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91章

    白湛生怕到时高家门庭冷落,路过的时候,现给柳恪一张帖子,让他也去凑凑热闹。

    林婉婉虽然看不惯小孩子成亲,但放在当今世情下,“白家做得挺厚道。”

    高门联姻是为巩固利益,孙无忧父族不靠,亲哥哥没有出仕,仅有的依靠舅舅也贬官交趾,说只剩一个出身也不算错。

    祝明月翻开帖子,“三天后,这么急?”

    林婉婉:“贬官的旨意昨天下发,无忧舅舅必须在半个月内启程。”

    高行之简单安排好家人之后,即刻去找白隽商量婚事。

    长安婚事筹备繁琐,三天,也不知能搞出什么模样来。

    等到正日子,祝明月与去年白秀然婚礼比对,或许没有那么隆重热闹,但该有的都不缺。

    林婉婉凑过来,悄声道:“孙家本家的人也来了。”还指给祝明月看,“那个脸垮得最厉害的,就是他们亲大哥。”

    孙家除了一个亲大哥,还有几个亲姐姐,混在孙家一众堂亲里不显眼。

    孙无忧最终还是从高家出嫁,虽然当初将一双年幼弟妹赶出家门时,几乎撕破脸。

    但今日若不是想断亲,失去白家这门显贵姻亲,捏着鼻子也得来,一个个称呼高行之舅舅。

    封令姿当初成亲的时候,都没见过这么多孙家亲戚,今天为了让孙无忧顺利出嫁,不得不耐着性子招呼。

    看见张法音祝明月一行人过来,笑容陡然真诚几分。

    今日在孙家送嫁的人员分为三类,孙家本家的亲戚、高家的亲眷,加上孙家兄妹两朋友。

    三方互不打扰,泾渭分明。

    似祝明月他们两边都不熟悉,只要安安静静当壁花即可。

    但孙家和高家早年结亲险结仇,迫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维持面子上的和平。

    祝明月实在不懂,这种背后插刀的亲戚还认来干嘛,老死不相往来,舒心自在不好么。

    细节看来,竟是高家忍让更多,因为他们要顾忌孙无咎兄妹俩的想法。

    新人拜别时,白湛和孙无忧先拜孙家父母牌位,再拜高氏舅父舅母。

    连白湛的女婿新酒都是敬给高氏夫妻,孙家人连句酸话都不敢说。

    一没立场,二没底气。

    第662章

    一年三熟

    高府内部的诡异氛围,让段晓棠心有戚戚,低声问道:“他们不会打起来吧?”

    要真打起来,拉架还是帮孙无咎打架?

    李君璞断定,“不会。”大局为重。“为何觉得会打起来?”

    他们自幼是大家族里长起来的,小时候动手还可以说年纪小不懂事,及到年长,为了脸面也会忍下去,大不了不理会便是。

    段晓棠:“因为我觉得我不会忍。”不当面闹起来,也会背地里套麻袋。

    李君璞用四个字下结束对话,“这是长安。”想混下去,得遵守一定的规则。

    李君璞早知道,段晓棠三人都是不会看眼色的,并非驽钝,只是更在乎自已的感受,不大在意旁人的看法,

    哪怕公认心思深的祝明月也是如此,当她开始琢磨旁人想法时,肯定要暗戳戳搞点事情。

    大部分时候三人的喜怒哀乐表达简单而直白,比李弘业这个八岁小孩都好懂。

    家庭简单,独生子女,捧在手里心长大,没摔过跟头……李君璞甚至怀疑,段晓棠早些年敢跟她父母跳脚。

    李君璞遍数身边,顾盼儿是独生女,白秀然姐弟也受家中宠爱,都没有养出这般“唯吾独尊”的性情。

    一个人是意外,三个人都这样,只能说家乡风气如此。

    李君璞嘴上说着守规矩,但教训冯睿达不见手软,可见心底也不是个循规蹈矩的。

    杜乔招呼人,“走,走,去白家。”

    胜业坊一行人汇合走在一处往白家去,不想沾高家和孙家的浑水。

    林婉婉两边都来过,从未意识到白家和高家距离这么近,不说如柳家李家比邻而居,但走几步路就到了是真的。

    林婉婉悄摸同祝明月说小话,“我以前看,这种时候最容易闹出事来。”

    比如借着下婿的机会,给白湛来个狠的。

    祝明月唇角微微翘起,“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孙家人全体出动,难道是顾念骨肉亲情,还不是看在利益的份上。

