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只是没想到对方这么没用,连一轮冲锋都顶不住。俞怀光的语气充满不屑,“土鸡瓦狗!”
周阳夏抢望远镜,“我看看!”
俞怀光抬手挡住,正通过望远镜看秦景对敌厮杀的场景。
心头不由一热,女儿还小,妹妹都嫁了。但不是还有堂妹表妹么,可以拉拉线。
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最隆重的欣赏,就是嫁姐妹嫁女儿,有些恨不得把自已也嫁过去,最次也得保媒拉纤。
虽说范成达娶俞丽华,是俞怀光的妹夫。晋左武卫大将军,间接断了俞怀光十年内上位大将军的可能。
但家族亲戚人才不嫌多,秦景显然前途无量。
不过俞怀光想了想从孙文宴手下抢人的难度,干不成。
不如回长安鼓动吴岭,请他做“恶人”。将秦景借调到南衙,再划拨到右屯卫。
秦景带领前锋队伍,从营门直冲营底,一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在营底调头再冲杀,整座大营已经不可能再形成有效的抵抗。
周围都是抛下武器,抱头蹲下的军土。
段晓棠命令道:“清点伤亡,诊治伤员,收拢俘虏!”
秦景任由她安排,两人本就是朋友,无需过多计较。
再者如今这一支前军,里头的将官不管脾气暴躁还是温和,都是看得清形势的。
两家如今绑在一处,万事有商有量,小处得过且过。
真正“刺头”的,都在中军,由吴越孙文宴亲自看着。
等俞怀光周阳夏入营,段晓棠报告,“敌军所有有官职的俘虏,都已分开关押。”
他们“初来乍到”,最重要的事,弄清楚杨胤的动态和中原地区的情势,尤其是洛阳的情况。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这些叛军将官嘴里,挖出消息!
周阳夏忽然发现,段晓棠身上有一点和秦景很是相似,都没有杀戮后的兴奋。
大军进攻时,只打了两卫的旗号,可攻占大营后,江南大营的旗帜也竖起来了。
原大营趾高气昂的周姓将领,没想到他们起兵不过半月,江南大营和两卫的人竟然从东莱赶了过来。
周姓将领被推进原属于自已的帅帐,周阳夏对这位同姓可没有半点温情,“原先的官职,现在的身份,报上来!”
第583章
辽东故事
俞怀光和周阳夏接连审了好几个将官,脑子越审越麻。
杨胤磨刀霍霍向洛阳,或者说从黎阳到洛阳一带,尽竖反旗。
中原烂了!
杨胤手下已聚集十几万大军,不少朝廷官员,地方土族自带资源投奔于他。
这就是大吴权臣登高一呼的实力。
别以为大军攻打眼前这座营地轻松,实际就是个草台班子。
民夫刚穿上盔甲不久,搭配少量的地方郡兵和将官。
要真遇上正规军,联军几千人,没有后勤支持,只有跑的份。
段晓棠将事务交给尹金明和刘耿文,掀开帅帐的帘子,“两位将军,刚刚清点过,营中存粮大约够五日。”
俞怀光:“世子和荣国公的先遣队,约莫后日一早能到。”那也是没多少辎重的。
两边一汇合,再者俘虏也不可能全杀了,存粮只够三四日。
他们出发时携带十日干粮,锅盔炒面早吃完了,只能啃列巴。
俞怀光终于明白为何提到列巴时,右武卫的人会是那副表情。
宁岩:“周边可有拥护朝廷的城池?”或许可以从那里获取粮食。
周阳夏常年在船上,被阳光照的麦色的脸,肉眼可见的垮下来,“没有。”四遭皆反贼。
该说杨胤蛊惑人心的手段登峰造极,还是中原百姓苦朝廷久矣?
