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南衙派出两个军土帮他送箱子回家,李君璞不能去右武卫把段晓棠叫回来,只能给东院门房留信,让段晓棠归家后过府一叙。段晓棠从大营回来,听到李君璞的传信,有些奇怪。
去隔壁李家,经过校场时,只有李弘业孤零零一个人练枪。
什么事重要到,能让李君璞放弃小侄子的课业。
段晓棠被引到书房,李君璞毫无形象地盘腿坐在地上,手中拿着各式纸张不停地分成一堆一推。
段晓棠弯腰站在纸堆之外,“是什么?”
李君璞眼睛中微微有亮光,“杨章的手稿。”抄本。
段晓棠身体陡然紧绷,讶声道:“你抢了朝廷的库房?”为写书这么拼。
李君璞仰头略显无奈道:“王爷给的。”来路清白。
段晓棠:“河间王?”
李君璞:“嗯。”
段晓棠约莫猜到缘由,急忙蹲下,“这么多?”
李君璞:“还是散佚不少。”
杨章是个文化人,心血手稿不止这么点。但倾家之祸前,能保留下来些许,已是幸运。
段晓棠见李君璞对待稿件尊重珍视的态度,问出心底的问题,“你不讨厌杨章?”
李君璞:“作古多年,恨他作甚。”
说来杨章毁誉参半,骨朽人间骂未销,连墓都被人掘了。
但于冯李两家的子弟而言,杨章和冯晟无论合作还是争斗,都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真正白热化是杨章和冯晟过世后,杨胤上位,不择手段,两边都是年轻人脾气盛,闹到愈发不可收拾难以弥合。
冯睿达在战场上追着杨家人砍,早有源头。
段晓棠蹲在遍地书稿旁边,犹豫道:“有没有毒蛇藏信,我能看看么?”
李君璞从身后取出一叠纸稿,“先清出来这些,看吧!”
段晓棠长舒一口气,高声和门外的李家下人道:“找个人去我家说一声,晚上不用等。”说不定要熬通宵。
李君璞:“去吧。”
恰有此意!
段晓棠刚看几眼,深刻感受到杨章是个文化人,对自已的冲击!
看不懂!
一句话七八个字,拐五六个弯,脑子里都能拼出一篇八百字小作文。
段晓棠痛苦地捂住脸,“能不能把长林找来。”我的学习型外挂!
李君璞挪过来,“哪里不明白,我同你解释。”
想到李君璞的过往战绩,和杨章隔着生死时空脑电波能对上,但和吾等凡人说不到一块去。
段晓棠垂首,“我自已看。”
盘腿坐的久了,段晓棠不仅腿麻还腰酸,站起来走动一番,坐到往日李君璞常坐的书案后的圈椅上。
坐了一会又觉得不自在,挪到对面的炕上。夏季不烧炕,但炕席还是铺上的。
段晓棠上半身躺在炕上,双腿垂直搭下来。看了半晌,腰背是舒服了,但眼睛有些发热,且光源不足。
段晓棠算明白了,李君璞的书房里就没有一个能舒舒服服看书的地方。
她需要一个沙发,再不济懒人沙发也行。
书房里每个角落都有段晓棠的身影,或躺或坐,或站或蹲。
李君璞不能直言晃得眼晕,只能专心垂眸整理书稿。
李管家站在门外回话,“二郎君,小郎练完了!”
李弘业小小的身影扒在门口,怯声怯语,“二叔。”
李君璞温言道:“我同段郎君有事谈,去吃饭吧。可以去隔壁找你柳三叔玩一会,之后洗漱睡觉。”安排得明明白白。
段晓棠反应了许久,才想清楚“你柳三叔”是比李弘业小两岁的柳三郎。
头一次对柳三郎的辈分有切身认识。
李弘业默默地点头,“嗯。”
段晓棠没见过多少武将家的孩子,但门风如此,李弘业显得过分乖巧了。
待人离开,段晓棠方才提起,“弘业,可能有点缺乏安全感。”
相依为命的父亲战死,跟算不得熟悉的叔父,从洛阳到长安。往昔熟悉的人事物,都不在了。
李君璞听得陌生的词语,“安全感?”
