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722章

    转而问道:“怎么不送我们?”看不起谁呢!

    陈良为斜着脑袋,一脸疑惑地说:“我就觉得奇怪,白家那身体,能喝地瓜烧吗?”

    范成明:“白二能喝,他大哥应该也能吧!”

    陈良为猜测道:“会不会正是因为他们不能喝,才送出来?”

    以时下习俗,酒水本就是亲友之间馈赠的佳品。

    两人讨论的重点,不是白家究竟有多少地瓜烧,而是他们的身体到底怎么样。

    狐狗俩讨论一通城中新鲜事,满足了八卦欲望后,方才分开。

    待陈良为离开后,宁岩方才入内,递出一封战报。

    范成明惊讶道:“他们与突厥人交上手了?”

    第

    1550章

    草原的鹰

    宁岩摇了摇头,“以他们的行进速度,此刻尚未离开大吴的控制范围。”

    所以这不过是一封再平常不过的报平安信件,没有承载过多的意义。

    范成明默默地叹了一口气,不知是庆幸还是失落。

    段晓棠自并州启程后第五日,终于和左武卫、左候卫分开,孤军前进。

    望着友军逐渐远去的背影,刹那间生出无限的豪情,以及一丝忐忑。

    据狄正青所言,距离他们走到大吴和突厥的交界地带,至少还有两日的路程。

    这距离,都够从长安到四关了。

    大吴与突厥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碑作为分界,但两国大致沿着某条河流或山脉的走向,各自划定了领土范围,这些都在国书中有着详尽的记载。

    段晓棠在行军过程中最为直观的感受,便是沿途的树木愈发稀疏,而草木却愈发茂盛。

    若非时节尚早,营中的坐骑们或许已经能够享受到一场属于它们的盛宴。

    午间休息时,众人不分尊卑,纷纷席地而坐。

    狄正青同陶富康等人,再郑重交代一次。

    “大军所到之处,只要天空中有鹰出现,就必须将其射杀。”

    陶富康手下一批人,都是右武卫精挑细选出的射手。

    陶富康重重地点头,“我明白了!”

    杜松另外嘱咐一句,“那些鹰的尸体,能捡的都捡回来看一看。”

    不是为了口腹之欲,杜松没那么馋。

    并州大营和突厥对峙多年,对敌人的手段了如指掌。比如突厥人会驯养鹰类作为侦察工具。

    长安城中的某些纨绔子弟也会饲养猎鹰,辅助打猎。这些猎鹰多是从空中俯冲而下,捕捉猎物。

    突厥人的猎鹰更进一步,不仅负责侦察敌人的路线,甚至还能观察大军的人数。

    并州大营至今参不破他们的训练手段,只是吃过几回亏之后,防火防盗防天上的鹰。

    杜松只想看看它们和寻常猎鹰有何区别。野生的和被人驯养的,定然有所不同。

    呼图发布命令集中兵力南下,如今这一消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证实。

    现实情况却并非所有的部落都会前往王庭集合,尤其是那些距离较远的部落。

    他们可能在沿途阻击大吴的军队,正好给两卫一些练手的机会。

    段晓棠沉吟道:“想来是通过鸣叫声区别。”关键是驯养和交流的方式。

    孟章点了点头,“看这次能不能抓几个养鹰人回来。”

    武俊江打听过一番“行情”,撇嘴道:“别说,在突厥军中,这么一只鹰,比阿波还贵重。”

    阿波,是突厥军中的小头目,地位比大吴军中的旅帅只高不低。

    也就是说,一只经过真正训练的侦察“鹰”,少说抵得上百人。

    休息时间,没那么多规矩。

    陶富康鼓足勇气问道:“这鹰算军功吗?”

    吕元正淡定道:“算加餐。”

    段晓棠补充一句,“记得一定要煮熟了吃。”

    草原上补给不便,野味什么的,也只能放开一点。

    再往前走一日路程,庄旭停在最后一座军寨,转运各类辎重,成为草原和并州联系的桥梁。

    再往前,他们脚下的每一寸草地,都将不再是熟悉的故土。

    庄旭准备得充足,辎重堆里的愣是挤出一小块地方,装上了长安和并州的泥土。

    段晓棠踏入陌生草地的第一句是,“不是说‘风吹草低见牛羊’么,牛羊呢?”

    如果这句话是范成明说的,旁人说不定以为他动了抢劫的念头。

    但段晓棠这么说,那她可能真的是单纯的想看看草原上的牛羊。

    卢照冷冰冰地回答:“早就跑了!”

