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75章

    段晓棠下属的家眷来家里,肯定得吃一顿饭。

    照祝明月的想法,去春风得意楼最方便。环境菜色都可以,偏偏人情上说不过去,显得太淡薄。

    李家一路舟车劳顿,大油大荤吃下去说不得坏事。

    宴席来不及筹备,陈娘子使人去春风得意楼端两道清淡的鸡肉菜,再去五谷豆坊拿点豆腐豆干,加上家里现有的肉菜,一通搭配下来,别说在乡下极为体面,在长安城里也差不离。

    如今正房里只剩李家一大家子,倒比先前自在些。

    李四海透过大门看向院子里,初看花团锦簇,但边边角角的地方还种着菜。

    在庄户人看来,这就是老实过日子的本分人家。

    自从四野庄到手后,祝明月等人对土地的紧迫性下降,终于不用在家里犄角旮旯都种菜。

    但出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院子里保留了一部分菜地,选择性种喜欢吃的,长得好看的。

    祝明月接到家里传信时,人都有点懵,没想到来这么快。

    安排一通事务,祝明月和戚兰娘回家,赵璎珞留守。

    祝明月回家时,李家的小孩子在院子里追着发财玩,富贵和吉祥早不知道躲哪儿去了。

    李家的男丁在正房里坐蜡,孟二良陪着,双方都不是健谈的性子,只时不时嗯嗯两声。

    陈娘子和李家的女眷们在东厢房里摘菜,时不时说点武功的山水旧事,倒是相处愉快。

    祝明月的相貌打扮,反倒和众人有些格格不入。

    陈娘子主动缓和气氛,将众人一一介绍,气氛有些尴尬。

    第

    1056章

    简单入住

    段晓棠家庭结构奇特,李开德家又太完整了。

    这次除了他父母,妻子和两儿一女,两个弟弟,一个娶亲带了娘子,另一个打光棍来的。底下还有三个侄子,两个侄女,加起来小十来口人。

    据说留了哥嫂侄子看家。

    这个家庭规模在乡下说不上大,也称不得小。

    祝明月愈发庆幸,当初头也不回地离开武功。

    接风宴分两桌,祝明月只管和李家的女眷交际,有戚兰娘和陈娘子在,气氛倒算和谐。

    唯独李开德的妻子刘兰芳有些沉默,不知为何。

    李家人在路上没好生吃过饭,好不容易能正经坐桌子上用饭,陈娘子准备的菜差点没打住。

    吓得戚兰娘赶忙去西厢房找消食丸给几个孩子吃下去。

    吃完饭歇息一会,祝明月从后院抱出来两个包袱。

    祝明月:“这是李校尉给家人准备的东西,另外还有十贯钱。”

    李开德等人租了房子,趁着休沐零零总总地把各处地方修缮好了,炕盘了灶砌了,偶尔去住两日,也算有了人气。

    但除了尹金明买了一个门房在家里照应着,其他两人出来进去都是单蹦,贵重东西放家里不安全,故而委托给了祝明月。

    王翠翠接过来不着痕迹地在包袱外头捏一捏,估摸是衣裳一类。

    孟二良在门口套车,请祝明月和李家人上车。

    陈娘子另抱了一些肉食果蔬放到平板车上。

    王翠翠赶忙阻止道:“这怎么能成呢!”

    来只带了一袋新麦和山货,结果连吃带拿,算怎么回事。

    祝明月柔声道:“伯母,都是自家种的,你带回去尝尝。我们乡里乡亲,不用多计较。”

    王翠翠羞道:“我倒占便宜了。”

    祝明月:“搭把手的事,当初返乡不便,不也是李校尉帮忙吗!”说的是交税的事。

    套了两辆车,安置下所有人,送他们去的租住的地方。

    陈娘子一路介绍道:“油盐酱醋一般坊内都能买到,若是大件的,就要到东西市去。”

    王翠翠连连点头,“嗯,刚刚经过了,热闹得很。”

    陈娘子一路和他们说长安居家过日子的要点,都是真金白银换回来的。

    马车走了好些时候,终于到了。

    祝明月将钥匙交给的李四海,让他自已开门。

    祝明月提醒道:“听说院里没有水井,打水要去巷子口。”

    王翠翠:“也不远。”以前打水得走到村口去,更远。

    孟二良等人帮着将李家的行李物什搬到院里,再挑起扁担去巷口挑两桶水回来。

    看李家能慢慢规整起来,祝明月方才告辞。

    祝明月:“坊里还有两家是李校尉的同僚,他们家乡远一点,家眷还没到,后头就能慢慢走动起来了。”

    王翠翠好奇道:“他们住哪儿?”

