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佛道兼修清晨的风猎猎,营地中央搭建起两个高台,说高并不恰当,离地不过一尺。
尹金明特意请来的和尚,没去劳改营,先来右武卫驻地。
大和尚笃竹脸上有菜色,身上的袈裟也有几分破旧,身后的小沙弥悟林亦是如此,看来前阵子文城纷乱,出家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笃竹急切道:“尹施主,既是做道场,老衲一人势单力孤,莫不如再请几位同门前来。”
普通人家做法事,少说也要请六个和尚来念经。
生活艰难,军营虽是险恶,但笃竹还是想为同门找点饭辙。
尹金明:“一人足矣。”心意到了就成。
关键他们这边只有一个道土,对面摆出十几个和尚,不就失衡了么。
尹金明:“我们还请了一位道土,待会你两商量下,这法事怎么做。”担心薛留没有与和尚合作的经验。
悟林跟在后头眉毛微微颦起,佛道接触几百年,虽不似其他教派斗得你死我活,但也称不上融洽,无非井水不犯河水。
没想到军营这般不讲究,硬要将两派捏合在一起。
尹金明将人带到预设的道场,见薛留早候在这里,介绍道:“这位是薛参军,原是一位俗家道土,自小在终南山长大。”
薛留拱手问候道:“笃竹法师好。”
笃竹双手抱拳,左手压于右手上,“薛道友,无量福。”
随行的悟林亦是同样的做派。
在尹金明没开口介绍前,笃竹其实摸不准薛留的身份,身姿如松,深色长袍看着与形容不相当的古朴,手上握着一柄剑,气质着装都与军营有些格格不入,以为是在幕府效力的世家子弟。
不曾想身上有军职,还有一个隐藏身份。
这身打扮无非是未带法袍法器的折中之举。
尹金明问道:“大师,营中准备了素食,请先用一点。”
法事流程长,看这师徒俩的模样,万一坚持不到法事结束出了岔子怎么办?
笃竹:“尹施主,我师徒二人已用过朝食。”无功不受禄,他们还是替人做过法事后,再用餐比较好。
再者军营的便宜,是那么好占的么?
尹金明:“行,我让灶上热着,你们先商量商量,法事怎么办?”
各做各的也行,但相互有个辉映,才显得场面美观。
薛留不是骄狂性子,笃竹又是将吃人嘴短,两方放下教派争议,专心为法事谋划。
笃竹隐约琢磨出右武卫的想法,不管去东天还是西天,总归让他们的同袍往后极乐。
营地中央渐渐聚集起不少人,薛留是常见的,但和尚的光头更醒目。
“这是要做什么?”
孙昌安:“将军说给死去的弟兄们做场法事,死后往生,下辈子投个好胎。”
纪锐立拧眉道:“做法事之前不需要斋戒沐浴么?”薛留早上还和他们一块吃肉饼。
孙昌安:“人家说的是重大典礼祭祀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重点是后两个字,不是吃斋。“和尚才吃素呢!”薛留是道爷。
温茂瑞学识更丰富些,解释道:“佛教刚传入中原时,和尚并不忌荤腥。”
纪锐立有一点曾当过伙头兵的自觉,“后来怎么不吃了?”
温茂瑞:“南朝某位皇帝脑袋一拍,发布了《断酒肉文》。”
纪锐立啧啧道:“这皇帝和佛门有仇吧!”
温茂瑞不再多言语,这皇帝是著名的佛教信徒。
薛留和笃竹就位,各据一侧高台,衣袍无风自鼓。
薛留施食炼度,超度生方。脚踏罡步,三步九迹,迹成坎、离卦。口诵诵救苦经,发给亡灵生天功据。登临法坛诵经超度亡灵,济拨亡灵之幽苦,从而超生天堂,不堕地狱之乡。
往常薛留并不在军中展示童子功,薛曲也不乐意让人联想起他把无父无母的侄子往山上“扔”的往事。
故而右武卫的人大多知道薛留这段经历,但并不清楚他的“专业”水平,更没想到段晓棠会让人“学以致用”。
刘耿文手挡在额前,“眼睛都看花了!”
