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63章

    肥料大事

    段晓棠交待完,信步往山上去。

    两座山上开辟出土路,杂木都被清理干净,雨天上山可能有些麻烦,但平时无虞。

    如今山上无论树还是草,都不能随意攀折,因为不知道它种在这里到底有何用处。

    别看只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万一是赵大夫仿野生种的药草呢?上纲上线那就是能救人性命的。

    段晓棠对丛林探险没有兴趣,反而对四处开阔的山林更有好感。

    干干净净,通通透透,不惧野兽虫蚁。有野趣,但没那么野,恰到好处。

    它的背后是四野庄对山林的精细化管理,非得用巨大的人力才能做到。

    段晓棠爬到山顶,掏出望远镜,默默地欣赏四野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

    祝明月等人不是放开手去休息,而是在庄子上四处巡视一番后,去到四野庄的办公区。

    程珍玉和各个管事早将各种资料准备妥当,应对检查。

    作为自家的生产基地,祝明月表达出足够的重视,“庄子上有哪些困难?”

    共事日久,早知道祝明月不是喜欢讲虚话的性子,提出来自然是看能不能帮忙解决。

    彭十二:“祝娘子,还是老问题,肥料不够。”

    哪怕四野庄自已堆肥,又养了许多的牲禽,肥料产量巨大,但架不住用量更大。

    旁的田地一年只种一季,说不定还要休耕,四野庄的田地一年四季无休,为了让菜种的更好,还要不停地追肥。

    若种大豆苜蓿养地,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不划算,只能在新开出来的荒地上施行。

    对了,他们还有新开出来的几十亩荒地,也是用肥料的大户。

    祝明月:“你们有什么想法?”

    程珍玉:“工坊的油渣、年底清塘的塘泥都可以用上。”四野庄各项潜力都开发殆尽。“明年再多养三十头猪。”

    在造粪这一项赛道上,猪猪属实优秀。

    四野庄圈养的各种大型牲畜中,羊羊因为各种属性不突出,已经被边缘化。养几只不过是以防万一。

    比如上次祝明月送给两卫的牲畜,全送猪上不得台面,中间得混些羊才合适。

    程珍玉的法子,能堵上一些缺口,但以四野庄现行的堆肥办法而言,增加不了多少量,何况产粪大户猪猪明年才能上线。

    城中各项产业的五谷轮回物,早已直接送到庄子上来,显然“杯水车薪”。

    祝明月:“兰娘,你联系城中的夜香人。”

    化肥不用想了,别说尿素,连尿素袋子都造不出来。

    戚兰娘:“是。”需求量得照先前的再上浮几成。

    悬在头顶的头等大事解决,其他管事先行离开。

    程珍玉留在最后禀告道:“祝娘子,前两日陈牙人送来的两个匠人,已经安顿好了。”

    祝明月:“手艺如何?”

    程珍玉从一旁柜子里取出一块木板和一页纸,放在祝明月面前。

    祝明月先看木板,全部为凸板阳文,不愧是专业刻字的,比兼职的二把刀强多了,笔画笔锋清晰可见。

    再看印在纸上的文字,则要模糊许多,远不及木板清晰。

    祝明月:“工匠怎么说?”问题出在哪儿。

    程珍玉不玩虚的,“匠人师傅自言,他们只是粗通油墨,而且庄子自产的纸张也与他们往常所用不同。”

    简单说来,墨不懂,纸不行。

    祝明月:“继续试验,赏格照丙等来,再安排几个徒弟,先学刻字的手艺。”

    程珍玉:“是。”

    人皆惜技,但卖身契捏在手里,由不得不教。哪怕压箱底的本事保留,大路货的本事总得教,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祝明月:“兰娘,让陈牙人再寻摸几个懂油墨、刻画的。”

    戚兰娘:“是。”

    祝明月转头道:“珍玉,庄子上各项目的文字总结梳理到哪一步了?”

    程珍玉:“原先许多只有口头传授,正逐步汇总成文。养殖组已经汇总八成,种植组近四成。”

    至于工坊,程珍玉提都没提,因为摸不准祝明月到底怎么想的。

    祝明月:“继续汇总吧!”

    他们初接手四野庄时,靠着模糊的经验和一本《齐民要术》就开干。几年过去,说不定能磨出一本属于他们的农书呢。

    正好,连印刷的人才都是现成的。

    程珍玉:“是。”

    三人处置完事务,不急不躁去池塘边和小伙伴汇合。

    段晓棠刚从山上下来,准备的菜陆陆续续送来。见祝明月托腮做思考状,问道:“有什么为难吗?”