    突厥游牧为生,逐水而居。大吴天兵压境而来,难道是为了欣赏草原风光吗?

    但凡知道消息,收起帐篷,赶上牛羊速速撤离才是。

    他们不似大吴百姓,被土地和房屋,束缚在同一片地方。

    这些牧民一旦遇上大吴的军队,最可能的结果,不是被杀就是沦为俘虏。

    易地而处,两边的百姓境遇都差不多。

    段晓棠不是圣母,刀下早已亡魂无数。早知晓一个道理,爱与和平不是呼吁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放下一丝草原情结,前往帅帐和诸将一起听斥候的汇报。

    这支可以说在大吴“苟”到极致的军队,斥候和信使是撒得最远的,然而现在他们别说敌人的影子,连敌人的鹰都没见到一只。

    靳华清不由得操心起他们加料版本的豆渣饼,比例经过周水生、姚壮宪精心调配,并州死囚严格实验……再这么放下去,馊了怎么办?

    浪费粮食不要紧,原材料本来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关键是,谁会上当去吃这些馊掉的饼啊!

    几家欢乐几家愁,数百里外,白隽率领的大军缓缓推进,铁蹄踏过草原,扬起一阵阵尘土。

    天空中,几只黑影悄然掠过,它们在高空中盘旋着,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审视着下方的一举一动,企图将地面的动向尽收眼底。

    白隽抬头仰望,瞬间锁定了其中最为嚣张的一只雄鹰。那只鹰的双翼宽大,羽毛在阳光下泛着黑褐色的光泽,尖锐的爪子犹如弯钩一般锋利。它在低空中盘旋时,带起一阵阵旋风,气势汹汹。

    白隽缓缓抬起右臂,手中紧握着一把强弓,弓身由坚韧的柘木制成,弓弦紧绷,蓄势待发。

    左手从背后的箭囊中抽出一支羽箭,箭杆笔直修长,箭羽轻盈坚韧,箭头闪烁着寒芒,冷冽逼人。

    白隽将羽箭搭在弓弦之上,手指轻轻扣住弦尾,微微仰头,目光透过飞扬的风沙,死死地盯着那只鹰。

    此时狂风愈发猛烈,吹得他的披风猎猎作响。

    白隽深吸一口气,低声喝道:“去!”扣着弦的手指猛地松开,羽箭离弦而出,弓弦瞬间回弹,发出

    “嗡”

    的一声巨响。

    羽箭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划破长空,带着破风的呼啸声,向着天空中的鹰疾射而去。

    那只鹰似乎察觉到了危险的降临,拼命地扇动着翅膀,想要躲避这致命的一击。但箭矢的速度太快,在它还未完全反应过来之时,羽箭已无情地穿透了它的腹部。

    鹰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声音划破了长空的寂静,久久回响在这荒凉的草原上。随后它的身体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般,直直地坠落下来,砸落在不远处的草地上,尘土随之腾起。

    白隽缓缓放下手中的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冷峻与决然。

    第

    1551章

    难以钓鱼

    白隽一箭射出之后,队伍中霎时射出数支箭,将天上余下的三只鹰接连射下来。

    郭承泽迅速指挥骑兵,将那些鹰尸一一拾起,整齐地排列在众人面前。

    说道:“国公射下那只雄鹰特征最明显,羽毛光滑整洁,翅羽有些许红色。”

    白湛伸手轻抚那红痕,沉思片刻后断言,“是人为染上的颜色。”

    这是突厥人驯养的鹰,他们就在这附近。

    广袤无垠的草原,风声呼啸,他们派出的斥候,至今仍未传来任何消息。

    鹰到了,突厥人也就不远了,而且规模不会太小。

    白隽挺直脊梁,对着周边众多军土,朗声道:“儿郎们,突厥人快到了,准备好报我们并州的血仇了吗?”

    他的声音在草原上回荡,激起了军土们的强烈共鸣,他们齐声高呼:“血债血偿,血债血偿!”

    吴越接到战报已经是两日以后,面无表情地同众人宣布,“梁国公部遭遇两千突厥游骑,大胜!”

    两卫诸将只能尴尬地挤出笑容,他们在草原上晃荡了好些时日,别说突厥的军队,连部落都没见到一个。

    是没有带上范成明气运下降,还是各个精通“苟道”,闪避点满?

    杜松紧锁眉头,“这条路处在好几个部落的游牧路线上,却至今没遇上一个。”

    情报来自并州大营,但大军经行过处,草场上也能看到曾经的人烟痕迹。

    孟章担忧道:“难道他们全部北迁了?”

    如果真的如此,那他们岂不是要扑空了!

