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21章

    第368章

    杨业之死到底谁的锅?

    【说回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是从宋始一步步衍生出来的,由欧阳修的《杨琪墓志》和苏辙的《栾城集》发展到南宋时期的民间故事,有《五郎为僧》、《杨令公》、《青面兽杨志》,最后是集大成的元明时期,关于杨家将故事体系的彻底转型,《杨家府演义》出现。

    我们先捋一捋中的主要人物:

    初代的杨业,原名杨重贵,后被北汉皇帝改名为刘继业,北汉归入宋朝后再次改名为杨业。

    杨业身为北汉降将,后又镇守雁门关。

    但我们翻看杨业生平,会发现其实他跟着大宋的时间很短。先是在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归入大宋,后又在986年宋太祖雍熙三年的北伐中遭潘美和王侁诬蔑,被迫冒险迎敌,因无援兵,拒不投降,最后绝食而亡。】

    <王侁是监军,宋朝的监军手里拿着皇帝给的行军布阵图。嗯……赵二就喜欢搞!明明战场之上形势瞬息万变,结果将军非得听监军手里的行军布阵图,这算什么事?!感觉不是北宋将军不会打仗,而是皇帝不行。>

    <杨业完全是被猪队友坑的!潘美是主将、杨业是副主将、王侁是监军。赵老二是巨无敌坑货,没啥军师才能但又特别喜欢微操,罪魁祸首就是赵老二。>

    <微操大师,想到了近代的某人,可真是优势在我啊[吃瓜]>

    <和电视剧里面潘美已经背了好几百年的黑锅了[捂脸]>

    <他该的。潘美是主将,本来就要负全责,只不过里面把他黑过头了。>

    <潘美的责任本来就是最大的!他是主将,而且对当时的形势都很了解,他知道王侁给的命令是错误的,可是他还是选择了沉默。承认宋朝时监军的权利确实大,但是当时的情况,为了胜利不听他的话,后面赵二也不会说什么。>

    <反驳上面的评论,潘美不可能反对的,细看他的生平经历就知道了,他为人极其谨慎,处事圆滑。而且赵二你确定他不小心眼?反正潘美是绝对不可能为了一个降将冒着砍头的风险去得罪皇帝派来的监军。>

    <看了同时期的李继隆,然后就会发现监军又如何?抗旨就抗旨了。李继隆违抗了两代皇帝的圣旨,赵二人菜但在了解了事情始末后照样论功行赏。而潘美是和他们齐名的名将、武将,他也完全能够去硬刚王侁,他就是不想做,他也默认了王侁这种用三地百姓和大军去换军功的做法。>

    <李继隆是外戚啊,他妹妹是赵二的皇后……>

    <不要把潘美想得太好了,

    他俩在去接应的时候,误听杨业兵败,确都不确认就直接跑路了……这才是导致杨业最后战死的真相。王侁后面被流放了,算是读书人最高的刑罚了,潘美因这事只降了三级,几年后就官复原职了。[无奈]我只能说宋朝这个朝代是这个神,这么大的错误,结果两个罪魁祸首都活得好好的。>

    <杨家将就是吹出来的名将,他们家正史上都没有什么出名的战役。>

    [宋开宝三年潘美:我?

    ]

    [宋开宝三年刘继业:我?

    ]

    [宋开宝三年赵德昭:也就他会做出行军打仗图的事。]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叫他赵二,他是老三啊?]

    ……

    宋

    开宝三年

    “又是你做的好事。”赵匡胤惯性地踩在赵光义断腿的地方。

    “人菜,不会军事也不是什么丢人事,不会做交给他们做就行了,你可真能干。”

    赵匡胤心平气和地说完话,喝了口茶,继续教育弟弟。

    赵普想着现在前线战事胶灼,北汉请了辽国来帮忙,硬打也不容易,若是能劝降……

    …

    曹彬拍了拍潘美的肩膀,一脸无奈和怒其不争。

    “你说你……就这么被一个监军难住了?那害死的可是我们的将士!”曹彬长叹了一口气,还好赵光义已经是废人了。

    跟着出来长见识的赵德昭也道:“就算是降将,那也是我大宋的子民,不能因其身份放任不管。”

    “殿下,曹将军。我……”潘美重新代入光幕上说的那个自己,他完全明白在那个时候他为什么会做出这个选择。

    朝中局势变化,太过谨慎,为求自保。

    “唉,潘将军为宋出生入死,打了不少胜仗,我相信潘将军这次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赵德昭招手示意他不要自责了,接下来是对北汉和辽军的重要阶段,内部不能放松丝毫警惕。

    忽然想到了光幕上的话,赵德昭问:“杨业,不对,现在应该还是叫刘继业,我们能劝降他吗?”

