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她想起了自己的野心,想到了那些支持过她的人。可惜,现在她什么都要没有了。)<安乐公主的记载大多都很矛盾>
<唉,如果她能力匹配得上野心就好了,那她可能就会是第一个名正言顺以皇太女身份登基的皇帝>
<无法评价,因为她不是胜利者,历史是有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无法评价她。在古达,女子想要当权不是一件易事,对于安乐公主我很佩服她敢说敢做的勇气。>
<单从电视剧里的,她和她妈都没那个政治头脑,李裹儿就是被宠坏了,空有野心没有能力。>
<她以为武皇能登基她也可以?武皇靠的也是多年的执政,李裹儿手中又没有兵权,唯一的依靠是来自于她爹李显,偏偏李显也不是多有能力的皇帝[叹气]>
<我感觉最矛盾的应该是太平公主吧,她喜欢权利,也拥有权倾朝野的能力,可是没有亲临帝位的野心,从来想的是扶持。>
<以前还觉得她想当皇太女很疯癫,现在又觉得她凭什么不能当皇太女啊,支持安乐公主[打call]>
<她疯癫因为武则天杀了她的几个弟弟>
<看到旧唐书记载“公主与武延秀在内宅与士兵格战良久后双双被斩。
”这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的。>
<安乐真是个傻子,竟然给最爱她的父皇下毒。>
<论李隆基篡改了多少历史>
<安乐公主和韦后怎么可能给李显下毒啊,他们不会这么傻啊,她们俩的权利都来自于李显,怎么会毒死他>
<都说安乐公主无知,可她的无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成长环境导致的,她从小和父母在房州长大,武则天对她几个儿子有多狠都知道吧,她回到了长安想要权利也没错>
<假设下,如果安乐公主在武则天手中长大,会不会结局不一样>
<她和太平公主还有唐初的平阳昭公主,这三位我都好喜欢。>
<光艳动天下>
<我可喜欢看安乐公主疯了的那段[吃瓜]>
<在她也不知道在她即将失去意识的最后一刻,有没有想起爱她的父亲李显和母亲韦氏,她会不会后悔。>
<李隆基年轻的时候确实厉害,安乐公主、韦后、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全都没赢过他,怪不得他那么害怕女人得到权利[撇嘴]>
<唐朝的公主大部分都是野心勃勃的,她们真的相当精彩。>
<说到这个又讨厌宋朝了,宋朝写唐朝很多女性时,经常给她们的私生活造谣...>
......
对安乐公主的印象,李然然还停留在她弑父的传闻上,至于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了。说起大唐的公主,李然然是真的很佩服,除了光幕评论区说的几位,还有和政公主也是很厉害的公主,可惜死于难产。
大唐前的各朝:被安乐一介公主竟然想要当皇太女的野心震惊了,虽说大唐也出了位女皇帝,但是这些公主都有这个想法了吗?
宋朝人看着光幕对自己的不满,不敢发脾气。
唐朝皇室有皇后想做皇帝的,还有公主想做皇帝,若不制止朝纲会乱!
————
武周
武则天饶有兴趣地看着视频中说着想要当皇太女的小公主。
“这小公主竟会是李显的女儿。”
李显的性子如何,自己这个做母亲的是最清楚的。他女儿野心勃勃,养在他手中确实是浪费了些。
自己也老了,继承人还是在这几个中选择,就看他们谁能胜出了。
太平公主没想到侄女野心还挺大,看来自己的竞争对手又加一。观光幕所讲的李裹儿,野心大于能力。太平公主没有马上下结论,安乐的成长还需要时间,想要笼络朝臣发展势力是不及自己的。
对光幕中说她们四个都比不上李隆基这话,感到不忿。
呵呵,李隆基,这世你还能成功吗?