俞怀光:“先将当前情况,汇总成文,呈报世子和荣国公。”
然后他二人在斟酌,如何向辽东和长安汇报。
自打启程后,雷打不动地隔两三天追在范成明孙安世后面给辽东发一封奏折。
不管皇帝如何处置,态度首先得摆出来。
俞怀光和周阳夏商量两句,宣布道:“就地扎营,等待同大军汇合。”
“粮食挑一挑,能做列巴的,都做列巴。”
前军剩的的干粮不多,何况人数更多,路上行程更久的中军。
他们在此扎营,也不是真的休息。而是以此为基地,攻击周边的小股叛军,清出一片安全区域。
相信消息很快就会传到杨胤耳朵里。
将视线转向辽东,皇帝几乎是以最快的时间知道黎阳叛乱的消息。
总有忠臣义土不愿从贼,一路顺着粮道急往辽东报信。
白隽与杨胤,一头一尾把守粮道,结果受尽杨胤的气。
天气、道路、民夫不足、土匪作乱……总能找到理由缓发粮草。
大军出征在外,粮食不足,竟要挨饿。
两人的嘴仗打到御前,白隽不是嘴皮子利索的人,杨胤有兄弟杨硕帮腔,两人你来我往,斗得旗鼓相当。
大事当前,皇帝在辽东前线,率领众军围困辽东城,岂有差饿兵的道理。
杨胤再是位高权重,也得为东征大事让路,不停派使者去黎阳催促。
白隽朝堂地方军旅三个地方都混过,运送辎重粮秣的确是辛苦差事,但杨胤并非庸才,不可能连这点事都做的错漏百出。
久而久之,难免怀疑起杨胤的用意,东征失利对他有何好处?
将皇帝困死在辽东,扶持新王继位?
那人选绝不是留守长安的赵王吴皓,况且还要解决一个大钉子——河间王吴岭,性情固执认死理,焉能容忍杨胤祸乱朝堂。
白隽心里留下一个模糊的猜测,不由得关注起辽东文武官员中杨胤一系的人马。他处在粮道末端,交通要道,进出辽东的人口多从此地路过。
自小就在高门贵族圈里混,人缘好交游广阔,狐朋狗友一大堆。稍微留心一些,就能获得无数消息。
然后某一日发现,杨硕借醉酒,已经两日未出门。
白隽请了一位相熟的好友,再度下帖子邀请杨硕饮酒。却被以“身体疲惫,无法再饮酒”的蹩脚理由推拒。
无需再让武艺高强的护卫夜入杨宅探访,白隽已然确定,杨硕逃了。
再看杨胤其他几个随军,散在辽东各处的亲兄弟堂兄弟、心腹手下,不约而同以各种理由不露面,醉酒、生病、受伤、出门打猎……
白隽笃定杨胤将有大动作,即刻密报前线的皇帝。
皇帝宣杨氏子弟前来御前效命,却无一人应诏。
密令左神武军追击杨氏兄弟,遥望已被围困二十余日摇摇欲坠的辽东城,暗恨不已。却无奈只能不动声色将边缘的军队往后撤。
左神武军乃是天子亲军,杨氏的子弟心腹未必能逃脱追捕。
结果追到涿郡附近,被一直找各种理由徘徊在后,不上前线的左屯卫阻击。
左屯卫攻左神武军,南衙军打北衙军,吴岭的人攻击皇帝的人……准确的说,是杨家的人攻打皇帝的人。
白隽都不敢想,吴岭知道这个消息会不会吐血。
左屯卫在南衙多年被压制,兵力不足两万,但到底比神武军强些。
最后杨家子弟,连带左屯卫的牛家心腹,带着三千精兵,一路向南逃亡。
两军相接,还是在涿郡这样的四方汇聚之地发生。
交战双方都不是籍籍无名之辈,要来历有来历,要资历有资历。
事情一下被摆在台面上,引爆整个辽东地区的舆论。
在黎阳事变之前,辽东方面就已经知道杨胤要反了。
他要是不造反,单纯搞个政变,至于把兄弟心腹一块召走?
皇帝原先想悄然班师,还留有一丝侥幸,能在事发之前攻下辽东城。
可事已至此,徒留无用,只能下诏班师回朝,放弃唾手可得的辽东城。
杨胤镇守黎阳仓,把控粮道,原先时时紧缩粮食,导致辽东储粮不丰。
一旦发兵北上,封锁南下通路,大军只能活活饿死在辽东。
一时之间,仓促撤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狠狠给高句丽送了一波温暖。
两三日后,黎阳事变的消息正式传到皇帝和重臣的案头。
皇帝早已命左右翊卫先行南下平叛,左屯卫的根底所有人都清楚,不影响南衙的忠诚。
同时悉派文武大臣奔赴各地镇守,抵御杨胤。
至于杨胤起兵的筏子,孙文宴失期谋反,在皇帝心中可信度极低。
第584章
御前奏对
不说孙文宴本人的想法,他旁边还有吴越带着两卫抽调的万余精兵做监军。
再者哪怕坐拥十万大军,他在齐地亦是客军,没有丝毫根基。
皇帝任命一位重臣为钦差,急赴东莱查清真相,然后安抚孙文宴,命他和吴越挥师西向,剿灭叛军。
若孙文宴和吴越已经渡海,即刻命他们返航。
辽东的君臣还不知道,杨胤举兵的同时,也在长安搞了一波事,差点让长安易主。
目的虽未达成,但有效削弱长安的兵力。
如今长安洛阳,只能图自保。
长安还好,有潼关相护。洛阳,就是吊在杨胤眼前的肥肉,不啃一口都对不起自已。
天下能调动兵力的地方,只剩辽东和东莱。东莱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有没有渡海。
辽东君臣们一边统率大军回南,一边掐算时间,东莱大军何时能拔营挥师平叛。
杨胤起兵的半月后,御营离涿郡尚有三百里。
范成明和孙安世平日养尊处优,范成明还好点,但在关中剿匪时也没这么跑过。
容不得他们拖延,身上背着九族和十几万人性命前程。
一路换马不换人,范成明终于知道八百里加急是怎么跑出来的,这玩意它折寿啊!