    秦景摇了摇头,否定了这个猜测:“车辙的痕迹并非指向北方。”

    春季草原生长迅速,掩盖了部落迁移的大部分痕迹,但大致的方向还是可以判断的。

    吕元正挠了挠头,无奈地承认,“突厥人比土匪还难钓!”

    正在执行钓鱼任务的靳华清有话说,草原的水土欣赏不来来自中原的国色天香。

    所以他现在除了贴身穿的胸甲外,其他从里到外都是突厥人的装扮。

    至于男女,无需分辨太多。底层牧民男女穿着区别不大。

    靳华清提醒掀开围巾透气的下属,“快把口鼻遮住!”

    加料版豆渣饼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连靳华清也不清楚到底加了哪些东西进去,只记得最核心的那几味原料。

    感觉不只是吃,连多吸两口都是有毒的。

    别到时候给突厥人的“大礼”没送出去,他们自已先着了道。

    军土听命行事,抬手用围巾捂住下半张脸,闷声闷气问道:“先前抓的舌头,说的是这个方向,没错啊!”

    结果现在连个人影子都没见到。

    再往前走一段路,靳华清忽然跳下车,蹲在草地上仔细辨认。

    “草贴着地面近似被啃光,周围还有马蹄印记。”关键痕迹很新鲜。

    “这片地方放的是马和羊啊!”

    靳华清跳上车,命令道:“全体戒备,随时准备放饵。”

    队伍继续前行了一两里路,最终停在了一小片坡地上。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敕勒歌》中描绘的景象,在这一刻具象化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

    靳华清短暂地感慨了一刹那,随即思维就被理智占领,估量着这片草场上有多少“白点”。

    从羊群数量,就能大致得出背后的部落有多少人口。

    当然,更直接的依据是看放牧的人数。

    靳华清的小队一共十余人,放眼望去,羊群中夹杂的牧民人数与他们大致相当。

    看来,他们找到了一个不小的部落!

    找到了第一个,接下来的就容易多了。

    靳华清当然学过如何在草原上向陌生的牧民展示善意,但现在不是做这些的时候。

    牧民同样注意到出现在草场边缘的陌生人,鉴于对方的规模,集结了七八个人才敢靠近。

    都说草原人热情好客,但那是建立双方实力相当,安全无害的前提下。

    靳华清深知双方坐骑和骑术的差距,早在对方出现一箭之地外,立刻同车夫一起跳车,翻上旁边早就准备好的空马上。

    一行人迅速逃离,只留下了一辆马车在原地。

    草原上亲近或是逃避都各有理由,牧民并不深究,结队上前查看那辆马车。半车羊皮,剩下半车是数张羊皮缝成的皮囊,里头装着外表近似白色且带有颗粒的圆形物品。

    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食物。

    旁边一个牧民掰下一小块,放到鼻下嗅一嗅没有特别的味道,塞到嘴里咀嚼数下,向同伴示意是可以吃的食物。

    虽然味道有些奇怪,但勉强可以吃下。

    靳华清等人跑了一段路,发现后面没人追来。

    靳华清立刻点了三个人出列,复述一遍情报,“草场上有羊群七到八百只,放牧者十二人。”

    “你们三人回大营报信。”

    三人领命,骑马向着来时的方向疾驰。

    靳华清等人远远地隐藏在草场周围。不时凑过去探头探脑,顺便骂骂咧咧两句。

    “别吃太多了,吃多了要是有了反应怎么办!”

    千万别让他们的大好计策落空。

    靳华清隔着皮袍摸了摸藏在怀里的列巴,往日嫌弃得很,现在反倒成了他们安全感的来源。

    第

    1552章

    汉人俘虏

    倘若仅凭羊群规模与牧民人数直观估算,靳华清发现的这个部落可能只有几十人。

    但突厥以其游牧为生,迁徙无常,未必只有一片草场。

    右武卫向来料敌以宽,最终点兵两千,由段晓棠、秦景亲自领兵前来。

    大军停在部落外数里的地方,再往前马蹄声会在地面引起的震动,让突厥人发现。

    段晓棠和秦景蹲在一片空地上,其他军土纷纷下马休息,顺便啃食干粮充饥。

    靳华清返回大军之中,详尽汇报所见所闻。

    靳华清随手拾起一块碎石,在褐色的泥土上勾勒出了部落的布局,“营盘呈圆形,帐篷大小不一,总数约有三十余座,人口估摸着在八百至千人之间。”这算是草原上一个规模适中的部落。

    靳华清补充一句,“方才返回的时候,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