李显自是不愿相信是被妻子的最爱的女儿杀死的,很心疼女儿死后还要被人污蔑弑父。
历史上的自己定会给裹儿最好的东西,裹儿既然想做皇太女,是一定会同意的。肯定是出了变故,自己早死未能给裹儿安排好一切,导致裹儿棋差一着落得如此下场。
李显很心疼自幼陪着受苦的幼女,她想要的,做父亲的定会满足。
此时的安乐郡主李裹儿虽年幼,但如光幕所说,野心甚大。
第147章
明朝藩王那些事
光幕视频这次关闭后,隔了几个月才重开。
————
秦
始皇三十年
今日光幕终于出现了。
光幕之前不曾关闭这么久过,大秦依靠光幕给的诸多信息,先是造了纸后又是修改了武器设备,还接收了许多人才。
秦始皇给未来的反秦分子都允了职位,并让他们跟着朝中大臣学习。
如今的大秦与历史上的大秦很不相同。
————
唐
贞观二年
之前的李世民是绝对不会想到未来的大唐这么精彩。
皇后做皇帝,公主争皇位...
皇室都是竞争上位。
“唉,嫡长子继承制看来真是最好的办法。”
“希望承乾不要让朕失望。”
李世民对未来无比担忧,而长孙皇后却道:“只要陛下多做些其他的,事情可没那么糟糕。”
“朕这次绝不犯历史上的错误。”
说完后,李世民就召大臣进宫商议大唐的发展。
不是说向外发展不好,只是光幕看多后,也不想盛世是建立在掌权人手上,也希望民间百姓能切实感受到朝廷的好。
————
李然然打开手机,随机找视频。
【
明朝藩王那些事:藩二代的糟心事】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位皇子,皇子们个个都身怀绝技,所做之事令人惊叹。
我们上个系列讲了明初藩王,朱元璋儿子们的故事。今天开个新系列,就讲这些藩王后代们的事。
首先是那三位好堂兄弟:燕王次子朱高煦、晋王三子朱济熿、周王次子朱有爋三人“邪诡相比”。这三人的结局,也很一致。朱高煦被烹杀、朱济熿被削爵,朱有爋被削爵。
首先是晋王三子朱济熿,他父亲晋王朱棡,是朱元璋第三子,就藩山西太原。是明代九大“塞王”之一,实力强悍。朱棡死后,晋王一系就发生了兄弟阋墙之事。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晋王朱棡病亡,朱棡嫡长子朱济熺即晋王位。朱济熿被封为德昭郡王。第二任晋王朱济熺在靖难时,是中立藩王。朱棣自己就是藩王继承大统,朱棣即位后更忌惮藩王,同样也走上了削藩之路。
朱棣想削弱晋王,需要一个晋王府的内应。朱济熿抓住机会,甘愿成为朱棣打压晋王一系的棋子。
永乐元年到永乐十年,朱棣从晋王府三护卫拔走了大部分人马,严重削弱了晋王府护卫、兵权。在朱棣授意下,朱济熿构陷晋王朱济熺,“历年不已”。
永乐十二年元月,朱济熿伙同庆城王济炫、永和王济烺及晋王府将校,诬奏晋王朱济熺“心怀愤恨、图为不轨”。永乐十二年二月,朱济熿等人又复奏晋王朱济熺“奸谋日甚”。永乐十二年十一月,朱棣下诏,降晋王朱济熺及其子朱美圭为庶人,被赶去给其父守陵。
朱棣晋封朱济熿为第三代晋王。朱济熿为人手段阴狠、毒辣无下限。即位后的朱济熿将朱济熺父子软禁十余年,每日仅供猪食,极尽羞辱。关押宁化王,又拦截其岁禄,使得宁化王朱济煥靠着变卖衣物度日。逼烝父亲宫人,毒杀嫡母谢氏。