    祝明月摇头,“不为难。”只是难为情。

    段晓棠:“能说说吗?”

    祝明月:“我打算在东西市买地建公厕。”

    段晓棠转过头看了一眼空空如也的铁锅,这会说这个话题,不算煞风景。

    林婉婉深知市情,“不会得罪长安城的粪霸吗?”

    祝明月:“那是我自已的茅厕。”

    城池里有夜香人,也称掏粪工,负责收街坊里巷的马桶、淘洗各家茅厕,粪便就是他们的报酬。

    戚兰娘原先去找夜香人买,不一定有现货,得等、得加钱!国以农为本,这玩意虽然味道不好,但一直是紧俏货。

    自从四野庄开辟后,春风得意楼等地方的茅厕,都是花钱请人淘洗之后,再将东西运到庄子上来。

    谁让四野庄一直被肥料卡脖子呢。

    林婉婉怯怯问一句,“家里钱够吗?”

    祝明月最近一直表现出手头紧的模样。

    祝明月:“这点钱还是有的。”

    东西市不全是旺地,边边角角没人气的地方有的是,几间茅厕修起来,连一间房的位置都用不到。

    难怪祝明月方才那么纠结,因为实在不符合祝总高大上的做派。

    谁都没问段晓棠能不能帮上忙,南衙诸卫十几万人,那么大一个“造粪机器”,能不能把夜香挪一点过来。

    后勤线盘根错节,连大将军都不会轻易去碰。段晓棠才站稳脚跟,连边都摸不着。

    祝明月挪动身体,避开炽烈的阳光,说一出是一出,“等万福鸿的工程告一段落,也在庄子上建一个冰窖。”

    一生挚爱基建的祝总!

    第

    1031章

    煮制猪食

    前提是万福鸿的冰窖通过验收。

    四野庄靠近永安渠,冬季河边上冻,采冰更方便。

    况且庄子上许多产出,有了一个冰窖后,能保存更久的时间。

    林婉婉估算时间,“等万福鸿一二期工程结束,李师傅他们该忙着建火炕了。”

    火炕的技术壁垒并不高,李君璞带几个护卫看过两回,都能七七八八建出来。

    说到底李匠人的工程队,才是长安城手艺最好的,最受老百姓认可。

    祝明月:“没事,除了几个技术人员,其他都是力工。”

    一般的火炕,用不上专门的技术人员。

    段晓棠若有所思,暗自将这件事记下来。

    各项菜肉准备妥当,放在桌面兼灶台面上。

    段晓棠毫不犹豫分派任务,“婉婉,鸡肉放盐水里泡十分钟,再捞出来沥干。”

    林婉婉:“盐水配比多少?”

    段晓棠甩出两个字,“适量。”

    林婉婉歪着嘴,她若是懂“适量”两个字怎么写,就不会只会烧开水了。

    到底在长安几年历练过有生活经验,用小勺在木桶清水里放上三勺盐,想想整整三只鸡,又多放了两勺。

    其他三人一同动手,将菜蔬二次改刀,或摘豆角或调制玉米糊。

    农家乐,图的不就是一个自得其乐吗。

    段晓棠则将各种酱料按照固定比重,盛在空碗里,预备待会用来腌制鸡肉。

    赵璎珞将泡发的木耳撕成小块,“庄上在阴凉地方放几截木干,时不时过去洒洒水,就能生出木耳。隔段时间摘一回再晒干,就是正宗的山货。”

    山珍海味不比地里种的菜蔬来得普通,这类东西说值钱也值钱,不值钱也不值钱,端看如何对待。

    若舍得下力气,雨后去山上劳累一回,运气到了能摘好些;但若是远离山林,只能花大钱买了。

    戚兰娘拿刀削土豆,“珍玉他们试过将山上的菌子移植到山下来,种在木屑和土渣中,可惜时灵时不灵。”

    蘑菇种出来,还得看有毒没毒,猪猪太贵,兔子太娇弱,只能请鸡鸭先吃了。

    祝明月:“慢慢试吧!”她不急着吃蘑菇。

    以往家里的蘑菇都是外头买的山货,碍于从前各种菌子中毒的笑话听得太多,每次扔锅里都慎之又慎。

    林婉婉这个二把刀,可没有点亮这方面技能。

    人工种植的,至少品种和质量有保证。

    鸡块清洗干净并沥干水分,段晓棠依次加入酱油、盐、胡椒、姜片和葱段,抓拌均匀腌制。

    祝明月蹲在旁边烧火,火还没烧起来,先问道:“大火小火?”