    这时候哪怕有人私底下想闹事,他们也会先动手按下去。

    林婉婉啧啧道:“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

    她十几岁的时候,脑子里最重要的事是学习,剩下的一点点空当,想的是好吃好喝好玩。

    而这群大吴高门十几岁,想的是成亲生子,家族兴衰荣辱。

    与之相比,真的是晚熟。只长个头,不长心智。

    哪怕现在混到二十郎当岁,更多的也是随心而为,而非考虑家族利益。

    哦,对了,她们也没有家族。

    祝明月在白家见到不少熟人,包括南北衙的将官家眷。

    将官们本人没来,但家眷来了。

    实际白家和南北衙本身没多大关系。

    祝明月见裘彦慧也在其列,“夫人怎么过来啦?”

    裘彦慧小声道:“三娘下的帖子。”

    白湛的婚事实在举办得仓促,加之近来朝堂动荡,原本拟邀的宾客未必合适。

    白隽实在不想小夫妻两场面冷清,放开门槛,能来的都来。

    白秀然便请了一干南北衙的家眷过来充人头。

    别说裘彦慧等人心里不打鼓,原先牛家也是突然行事大变,广宴宾客。

    但悄悄打听一番来龙去脉,了解大概。

    孤女自幼寄养于舅家,舅舅帮忙订了亲。现在舅舅受牵连即将远去交趾,贬官认了,没想过找人求情。但临走前担心外甥女往后无依无靠,想看着两个小儿女提前完婚。

    但凡了解内情的人,谁不道一句,高行之慈爱。别说舅舅,亲爹能考虑到这份上的都少。

    另外只能感慨一句,白家守信厚道。人费尽心思广邀宾客,就没有捧高踩低的心思。

    两方都做得体面厚道,唯一可能不大高兴的就是孙家,早年旧事又被人翻出来。

    人性和伦理兼备的故事,最是引人深究。

    系出名门,兄弟撑腰,生儿育女,但为人继室,彷佛天生矮了一头,丈夫一死,连带儿女一起被撵回娘家。

    但更多人是暗自指责孙家不孝不友悌。

    裘彦慧也是继室,还没有子嗣傍身,但有诰命有俸禄。私下琢磨万一往后重演孙家旧事该如何。

    哼,她才不忍呢!

    三人参加一场热热闹闹的婚庆活动,回到家里的表现就比较“没良心”。

    段晓棠:“总算遇上一个去交趾的人。”那些蒙尘的热带种子。

    祝明月:“怎么给?”说起来不是喜事,她们凑上去,指不定适得其反。

    林婉婉:“给我吧,我去找无咎他们说。”

    说来她们只认识孙家兄妹,和他们的舅舅高行之真心不熟。

    段晓棠格外提醒,“婉转点。”

    林婉婉点头,“嗯,知道。”

    等到孙无忧三日回门后,林婉婉估摸高家的兵荒马乱已经过去,方才将孙无咎夫妻两约到医馆来。

    林婉婉:“家里现在怎样?”

    封令姿低头,“舅舅帮我们置办了一个小宅子,往后搬出去另住。”

    孙无咎:“家人都留在长安,舅舅孤身赴任。”

    林婉婉从身后柜子里提出一个大包,“里头是我配的丸药,包括应对瘴气的方法和药丸,详情和用法都写在纸上。”

    “你们带回去吧!”

    孙无咎:“多谢!”这类药物他们也准备了许多,但南方多瘴行路难,多多益善总是没错的。

    林婉婉诚恳道:“另外想请你们帮个忙。”

    封令姿疑惑,“帮忙?”

    他们现在的情况,不拖累旁人便是好的,哪能帮上忙。

    林婉婉:“你们知道的,我们三个从家乡带了一些种子出来。其中有一些性喜炎热,长安种不了。”

    “能请你们舅舅,带去交趾一试么?”

    从抽屉里拿出几个油纸包,放在桌子中间。

    孙无咎:“交趾能种?”

    林婉婉:“应该可以!”

    手指轻轻拂过种子,“种出来算它们运气好,种不出来算我们运气不好。”

    孙无咎:“怎么种?”

    交趾虽是不毛之地,但若让高行之躬耕陇亩,孙无咎还是觉得太辛苦。

    林婉婉:“在交趾找块土地埋进去就行了。”

    孙无咎:“不用浇水施肥?”

    林婉婉:“拜托,那是交趾啊,水热充足土地肥沃,连水稻都是一年三熟。”

    孙无咎惊讶道:“一年三熟!”

