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段晓棠:“老鼠很多吗?”戚兰娘是饱和式养猫理论支持者,“也不多,但总比让老鼠咬坏了东西强。”
林婉婉:“幼娘同我说了,她家也要一只。”连小猫都看好了,只待下聘。
段晓棠:“西院不是有猫吗?”
杜乔刚搬进来时,格外怕老鼠“咬文嚼字”,从柳家抱了一只猫回去。
算是借的,但一年多养下来,和家猫也差不多。说的也不错,本来看的就是柳家的房子。
林婉婉:“多养一只不费事。”真正的穷人家,养不起猫狗。
戚兰娘盘算一通,“作坊和步步糕,要不偷吃的,其他的送去恒荣祥。”
那边没什么可吃的,如果非要吃,吃羊毛?
林婉婉:“忘了济生堂和花想容吗?”
戚兰娘:“哎呦,那还不够欸!”
林婉婉玩笑道:“以后富贵再去勾搭几个,绝世帅喵……”
段晓棠:“滚!”
第757章
乐游原游
年后开市,赵璎珞补上年前的欠账,狠忙了一场。
好不容易熬到休息,转头四顾,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
杜乔过来还书,见赵璎珞独自一人坐在屋檐下,有些无聊的模样,问道:“她们呢?”
赵璎珞:“有事出去了!”看起来不到晚上,不会回来。
赵璎珞觉得再待在家里也没意思,不如出去转转。东市走得多,去西市好像也没意思……
杜乔:“我娘和六娘子待会去乐游原赏梅,你要不要一块去?”
赵璎珞:“这不好吧!”事先没打招呼,临时加塞。
杜乔:“邻里之间出去走走,有何不可!”走的也不远。
赵璎珞转念一想,都是熟人,结伴出去转一转没大碍。
杜乔回家和张法音的说法则是,东院原想去乐游原,但各个临时有事,把赵璎珞落在家里。听说他们要去乐游原,想跟着去。
张法音当然没有意见,她们也是相熟的。
唯独赵璎珞兴冲冲和陈娘子交待好去向,发现所谓的组团出门,就是张法音秦本柔,再加杜乔和柳恪。
赵璎珞坐上马车,问道:“幼娘二郎三郎呢?”
秦本柔:“三郎去他姑姑家玩了,昨天就没回来。”
张法音:“和同门出去玩了!”各有各的同门。
一群小伙伴结伴出去玩,恨不得天亮就出发,哪像他们挨到时间半长不短,天气不冷的时候再慢慢走。
秦本柔:“再过两年,说不定就我们两个出去了。”儿女各有各的交际。
张法音:“哪能啊,再过两年,你家大郎该调回来吧!”
秦本柔:“他往后在哪儿任职都不定,如果不能回长安,不如留在洛阳呢。”
张法音:“洛阳是好地方,当初中途经过,觉得一辈子没见过那般宏伟的城市。”
赵璎珞:“我听说有个马寺钟声,却不知何故?”
秦本柔:“说的是洛阳白马寺的钟声,月明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钟声飘扬数里,叫人心旷神怡。若能在除夕之时听见,新一年百病全消。”
张法音赵璎珞顿时怅然,他们经过洛阳之时,都是在赶路,无缘聆听。
到了乐游原上,人潮不如春日。
赵璎珞:“还好不用人挤人。”
秦本柔:“天气还没转暖,等开了春,你看这原上有多少人。”
赵璎珞:“婉婉念叨两年,要来乐游原上放风筝,也不知今年能不能成?”
秦本柔笑道:“今年定是能成的。”
张法音转头问杜乔:“你说那几棵梅树在哪儿?”
杜乔也没来过,“听说在西北角。”
张法音:“那慢慢转过去吧。”赏梅是次要的,活动身体才是紧要。
赵璎珞:“大家都没来过吧?”
秦本柔:“赵娘子,我们像来过的吗?”
赵璎珞:“不如猜猜,梅花是何颜色?”
杜乔:“有彩头吗?”
赵璎珞:“取个乐子便好,长辈先来。”
秦本柔:“我猜红梅。”
梅花脱不过几种颜色,红、粉、白、黄、浅绿,红色是长安最多见的。
张法音:“粉梅。”
众人依次猜取,轮到杜乔,只有一个选项了。
赵璎珞得意道:“呀,你是绿萼梅!”
杜乔:“绿梅便绿梅。”
如此笃定的态度,反倒让赵璎珞怀疑,杜乔知道梅花是何颜色。
一行人到目的地,发现竟是红与粉各半。
柳恪:“娘和伯母猜中了!”
赵璎珞注意到,张法音在四处张望,小声问道:“伯母,找人吗?”
张发音:“幼娘他们几个,说是来这边玩,没见着人影。”
赵璎珞:“兴许在附近其他地方玩呢。”十来棵梅树,小娘子们看一会就够了。
另一头,杜若昭几人,已经不知道转悠到哪块地方。
丘寻桃:“文人怎么那么喜欢梅花?”
谢静徽:“花中君子。”
朱淑顺将刚冒到嘴边的梅花的药用咽下去,转口道:“这时节,除了梅花,还有其他花可看吗?”
她们刚才也在梅林处徘徊,忽然来了一群文士,吟诗作对,互相吹捧。
杜若昭几人,读医书也读诗书,若是真作的好,也能欣赏。
偏偏这群文人,各个酸才,吟的诗文勉强入耳。更不堪的是他们吹捧的本事,叫人听了起鸡皮疙瘩。
丘寻桃:“若昭,你哥哥们平时在家也这样吗?”