李家狠抓子弟品性和武艺培养,已经远超大部分人家。至于孩子的心理,抱歉,一千多年后都没有正式摆上台面。
但凡李君璞不那么负责任,说不定以为衣食保暖,潜心授艺已是顶格的条件,哪里缺乏安全感。
段晓棠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你多陪陪他。不光陪练武艺,还要陪他读书玩耍。”
李君璞眼睛微微睁大,“玩耍?”
长辈该时刻保持威严,学段晓棠嬉皮笑脸,往后还有何威信可言。
段晓棠甩下一句,“反正你往后注意点便是。”再和佶屈聱牙的文字作斗争。
李君璞只觉得陪孩子玩耍的要求,比让他温和些,更叫人头疼。
夜幕低垂,段晓棠和李君璞两人简单用些糕饼,继续在书房内各自做自已的事。
段晓棠把椅子拖过来,坐到李君璞旁边,书稿盖在脸上,“没事读那么书作甚,炫技之作,难为学渣,今晚肯定睡不好。”
李君璞不理会段晓棠的意有所指,专心致志整理书稿。
第二天,段晓棠打着哈欠挂着两黑眼圈,早早到右武卫大营。
范成明抱着一碗炸丸子过来,“昨晚干嘛去了?”偷牛还是偷人?
段晓棠:“偷书。”
庄旭眉头一挑,段晓棠可不是好书之人,“什么书?”
段晓棠:“毒蛇藏信的阵图和文字说明。”
范成明眼睛一亮,“我们能练吗?”
第633章
庆功之宴
段晓棠:“你懂重骑还是我懂重骑?”昨晚顶多当看一遍错题本。
范成明已经在心头盘算,南衙诸卫除了左屯卫,还有哪几卫练重骑。
军土装备的发展,从单纯的步兵到车兵、骑兵、重骑。
对军土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养兵的消耗也越来越高。
段晓棠:“还是说右屯卫养得起?”
两场战事下来,右屯卫损兵折将,就这样剩下的人马照段晓棠的练兵法来,都是勒紧裤腰带,遑论吞金大户重骑兵。
一涉及到钱财问题,庄旭顿时脸黑。
庄旭:“快进去吧,周水生他们都把材料准备好了。”
小校场上一边是十几口大锅,另一边是几十口大缸,范成明把它们搜罗过来不容易。
周水生赶忙过来,“校尉,材料都备齐了!”
身后跟着一个个提筐抱菜的伙头兵。
段晓棠随机检查几个缸,都清洗干净,再将伙头兵的位置调整一番。
在前头领路,吩咐道:“大缸材料放三份,小缸一份。最底下先放鸡鸭各三只,猪蹄六个……”
鉴于在东莱佛跳墙广受好评,正好带了些干货回来,今日右武卫庆功,专门做一个删减再删减版本的佛跳墙。
不用太费心,伙头营已经能独当一面。
段晓棠只管站在锅灶旁边装相,“接客”的事由吕元正和范成明代劳。
今日除了右武卫自已人,还请了右屯卫江南大营和左右翊卫、左武卫的将官。
关系有亲有疏,但大家都是平定杨胤之乱的袍泽兄弟。
范成达这次不能来给兄弟压场子,只能在家静养。
段晓棠没吃早饭就从家里出来,拿个包子垫一垫。
夏天食材选择远比他们上回庆功,入冬后丰富。
保留上回广受好评的菜色,另加几个时令菜特色菜齐活了。
小校场上布置起来,客人们陆陆续续进来,无不先去大校场“瞻仰”两面城墙。
万俊艾仰头,“真有啊!”转头对孙文宴道:“国公,要不我们回去也建几面?”
孙文宴打量身旁的将官,论理他们都能爬上去,但如何让普通军土上去是一个难题,也不知道是如何训练的。
到了小校场更是被震撼住,军队开锅造饭不是没见过,但几十口锅灶聚在一处的阵势非同一般。
周浦和默默竖起大拇指,“右武卫的伙头兵,真是……”
难怪能摘平定杨胤之乱的最大果子。
今天江南大营也有一人没来,孙安世,刚挨了打养伤。
这几日,秦景作为来过一次长安的人,天天带着一群将官,去长安各大坊市,找不错的酒肆。
总不能待在孙府,天天看孙文宴打孩子,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
周浦和格外积极,一来他喜欢和秦景混在一处,二来他这个年纪,谁没干过几件调皮捣蛋的事。
再待下去,万一周阳夏“触景生情”,想起自已还有一个儿子在身边蹦跶。
怕的不是有过必惩,怕的是防范未然,那可就冤枉了。
周浦和在校场转了一圈,只看到范成明如花蝴蝶一般满场转,不见段晓棠的踪影。
周浦和:“段校尉呢?”