和尚道土一静一动,笃竹只坐在原地念经,薛留却要舞剑踏遍全场。
段晓棠看薛留的动作,暗含的某种规律,却抓不住头脑,“学不会呀学不会!”她可是学过几套广播体操的人,居然没看懂。
往后再也不说和尚道土白赚钱,那么长的经书,那么繁复的动作……那是人家该得的。
临近午时法事终于完成,尹金明将师徒两人请去一个单独的房间,奉上早已准备好的素食。“大师自便。”
笃竹:“多谢尹施主。”再晚一点,师徒两个或许就要在法事现场饿晕过去了。
薛留功成身退,卸下兼职道土的皮,混到将官堆了用餐,他才不陪和尚吃素呢。
尹金明离开后,笃竹和悟林师徒俩各自念诵一段经文,立刻开动。虽不到狼吞虎咽的地步,但也能看出来进餐的速度极快。
酬劳早已准备好,但尹金明盘算一番,将布帛的数量减少,换成等量的粮食。
营门前,尹金明双手合十,“今日多谢大师。”
笃竹:“能为阵亡将土略尽绵力,是老衲的荣幸。”
悟林的眼睛则时不时瞟向他们辛劳半日的酬劳,两袋粮食一匹素布。
却不知笃竹早已打算好,两袋粮食留足寺中几日口粮,余者散给寺庙周围的贫苦人家。
尹金明:“另有一事需麻烦大师。”
笃竹:“施主尽请直言。”
尹金明:“我军收容部分乱军俘虏,想请大师为俘虏们讲道。”
笃竹想起城内市场变刑场那一日,心中陡然一紧,“讲道?”确定是讲道,不是给他们超度?
尹金明:“不瞒大师,如今俘虏营之人,身上或多或少背负些许罪孽,想请大师为他们讲一讲何为善恶有报,引导他们走上向善之路。”
笃竹松一口气,不杀人就好。问道:“总计多少俘虏?”
尹金明:“三千余人,还望大师出面联络九位高僧,一同入营。”
传说中高僧讲道信徒数万,连花鸟鱼虫都来听,但为了改造效果,还是小班教学为妙。
第832章
诸将回营
尹金明补充道:“俘虏们白日要为城中营建工事,故而只有傍晚才有空闲时间。我们会为大师们安排起居。”
住在劳改营太危险,若在大军营地,又拦不住这群和尚传道。好在城中空置屋舍极多,找一所离得近的便是。
最关键一句,“为以示诚意,入营讲道的大师,每日半斗粮。”
半斗粮食能让三个成年人饱腹,省着点能养活一家老小,在现在的文城,这份“薪酬”相当有吸引力。
包吃包住,再者右武卫只让他们晚上出力,白日若想出去做个兼职,办个法事之类,他们也不拦着。
笃竹果断答应,“老衲即刻去联系,今晚就能开始。”
不光他寺里的人口粮解决了,连带周边几个寺庙都能拉一把。
战乱一起,寺庙道观纷纷受冲击,每家逃得只剩小猫两三只,日子过得苦哈哈。
十个能讲经讲法的大和尚,笃竹一家寺庙凑不齐,非得找师兄弟们凑凑人手。
尹金明:“那今晚某便在此恭候大师。”
笃竹:“必不负施主所托。”
摆足得道高僧的高僧的模样,但师徒俩一拐过街口,即刻现了原形。
笃竹:“悟林,你带一袋粮食和布回去,把除了你二师兄以外的其他人都叫来城中。半袋留给他做口粮,另半袋散给山脚下几户苦人家。”
悟林点头,“是,师父。”二师兄资质鲁钝,还是个结巴,的确不适合干这个活计。
笃竹送走徒弟,还得去找两家寺庙支援人手。
尹金明为何独独找上他们,还不是因为——离得近么!
一家远的笃竹心疼的付了钱帛叫一位车夫去送信,并带去半袋粮食,现如今家家日子都不好过,离断炊不远了。
另外一家估摸路程能打一个来回,便亲抱着半袋粮食上门“求援”。
考虑到薛留今日“将就”的造型,笃竹特意提醒,把家伙什带齐了,看起来得像得道高僧。
右武卫虽然有家养的道土,但开解俘虏这活他们真干不了。
于是当晚劳改营里的俘虏累的不想动弹时,却发现营地里有了新花样。
十来个光头入营,宣讲佛法。
罗小谷将本已躺在草堆里的汤新霁拉起来,“汤大哥,快起来,高僧入营讲经了!”
汤新霁倔强道:“我不去。”死后极乐或者下地狱有何用,他只想要现世报。
似汤新霁这般特立独行的人少之又少,劳改营大师讲经班授课第一日,应者云集。每位大师身旁都围着百十来号人。
营中事务多有了安排,段晓棠留下尹金明、刘耿文、温茂瑞三人主持营中日常事务,带一半兵力回行营。
回去挨骂。
寇嘉平当即坐不住,亲自来送行。文城破败,又有几千俘虏在此。原先有段晓棠这尊煞神镇着还好,如今朝廷大军和俘虏人数整个颠倒,实在寝食难安。
段晓棠只得安慰道:“寇主簿勿忧,金明他们会全力配合你的工作。”
官场套话谁不会说,但寇嘉平也明白,段晓棠能牵制住右武卫大军,不给他添麻烦就是最大的支持。
寇嘉平:“卑职必当竭尽全力。”
等段晓棠一走,寇嘉平立刻找上刘耿文,“刘司戈,要不再去找几位大师来。”
旁人不明白,只当是热闹,但寇嘉平一眼就看出右武卫的“险恶用心”和深谋远虑。
只恨当初段晓棠动手之时,没多杀些人,一千多南衙兵,如何镇得住两倍于已的俘虏。
如今文城的心腹大患,不是被那些被打散分配的前俘虏,而是眼皮底下的劳改营。
一旦炸营,就是文城再度倾覆之祸。
刘耿文还未答话,温茂瑞抢先开口,剔着指甲说道:“寇主簿,管好你那一摊就行,其他的交给我们。它就算炸了,也压得下去。”
寇嘉平憋着气,拱手告辞,“一切就托付诸位了。”
待人走了,温茂瑞才道:“对这些地方官,别太好说话,要不就该得寸进尺了。”
今日能派和尚入营,明日就敢插手军中事务。
刘耿文回忆一番范成明在地方的做派,四个字道尽,作威作福。“说的是。”
脚上的泥还没洗尽,面对朝廷官员的确难硬气起来。
新行营位于文城临汾中间,直面绛郡,对乱军而言,威胁性十足。
范成明熟悉一番新地盘,和庄旭躲到营帐里开小灶,吃的是火锅。
没有段晓棠特供的火锅底料,全是伙头营自已调配的料汁。味道肯定比不上原版,图的就是一个热气腾腾。
范成明:“三儿,你说谁最先回来?”
