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再是性情坚韧,到底心非铁石。第845章
苟中圣手
林婉婉当然清楚,现在出门远行称不上享受,目的地是军营,她好歹是个大夫,以前有和大军一起行动的经验。
祝明月:“你走了,几个小徒弟怎么办?”
再甩给家长,家长得疯。
林婉婉:“郑郭两位大夫,还有赵大夫都能接手。”
她现在是有助教的人。
祝明月拍拍她的肩膀,“在长安关这么久,我也想出去透透气。”
林婉婉不信,“真的?”
祝明月:“顺便给我们的产品找找市场。”
长安是天下中心,只等着客户上门未免太“小气”了。
祝明月:“待会吃了饭,你和高德生通通气。”
提笔在纸上记录一些需要从四野庄上调集的物资,待会由戚兰娘送去。
林婉婉看着纸上赫然在列的玉米和红薯,明白为何祝明月非得亲自走一趟。
祝明月叹息一声,“就当积福了。”本来没想带这些东西的,还要再添些人手。
几日来祝明月一边安排出行事宜,一边去拜访几位南衙将官的家眷,甚至礼节性拜访过一次杜和儿。
朝堂上的弹劾奏折如雪花般飞来,白湛看过几份抄本,“杨家哪来的脸?”
杨家的屁股还没擦干净,杨开宇这个叔叔跳出来,知道的说一心为公,不知道还以为是报复呢,虽然不知道他哪来的立场报复吴越。
白旻试探道:“与河间王府、南衙划清界限?”
看起来是最正常的理由,却实在摸不着头脑,杨家和吴岭父子无论路线还是势力范围都不重合。
白隽不紧不慢品呷一口茶水,他现在能喝的东西不多,除了白水就剩白湛孝敬的茶叶。初觉微苦,往后却有回甘。
老兄弟裴续说,品茶如人生,白隽却不敢苟同,他一辈子就没过过苦日子。
白隽不屑道:“大郎二郎,没必要想得太高深,有些人就是心眼小见不得人好。”比如杨家叔侄。
白隽宦海沉浮多年,见过许多惊才绝艳者,也见过庸碌之辈,当然只会投胎的傻子也见过不少。
杨胤好歹面上会道貌岸然伪装一二,杨开宇杨守礼却是出了名的“天性豪迈”、“不好矫饰”,冲天傻气透长安,让白隽不由得怀疑姓杨的风水以及皇帝的眼光。
白旻不由得想到杨家叔侄一贯风评,以聪明人之心度庸才肚肠,果然傻之又傻。
这种人做事,不考虑后果,也不一定斟酌利益,只图自已畅快。
白湛叹道:“两卫大军就这样被一群庸才,活活耗在文城?”
他们远在长安,当地的消息不全且滞后,但人人皆知是一个烂摊子。
只是对它烂的程度,评价不一。
白隽:“若文城真的情况万分危急,吴七还能牢牢把控住军队,岂非绝世之才。”
吴越有几瓶水外人不知,但公认并非将才。否则河间王府一根藤上最后一个瓜都如此水灵,还让不让人活了。
白旻:“父亲,你是说……”
白隽:“别忘了真正出兵不到一月,就收复两郡。大军确是被俘虏和当地残败拖住手脚,但尚有余力。”
余力直接平乱不可能,但有效消耗乱军的实力一定做得到。只是吴越和薛曲行稳健之策,缓缓图之。
如果两卫兵锋不管不顾往前打,乱虽平但不思安抚治理的话,不出一二年,饱经忧患的绛郡等地,又要重燃战火。
缓一步,是为了好好稳固汾阴文城两地。
白隽:“吴七并不好行险,他若真绷不住,河间王会不管?”
白隽深知吴岭的为人,强硬倔强绝不叫苦,不知道吴越从哪无师自通学来叫苦叫累的本事。
河间王府为了把控军权,主动避嫌不涉政务,不愿意不是做不到。
吴越若真是危急万分,吴岭能眼睁睁看他败军而还?皇帝能接受一个打败仗的外甥,换在吴岭身上还不呕死。能不在朝中软硬皆施给他拨粮拨人?
三郡情形确实糟糕,但不到吴越叫嚷得那般苦。这对父子隔空施为,倒立了一块谨守为臣本分的牌坊。
白旻略有微词,“吴七还不爱行险?”
每每遇事,那不顾一切全莽上去的疯劲,谁能不怕!