    第663章

    背景调查

    林婉婉:“小时候在书上看过,据说比中原的稻种更好。”

    “你舅舅若是有心,可以在当地找一找。”

    孙无咎:“具体在何处?”交趾很大。

    林婉婉摇头,“现在为何名不清楚,只知道在交趾附近。”

    孙无咎:“你不是读过书么?”一年三熟的良稻说忘就忘。

    林婉婉能说她的年代,广泛种植的是杂交水稻,占城稻早已成为历史。

    “十几年前书里一行字,能记到如今,已经很厉害了。”

    “那个地方,名字里有一个‘占’字,占有的占。”

    孙无咎默默记下,交趾并非化外蛮荒之地,对高行之而言,或许是个安慰。

    高行之即将远行,白隽时常打发新晋小夫妻回高家帮忙。

    白湛见孙无咎提着一个大包袱回来,问道:“打哪儿回来?”

    孙无咎提起包裹,“林娘子给舅舅准备了一些,应对瘴气的丸药。”

    对坐在上首的高行之道:“另外她想请舅舅帮个忙。”

    高行之反应与孙无咎之前如出一辙,“帮忙?”他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孙无咎:“她手头有些种子,性喜炎热,想请舅舅帮忙,带去交趾试种。”

    高行之修养好,“可我从未侍弄过稼穑。”

    孙无咎:“不用特意照应,种进地里就行。”

    白湛:“什么种子?”

    孙无咎:“说是一些水果,滋味极佳。”

    白湛:“真的不用管?”小院后头种的菜,还得时时浇水施肥呢。

    孙无咎挑起引子,“交趾土地肥沃,不用特意照顾,听说有一名叫‘占’的地方,稻谷一年三熟,是中原少有的良种。”

    白湛:“一年三熟!”

    孙无咎微微颔首,“对,林娘子幼时在书上看过。”

    高行之博览群书,又将去交趾任官,自是了解过不少,“说的当是‘占波’,原属林邑国。”

    孙无咎没想到真有这个地方,而且高行之还知道。

    眉心微微皱起,“当初朝廷大军平定林邑,未曾听闻稻谷一年三熟之事。”

    白湛倒是清楚一些,“大军不曾在林邑久驻。”

    加之语言风俗隔阂,长安与林邑远隔千里,未必清楚。

    三人幼学多而杂,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能说出来的,往往都经得住验证。

    比如林婉婉曾经提起的三七,治疗外伤,果有奇效。

    白湛脑子一转,“这倒是一条路子,舅舅若能寻得良种,引进中原,于国有功于民有利,或许能调回长安。”

    孙无咎亦不想高行之就此消沉,不如给找点事做,“舅舅,或可一试。”

    高行之明白两个晚辈的心思,安慰道:“我幼习经书,不曾想临到头要侍弄稼穑。”

    同孙无咎玩笑道:“告诉林娘子,她的果树包我身上了。”

    段晓棠在右武卫大营里,可不知道林婉婉给高行之找了一条升官回朝的路子。现在另有头疼的事。

    南衙十六卫,除了左右候卫始终按兵不动,其他十四卫,或东征或平定卫王杨胤叛乱,各有损失。

    左屯卫叛变全军覆灭不提,段晓棠原以为打到左武卫那样已经算损失巨大。

    没想到回到长安,发现右武卫右屯卫两线作战,同样损失不小。

    等到其他六卫随皇帝回长安,才知道何为天涯沦落人,怎一个惨字了得。

    春日兴兵东征,已经耽搁些许春耕,秋收更轻乎不得。

    朝廷已然决议,秋收之后再补充诸卫兵员。至于左屯卫,实在晦气,先空置两年。

    杨胤叛乱,拉了朝中近半高门下水,朝堂一番清洗,空出许多职位,但这些萝卜坑,如杜乔这些寒门土子肯定是碰不到的,顶多沾点“残羹剩饭”的福利。

    哪家高门不是讲究多子多福,子孙繁衍,有的是人。

    南衙底层军土多自农家选拔,秋收后才能上番。

    但将门子弟没有这重担忧,现在就可以活动起来。

    宫中四卫外,其他十二卫中,右武卫是首选。

    一来是精兵中的精兵,二来吴越亲领右武卫,热灶人人都喜欢烧。

    吴越手里拿着一张长长的纸,上头记录着一个个名字,“这是此次恩荫的名单。”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