    段晓棠:“大火。”

    待锅烧热,倒入猪油滑锅,油七成热时下入花椒,然后加入鸡块煸炒至出鸡油,鸡皮焦黄打卷。

    段晓棠悠然地将干辣椒、八角、桂皮、草果和香叶扔进去炒香,加入清水没过鸡块。

    三只鸡的分量着实不小,哪怕段晓棠翻炒也要费一番力气。

    大锅菜不是谁都能做,伙头营的身材不是白来的,力气小的压根搅不动锅。

    大火烧开后调味,加入盐、酱油、胡椒、陈醋和白糖。中小火继续煮至鸡肉七成熟,再加入各种配菜。

    段晓棠将预先调制好干湿适中的玉米糊,围着锅沿边上贴一圈玉米饼子,盖上锅盖继续焖煮。

    锅盖是用几块木板拼合而成的圆形,中间做出一个把手,方便提放,放上去刚好合适。

    林婉婉被各种香料酱料浓烈的味道一刺激,肚子差点唱起空城计,可怜巴巴问道:“要等多久?”

    段晓棠:“一炷香,你先去玩点其他的。”

    这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林婉婉将凳子挪过来坐下,双手撑在台面上,“我就在这儿等着。”

    不知熬了多久,段晓棠总算揭开锅盖,一股扑鼻的香味直入鼻中,引得人食指大动,非得多干三碗饭不可。

    段晓棠不急不缓地用锅铲先舀出两大盆来,分给亲随和庄子管事,先前贴的饼子也全揭下来给他们,她们吃的重新贴。

    就着食堂送来的米饭,几人吃了个肚皮溜圆。

    林婉婉哪怕再心系麻将,也只能站起来,“不行,我得出去走走。”

    赵璎珞:“竟然觉得菜比肉好吃!”菜才几个钱。

    戚兰娘:“似乎是比盛在碗里的更好吃。”

    段晓棠以前也做过铁锅炖,但都比不上今天守着锅灶味道好。

    林婉婉:“这叫什么,锅气?”

    祝明月:“热气。”冬天吃更妙。

    林婉婉招呼道:“走,出去走一圈。”

    几人成群结队行走在庄子里,不自觉走到山脚下的猪圈附近。

    哪怕时时注意猪圈卫生,但养猪注定味道不会太好。

    程珍玉筹备中的新圈舍明年不会在这儿,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都怕带毛的被一锅端了。

    故而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分圈分舍,远远的分开。

    几人顺着边缘的位置走一圈,猪猪们各个膘肥体壮,发出幸福的哼哼唧唧声。

    它们的日子多舒服呀,除了最后要挨一刀,其他时候快乐无边,除了吃就是睡。

    每天伙食花样翻新,连春风得意楼和小吃街的泔水都落在它们嘴里。

    所以养猪很有必要,能吃又能拉!

    再往前走味道更淡些,两间泥胚房搭一间草棚矗立其间,这里就是猪猪们的食堂了。

    草棚里的物什简单,小半柴火,两口大灶再加一口大水缸。

    猪猪们食欲旺盛,一锅猪食只能管几头猪一顿,所以哪怕有其他食物补充,但熬猪食两口锅轮换,也得费去大半日时间。

    红薯连筐一块扔水渠里,冲洗干净上头的泥土。再挑回来,个头小的不用改刀,稍微大点的用刀切两下。

    这些红薯都是淘汰下来,品相不佳的,最大不超过半个拳头,拿来酿酒制粉都遭嫌弃,只能便宜猪猪。

    工人将准备好的红薯块倒进锅里,再将铡好各种青菜瓜果一并倒下去。

    这一锅大杂烩食材准备好大半,盖上锅盖添把火,静待煮熟。

    工人揭开旁边另一口锅,东西差不多煮熟了,从边缘地方捞起一块红薯,先替猪猪们尝尝生熟,滚烫的煮红薯的吹一吹才敢放进嘴里。

    确定差不多了,从泥屋里拖出小半袋米糠,倒进锅里,搅和几下,盖上锅盖继续焖煮。

    虽然知道眼前一锅猪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几人庆幸她们是吃饱了饭才来的。

    第

    1032章

    同窗上门

    柳恪虽在家自学,但与国子监并非全无联系。

    每逢大儒来监内讲学,顾嘉良都会传信让去听。

    国子监风气差,但毕竟是国家最高学府,朝廷预备役官员培养地,师资力量一等一。

    柳恪每次去听完课便回家,不会多待。

    殷鸣羡慕不已,“我也想在家自学,偏偏家里人都不同意。”

    请假需得家长出面,单凭学生成不了事。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