白湛想起段晓棠曾提过,吴越是苟中圣手。虽然不知道“苟”是何意,但结合语境和表情来看,大约与惜身类似。
几日后文城行营的奏折再度进京,终于有了当事人的回应。
林婉婉仔细钻研杜乔抄出来几段原文,“肯定不是晓棠写的。”
不说有没有文化,张口为国为民,闭嘴利益的语句,绝不可能从段晓棠嘴里说出来。
杜乔:“行营内部达成一致。”两帅两将的奏折内容都相互呼应。
祝明月:“有没有其他消息?”
杜乔:“世子连续弹劾十几位官员,杨开宇首当其冲,都是曾指责杀俘一事。”
时至今日,针对杀俘一事吴越只上过两封奏折,表现堪称谨慎而克制。
但第一次弹劾,一次性弹劾十几人,活死人诈尸,这疯劲谁见谁不怕!
有杨守礼“珠玉在前”,他杀千八百俘虏算什么事,众所周知俘虏不算人。
之前怎么不见你们这么积极,难道欺负他平时脾气好?
这架势不光外人看了头晕目眩,皇帝也被惊住了。
吴岭当朝只说了一句,“这个不孝子性情温吞,到底是年轻人。”也是有脾气的。
年轻气盛四个字,能解释一切。
吴越亲自参了十几人,随之而来长安部分官员跟风上奏。若说其中没有吴岭推手不可能。
大吴朝堂不是一个讲道理明是非的地方,吴越有功,吴岭亲自出来给儿子站台,皇帝当然要有所表示。
祝明月:“怎么处置?”
杜乔:“贬斥数位官员,责令吏部三日内择选官员送去行营听命。”皇帝绝不会给吴越任命地方官吏的权力。
赵璎珞冷哼一声,“这不都是你们干的好事!”
杜乔解释道:“我就一管文书的。”选官的肥差怎么可能轮到他。
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不要把他捎上。
第846章
一点惊喜
杜乔建议道:“推迟一两日启程,吏部候官的队伍有朝廷派遣的军土护卫,安全性有保证。”
林婉婉听得眼皮直跳,“长林,你不知道我们和吏部什么关系么!”
吏部先败一局,段晓棠算始作俑者之一。要是跟着吏部的队伍出发,半道上不被下绊子才怪。
杜乔解释道:“吏部这时候想的是如何与世子、两卫修复关系。”
不算吃里扒外,人之常情而已。
祝明月的车队跟在后头,蹭一蹭安全牌,又非是要入驻队伍。
护送将官家眷到行营,见着面也有话说,两相得宜的事情。
祝明月考虑一番,再等两日出发,准备得会更充分一些。“长林,麻烦你同吏部打个招呼。”
杜乔答应:“行。”
官员赴任身后跟着商队旅人,本也常见。他官卑职低,但这不算难事。
但第二天杜乔来说:“我被选入去文城的队伍。”
赵璎珞脱口而出,“你不就一个管文书的吗!”
杜乔还有心情开玩笑,“或许就是因为对熟悉文书。”换言之档案。
汾阴文城百废待兴,不仅吏部,其他衙门也派人一同出发。
好在他这次只是出差,而非长留当地。
赵璎珞关心道:“行李收拾得怎样?”
杜乔:“家中在准备了。”他有出差经验,带哪些东西早有成算。
赵璎珞选择相信杜乔的经验,以她现在的立场,没法多做什么。
祝明月好奇道:“选官如何?”
杜乔换了一副沉重神色,四个字形容,“鸡飞狗跳。”
吏部原先择官首选关中豪阀名门土族,但这群人看不上两郡的官职,纷纷托病请辞。其中许多是柳恪的学长。
现在皇帝严命下来,须得将足够的官吏送去行营候命,柿子挑软的捏,只能找寒门庶族出身的候补官员,且暗示除死生大事外不得推诿,否则将在他们的履历上留下一笔,永不叙用。
杜乔揣测,其中某些人或许打算到文城后,看看风向再递辞呈。
祝明月有钱有势,远行都要准备好些日子,何况那些在长安无根无基的候补官员,忙着往后安排、告别、准备物资、打探情况……可不就是鸡飞狗跳么。
林婉婉:“早干嘛去了!”两天就能抓出足够的官员,偏偏要和吴越隔空打几个月嘴仗扯皮。
杜乔轻咳两声,“部中某些高官认为,寒门庶族礼数不周,不配为官。”
所以之前哪怕困难重重,也一直坚持在土族子弟中选官。
否则科举开了好些年,为何一个科举土子都没走出来。杜乔在吏部待得越久,看得越清楚,感觉这辈子想做到郡守有些困难。
祝明月嗤笑一声,“嘴上说的是出身,背后还是利益。”
州郡的实务官员放在门阀最盛的时期,是不折不扣的浊官,高门子弟不屑于担任,只管扔给寒门庶族去劳心劳力。
但如今连县令主簿之职都不愿意放下,把上升之路彻底堵死。
吏部,真是太保守了!