洪熙元年,即位不足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驾崩。短短一年间,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相继去世,皇位更迭。明太宗次子,汉王朱高煦觊觎皇位,想趁侄子明宣宗朱瞻基根基不稳,意图谋反。朱济熿暗中与汉王朱高煦多有往来。
不过朱济熿还没来得及起兵响应汉王朱高煦,反叛就被平定了。
宣德元年十一月,明宣宗收到奏报称晋王朱济熿心怀异志,试图谋反。宁化王数次上奏请求进京面圣,当面陈奏朱济熿的不法事。晋王府内使刘信等人,奏称朱济熿擅取屯粮草十万余石,试图响应汉王朱高煦。
宣德二年明宣宗将朱济熿并及其诸子废为庶人,发往凤阳高墙圈禁。宣德十年朱美圭袭封晋王爵位。】
<晋王不死燕王不敢造反>
<朱允炆:削藩
晋王:反了>
<晋藩和燕藩可是有恩怨的,朱棣不仅是单纯忌惮晋王,可以说还有报复的意思在里面。[吃瓜]>
<我就记得好像朱元璋给过朱济熺密谕,传旨讲的李亚子故事的原文,其实就是让他制衡朱棣。可惜,人还是年轻很了,他爹在还有可能制衡朱棣。>
<就朱允炆那做法,哪儿个藩王敢帮忙,最佳做法坐壁观上。>
<真是畜生啊,不过明朝的这些藩王是一个赛一个离谱[狗头]>
<朱济熿从小性格凶戾、跋扈,他亲爹朱棡也不喜欢这个儿子。>
<这么看的话,感觉朱济熺好可怜[捂脸]>
<晋地真的很重要,朱元璋他以前的构思都没问题,但架不住后面太子死了,孙子不争气,朱棣又不敢大规模削藩,于是藩王就成了“养猪”>
<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恐(中低层)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明末的杀猪(朱)巷,就是晋王这一系。>
<比起他好哥们汉王朱高煦,朱济熿好歹还留了一条命苟着。[狗头]>
......
李然然对明朝的藩王没什么好感,大部分都是群鱼肉百姓的垃圾。朱济熿过了这么多年才被处置,明朝对宗室还是太好了。
光幕各界:有意思,总结朱济熿的一生:构陷兄长,无恶不作,逼烝父亲宫人,毒杀嫡母,这样的人还要过三代才被处置?
————
明
洪武二十八年
晋王朱棡得知自己会在洪武三十一年死后,早就摆烂了。
死就死吧,反正还有三年。
然后,就看到光幕讲自己庶子那荒唐的一生...
“啪。”
晋王朱棡怒扇自己的三子朱济熿,接着又将其踹倒在地。
“你是个什么东西?”
“你兄长的东西你也要沾染?”
“你就是这么对你兄弟的?”
“你还杀嫡母?”
秦王朱樉离晋王朱棡远远的,好让他能放心打自己儿子。
朱济熿被打得龇牙咧嘴,连忙跪着求饶:“父王,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又跪向嫡兄朱济熺:“大哥,我知道错了,我以后不会犯了,以后再也不觊觎爵位了...”
朱济熺冷笑,把手中的棍子递给晋王,“父王,别累着了,用棍子轻松些。”
燕王朱棣则是在找朱高煦,那个逆子又跑到哪儿去了!
朱高煦在后面抓住朱高炽的手,求他向父王求情:“我未来肯定是受到了蛊惑,否则怎么会欺负我侄子呢?”
周王朱橚默默从后面经过,“唉,可惜你不是你父王,你侄子不是朱允炆啊。”
朱高煦脸一僵,然后就看到朱棣拎着比朱济熺给晋王朱棡找的还粗的棍子走过来了。
...
