乡下,就是为了逃避进步啊!”
作为当代咸鱼青年,他是很不懂家长的上进心的。
“我手头人脉不少,也知道不少好果园。真的要做水果生意,雇个人搬搬抬抬,网上做个小程序,我负责店里运营,多轻松呢!”
“我爸妈就不,非得让我亲自来,说这样才能赚到钱。”
“哎哟,钱多少才能够呢?”
那这话宋檀就没法说了。
反正她还是想多多搞钱的,不说乔乔后续教育要花大把钱,就说家里面这老房子,还是她上一年级的时候盖的呢!
村里这么些年来,有钱的人家早给房子翻新了,甭管住不住,有个乡村别墅,看起来就是阔气。
她爸妈一辈子扎根在这里,女儿从城里回乡,儿子又是这么个状态……总得想办法在别处找补些脸面吧。
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虽然虚荣,却也真实。
173.下地笼【求月票呀】
不过,盖房子这事,现在想想就得了。
一来没时间——别看他们现在难得没什么着急忙慌的活计,可也不代表天天能闲着。
野草长得可比菜要快,山上的桃树如今已经打了花蕾,明天还要种西瓜。过不多久,板栗林那边的豆子也都要长出来了,更别提,山下那几块田还另有安排……
二来,农村盖房子是便宜,但也不是不花钱呀。
如今,地主家没有余粮这句话,那是真真的!
不说别的,如今一家九口吃喝,七表爷再怎么会吃,那肉蛋总不能无中生有吧?都得买呢!
他们村太偏僻了,盖房子宅基地好说,就是家里的人越来越多,事儿也越来越多,总得花时间花金钱好好规划。
所以,现如今,这上半年是不用想房子翻盖的事儿,实在是不合适。
宋檀如今兜里就仅剩前两天陆川朋友给的十一万货款(已经用出去一部分了),未来还要支付金樱子和工钱,马上春茶结束,也要结算一下采茶大婶的工资了。
当然,茶叶还得继续采,但是他们这里的采茶规矩是,春茶夏茶的采茶费是不一样的,这跟茶叶价格下跌有关。所以结算周期是不一样的。
另外,还欠着村里七八万呢!
这么一想,自己这个修真者做的真是没出息呀。
好在她已经被匮乏的灵气和无情的社会鞭打的麻木了,此刻只觉得虱子多了不愁。
现在没钱怕什么,等到了丰收的季节,大把大把的花钱也不怕!
带着这种稳当的心态,别管乔乔直播间里有多少人叫嚣着上链接带货,宋檀就是稳稳当当。
山上种的银耳也没有太多,头茬儿的产量本来就不高,乔乔将整片银耳转来转过来后,她便招呼一声:
“走了,回家了。”
而后毫不犹豫的关掉了直播。
直播间的观众们:……
行吧。
说开就开说关就关,是不是不把直播当正经事业?
……
三个人出来,只有乔乔一个人有收获,这才走到大路上呢,就听一阵嗡鸣的车响。
而后,宋有德和宋三成一人开着辆小三轮过来,脸上的笑容比筐子里的银耳还要灿烂。
“闺女啊,干活累不累呀?来,上车斗里坐着,爸带你回去。”
宋有德则看着乔乔满筐的银耳,也是笑得合不拢嘴:“看我孙子多利害,来!上爷爷这车,爷爷带你回。”
张燕平:……???
就我是透明人是吗?
再说了,虽说板栗林和茶园这边离家稍有些远,可加起来总共也就三五分钟的路程,至于吗?
应该还是很至于的。
因为张燕平已经噌噌噌爬上了三轮车的车斗里,而后还跟宋三成打着商量:“姨夫,这三轮好开不?等一下给我也试试呗。”
乔乔也欢天喜地的坐上了老年专属小三轮:“爷爷,我也想骑。”
哎哟,那可不行。
乔乔在自家看着是很懂事很聪明,可一旦开了车子,那前头就不好把控了。
宋檀心想,小伙子还是身上的担子太轻了呀!
眼看着疼孙子的宋有德已经打算下来手把手教了,她赶紧打岔:
“乔乔,你不是要学习银耳的知识吗?赶紧回吧,七表爷肯定等着急了。”
乔乔这才哎呀一声,赶紧催着就回了。
回到家时,七表爷果然等着急了,这会儿手里拎着两个老旧的绿色渔网:
“老是买这些鸡鸭肉的也不划算,檀檀,我刚看家里有两个地笼,你会下地笼吗?好歹套点泥鳅小虾小白鱼呀。”
“哎呀!”宋檀这回真是惊喜了:“我都忘了!”
地里的事儿太多,真没顾得上池塘。
七表爷倒是很懂:“你记得也没啥用,就是碰个运气。村里黄鳝都快绝种了,一年捞不着几条的。”
可是黄鳝炒腊肉真的好好吃啊!
还有干煸小泥鳅。
以及他们本地池塘里常有的那种透明的小河虾,就跟齐白石画里的那样。
如今在市区,除非在菜市场碰运气,不然还真不好买呢。
而且这种虾还养不活,捞上来过不多久就得死掉,想吃口新鲜的真不容易。
宋檀瞬间来了精神:
“我这就去!”
这边刚接了两个地笼,就见宋三成和宋有德已经骑车回来了——没错,他们骑车绕大路,比小路还要远呢。
这会儿见宋檀手里的地笼,宋三成不由笑了起来:“这会儿想起你的鱼塘了?哎哟,你小姑娘家家的,都没养过鱼就敢瞎胡搞。”
还好那买的水花也不贵,百十块钱的事儿,宋三成之前就憋着没吭声,全当养鱼自家吃呗。
“地笼我还是会放的呀。”
宋檀不服气。
宋三成笑起来:“我哪说的是地龙呢,我说的是你之前养鱼,你看哪家搞养殖的不先清个塘再说?就你,水花一买就放进去了。”
粗放中的粗放。
“这池塘里要是有几条大乌鱼,你养啥都剩不下来。”
“早前看你兴致勃勃的买水花,还以为你心里有数了呢。”
宋檀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