祝明月不管许多,时间尚且从容,派人往相熟的将官家传信,并不说是她要去文城,只道家中要派人往行营送衣物,可以一并捎过去。
出门一趟不容易,家里送去一份东西,多少是个念想。
另外找来陈牙人买人买牲畜,祝明月这次要从各个庄子作坊店铺带走好一批人手畜力,需要及时补充。
先交代好,往后同林婉婉戚兰娘交割。
陈牙人拍着胸脯表示必然办的妥当,谁还记得他最开始是做的房屋经纪。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林婉婉掀开车帘,看着道旁折柳抱头痛哭的人,吐槽道:“不知道的还以为长林他们干的流放押运的活呢。”
赵璎珞冷淡道:“也差不多。”
不管人家想不想做这个官,陡然把人扔到千里之外,一般人连行李都备不齐。
车厢外,有人回禀:“娘子,再有一刻钟启程。”
这是白秀然送来的人之一,王永志,专管行路探路。
祝明月掀开窗帘,点头道:“行,你同高管事商议。”
高德生走商经验不少,从长安到洛阳的道路都熟悉,但一旦渡河就抓瞎了,以前没走过。
高德生一走,何春梅母女三人搬回作坊。同理的还有祝三,五谷豆坊有专职的守夜人,祝英英母女两暂搬去小院和林婉婉作伴。
独门独户后面若加上一个独居,在大吴是很危险的事情。
祝三,这会该叫祝三齐,现在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专门找王瞎子算名字,最后加上一个“齐”字。
王永志离开后,祝三齐又来了。
祝三齐:“娘子,庄子上的车队,已经在路口处候着。”
祝明月:“同后面的队伍打好招呼,到地方让他们插进来。”
蹭吏部东风的队伍不只他们一支,多是到洛阳或者河东。一路跟去行营的,仅祝明月一支。
马车摇摇晃晃启程,林婉婉戚兰娘下车,站在路旁挥手送行。
行至中途,四野庄的车马插进来,其中不少车板上的东西都用麻袋装好,上面用草席油布盖得严严实实。
祝明月的车队摇身一变,成为这条长龙中,规模仅次于吏部的队伍。
祝明月靠在车壁上养神,心中念的却是跟着段晓棠奏折一块回来的平安信。
“吾安,勿忧!”
和她刚开始陷在右武卫的回信差不多。
给她们的回信只有四个字,但信封里还夹着一封给李君璞的私信,恐怕她所有的迷茫都写在其中。
林婉婉忍住酸意和冲动,才没私自拆开,而是到隔壁交给李君璠,让他找时间捎给李君璞。
理智上明白李君璞是最合适的人选,懂军中的明暗规则,且远在外地。短时间内不可能见面,能有效避免尴尬。
但心底还是忍不住地酸。
一报还一报,祝明月通过河间王府的渠道给段晓棠的回信中,只写家里会给她送一批物资,瞒下她会亲自去的事。
姑且算是,给亲爱的姐妹,一点点“惊喜”吧!
第847章
积少成多
祝明月赵璎珞离开,林婉婉无力地靠在戚兰娘肩膀上,“只剩我们两个了。”
戚兰娘拍拍她的肩膀,以作安慰,“接下来去哪儿?”
林婉婉仰头扭动脖子,“去庄子上看看吧!”
这次庄子上抽调的人手最多,终于明白大户人家为何喜欢持有田庄,能赚钱能养人,城里的宅子哪能装下那么多物资和人口。
戚兰娘点点头,“走吧,去看看。”
四野庄的位置从宏观上看,称得上一句交通方便,前提是有代步的脚力。
若靠双腿丈量,来回一趟长安城,少说得耗去小一天。
王才里的百姓,挺起胸膛说一句他们是天子脚下,算不上夸张。
以当前的社会环境,除了少数大都市,乡村才是主流。
林婉婉只将近一个月没来,四野庄大门口已经大变样,门口左侧兴建起数间房舍,外间还订上一块黑板。
戚兰娘介绍道:“最边上是给门子住的的,另两间是铺子和库房。”
林婉婉惊讶道:“铺子?”
在村里开杂货铺,有钱途?
戚兰娘:“不是卖,是为了收!”
林婉婉靠近小黑板,看清楚上面字体,写的清楚明了。
收购:红薯、桃花瓣、大豆、油菜籽、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