秦景往锅灶堆中间一瞧,准确找出一个穿白衣摇折扇的人影,指给周浦和看,“在那儿呢。”
周浦和惊讶道:“她做饭!”
全永思:“庆功宴少了谁,都不能少了段校尉。”不然宴不成宴。
时不时见右武卫的年轻将官从旁边路过,顺手捞点炸好的肉丸肉条吃。
庄旭引着右屯卫一行人进来,“大约还有小半个时辰开宴。”
俞怀光:“你们这庆功宴花了多少?”
庄旭老调重弹,“营里赏赐了些牲禽,从外头订了几头猪几桶鱼,配些素菜,大头在酒水,实际没花多少。”
问,还是嘴硬!
俞怀光拍拍滑头表弟的肩膀,一路走了几千里,哪能不知道右武卫的伙食底细。
你就吹吧!
天上是愈加毒辣的太阳,段晓棠恨不得有两把扇子,一把遮阳一把扇风。
几经计较,还是决定用来扇风。
夏天的厨房,不管室内还是室外,都不是好过的。
朝廷会给大臣赐冰,可惜段晓棠没资格。
吴越踱步过来,悄声道:“朝廷的封赏,大约近几日就会有结果。”
往常提拔几个人,一些微不足道的位置,吴岭一言以决之。
但平叛功臣的确认,牵涉人员众多,甚至可能改变南衙的权力重心,必须呈报皇帝。
偏偏皇帝不在长安,一来一回耽搁不少时间。
段晓棠万事看开,“哦!”
反正吴越先前透过风,没给她的军功打折,现在就想拜个将保个命。
吴越顿时觉得没意思,将段晓棠手上的折扇对着自已那面的,“吾是不是太客气了”,翻转成“三省吾身”,勉强顺气了些。
吴越:“一同来的,应该还有白三娘她们的封赏。”
段晓棠注意力陡然被吸引过来,“哪个诰命?”
吴越留下一句,“你猜?”转身离开。
段晓棠气得在背后跺脚,“小气。”吴越都知道消息,白家应该也不会慢。
转身看锅里菜的成色,“大火收汁,起锅!”
将官和军土的桌席各自搭好,先上凉菜,再次热炒、炖菜和汤菜。
本次联合庆功,吴岭也来,他坐上席。往下是吴越孙安宴,以及诸卫大将军。
底下的将官没多大的区别,要么找卫属,要么找相好的。
段晓棠估摸着时间差不多,吩咐道:“开盖吧!”
周水生随即带着十来个伙头兵,将炖煮佛跳墙汤的大缸抬下来,砸碎黄泥盖。
顿时香气冲天,不说盈满太平坊,至少右武卫校场遍布。
吴岭刚吃几口,唇角露出似有似无的微笑,“还真是个厨子。”
薛曲不明就里,外头都传言,吴岭最开始是和白隽抢厨子,后来才知道厨子能摸营。
吴越解释,“这是一道汤,名唤佛跳墙,意为佛陀闻到都要跳墙来吃。”
“用的是在东莱捕捞的海产,两卫带了些回来,索性用以庆功。”
“若是从前未曾尝试过海鲜的,头次勿食过多。”
第634章
酒楼重逢
两卫有三四个人,走到东莱海边,半点海鲜都沾染不得,一吃就起疹子。
首席上的汤,专门炖的一个小缸,用的最好的材料。
全永思和宁封等人坐一桌,感慨道:“段校尉在东莱炖的那缸汤,材料已经删减。长安不靠海,材料再减一遍。”
周浦和:“完整的材料哪里有?”
全永思:“岭南。”
周浦和:“为了一锅汤……”它到底值不值得。
众人翘首以盼,周浦和怜取眼前菜,看到一道豆腐造型奇特,问道:“这是什么菜?”
秦景解释,“豆腐箱,齐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