    曹彬手撑着下巴,思考会儿看了眼潘美。

    “劝降是要劝降的,但缺少一个时机,一个万无一失的时机。”

    …

    北汉皇帝刘继元大叫起来:“快!宣旨,让刘继业赶快回来!”

    光幕说的话不可能有假,北汉降将刘继业。

    “对,一定是因为他!朕的北汉才会亡!”

    “不能再让他待在前线了,速速命他回来。”

    “陛下,临阵换将,大忌啊!”

    有大臣劝阻,但都被刘继元全部推了回去。

    “大忌?!朕看留着他才是大忌!不回来的话就永远也别回来了!”

    “陛下,这……”

    自主帅被杀后,北汉军营中的军心涣散,若再来一次,还不如直接坑了辽国,投降给宋军好了。

    …

    辽国发兵六万围攻定州,田钦祚率兵抵御。

    ……

    第369章

    我们也成奸臣了?

    【杨业的后代杨延朗,也就是里六郎的原型杨延昭。

    他其实是杨业的长子,也的确是在历史上被称作杨六郎。

    其原因是杨延昭在历史上之后一直承的父亲杨业的志,在宋辽交战的第一线。

    根据《宋史》记载,“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

    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因为天狼星也为六狼星,主要是镇压北方。所以辽国人就将最令他们头痛的宋军将领杨延昭称为杨六郎。

    说着说着,杨六郎的叫法也流传开了。】

    <杨延昭: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其实排行老大。>

    <杨家将的内核就是个悲剧,正因为悲剧才会被传颂。国人喜欢悲剧英雄,不喜欢开挂的龙傲天。>

    <是因为北斗七星的第六星主镇幽燕,就传杨延昭是六郎星转世。>

    <杨业是北汉降将,最开始根本就不受赵二的重视和信任,直到在高粱河战役的时候和儿子杨延昭救了中箭的赵二并拼死断后猜得到了赵二的信任。身为北汉降将的确一直被同僚排挤,但是潘美还是很欣赏他的,一直和他合作。杨业的不少胜仗都是潘美统筹谋划杨业具体执行,所以在真正的历史上两个人是最佳拍档,关系不错。>

    <而且历史上杨业虽然有七个儿子,但是武将只有杨延昭和杨延玉,杨延玉就是杨七郎的原型,在陈家谷之战中力战而亡,剩下的五个儿子在朝内任散官。

    >

    [宋仁宗赵祯:杨家满门忠心毋庸置疑。]

    [辽圣宗耶律隆绪:杨延昭罢了……有什么可怕的!杨家再如何厉害,不也灭不了我大辽啊。

    ]

    [西夏景宗李元昊:哈哈哈,确实,宋朝也能出武将的话本啊?真是笑话!]

    [宋庆历元年韩琦:呵呵,那你可要抓紧时间笑了,不然以后都不会有机会了。]

    [宋庆历元年杨文广:李元昊你少在这里大放厥词!]

    ……

    宋

    开宝三年

    赵匡胤嫌弃,“手下有那么多的忠诚良将,高粱河还打成那个样子,真丢人。”

    赵光义试图反驳,他又不是做了皇帝的赵光义他怎么知道那个时候他怎么打不赢!

    若是再来一次,他还有机会做皇帝,绝对不会输。

    啪的声音,赵匡胤一巴掌扇到赵光义的脸上。

    “你在想什么?”

    “嗯?想做皇帝?”

    赵光义先是盯着光幕不自觉的嗯了声,随后又浑身紧绷地摇头。

    “不不不,不是。”

    “呵。”

    “看来还是没打够。”

    …

    “爹?”