第148章
藩二代的糟心事
【朱棣登基后,汉王朱高煦就开始想要夺太子位。陷害太子府属官,又在朱棣面前言尽太子的坏话,离间二人的父子关系。不过,朱棣并未产生易储的想法,甚至看出了他想要夺嫡的野心。
而汉王朱高煦的心生夺嫡野心,有些人认为是在东昌之战结束后,朱棣曾暗中表示“世子多病,汝当勉力之。”
明太宗朱棣在第五次北伐的过程中驾崩离世,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继位称帝,也就是明仁宗。
洪熙元年,朱瞻基按照朝廷礼制从陪都南京前往北京城祭祀祭拜。朱高煦想要进行伏击,却因计划不周密最终并未能够成功。于是,朱高煦只能继续等待合适时机起兵发难。
明仁宗朱高煦即位后执政不足一年就匆匆离世,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朱高煦认为此时皇位更迭,且朱瞻基位置尚不稳当,是个千载难逢的起兵时机,于是八月在封地起兵造反。同年朱瞻基御驾亲征,将朱高煦及其部众围困在乐安城中。
朱高煦成为俘虏后,被囚禁于京师西安门。朱瞻基不想要朱高煦的命,毕竟是叔侄。有一天,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谁知,朱高煦毫无悔过之心,还气焰嚣张的直接伸脚将朱瞻基绊倒在地上。朱瞻基恼羞成怒,下令士兵用大缸盖住朱高煦,让他安静待着。可是朱高煦还不在意头上的大缸,还举着缸四处跑。朱瞻基忍无可忍,见朱高煦无可救药后,最后将朱高煦烧死在缸内。而受朱高煦牵连,汉王妃韦氏及其9个儿子全部被处死。】
<叔叔杀侄子,后面侄子杀叔叔。果真是天道好轮回。>
<害,都给过机会了!何必作死呢?不为自己想,为子女想想吧>
<为了那把椅子,啧啧>
<他的造反好无厘头[笑哭]>
<如果朱高煦知道朱瞻基在位十年就死了,会不会苟到那时候再造反[狗头]>
<这个可以有,蝴蝶掉叫门天子吧>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召诸侯王年长的儿子入京学习。在京期间,晋王长子朱济熺、燕王长子朱高炽、周王长子朱有墩表现良好,极受朱元璋喜爱。同时他们的弟弟却沦为朱元璋眼中的“不孝子孙”。
及长,太祖召秦、晋、燕、周四世子及庶子之长者,教于京师。济熿与燕王子高煦、周王子有爋邪诡相比,不为太祖所爱。——《明史.诸王.晋王》
建文登基后,想要削藩。朱有爋不服兄长,觊觎其地位。于是便向建文帝朱允炆上疏告发称他的父亲和兄长图谋不轨。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朱允炆当即就派遣李景隆以练兵为由,突袭周王府,擒拿朱橚和朱有墩。朱允炆将朱橚废为庶人,全家流放云南。
朱棣即位后将朱橚重新扶上王位,而周王朱橚就极度厌恶诬告自己的朱有爋。甚至多次上疏,让朱棣杀了朱有爋。尽管朱橚很不喜朱有爋,甚至是恨,但朱橚长子朱有墩年岁已大,仍膝下无子。按祖制,藩王无子,兄终弟及。下一任继承人只能是朱有爋。
不过,朱橚在朱有爋的长子朱子瑾出生后,上表朱棣,将朱子瑾过继给朱有朱有爋。这样,朱有爋就和朱子瑾的关系就变成了“叔侄”,而朱有爋也会丧失继承权。朱棣死后,朱橚向朱高炽上表,请求他将朱有爋搬离周王府。朱高炽答应了朱橚的请求。在朱有爋离开周王府四个月后,朱橚突发疾病死了。
朱有墩身体不好,因此,挡在朱有爋前面的只剩下自己过继给兄长的“长子“朱子瑾。朱有爋强行将朱子瑾从周王府中掳走后,朱有爋就又成了周王之位的第一继承人。
为了快速袭爵位,在朱高煦叛乱后,朱有爋指使彰德卫指挥王友伪造朱高煦、朱有爝合谋造反的书信。朱有爝是朱有墩最信任的弟弟,诬告他也能扳倒朱有墩。明宣宗三年,朱有爋废为庶人,全家幽禁宗人府。】
<总结:一群不喜欢亲大哥的堂兄弟组团。>
<《好儿子》>
<这才是真坑爹>
<这位才是真“兄友弟恭”“父慈子孝”>
<这三大聪明都凑一起了[笑哭]>
<是不是老二都不服老大啊,这三个都不服自己哥哥。>
......
李然然想这三堂兄弟还真是做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啊。
————
明
洪武二十八年
周王朱橚早在得知自己会被次子诬告后,就远离他了,这次回京都没带上他。
“那种六亲不认的畜生玩意,要着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