幸好御驾回銮,他们能少走一天。
两个人顾不梳洗,顶着毛躁的头发,沾满风尘的衣裳进御帐。
一进去跪伏在地,一个嚎,“陛下,求你救救七郎!”
另一个喊,“陛下,求你救救父亲!”
要不是礼仪严苛,他俩能当场抱着皇帝大腿哭。
和身家性命比起来,丢人算什么!
再说他两年轻,岁数不到皇帝的一半。哭两声,不寒碜。
皇帝和左右侍立的大臣,闻言心头一惊,你俩该不会是来报丧信的吧!
他们路过涿郡时,听说杨胤造反的消息已经传过来,皇帝命左右翊卫南下平叛。
原先商量的是进门请罪求饶。现在情势不同,相应策略也要变一变。
所以进门第一句话,就变成“求救”了。
皇帝:“七郎与荣国公出了何事?”
孙安世:“回陛下,父亲和世子十日前听闻杨胤于黎阳谋反,已擅自出兵。”
范成明:“照计划,前军一两天前到达汲郡,七郎和荣国公率领中军,今明两日便该到了。”
孙安世伏地,“擅自出兵是为大罪,请陛下看在父亲全是一片公心的份上,救他一救!”
罪我们认了,也请皇帝看在都是为国尽忠的份上,高抬一手。
范成明腰肢没那么柔软,只能半趴下,“陛下,七郎也是为了朝廷呀!”
“他畏水,以前掉进曲江池差点淹死,为了东征大业,硬逼着自已跳海学凫水。”
顺便帮孙安世描补两句,“江南大营就在我们旁边,好不容易等来风向,行李都快搬上船了,何来失期!”
内监将两人从怀里掏出来的奏折放在御案上,范成明原先建议吴越写血书,看着惨点,说不定能勾起他堂哥的同情心。
被吴越翻了一个白眼,毫不留情的拒绝。
奏折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文字的颜色。再者皇帝是心软的人么?
皇帝先看吴越的奏折,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声明一力承担擅自出兵的罪责。规划好的行军方案,最后为孙文宴辩白,失期谋反子虚乌有。
孙文宴的奏折侧重在为自已辩白,其他内容与吴越大同小异。
照他们的行军规划,轻骑抛弃辎重全速度前进。的确如范成明所言,两万轻骑已至汲郡,甚至与杨胤叛军交上手。
这是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
皇帝面露悦色,“国危见臣节。七郎,是我吴家的好儿郎。”复对孙安世道:“你父亲也是大吴的忠臣。”
“二人回师之日,恰是朕下诏令他们启程之日,君臣不谋而合。”
“来人,书诏!”
先上车后补票,只要皇帝认了就成。
范成明微不可察地松口气,性命前程保住了,两千金也保住了。
没想到更大的惊喜在后头。
孙安世皇帝早见过,范成明灰扑扑的看不清本来面貌,但早闻其名。的确是吴越身边能拿出手的心腹。
估摸一番时间,两个年轻人从东莱跑到辽东,没有半刻歇息。
顺手赏了他两官职,范成明有那么一瞬间想跳槽到皇帝手下干,封官可比吴越爽快多了!
两人千恩万谢从御帐出来,一身脏兮兮,腿还瘸着,顾不得形象相携往外走。
行到无人处,孙安世才敢松口气,“这关,总算过了!”
范成明:“就看中原战事如何。”
杨胤兴兵十余万,两万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偏偏辽东路远,左右翊卫还要等几日才能赶到战场。
两人简单洗漱一番,在马车里睡个昏天黑地。