    戚兰娘:“他们一块租的房子,尹中侯和刘校尉住后面两条巷子。”

    王翠翠莫名有些期待起来,他们在长安人生地不熟,能来往的也就是李开德的同僚家。

    院子大门阖上,几个小孩子陡然活泼起来,没有外人在,不用拘着礼数,将院子内外逛了个遍。

    李四海:“房子是规整些,但像鸟笼子似的。”

    小,太小了,还没有菜地。

    王翠翠:“那也是长安的鸟笼子。”没打听过行情,但县里的宅子比村里的值钱,长安肯定比县里更值钱。

    祝明月回程坐在马车里,盘算不止,“十几口人,养得起吗?”

    大吴给官员的俸禄不低,养活家小不成问题,但若要养一大家子……

    李家只是周边县城的普通庄户,饿不死,但也没有多少底子。

    陈娘子:“他们带了粮食来,口粮解决了,其他的花销不大。”

    房子是现成的,衣裳穿旧的,顶多花几个小钱添点针头线脑。

    祝明月反应过来,“所以,还是要有地才行。”

    有地才能有个退路,但大部分的老百姓没有地,或者拥有的土地不足以种出养活一家人的粮食。

    祖传下来的理想,城里待不下去就回家种地,发财了就回家包更多的地来种。

    李家人跋涉几日,在新房子里简单归置后倒头就睡。

    连晚饭都是啃路上没吃完的干粮,有中午的荤腥打底,吃起来倒不算艰难。

    次日一早,精力旺盛的李四海出门找邻居说话。

    李开德刚住过来时,就拜访过四周,昨日一队车马连带着乌泱泱的人过来,就知道是老家来人了。

    这会见李四海出来,问清楚名姓关系,恭维他是官宦人家的老郎主。

    李四海这才有些儿子做官了的真情实感,以前见的都是乡里乡亲,吉祥话当不得真。

    李家的女人们在家里洗洗涮涮,厨房里建了灶台放了铁锅,但没人会用。

    幸好老灶没拆,用起来倒是熟练。

    王翠翠在锅边敲一敲,惊声道:“铁的!”

    这么大一口锅,全是铁做的!

    如果拿来打镰刀锄头,能做多少把!

    刘兰芳:“好像是做饭的。”

    王翠翠转念一想,放在厨房里,当然是做饭的。

    刘兰芳:“帮陈娘子送菜去厨房时,看见他们做饭就是用这个锅。”

    李家人不知道怎么用铁锅,往常陶锅的办法似乎不行,但烧水还不行吗?

    有些东西一通百通,铁锅里放上水,灶台里点燃火后,不一会儿就有了点温度。

    婆媳俩立刻就爱上这东西,除了铁铸费钱外,没别的缺点。

    不过都是李开德早前预备好的,不用额外花销,接受起来容易得多。

    王翠翠立刻让儿子去巷口挑水,一家人要痛痛快快地洗个澡。

    李家院子门口来了一辆马车,下来一男一女,身上都背着药箱。

    李四海和人聊天不忘看自家门口的动静。

    邻居是坐地户,看打扮眼熟,“你家请的大夫来了。”

    庄户人家的原则就是,只要不是病的要死都不会看大夫,忍一忍熬一熬就过去了。

    李家没病没灾的怎么可能请大夫,是祝明月提议的。

    既然答应段晓棠,照应她下属家人,当然要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

    第

    1057章

    一声缘分

    李家开门将人请进来。

    郑鹏池开门见山道:“祝娘子让我们来给贵家请平安脉。”

    郑鹏池的穿着打扮和往日所见的“名医”并无差别。

    让人意外的是他旁边同样背着药箱的朱淑顺,十五六岁的年纪,还是一个女郎,在长安可以公然行医?