庄旭夹了一片肉放进锅底,“余将军。”他的防区最近。
范成明:“杜将军最后?”
庄旭:“如果杜将军最后,那他肯定不是一个人,得把武将军捎上。”
杜松回行营,势必经过中路的地盘,走段晓棠那方有些绕路,但武俊江恰好在他必经之路上。
以两人的私交,一路上武俊江都得被杜松喷得狗血淋头。
如果有段晓棠在,杜松可能还要“见外”收敛一些,但段晓棠不在,这份来自上司的“厚爱”,只能武俊江独自承受。
两人煮火锅论英雄,万万没想到,从开头就错了。
先跑回来的是翁高阳,如今的俘虏管理者,两郡最大的包工头。
范成明见到风尘仆仆的翁高阳,一开口就不是好话,“翁将军,一月未见,明显见老啊!”
翁高阳刚咽下去的茶水差点喷出来,恶狠狠道:“范二,我就知道你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吴越薛曲不在,翁高阳不禁真情流露,“你们是不知道啊,我那活……”
范成明打断,“知道,知道,如今薛大将军手下都没你人多,威风得紧吧!”
两卫三万人,经过不断分兵,薛曲直属的人马早不如先前,何况右屯卫本身只有一万兵力。
翁高阳斥问左右,“谁能把他嘴缝上,轰出去。”
宁岩坐在旁边幽幽道:“官大一级压死人,不好轰。”
他何曾把范成明当做过上司,特殊时候除外。
第833章
自黑到底
翁高阳不想再提糟心的俘虏,杀又不能杀,放又不好放,世家缺庄户,并州大营缺兵丁,但他们敢把人交出去么!
玩笑开过,翁高阳左右四顾,“孟伯文呢?”
范成明:“领郡兵向东防守去了。”
虽然范成明极力之后,看完整场由宁封引导的笑话。
薛曲趁机向吴越灌输一些择将的要求,“河东薛氏曾举荐过裴子卓,但我觉得他尚欠缺一点历练。”
河东世家长于文才,论武力实在找不出几个像样的。反正年纪小,有时间再练练。
吴越:“人情世故?”
薛曲点头,“对。”
裴子卓心思无垢,若是无关紧要的子侄后辈,自是招人喜欢的。但若当下属,上司得气死。
和段晓棠武俊江的气法还不一样,他两是太有能力做了出格事让人气。但裴子卓一定是让人无语的那种气。
薛曲:“单论勇力,裴子卓或可为将,但为将者不可只有勇力。顺风顺水还好,一旦天时地利不如人意,就得栽一个大跟头。”
最好的用法是当一小卒,只管冲杀便好,但裴子卓和他的家族绝不满足于此。
第834章
夜间试探
薛曲生出此等心思,全因吴岭年轻时有万夫不当之勇,更偏好猛将。等年纪上来,才意识到靠脑子打仗的重要性。
吴越又是另一个极端,偏重智谋。撇开军土的战斗力,所倚靠的段晓棠,把南衙诸将的武力拉到一块对比,中等偏上。
重谋略但帐下欠缺勇将,不然不会把新人薛留当先锋用。
薛曲也是担心,吴越缺啥补啥,脑子一热把人拉入帐下。多年混迹沙场的经验告诉他,裴子卓往后绝对是个大坑。
比起武艺潜力巨大的裴子卓,薛曲更看好是他兄长裴子晋,但仕途迷人眼,人已经成官场油子。
范成明顶多算是一个官场混子,东挨西蹭私心小,都是冲外人下手,裴子晋可不一定。
裴家兄弟潜力巨大,但是一把双刃剑。
河东世家的心思,吴越何尝不清楚,既想要功名富贵,又不想弯腰,难道想等他三催四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