    刘延朗问拧着眉坐在凳子上叹气的男人。

    “你怎么了?”

    刘继业没有说话,只是眼神复杂地看着儿子。

    “你最像我啊。”

    “那是自然!”十岁出头的小少年很是兴奋。

    目前的他虽然对光幕上说的那个人是自己的爹感到有些疑惑,为什么他们会投降宋朝?他不理解,光幕上每次都嘲讽宋朝是弱宋,怂宋。

    他们怎么可能还去投降?!

    再说了,他们可是北汉人!

    他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刘继业深深地看了他,随后又走出帐外查看军营士兵的训练情况。

    光幕每次出现,这些人就会不专心,只顾着看光幕完全忘记了要警惕外面的宋军。

    刘继业有种直觉,危险即将来临。

    那位皇帝是不会放心他的吧,一定会派人来替自己。

    而外面的宋人,他们……

    ……

    【到第三代杨文广时期,相比祖父、父亲的功绩,看着倒是差了不少。

    因为那时候宋辽之间已经签订了澶渊之盟,所以杨文广一直是跟着韩琦和狄青他们在西边与西夏作战。并且终其一生担任的都是副职。

    直到去世后,才被追赠了一个同州防御使的职位。

    从上述看颇有些“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之后的杨家就再也没能出武将了。

    至于里面的杨门女将的故事,则完全是虚构的。】

    <杨文广我看里看到过,一般电视剧电影里好像都是演到杨宗保那一代,后面都没怎么写了。>

    <我记得里面黑得太惨了,狄青和韩琦都成反派了[捂脸]所以我一直不爱看杨家将的故事是有原因的,改编不是乱编,不是胡说八道。>

    <什么?!杨门女将的故事是虚构的啊,我小时候哭了好久诶。>

    <难过,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穆桂英,我还真的以为历史上有这个人,我想的是虽然会和现实历史出现偏差,但是这个人物的大致经历还是有的吧。>

    <谁说杨家之后没人了?南宋时期有杨铁心、杨康、杨过,元末的时候还有黄衫女[狗头]>

    <你这么说也没错,金庸笔下的杨家一直坚挺到了明朝哈哈哈。>

    <这么多将门虎子都扶不起我大宋,大宋真是扶不起的阿斗。>

    <最最最无语的是杨家将里面竟然写着差点把他们灭国了,真是编得牛逼。>

    <宋朝能不能灭掉辽国不清楚,但是想要灭掉西夏的话其实还是有办法的,可惜宋仁宗就喜欢瞎指挥,五路大军攻打西夏居然没有总指挥,反而是选择了各自为战,优势都变成了劣势。>

    <西夏还是好说,就是旁边一直有辽国看着,只要西夏被打,辽国就要来插一脚,使其议和,给岁币。>

    [宋庆历元年韩琦:我是反派?]

    [宋庆历元年狄青:啊?!我也成奸臣了啊?]

    [魏武帝曹操:嗯,扶不起的阿斗。

    ]

    [汉昭烈帝刘备:嗯?把你显着了?]

    [明正德帝朱厚照:杨康和杨过就是之前说的那本宋人成了金人小王爷的吗?]

    ……

    明清时期的闺中女子顿感惋惜。

    “杨门女将的事迹是假的吗?”

    “好喜欢穆桂英。”

    “小时候最想成为穆桂英这样的人。”

    “穆桂英可是巾帼女英雄。”

    光幕视频的评论让无数少女旧梦清醒。

    ……

    宋

    开宝三年

    “嗯,不愧是你的后代。”赵匡胤顿时对光幕上的宋仁宗没什么好感了。

    “不懂军事就不要插手啊!”

    赵匡胤说这句话都要说倦了,反正横竖听后面的事都来气!

    ……

    宋

    庆历元年

    “朕?”

    宋仁宗赵祯感到不可思议,他自己几斤几两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让他像太宗皇帝一样指挥打仗,不太行吧。

    但是,又在看到后面没有一个总指挥时,他瞬间明了。

    “韩琦、狄青、杨文广,他们都是大宋的名将,他们缺一不可。”

    光幕上那部分透露,不就是近段时间朝里正在商讨的事情吗?

    李元昊的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要一战定乾坤!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