杜若昭当即否认,“他们要脸!”才不会这么没下限呢。
谢静徽已经开始畅想以后,“下次我们来踏青放风筝。”
丘寻桃:“师父一直想她的飞天蜈蚣。”
谢静徽:“不是美人风筝吗?”
姚南星:“二者可得兼。”
杜若昭:“美人长了一个蜈蚣身子,还是蜈蚣头美人身?”
姚南星追打乱开玩笑的师妹,“那还能看吗!我是说两个风筝可以一起放!”
乐游原的天空那么大,几十几百个风筝都能盛下。
几人在平原上追追打打,丘寻桃忽然指着远处,“你们看,长安城!”
乐游是长安城内地势最高耸的地方,登高远眺,可将城池揽入眼中。
姚南星:“济生堂在哪里?”
杜若昭习惯性踮踮脚尖,“好似看不到。”
谢静徽:“离这儿远着呢。”当然看不到。
朱淑顺:“能看见大慈恩寺。”
杜若昭:“在哪儿呢?”她不是长安土著,不熟悉各坊布局。
朱淑顺手往东南方向指,“那儿,乌黑的瓦顶,看见了吗?”
杜若昭:“我们待会大慈恩寺走一走。”
谢静徽:“好。”这时节,能去的地方也不多。
她们旁边也站着一群人,同样商议去大慈恩寺欣赏风景,也不知这时节,能有何种风景可赏。
忽然其中一人手往前伸,似乎想要抓住身旁人,却一无所获,直挺挺地往地上栽去。
同伴吓坏了,半跪在旁边不知所措的喊道:“泰初,泰初!”
杜若昭闹不清楚情况,“怎么回事?”
第758章
地瓜烧酒
朱淑顺拨开人群,“我看看。”
围观人群见她一个小娘子,本想阻止。但朱淑顺已经捞起晕倒的泰初的手腕,把脉姿势看起来十分专业。
朱淑顺把完脉心底有数,将位置让给谢静徽。两人是学医最久最深的,眼神交换意见。
此时晕倒的人悠悠醒转,有气无力道:“我,我……”
我了半天,都没说出具体的话。
朱淑顺:“上次用餐是何时?”
泰初眼神有些木楞。
朱淑顺:“朝食用了么?”
同伴代替回答:“没用。”
朱淑顺再问:“昨天夕食呢?”
另一位同伴:“好像也没吃。”
一个穷苦人昏倒在地,普通人想的是他饿昏的还是病昏的。但一个衣着锦绣的小公子,谁能想到,是在新年期间饿昏的呢。
朱淑顺询问四周,“谁有吃食?”
杜若昭:“我有。”解下荷包,取出一块花生糖递过去。
泰初小口咬着花生糖,脸上慢慢恢复血色。
朱淑顺缓缓站起身来,同伴赶忙道:“小娘子,泰初,他这……”
朱淑顺:“找个正经医馆看一看,再带他好生吃顿饭。”
同伴:“多谢,还未请教几位小娘子名姓。”
谢静徽干净利落,“不用。”
师姐妹几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句感谢。
走得远了,才开始八卦。
姚南星:“穿着不错,长的也细皮嫩肉。”
丘寻桃:“看起来不像遭受过虐待。”
大夫才是世界上最八卦“势利”的人,望闻问切,除了看病人的气色,也要看他的整体气质。
比如有些病是富人病,有些病是穷人病,更刻薄点说,有些病症药到病除,但受限于病人的经济条件,只能替换部分药材,慢慢将养。
就像赵大夫用肉苁蓉巴戟天替代鹿茸一样。
杜若昭:“总不能是他家饭不好吃吧!”过年谁家不是好吃好喝,还要去别人家吃好喝好。
朱淑顺:“他是不思食,脾胃素虚,不饥不纳。”
谢静徽:“所以才让找个正经医馆看看。”她俩能辨出病症,却不会治。
朱淑顺:“回家找找书。”
谢静徽觉得翻书太慢,回去问爹,他肯定遇见过许多。
危泰初在同伴陪伴下,缓了好一会,才缓过神来,一块花生糖吃的干干净净。
几个同伴也很纠结,先去医馆还是食肆?
看起来没大碍,正月去医馆,好似兆头不好,但不去又不放心。
最后一通商量,先把人送回家,让他家人决定。
赵璎珞回来得早,其他人还没到家。哼着小曲,给富贵发财喂了食。
段晓棠裹着一身寒气回来,见她换了出门的衣裳,问道:“去哪儿玩了?”
赵璎珞:“乐游原。”
段晓棠:“人多吗?”
赵璎珞:“感觉能跑马。”
等到祝明月回来卸了钗环,人才算回来齐。
祝明月:“四野庄今天送来的东西在哪儿?”
赵璎珞:“放在厨房和地窖,要哪样,我去取。”
祝明月:“酒。”
转眼赵璎珞从厨房柜子里拿来一小坛酒。
段晓棠:“这是什么?”
祝明月:“地瓜烧。”
段晓棠:“啊!”
祝明月以为段晓棠不明白,“就是红薯酒。”
段晓棠:“我知道,怎么想到酿酒?”
祝明月:“红薯哪怕窖藏保鲜,时间也有限。以现有条件,能做到长期保存,也能大批消耗,淀粉、酒,剩下的就是晒红薯干。”
地瓜烧说起来并不复杂,红薯清洗后,切块煮熟后捏碎,降温后加入酒曲,搅拌均匀。倒入容器中,加入两倍的凉开水。
发酵一个月,接下来轮到林婉婉制作的蒸馏器上场,蒸馏两次,地瓜烧就酿成了。
祝明月看着程珍玉写的短笺,“一斤红薯二两酒。”
戚兰娘打听过行情,“比其他粮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