    实际朱淑顺今日只是给郑鹏池打下手,一些不方便做的检查,她可以代劳。

    李家人分做男女两拨,郑鹏池先看过一回,女眷那边朱淑顺再检查一次。

    年纪大的多多少少有些常年劳损的暗疾。

    郑鹏池拿出自带的笔墨,刷刷地一张张开出药方。

    在济生堂能不吃药就不吃药的原则下,精简过的。

    虽然他们主要是靠卖药挣钱,但李家根底薄,和那些没事吃富贵药的豪门能一样吗。

    李四海看的眼睛直抽抽,“大夫,不用开那么多药。”都是钱吶!

    郑鹏池:“老丈不必忧虑,诊金和药费,祝娘子都包了。”又不是人参鹿茸之类的贵重药材。

    李四海:“这人情可大了去……”

    郑鹏池:“我们医馆东家是段郎君的表妹,无需外道。这会吃点小药,总比往后拖成大病好!”

    郑鹏池长期混迹市井,最懂小民的心思,“你家刚兴旺起来,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李四海当即闭嘴不言,他们觉得天大的人情,可能在祝明月那儿只是吩咐一句话的事。

    屋内朱淑顺拿艾条温灸王翠翠婆媳俩的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穴位。

    女眷中她俩身体亏损最大,年纪大生育多。

    艾灸完毕,朱淑顺出门一趟,从车厢里取出一篮子瓶瓶罐罐,放到李家人面前。“都是些日常用的。”

    花想容出品的香皂面霜,不是高端线,比如香皂只拿了硫磺皂来,是李家现在最需要的。

    朱淑顺一个个讲解用法,生怕他们顾惜物什不舍得用,劝道:“用了对身体好。”

    没有意外情况的收工,郑鹏池,“那我们先回去了,待会派人把药送来。”

    李四海哪能叫人再跑一趟呢,连忙叫李开德的弟弟李开荣一块跟去。

    李开荣一到济生堂门口,只觉得医馆比县里的大宅还阔气。

    药柜后面只有杜若昭一人支应。

    朱淑顺:“师父呢?”

    杜若昭:“还没回来。”

    林婉婉出外诊去了。

    李开荣早觉得郑鹏池和朱淑顺关系奇怪,一块出诊言谈间并不亲密,既非一家长幼,又不似师徒。

    果然,师父另有其人。

    朱淑顺走到药柜后头帮忙抓药,师姐妹俩一人看一张药方,包药的纸铺满长长的柜台,小秤一点点称量各种药材。

    末了还从药柜抽屉里拿出几瓶成药,放在一旁。

    朱淑顺知道他们不认字,生怕搞混了,在每一份药包外头都打上标记。

    比如李四海的药包外都写了一个“四”,王翠翠的则是“王”……以此类推,简单的总认识吧。

    朱淑顺手里握着半个巴掌大的大肚药瓶,“这是几位小郎小娘子的驱虫药,连服两到三日,肚里打下虫来不必害怕。”

    李开荣听到肚里有虫脑壳发麻,结结巴巴问道:“大人能吃吗?”

    朱淑顺:“分量加倍就行,服药的人先不用,以免冲了药性。七日后令堂令嫂再来医馆复查一次。”

    李开荣连连点头。

    李家人一到长安,搬进家门的第一件大件物品是各种药包药瓶,再然后是几个在坊里买来熬药的药罐子。

    没人觉得晦气,道理人人都懂,病呀,早治早好,以前不是没条件吗!

    杜若昭站在药柜后头和师姐八卦,“刚刚危小郎又来了,要买驱虫药。”

    朱淑顺:“他不害怕?”

    以往看家里弟弟妹妹们拉出来虫子,都不敢直视。

    杜若昭省去容易破坏形象的一节,“他觉得药丸味道不错。”

    驱虫药主材是使君子的果实,甘甜可口,当零食吃都行。

    朱淑顺:“那你卖给他了?”

    杜若昭:“没。”这不比山楂丸,是正经的药材。

    杜若昭损起来是真损,“我觉得他家该把他的饭菜都做成药丸样式。”

    吃多了,就避之不及了。

    晚间林婉婉转达外诊结果,李家人身上有些小病小伤,慢慢调养就行。

    祝明月放下心来,在给段晓棠的平安信里提过一嘴后,放在一旁。

    林婉婉反而迟疑道:“祝总,跟你说个事。”

    祝明月直觉不是好事,“说。”

    林婉婉绝非自恋,“有个人可能对我有点意思。”

    祝明月本想问是谁,话音一转,“展开说说。”

    林婉婉:“三番五次在不同场合遇见,是不是缘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